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用心灵来歌唱:浅谈交响曲 [复制链接]

查看: 43642|回复: 173
11#

回复:【原创】用心灵来歌唱:浅谈交响曲

没有成为鸽子和花朵的人仰面躺着
那个梦想的土堆
那个梦想得到的村子
有人在山坡上中牛蒡,有人在墙上
涂水,这时他躺着不愿起来。
        
——  顾城,河口
TOP
12#

回复:【原创】用心灵来歌唱:浅谈交响曲

天国的欢乐属于我们:再谈马勒第四交响曲

总有人要思想,脸上现出阴凉的光辉,就像总有树要分开空气和大地,使生命停止呼吸,被自己的芬香包围。还好,1899 —90 年间,麦尔尼格别墅里的马勒,思想正被天堂的美好生活所包围。他想孩子了,他想,他的孩子们就在那里驾着雪橇。

其实,最近我不太愿意听马勒的作品,他作品中的生离死别并不是我喜欢的。可是,我的唱机坏了,我收藏的这么多张唱片里只能放出这张马勒第四交响曲,可能连唱机也知道我最是喜欢这部。我确实喜欢这部交响曲,因为马勒在这里表达了他的平常心。人生无须复杂,这样简单的感动的可以了。这里,马勒暂时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惧,也放下了潜伏的忧伤,开始了他音乐中很少出现的诗意想象。

整部作品欢乐、祥和,有远离尘世的大自然气息。第1乐章的旋律清新无邪,乐章开始段所出现的叮当声,具有动人效果。铃声未尽,小提琴即奏出第一主题,旋律优美如歌,愉悦动人。马勒真是长袖善舞,他用铃当、长笛、木管、各种号、弦乐为我们勾勒了纯真无暇的田园。发展部依然从引子的叮当声开始,在第1主题重现后又有一个新主题出现,它由长笛奏出,而用大提琴均匀的拨弦作为伴奏,这段音乐沁人心脾,单纯而愉悦。

关于第2乐章,马勒有过这样一段说明:“使我惊奇的是,我清楚地感到我已经进入一个全然不同的王国,好象在睡梦中,一个人想象着自己在天堂的百花芬芳的花园中漫步,而突然间这一切变成了一场恶梦,我发现自己处身于恐怖的地狱之中。象这样神秘而可怖的世界的印迹,在我的作品中常可见到。但这一次是一个神秘而可怖的森林,就是它迫使我把它编织入我的作品之中。” 这个乐章由法国号一个不断反复的音型导入,独奏的提琴在后,或是相互交织。这首乡村舞曲,一种令人悚然的声音给田园诗般的舞曲蒙上了不祥的色彩。我听来有些鬼魅,但不悲伤也不恐怖反而觉得有趣。其实,这个乐章具有很强的室内乐风格。

这部交响曲的第3乐章非常优美,充满了深沉的宁静。瓦尔特曾问过马勒,这个乐章的宁静意味着什么?马勒解说,这是他看到一座教堂后的墓葬后有感而作,那座坟墓上雕着亡人的石像,身上横卧着,“两臂交迭胸前,安详的长眠。”。

这个乐章马勒自己也非常满意,认为是自己所有交响乐中最完美的一个乐章。 首先低音弦乐部引导进入的慢板,低沉而伤感,纯粹是歌曲性的旋律,尤其是小提琴独奏部分。渐渐的小号似乎带领我们走出了这段悲伤,渐强的弦乐开始愉悦起来。接着是双簧管和小提琴奏出副主题。反复的弦乐再次交织出一段旋律优美的慢板,当大鼓击出、铜管吹起,一切就要落幕了。仿佛大地重归一片寂静。我自以为马勒所认为的天国,可能就是这段所描述的温柔娴静恬美安详的世界,幽静孤寂清澈纯美,倒和我想象中的成佛境界很类似。

第4乐章,美轮美奂的女高音,充满着天国的气息,呈现了无比的欢愉,它是我的最爱。
TOP
13#

回复:【原创】用心灵来歌唱:浅谈交响曲

   清澈而单纯,我认为这是第四交响曲演绎中最值得重视的,也是我喜欢的。相反那些暧昧不明,无以坦然, 充满了内在的矛盾与不安,这样的演绎我不觉得如何喜欢。虽然这可能是马勒的性格,但极乐净土应该是天真、童稚、纯真的世界,而不是历经沧桑之后的忏悔。我更愿意这样的极乐净土就在人间。    

  下面,让我们轻轻按下唱机,重拾这段天国的旅程:第一乐章:返回童真,  第二乐章:死亡的舞蹈, 第三乐章:超升天国, 第四乐章:天国生活。



天国的欢乐属于我们
-                                   ------马勒之少年魔角                              

我们在天国的喜悦中欢娱
而不受人间喜乐之扰。
尘世的纷扰
在天国已听不到!
诸事都在最温柔的平静中
我们过着天使般的生活
TOP
14#

回复:【原创】用心灵来歌唱:浅谈交响曲

站在上帝的位置:  再谈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

    我刚开始听第八交响曲的时候,首先被布鲁克纳无与伦比的音响效果所震撼,但是随着渐听渐深,觉得聆听这首交响曲,如同站在高山之巅,俯瞰脚下的茫茫云海,远眺绵延起伏的群山,抬头仰望无边无际的宇宙,领略上苍的神圣光芒。无数次激动的心潮随着壮观的景象涌起,在遥远神秘的混沌尽情神游。无穷无尽的世界在眼前展现,而个人是那样的渺小。时间已经变得不重要了,惟有剩下对天、地、人的赞颂,和天地崩塌、人神俱灭的唏嘘,这是否就是人类的最终命运呢?

     让我们按下唱机,聆听交响乐历史上最宏伟的史诗, 让我们暂时忘却悲哀和喜悦的折磨,摆脱失败和胜利的困扰,走出光明和黑暗的阴影,尽情穿梭于无欲无求的神圣旅途:第一乐章:大地;第二乐章:人间,第三乐章:苍穹;第四乐章:悲歌。

    布鲁克纳的《第八交响曲》,C小调,作于1884-1887年,1889-1890年修改,此作末乐章布鲁克纳有题记“宇宙末日启示的景象”,因此也叫《启示交响曲》。

    1.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C小调,以低音提琴表达的第一主题显得凝重。这一主题被铜管有力地呈示后,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带暖意地表达,第三主题则在和弦拨奏下,由圆号和木管用基本节奏呈现。这一乐章中里布鲁克纳多次通过低音弦乐伴奏下,由木管飘在上面这样的摄人手法来展现阴冷的气氛。很多人认为这个乐章整个呈示的是“地狱深渊”的感觉。可是我在本乐章的多处地方,如开篇之处和最后高潮所体验到的壮观,当是盘古开天辟地后的惊鸿一瞥,而不是布鲁克纳自称是“死亡的天使报喜”。由辉煌的弦乐伴着铜管演绎的是绚烂之极、壮丽之至,如果地狱有这么神奇,实在太让人意外了。并且,在连接阴冷与阴冷之间,布鲁克纳安排了温厚的弦乐来过渡。我自认为这个乐章并不是地狱篇,而是天国升起的景象,描述了原始大地的壮美瑰丽,气势磅礴。

    2.第二乐章谐谑曲,中庸的快板,C小调,布鲁克纳对此乐章标示为“德国野蛮人”。第一段是呈示野蛮人的主题,第二段是描写“野蛮人梦想农村”,小提琴的刻画则充满幸福感。不过,我听这个乐章开篇之处,体验到了这种雄伟无比的气势,而远不是布鲁克纳所说的仅是一个朴实德国老农民形象。小提琴的刻画则充满幸福感,轻盈而飘摇,把人引向日耳曼传奇中的大自然。在一个朴实无华的穿插后,音乐又回复到先前的第一主题,并以欢乐的民间节日场面作为结束。我自认为,布鲁克纳这里所描绘的是人间的景象,是一个欢乐世界。

    3.第三乐章慢板,徐缓肃穆舒展宏远, 这是交响乐史上最伟大深沉的柔板之一。这是一个充满沉思的乐章,第一主题有赞美诗风格,第二主题略带神秘。音乐表达了布鲁克纳对上天的虔诚,旋律和音色效果则显示了明净和单纯。这个乐章的伟大与否绝非可以用旋律是否动听来形容的。音乐带给我的是,那种出自内心的“美”、 那种出自内心的宁静, 那样的持久那样的动人心魄。这是对上苍的凝望,也似乎是灵魂的净化。既有沉思默想,又有些许温柔,一尘不染,充满对深刻神秘的敬畏。


    4.第四乐章庄重不快地,C小调,奏鸣曲式,色彩转为灿烂。第一主题是激情洋溢的鼓号曲调,第二、第三主题都是圣咏风格,不断地推向充满宗教力量的高潮。我的听感是,在第一主题光芒万丈气势磅礴之后,布鲁克纳描述的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尾,如同布鲁克纳自己为这个乐章的题记“宇宙末日启示的景象”。在前三个乐章赞颂了大地、人间和苍穹之后,布鲁克纳悲天悯人,用鼓乐齐鸣万弦齐奏描述了旷世浩劫之后,天地崩塌人神俱灭的宇宙崩溃的景象。接着就是对这个传奇的无尽缅怀,实在太让人肝肠寸断。乐章最后段落,则如同在最后审判之后,天地的重新升起,人间满目沧夷。缓慢的低音弦乐倾诉着缅怀和忏悔,越来越高扬的弦乐和铜管也宣示了轮回的壮美。好像一切又重新开始了。真是史诗般的结尾。
TOP
15#

回复:【原创】用心灵来歌唱:浅谈交响曲

“我们这个研究的视点是站在人的位置,还是站在一个全能者的位置”,团队里一个年轻的声音问道。
     “当然是人的位置,不过你能告诉我全能者的位置在哪里吗?”,李商隐平静地说。
     “在天上,飞机所在的位置”
      “不,那还是人的位置”,李商隐说完,眼睛转向窗外,心想,要是能站在全能者的位置该多好啊,可那是布鲁克纳的位置。
TOP
16#

回复:【原创】用心灵来歌唱:浅谈交响曲

其实也想发表一下关于贝多芬交响曲的帖子。没想到S兄开了个好头。
先说说贝五,那句三短一长的音符构成的乐句可以说差不多是陈词滥句了,但是无论听多少次,都是那么动人和有力。千万不要被它开始乐章所倾倒,而忽略了其余部分,因为整首曲子是那么的富有戏剧性。让人热血沸腾。只要你全身心的去欣赏。
贝七也是雄浑有力的作品,值得一再的去品味。
至于 柴可夫斯基,我只听过456,是最近才听的,柴六真的是太悲惨,最后章节简直给不了人一丝的希望,到最后,一直走向坟墓的感觉。
柴4,5就就比较有力度,也不怎么悲,都是个人还是觉得贝多芬的比较吸引我。
TOP
17#

回复:【原创】用心灵来歌唱:浅谈交响曲

很难比较情绪之间的高低,难道能说勇往直前比痛苦不堪更高尚吗。按照我的看法,对痛苦的描述应该是更有价值的。狂飙突进描述了人的愿望,而痛苦则让人感受生命的局限和目标的难以企及。这是精神的两面,若仅以此点来分辨贝氏和柴氏的高低,我觉得是不妥当的。
TOP
18#

回复:【原创】用心灵来歌唱:浅谈交响曲

孤独、痛苦、寂寞、怜悯、沉闷、愤怒、悲伤、彷徨、虔诚、自我、迷失,等等这些情绪,贝氏的表现-------
我觉得还是感染力是评价一部交响曲的重要标准。柴六柴五,是绝不亚于贝氏的重要作品。个人观点。
最后编辑李商隐 最后编辑于 2007-10-25 23:32:31
TOP
19#

回复:【原创】用心灵来歌唱:浅谈交响曲

我觉得拉赫第三交响曲,每一个乐句都刻满了寂寞,远比贝氏第三交响曲那狂飙突进来得催人泪下。
个人观点。
TOP
20#

回复:【原创】用心灵来歌唱:浅谈交响曲

和S兄理解交响曲的方式有很大不同,我不去寻音符之下的内容和思想,音符以怎样的形态被呈现出来我觉得才是第一位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