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吹水现实生活中的音响 [复制链接]

查看: 54327|回复: 253
131#

原帖由 艾格丝通Eggleston粉 于 2008-12-28 12:53:00 发表
刘烧哥改天去你那玩玩.

哈哈   欢迎 欢迎
如果您只想永远做个雇工, 下班的汽笛可以让您停下手中的工作, 如果您想开创一番事业, 那汽笛仅仅是您重新思考的信号.
------亚靈
TOP
132#

好啊!又多个伴。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33#

高啊

TOP
134#

看了很多名牌产品的介绍后,对很多写手和主编如何开展产品介绍包括如何引导消费者感兴趣,很多优秀的品牌在描写时有他们行内的原则,在你不停关注他们巧妙介绍的产品优点的同时从侧面举1反3可以看到其它很深层次的论证,包括它的缺陷与搭配技巧,很有意思,通常大师们都会有意识的在中间或结尾部分以很简单的言语概括一下,很简短,轻描淡写的样子,其实那就是重中之重,那刻开始已标明他的立场,很有意思,对于传统HIEND品牌介绍也不是所谓的枪文,往往最高级别的2~3本杂志主编文章描写都相当真实,很有参考价值。接着又说主观的玩法了,开始注意声场与人耳听音之间的关系了,在不停看顶级器材和结合听部分高档产品时,你会发现它们对于细节能量的强调用最直接的方式向你表达,这时会慢慢的发现近场(前排效应)的优势,声场的表达会更有贴身感,有些录音方式会让自己觉得好像自己处于指挥的位置,很直接的感受到乐队的细微变化,很吸引人,同时也会开始关注不同的录音方式,这时又会发现欧美很多公司都相当在意近场录音方式对于现代音响带来的真实享受,包括最喜欢的TAS选曲方式。其实现在很多的流行歌曲录音方式包括港台流行都很重视,很多其实都
相当优秀。吹到此告一段落,说说3分频和两分频听感上的区别,纯吹,不要当真,听习惯了2分频,总觉得不是中音不够满意,或者中高满意的同时又对于低频段下限的迷惑,当通过线材、避振或者YY等方式加强中频饱满度时同时会面临高频不够细致或者低频模糊的情况,有时由于高频相位滞后造成人声段有鼻音情况,或者低频相位靠前又使低音模糊,呵呵!反正这时自己会被声音相位与3段平衡之间的矛盾和统一关系大感兴趣,慢慢会密上,并不停的在中间打转转,好玩极了,于是我开始去请教松香味老师,在他的系统那里听到了3段平衡带来的绝对优势,听松香味老师讲频响和3段瞬态一致带来的好处,没事又开始关注起3段一致的瞬态反应,回家又开始摸摸,呵呵!那个过程进步够爽的,具体可以用简单的一点纯听感来说,当高音快于其它2频段时,自己耳会痛,当低频速度慢时头会通,很幽默没?这是不停折腾得来的经验。不过此时会发现很多的有趣现象,频响的平直和平均的能量分布就变得非常重要,在不同的环境下和在系统上"监听"器材\线材时很有效果,你会发现线材是否能在自己的系统里得到发挥或者说可行,不过还有其它另外一种更严格的监听方式,就是全频的质感与能量通过一个和谐的平衡点得到更婉转真实的声音表现,很复杂,需要经历很多的聆听经验和了解足够的相关知识才能很准确的判断,运气好,可能会很快感受到(如果有好声全面的器材会更容易些),运气不好就靠自己不停的在具有参考价值的好碟下不停的在聆听时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的重要点用上,不停分开拆开不同频段监听,很复杂,很难感受,看个人的悟性了,可能你会有其它的方式。这个对于部分朋友可能一辈子也没能跨越过去,从而不停瞎折腾,又如大师们说的很多时候很多东西当你认识到达一定高度时那就是隔着一层窗户纸一点就破,从此跨入另外一个殿堂,相反,又在迷茫中。。。
明天有空继续写
最后编辑艾格丝通Eggleston粉丝 最后编辑于 2008-12-29 01:12:08
TOP
135#

原帖由 guoki8 于 2008-12-28 17:56:00 发表
嬉嬉,这阵跟周兄和D烧他们学踩单车,已经瘦下20几斤肉拉,感觉真的不错哦,桂林真的是踩单车的天堂地啊!!!那天天气好点时和周兄 D烧一众踩单车下克你那凯耍下哈。。。。

这下子清爽多了,我也想踩单车到处游呢,阳朔游的地方更多,天天在家听音响也不是一回事.
TOP
136#

原帖由 艾格丝通Eggleston粉 于 2008-12-27 13:38:00 发表
大家莫这样,害得我又乱写了,*^*



07年在网上偶然认识了小段喜欢上了YY和摸摸,呵呵!摸想歪哦!不久还认识了张大师、李大嘴等过来人,喜欢上张大师那种电源处理方式,不停的玩电容,很多牌子都试了 [/quote]
写得真实通俗易懂。
TOP
137#

原帖由 名琴LP 于 2008-12-29 8:48:00 发表
原帖由 guoki8 于 2008-12-28 17:56:00 发表
嬉嬉,这阵跟周兄和D烧他们学踩单车,已经瘦下20几斤肉拉,感觉真的不错哦,桂林真的是踩单车的天堂地啊!!!那天天气好点时和周兄 D烧一众踩单车下克你那凯耍下哈。。。。

这下子清爽多了,我也想踩单车到处游呢,阳朔游的地方更多,天天在家听音响也不是一

名琴兄我来陪你踩单车了!
TOP
138#

频响,大嘴是在朱老师后我认识的第2个喜欢玩的,他老早就在自己的房里把全频调整得比较平坦,低频还挺结实,下潜也在器材级别里得到从分发挥,每次去那里玩时发现很难理解的低频原来需要以饱满结实又有弹性的方式来表达,它不仅有核,且有不错还有丰富的边缘包裹着,还要象有皮球一样的弹性,就是大家希望的拳拳到肉,有层次感,当然系统不大,卷裤脚就不行了 。鼓声还有很多余韵。要出这种结实有弹性,象真度的低频对于许多系统还挺不好说,绅士宝也有弹性,但结实的核就不是太优秀,通常搭配下速度有点慢。说到对中高频的理解最初在张大师那里学会,因为那时他用的是先锋老旗舰前级,全部加强过电源和其它可改善部分,还是很无耻的加强方式,那个声音不仅频响宽、速度快、而且相当饱满中性,低频相当相当结实,超乎想像,有不错融合性的高明亮系统,有时又有比较柔和的高明亮度表现。名琴兄后悔没听到那个声音,只不过当时没把握好对于高频太强调,有点忽略了整体平衡性。实际听感极少人能适应,在表达小提琴时已远远抛离其他系统,很优秀的空气感、张力和爆炸力,钢琴相当有跳跃感和颗粒感,只不过箱体共鸣声少了些渲染,这个也是整套系统的特质有不少关系,相当的中性调子,它让自己不刻意感受到强强的黏稠感、质感、光泽、密度的同时,在播放不同录音的时候反映出来的乐器和人声的真实,特别是管弦乐和铜管乐太象真了,一种略带沙音的粗犷味道,小号、圆号在低音区时会有这样的感觉,泛音还是很和谐的,不过在超高时具有某些乐器有点干涩,淡淡的,后来证实是极高频缺少共鸣声造成的,而在表答蔡琴老歌时却将沙哑,就是那种专业术语里的“气流砂声”,对于女中音的喉咙、丹田、换气过程表现得相当完美,很能表达蔡琴的演唱技巧和那种沧桑,而在播放绿版崔岩光时,那种比较柔和的高明亮感,反映出的胆眯录音的空气感、亲和力和温暖绵密的效果,很强的穿透力,光泽度圆润度都很高,此时你会无比喜欢这张录音与内容.整套器材缺点也很鲜明,不说了,反正这个前级坏了,哈哈!这个前级本身对于中高频的处理很有心得,非常具有代表性,除了速度,其它与高文的风格有雷同之处,中高衔接非常紧密、还细腻,只是不摸改前会显得单薄清爽偏亮,搞得自己中毒也搞了款先锋CD摸摸感受,呵呵!这是如何读懂高、中、低频的一个过程,都是在别人家听明白的。音响总是自己的好听,而我这里却不是,哈哈!
最后编辑艾格丝通Eggleston粉丝 最后编辑于 2008-12-29 12:22:31
TOP
139#

听过大嘴的音响,价钱不贵,相对很多比他贵的出不了那种音质,我最有印象的是他的低频弹跳力,结实有弹性的要贵几倍的器材才有的那种特质。
TOP
140#

水是越吹越高了,我要仰望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