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合理搭配器材、组建“迷你”交响乐队
用音箱、放大器、CD机这三大件再现少则几十件多则上百件乐器的交响乐队,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但又是烧友们梦寐以求的,越高级的器材离Hi-Fi越近,这是真理,但问题却是两方面的,一些器材搭配在一起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里不但有“耳功”高低问题,还有个人喜好的问题,于是在发烧界流行各类“搭配原则”,我看叫搭配技巧还可以,叫“原则”不合适,明明是代理商的商业炒作,时间一长,也就成了原则了。前几年有人称“天朗”加“金嗓子”为“绝配”,几年以后,又称“卓力”加“金嗓子”为绝配,既然都叫“绝配”了,怎么又出了“新配”?我认为没有统一的原则,在练好耳功的前提下,自己觉得好听足矣,常看一些文章说××器材搭配不当造成声音难听,“金属味”太重或“木头味”太浓;××器材搭配得当,能发出天鹅绒般的声音,笑话,交响乐队的乐器除了金属就是木头(或合成),哪位听过天鹅绒的声音,难道是幕布在歌唱?如果非要说原则的话,我的原则就是“好马配金鞍,瞎驴配破磨”。一套器材好比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头,在整个系统中,最短的木板是音箱,从技术指标上看,音箱最差,西洋乐器中的钢琴、低音大管的低频下限可达27Hz左右,管风琴更低,但家用音箱能做到40Hz就不错了,所以一些资深烧友都是以音箱为中心进行搭配,这是科学的。像被商家爆炒多年的罗杰斯3/5A,用多么高级的放大器,也表现不了交响乐队宏大的气势,在听音环境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尽量选择高素质的落地箱(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再高级的落地箱,也是人造出来的,体现了设计者自身的音乐修养、听音爱好和商业取向,不可能100%的Hi-Fi,不过只更加接近Hi-Fi而已)。然后按照性价比对等的要求和自身的爱好去选择放大器和CD机。
7、科学理智发烧,远离玄学与神话
港台地区的一些财大气粗的发烧友,在购置了几十万上百万的器材后,仍感到不满足,为了能找到摔碎的瓶子的每个碎片的准确落点、为了判断蔡琴唱歌时的准确年龄,为了“拳拳到肉”、“耳朵出油”,开始构筑一个全新的学科――“音响神学”或“Hi-Fi玄学”,各种论文应运而生,什么《试论秦朝砖头对提高CD机声道分离度之影响》,什么《浅议音箱外皮颜色对阻抗曲线的改变》、什么《紫檀木脚钉对加大功放电流之作用》等等,一些“发烧高招”、“技术”、及产品相继出台,什么用真丝包装的避震砖、CD神油、CD神膜、CD神笔;什么唱片冷冻术,功放敲打术,线材照射术;什么带有方向性的印刷线路板(连左右声道接反了都听不出来,楞能听出线路板的方向性?),等等都来了,这些与科学、艺术均不沾边的东西确实有人相信;制造音响神话的人出于什么目的,本人不得而知,而倒霉的是相信音响神话的人,要花成千上万的钱去买避震砖、CD机神油神膜之类,但这些跟Hi-Fi有什么关系可能只有自己心中有数了,我既不是科学家又不是艺术家,但坚信发烧爱乐应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是练气功,更不是跳大神能解决的,希望走火入魔的朋友能走出误区,回头是岸,站在科学与艺术的角度上去发烧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