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响,大嘴是在朱老师后我认识的第2个喜欢玩的,他老早就在自己的房里把全频调整得比较平坦,低频还挺结实,下潜也在器材级别里得到从分发挥,每次去那里玩时发现很难理解的低频原来需要以饱满结实又有弹性的方式来表达,它不仅有核,且有不错还有丰富的边缘包裹着,还要象有皮球一样的弹性,就是大家希望的拳拳到肉,有层次感,当然系统不大,卷裤脚就不行了 。鼓声还有很多余韵。要出这种结实有弹性,象真度的低频对于许多系统还挺不好说,绅士宝也有弹性,但结实的核就不是太优秀,通常搭配下速度有点慢。说到对中高频的理解最初在张大师那里学会,因为那时他用的是先锋老旗舰前级,全部加强过电源和其它可改善部分,还是很无耻的加强方式,那个声音不仅频响宽、速度快、而且相当饱满中性,低频相当相当结实,超乎想像,有不错融合性的高明亮系统,有时又有比较柔和的高明亮度表现。名琴兄后悔没听到那个声音,只不过当时没把握好对于高频太强调,有点忽略了整体平衡性。实际听感极少人能适应,在表达小提琴时已远远抛离其他系统,很优秀的空气感、张力和爆炸力,钢琴相当有跳跃感和颗粒感,只不过箱体共鸣声少了些渲染,这个也是整套系统的特质有不少关系,相当的中性调子,它让自己不刻意感受到强强的黏稠感、质感、光泽、密度的同时,在播放不同录音的时候反映出来的乐器和人声的真实,特别是管弦乐和铜管乐太象真了,一种略带沙音的粗犷味道,小号、圆号在低音区时会有这样的感觉,泛音还是很和谐的,不过在超高时具有某些乐器有点干涩,淡淡的,后来证实是极高频缺少共鸣声造成的,而在表答蔡琴老歌时却将沙哑,就是那种专业术语里的“气流砂声”,对于女中音的喉咙、丹田、换气过程表现得相当完美,很能表达蔡琴的演唱技巧和那种沧桑,而在播放绿版崔岩光时,那种比较柔和的高明亮感,反映出的胆眯录音的空气感、亲和力和温暖绵密的效果,很强的穿透力,光泽度圆润度都很高,此时你会无比喜欢这张录音与内容.整套器材缺点也很鲜明,不说了,反正这个前级坏了,哈哈!这个前级本身对于中高频的处理很有心得,非常具有代表性,除了速度,其它与高文的风格有雷同之处,中高衔接非常紧密、还细腻,只是不摸改前会显得单薄清爽偏亮,搞得自己中毒也搞了款先锋CD摸摸感受,呵呵!这是如何读懂高、中、低频的一个过程,都是在别人家听明白的。音响总是自己的好听,而我这里却不是,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