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也谈半速刻录 [复制链接]

查看: 9051|回复: 65
11#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6-6 21:17:26 发表的内容
靠,这压强。。。。。。。。不敢想了。这唱片能放几遍?我估计手放上去早扎烂了^_^


呵呵,所以后来人们就把这改进为“唱针只负责读出坑纹信息,而放大、播出这些信息则由电路实现”的方式。因此我们能感觉到:一种记录、播放媒介的准确度,跟它的实现方式里机械运动的成分多少有关。机械运动的成分越多,保真度就越难有保障。

比如说这里早期的78转,发声原理完全依靠唱针刮唱片刮出来的声音,100%的机械方式,没有电能的参与,因此保真度是很有限的;

但到了电声唱片、LP时期,发声原理变为由唱针读出坑纹变动,由电路放大这些信号得到声音,整个发声过程已经有电能、磁能的参与,保真度有空前的提高;但唱针的机械振动仍然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紧接着又出现了钢丝录音和磁带录音放音格式,声音信号直接由磁带的磁能转变为电能,整个过程的原理没涉及任何物体的机械振动,因此除了拉动磁带行进的仍然是机械运动之外,整个过程只是电和磁在参与,保真度继续得到提高;

到了数码录音时期,它的原理完全摆脱了模拟式中不可避免只可能尽量减小的误差, 它的发声原理里不用磁能,从媒介直接读取出的是电能(电脉冲;当然数码磁带仍然是磁能转变为电脉冲,但是数码格式的理论优势使得只要产生准确的电脉冲即可),假如使用Flash Memory这类存储方式的话(类似于大家常用的U盘那样的寄存器),那整个过程就真的完全没有了机械运动。因此数码格式足够高的话,那保真度将会是最高的。

所以假如要给一个比较直观的总结的话,各种方式所占的成分多少的我个人感觉的比例为:

早期非电声78转格式:100%机械;0%电和磁;
电声时期78转粗纹;45转、33转LP等格式:50%机械;50%电和磁;
磁带格式:10%机械;90%电和磁;
数码格式:0%机械;100%电和磁。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12#

松香味 在 2006-6-8 22:05:02 发表的内容
我上面说:“发展轨迹”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对“记录和播放媒介”发展进步的“归纳、回顾、总结”同样非常重要。欢迎大家包括felixcat兄继续讨论。这也是我们对我们的后人负责的一个讨论。


多谢松香兄的鼓励!昨天有急事要办,今晚忙完之后我们继续讨论 :)
TOP
13#

松香味 在 2006-6-9 14:11:52 发表的内容
每个人获得的知信来源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就不同这很正常,《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可能了解事物的全部,因为我们的知识面非常有限,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常常是在进行着《盲人摸象》的游戏,你说的、我说的、他说的就常常得出不尽相同的结论。但是如果希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尽可能地了解全面,就需要讨论交流,并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保留意见的权力。
平等交流的气氛需要大家维护。


毫无保留地支持!多谢松香兄的建议!
TOP
14#

在半速刻录LP的制作中,另外一种起效果的因素是磁带播放机。很明显,磁带原速播放,跟半速播放记录下来再原速播放,这两种途径是有区别的。Stan Ricker认为这种区别是造成半速刻录LP的音质跟原速刻录有区别的主要原因。

因为Stan Ricker在这方面只是列举了一些磁带机原速播放时遇到的器件上的不足之处,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数据和有数据得到的确凿的分析,所以这里我给出一些怀疑如下,只是我个人的怀疑,并不是定论:

1. 根据Ricker的说法,原速刻录的LP因为要原速播放母带,而磁带机原速播放母带将会有失真,因此半速刻录时磁带机只需要半速播放,从而能改善这一环节的失真,因此刻出的LP能更好地记录磁带中应有的信息。

按照这样的思路的话,我们不妨假设磁带上本身记录的、应有的信号为F1;磁带机原速播放的时候有失真,因此导致播放出来的结果为G1(跟F1有不同了)。好,按照Ricker的思路,半速刻录的LP能够更好地记录磁带上的信号,那做到最好的也就只能和源信号一模一样吧,所以假设LP上能刻出信号F1,LP播放的时候总会有失真吧,不妨设原速播放此LP的时候得信号是G2。Ricker说能在半速刻录LP上听到比磁带机原速播放母带更好的效果,那明显就是说G2的效果好过G1了。

于是Ricker也就是说,假如说磁带上和LP上都含有同样的声波信号的话,那原速播放磁带的效果,比不上原速播放此LP的效果。

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因为尽管具体实现的过程可能有不同,但磁带的本质是直接的磁-电转换;同时LP播放的本质是首先唱针机械振动,然后才是磁-电转换。LP播放里多插进了“唱针机械振动”这个环节,却反而能比少了这个环节的磁带播放更好?——这是说不过去的。因为大家都知道系统里所涉及的环节越少,失真源也就越少,保真度就越高。

再说,假如半速播放磁带真有这么大的改善,那么母带拷贝(磁带转磁带)的时候,半速播放母带,然后半速录制备份磁带,这样做的效果,肯定要比原速播放母带同时原速录制备份磁带要好,对吧。但是或许是我孤陋寡闻,我还真没听说过谁在母带拷贝的时候是用半速播放的;我只知道,对于高带速的母带拷贝的时候,1:1的方式是最保险的。

2. Ricker或许是把半速刻录LP里影响音效的其它因素,都当成是磁带机所造成的了。因为半速刻录的LP制成可以播放聆听的成品,整个环节里影响音质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而磁带播放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同时我们不可能单独地对每一个因素进行测试,因为它们是共生的。比如说你不可能只是播放磁带而不刻碟,因为这样你试听不了,因此假如你想测试磁带机的话同时也就一定要捎带进刻盘机、刻盘材料、刻针等因素,你想躲避刻盘机等因素的话就意味着你没有LP可以听;同时,你也不能单独测试刻盘机而不测磁带机——你没有磁带机给出音乐信号,刻盘机刻啥给你听呢?

因此,Ricker那样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无法得出正确答案,也无法验证的命题,只要整个环节里涉及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可分离的因素的话,那我们就无法判断哪个因素占主导地位。

另外,Ricker似乎把“声音不同”跟“声音改善”等价起来了,他觉得听到的效果不同了,就意味着音质更加保真了。我这里不是说他的判断一定错,但是我肯定不会说他这样的看法一定对。声音“好不好听”跟“保不保真”是两回事(比如说电子管功放就是一个好例子,它有明显的偶次谐波失真,但是它的声音却很好听),“好听”可以根据个人主观感觉来说,随便怎么说都可以;但“保真”却是需要确凿的数据定量的比较来证实的。

因此我觉得,就像半速刻录一样,任何一样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好处与不足之处是同时存在的。只有充分认识到它的不足之处,学会如何尽量避免、改善它的不足,才能使得这个事物的优点更有保障、更能体现出来。

(全文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