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们头顶的星空】几年来听巴赫《小无》的一个简记!! [复制链接]

查看: 35987|回复: 178
51#

rameau 在 2007-3-1 12:13:36 发表的内容
而众多版本来看,其他的大师,如Enescu, Ferras, Heifetz, 等的演绎忠于了BACH的原谱,而Milstein的风格最为特别,他的Orfeo,EMI和DG版用的都是I-I-II的演奏方式,或许大师认为用传统的全结构诠释的方式演奏显得过于亢长而变奏的华彩(b')因重复而显得繁琐,不够突出.在最后的音乐会更是上省略了I的重复,把整个结构简化为I-II的形式,以进一步突显变奏的华丽.

恩,明白了。兄台在这个帖子里可多做一些理论分析,有助于加深对这部作品的认识。我也正在学习乐理中。
TOP
52#

[upload=jpg]Upload/2007326131687251.jpg[/upload]

13.MDG 333 0614-2  舒曼改编的版本

舒曼改编的版本是有争议的。巴赫的原意是要让演奏者及其乐器摆脱对伴奏的依傍,更加自由自在地发挥。虽无伴奏,实际上已经非常完美。1854年,舒曼为一家历史悠久的乐谱出版商编订这套乐曲,加上了钢琴伴奏。改编的原因一来是恐怕别人觉得无伴奏单调乏味(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二来担心无经验的演奏者怯于一试。历史总是很有趣的。往昔的小提琴演奏家西盖蒂年少时就曾拉过此种有伴奏的《夏空》,成名以后,回想其事,还深感惭愧。其实我觉得艺术多做尝试未尝不可。这张唱片来自德国名厂MDG,这个公司出品过很多精品.这张唱片很迷人,听来让人心旷神怡.小提琴声不夸张,非常轻松自然.有别于以上几位大师的演绎.这里没有暴风骤雨般的激昂和争鸣.钢琴在轻声细语地与小提琴交谈,绝不喧宾夺主,.录音不追求发烧,是一种自然和轻松的风格。这个有伴奏版本比较自然地表达了巴赫的崇高境界,温馨恬淡,气质高雅,与世无争,宽容理解和爱,她会给你带来新鲜和美感........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53#

[upload=jpg]Upload/2007311022742024.jpg[/upload]

10.TELDEC 4509-95998-2 米尔斯坦的告别音乐会

一代小提琴大师米尔斯坦的伟大告别。这是大师在83岁高龄时举办的告别演奏会的现场录音。在举行他的告别音乐会几个小时之前, 米尔斯坦突然发现自己的左手有一个指头伤了, 肯定会影响正常演奏. 但他并没有因此把音乐会取消, 而是在演奏的过程中临时改换了指法. 在演奏会上,米尔斯坦演奏了巴赫,贝多芬,亨德尔,萨拉萨特,普罗珂菲耶夫,柴可夫斯基,帕格尼尼和李斯特的作品。演奏的巴赫作品就是夏空,见证了大师一生对巴赫的钟爱之情,为大师一生多姿多彩的演奏生涯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这场告别演奏会录成了唱片,美得令人窒息,她记载了大师对音乐的一往情深。这张唱片绝版多年,听说最近再版,乐迷有福气了。这张唱片国内也有引进版。
TOP
54#

[upload=jpg]Upload/2007319174768310.jpg[/upload]

9.ORFEO C 400951 B 米尔斯坦57年萨尔茨堡现场版

米尔斯坦与萨尔茨堡音乐节有着很深的巴赫情结。每年的七月底,在奥地利萨尔茨堡都要举行一次连续五周的音乐和戏剧演出盛会,这就是著名的萨尔茨堡音乐节。萨尔茨堡音乐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7年,当时的"莫扎特基金会"在萨尔茨堡发起组织演出莫扎特的音乐。但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萨尔茨堡音乐节是在1920年8月22日,莱因哈特在大教堂广场上演了根据霍夫曼斯塔尔改编的英国中世纪道德剧《每个人》(Everyman)之后形成的。1930年,萨尔茨堡音乐节迎来了它最为辉煌的时期,两位当时颇具影响的指挥大师阿图诺·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和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轮番在音乐节上出现。二战使音乐节陷入低潮。但到50年代音乐节再度复兴。米尔斯坦与萨尔茨堡音乐节有着不解之缘,他参加过很多次,具体多少次我不知道。米尔斯坦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最初两次音乐会是在1954年和1956年,好象不是太受欢迎,主要和他的演奏曲目有关。在57年,米尔斯坦随机应变作了改动,演出了巴赫无伴奏,轰动一时,就是这个录音。米尔斯坦57年萨尔茨堡现场版充满动感和活力,同时感人至深。一把小提琴硬是拉出了一个世界,刚直雄浑且神清气爽。也是一个不完整的版本:有第一,第三奏鸣曲;第二帕蒂塔........1961年和1966年,米尔斯坦又两次在萨尔茨堡音乐节单独演奏了巴赫的无伴奏。
TOP
55#

兄台别这样说。发这个帖子的唯一目的是和巴赫小无爱好者为乐友们多提供一些有用,可以参考的资料。若能为推广巴赫的音乐尽一点力,也是我乐于去干的。巴赫给了我们这么伟大的音乐,我们应该有所回报。尽管自己能力非常非常有限。
TOP
56#

[upload=jpg]Upload/20073117485699210.jpg[/upload]

12.SONY SB2K87947 谢林MONO版

说说谢林的故事。“1941年,为了解决在战争中无家可归的三千波兰难民的移居问题,谢林同当时的波兰首相西柯尔斯基一起来到了墨西哥。他四处奔波,到处游说,费了很大的心血和精力,终于使墨西哥政府于第二年同意收留了这些难民。为了报答墨西哥政府的善意行动,更因为他的好友,著名墨西哥作曲家曼努埃尔·庞塞的苦苦挽留,谢林在战争结束之后就留在了墨西哥,并于1946年加入了墨西哥国籍。谢林在墨西哥期间,一直非常积极地从事着小提琴教学事业。他曾协助政府创办了墨西哥国立大学音乐学院,并亲自在这里任教了多年。多年来,他为墨西哥的音乐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做出了大量的贡献,正因为如此,他才被墨西哥人民视为祖国音乐文化中的瑰宝。”谈谢林的生平义举,是想说明人的品质,气质和作品的关系。演奏巴赫,仅仅具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谢林朴素,淳朴,谦逊,坚持正义和人道主义这些优秀品质和巴赫的内在精神是吻合的。格高品自奇,象卡萨尔斯,兰多夫斯卡这些巴赫代言人也是这样,他们对待巴赫和艺术是非常虔诚的。巴赫归根结底是一位热情的人道主义作曲家,他的心胸如同宇宙般宽广。谢林50年代在CBS公司录制的单声道版本,高超的技术与质朴的内在精神相结合,速度比DG版要快,夏空强调舞曲风格。谢林在保持德国学派严谨、质朴气质的同时,并融汇了法国学派中的轻巧、优雅的特点,极大地丰富了这个巴赫无伴奏录音。
TOP
57#

lilacs 在 2007-3-1 15:29:28 发表的内容

与hahn,pogy和mulluova比起来,这版是最耐听的:虽然第一组曲有中有错音,但还是感觉落落大方,听了无数遍!可惜这版不好找啊!!


shinelb 在 2007-2-27 17:48:14 发表的内容
"体现了典型的匈牙利小提琴学校风格”原文差不多是"projected typical  style of Hungarian violin school ”,翻成“体现了典型的匈牙利小提琴学派风格"更恰当些."名声鹊起"好像是贬义的,在这里用词严重不当,估计是前苏联的官方提法,玛茨的公开的立场使她在前苏联和东南欧国家不受欢迎.[/quote]
兄台多提宝贵意见。
TOP
58#

贴一些西盖蒂的著名录音:

[upload=jpg]Upload/20073213213466840.jpg[/upload]
TOP
59#

是小潘处买的吗?
TOP
60#

[upload=jpg]Upload/20073213254030295.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