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待评):玄之又玄,发烧的神话 [复制链接]

查看: 2811|回复: 16
1#
偶觉地该文有些偏颇但说地精彩。

正文:

        在音响发烧方面,我只是一个新手。由于性格和银子的缘故,我发烧更多的是纸上谈兵。为了少走弯路,我阅读了不少音响书籍、杂志,但是我发现自己越看越糊涂了,因此我在发烧之门外徘徊了很久,不敢贸然进入。

        任何物理现象都该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以理服人是最重要的。如果暂时总结不出理论,那么首先就要利用事实证明该现象确实存在。比如在常压状态,零度以下,水会结冰。像我这种低水平的人没法从物理方面做出精确解释,搞不懂原理,但是不妨碍我相信这种现象的存在。同样,如果对音响设备做了什么改变,导致音质发生了变化,就要用实验来确认,用事实来说明。很多文章大都不肯屈尊讲一下道理,总是用“资深烧友XXX和XX听了之后,一致认为......”来说事儿,这就让人越看越不服了。

        如果一个物理现象,只有你一个人能够感觉到,那么这个现象是否存在大可商榷。在科学界,科学实验要具备公开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如果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宣布:“在某某条件下某某事物会如何如何”,任何人都无法按照你所公布的条件来重现这个实验,那么,这个结论是不会被大家承认的。

        同样,很多器材评论都缺乏以上条件,比如,更换线材对声音会带来改变,但是究竟带来了什么改变呢?应该是在多位听音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多套线材随机更换,让每位听音者填写表格,以我国在音质评价上的标准用语,按一定分值进行评分,用数据来说话。每个人的感觉不同,就像炒菜一样,可能你觉得咸了,他却觉得淡了。要使得到的结论对大多数人有实际意义,就得加大取样范围。如果只是一两个人的评论,就算是再著名的“金耳朵”,参考意义也不大:因为你的耳朵不是他那么长的,你的脑子不是像他那么想的。

        另外有很多朋友追求美好音质的精神让我佩服,但是采取的方法让我实在难以理解,让我反复问自己:如果这些做法是对的,是否说明我这种普通老百姓根本不配涉足发烧领域?
分享 转发
TOP
2#

我朋友的母亲是评酒师,评酒的过程是很严格的,很多种酒都统一包装起来,从外观分不出牌子,避免倾向性,品酒前不许吃这个、不许吃那个、不许感冒之类的,要求很高。更重要的是,都是同一时间,同一批人进行评测,根据标准打分。而且在品了一种酒之后要清水漱口,休息一段时间后再品下一种,另外不会一天品很多种酒,以免影响判断。当然这些人的个人偏好、口味会对分数有影响,但是由于参加品酒的人很多,少数人的特殊情况影响不大,结论还是比较客观的。

酒的情况和Hi-Fi器材有些相似,各种各样的酒都有自己的特点,在达到了一定质量水平之后,除了同种类型的酒可以互相比较之外,其他情况下基本不具有可比性。哪位敢说白酒比啤酒好?黄酒比红酒好?
TOP
3#

大伙说说么。。。
最后编辑ztskysea
TOP
4#

        有些朋友发烧的热情很高,平时天天抱着杂志看,或者上网聊天,没有太多机会实际接触贵价器材,就算偶尔接触,也很少有同时比较的机会,一旦和某种器材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就“惊为天人”,到处大谈感受。须知听音的感受不但和设备、听音环境有关,和听音者的情绪、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生理条件等等关系也很大,如果不是当场对比,那么感受是否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就很难说了。对自己不熟悉的器材发表看法就像评论自己并不不熟悉的人,难免走眼。

        经常接触计算机的朋友应该有感受:身边有个专家很好,但是有个菜鸟级的电脑发烧友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了。他们的特点就是热情如火,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多数知识来自书报杂志,脑子里有一大堆所谓“秘技”,对高配置的机器有深厚的感情,甚至达到崇拜的地步。看到任何人的微机都觉得还有优化的余地,不但动口,而且勇于动手,至于引起什么后果往往出乎大家的意料。如果拜托他们来为你组装一台微机,十有八九会是一堆他的“梦中情人”的组合,至于实际效果,关键要看运气。现在发烧界也存在这种现象:很多烧友有热情,乐于助人,也不是某某的“托”,只有一点:缺乏实际经验,缺乏比较,看法不客观。把多少万元以下的器材统称为垃圾,更是这些朋友的口头禅。

        从我的观察来看,真正高水平,有修养的烧友往往开口十分慎重,惜言如金,生怕贻笑大方,总是随便发表看法的大多是我这样的菜鸟(就象新司机总是渴望开车一样),一有点感受恨不能发布到全世界。不光发烧如此,其他方面也是如此,这就是现在报纸杂志上的高水平文章并不太多的原因。
TOP
5#

6、合理搭配器材、组建“迷你”交响乐队

用音箱、放大器、CD机这三大件再现少则几十件多则上百件乐器的交响乐队,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但又是烧友们梦寐以求的,越高级的器材离Hi-Fi越近,这是真理,但问题却是两方面的,一些器材搭配在一起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里不但有“耳功”高低问题,还有个人喜好的问题,于是在发烧界流行各类“搭配原则”,我看叫搭配技巧还可以,叫“原则”不合适,明明是代理商的商业炒作,时间一长,也就成了原则了。前几年有人称“天朗”加“金嗓子”为“绝配”,几年以后,又称“卓力”加“金嗓子”为绝配,既然都叫“绝配”了,怎么又出了“新配”?我认为没有统一的原则,在练好耳功的前提下,自己觉得好听足矣,常看一些文章说××器材搭配不当造成声音难听,“金属味”太重或“木头味”太浓;××器材搭配得当,能发出天鹅绒般的声音,笑话,交响乐队的乐器除了金属就是木头(或合成),哪位听过天鹅绒的声音,难道是幕布在歌唱?如果非要说原则的话,我的原则就是“好马配金鞍,瞎驴配破磨”。一套器材好比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头,在整个系统中,最短的木板是音箱,从技术指标上看,音箱最差,西洋乐器中的钢琴、低音大管的低频下限可达27Hz左右,管风琴更低,但家用音箱能做到40Hz就不错了,所以一些资深烧友都是以音箱为中心进行搭配,这是科学的。像被商家爆炒多年的罗杰斯3/5A,用多么高级的放大器,也表现不了交响乐队宏大的气势,在听音环境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尽量选择高素质的落地箱(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再高级的落地箱,也是人造出来的,体现了设计者自身的音乐修养、听音爱好和商业取向,不可能100%的Hi-Fi,不过只更加接近Hi-Fi而已)。然后按照性价比对等的要求和自身的爱好去选择放大器和CD机。

7、科学理智发烧,远离玄学与神话

港台地区的一些财大气粗的发烧友,在购置了几十万上百万的器材后,仍感到不满足,为了能找到摔碎的瓶子的每个碎片的准确落点、为了判断蔡琴唱歌时的准确年龄,为了“拳拳到肉”、“耳朵出油”,开始构筑一个全新的学科――“音响神学”或“Hi-Fi玄学”,各种论文应运而生,什么《试论秦朝砖头对提高CD机声道分离度之影响》,什么《浅议音箱外皮颜色对阻抗曲线的改变》、什么《紫檀木脚钉对加大功放电流之作用》等等,一些“发烧高招”、“技术”、及产品相继出台,什么用真丝包装的避震砖、CD神油、CD神膜、CD神笔;什么唱片冷冻术,功放敲打术,线材照射术;什么带有方向性的印刷线路板(连左右声道接反了都听不出来,楞能听出线路板的方向性?),等等都来了,这些与科学、艺术均不沾边的东西确实有人相信;制造音响神话的人出于什么目的,本人不得而知,而倒霉的是相信音响神话的人,要花成千上万的钱去买避震砖、CD机神油神膜之类,但这些跟Hi-Fi有什么关系可能只有自己心中有数了,我既不是科学家又不是艺术家,但坚信发烧爱乐应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是练气功,更不是跳大神能解决的,希望走火入魔的朋友能走出误区,回头是岸,站在科学与艺术的角度上去发烧吧。(完)
TOP
6#

本来看见对方裤衣带一松,就知道要干什么了,本想劝一句:别脱了,何必呢,这种月经贴,家电论坛之类的地方以前够多了。现在都不流行这个了。还来?

既然横了心要坚持,咳,请便吧。
TOP
7#

不自己去看画展,自己在家里翻翻晚报上的文字介绍,心里不服气,就要跳出来跟人辩。

咳,什么年代了,还有人写和转这样的文章。
TOP
8#

泥古脱古,宜兴还是溧阳的?

这文章N久前就在哪个网站上看到过了。早20年发表还能找点语重心长,苦口婆心的感觉。现在还来写,就是自己半夜梦游当科学家出巡了。
最后编辑johnleeh
TOP
9#

音响器材与主观感受

         比如,在很多杂志上许多朋友大谈“CD机下面加了三个铜脚锥后声音就是和原来的木脚锥不一样!”和“功放的下面用了几只美国进口的橡胶脚垫后,声音好得多了!”之类(省略若干澄澈、通透、甜美、结像力之类的形容词)。我承认自己才疏学浅,搞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于是乎心悦诚服,击节赞叹,对各位烧友的耳朵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看了很多篇此类文章之后才发现,各位烧友对声音的改变一律只有听感的描述,没有任何理论解释。好,就算是您还没把理论总结出来,但是总得让事实说话吧?持这种观点的朋友,您有没有做过盲听实验?请几位所谓的“金耳朵”坐在一间听音室里,音箱在听音室里,功放和CD机在另外一间屋子里,播放同一曲目,通过掷硬币的方法随机决定是否在CD机和功放下面垫东西,试100次,看看每一位的正确率是多少。如果只有50%左右,我不靠耳朵听,光靠猜也可以办到。如果觉得100次太多,30次也可以,但是不能太少,否则偶然性太大。

        如果哪位高手对器材做了什么改变,有感受打算写出来的话,我希望文章中有以下几点:

一、 采取的措施

二、 改变的原理(即该种改变为何会对音质造成影响,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三、 听感的描述

四、 实验科学性的证明。

  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任何条件的改变都会对声音造成影响,即使只在CD机或者功放下面加几个角锥,最起码也是改变了听音室内的空间状态,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这种改变是否能够被人耳分辨出来。

        音箱是个喇叭与箱体的组合,喇叭是音源,箱体是共鸣腔,不同的脚架或者脚钉因为和音箱箱体的接触面积、方位的不同和制作材料有差异影响了箱体的振动,从而对发声产生了影响,这个道理可以理解。众所周知,歌唱家的身体就是一件乐器,也是一个大的“音箱”,但是如果哪位朋友说,帕瓦罗蒂穿着皮鞋与布鞋演唱的 “音效”不同,而且能够听出来,我就不敢苟同了。

        如果说CD机和功放下面加三个脚钉真可以改善音质的话,我怎么从来没见过厂家直接出售3只脚的CD机和功放?好像也没有哪个厂家把脚钉当作CD机和功放的标配出售?我怕是因为自己见识太浅,又特意去请教了一些器材店的老板,他们很谨慎的告诉我:“不敢说没有,但是99%的CD机和功放都是4只脚的。我们见过的最多的原配有3个脚钉的器材就是炒菜用的铁锅。”
TOP
10#

器材与听音环境搭配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好像很少有文章涉及,就是听音环境和器材搭配的问题。很多朋友看到这里一定要笑死了――谈论这个问题的文章数也数不清,你是不是傻呀?慢来,我看到的文章不少,但大多都是谈论如何改善听音环境以取得更好的听音效果的,很少有涉及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保障听音效果的文章。

我家里的组合是一对丹拿的听众50和一台ONIX-A60,CD机是马兰士CD17。可能在某些烧友眼里我的器材不值一提,但是我现在苦恼不是音质方面的,而是音量方面的:我的音箱是书架箱,功放力度也不算很大,但是在我的15平米房间里面音量旋钮从来没有超过9点――音量一到7点半左右,有时是8点(要视播放什么音乐而定),第一个出来反对的人就是我妈。到了九点,连我自己都觉得有点过分:低频震得地板都抖(我家是预制板楼)。我在买音箱和功放的时候在听音室里以同样音量听起来效果绝对没有如此惊人。我真得感谢北京久谊音响的那位老板,在询问了我的听音环境之后,没有按我原来的意思卖给我更贵的听众70和ONIX A120(如果当初我买了70和120,旋钮到了9点时有什么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是推荐了现在的这套设备。

在一个周四的下午三点,我妈没有在家,我用10点钟的音量欣赏了一下《阿姐鼓》,当朱哲琴唱完第一遍八字真言之后,我突然发现一件音色很熟悉的乐器加入了演奏,声音绝对100%的保真――我楼下的邻居开始用暖气管子给朱哲琴伴奏。

隔壁的邻居在和我妈聊天的时候也开始有意无意的谈到:“我家孩子也有一套音响,但是我从来不让他们开大声。”看来我的器材真的已经人人喊打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