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吹水现实生活中的音响 [复制链接]

查看: 54517|回复: 253
21#

朱老师有情调哦!
TOP
22#

新器材特别是那些HIEND的品牌,拿功放来说,现在多数在做在强调两端延伸、动态和速度的同时还很强调能量感、大功率和强劲的驱动力,觉得很爽,没有什么问题,速度快可以减少音染,功率大驱动力高可以得到更大的能量.因为今天科学发展快,特别是计算机与互联网带来巨大帮助,计算机辅助设计、模拟试验,检测手段也得到绝对加强。这一切只是时间问题,问题是整个音响产业都在快速往全面性靠拢,包括CD音源的发展,这个在听到不少响当当的品牌,以一帮烧友的见解都认为单从再加强电源处理这块领域入手就能有很大提升空间,至少在饱满度与纯净度方面,不至于很机械的样子,缺乏应有的人性化的亲和力。真弄不懂CD的诞生是否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还有箱子越做越大,谐振越做越低,象威信一样不同单元强到用不同的箱体材质去配套,还有全面性很高的威信摆位法,它与空间处理一样相当复杂而又相当实用。更牛的喇叭王能用那么强的发声方式让这么强的带式单元覆盖几乎整个音乐的频段,看赖大师的文章曾经惊讶那种某曲CD录音的残响能延续十几秒,他自己从来没在其它系统听到过,也没想到CD格式还有这么鲜为人知的特色,为此又在想到底CD这个音源是否属于赌博?还有喇叭王这种强劲的理念加上一流的单元从任何角度来分析,还原程度几乎在这个时期已经无力再超越它,其他箱子和设计师对它只能持仰望的态度,不过这些都是天书,极少人能听到这个声音,吹吹好玩,大嘴也很能吹.来点现实的疑惑,当我们在听真家伙时,拿小提琴来说,琴色有高低,技巧先排除,下面一点亲身经历,在大概10平米的房间里,老师在教2个琴手拉小提琴,我就默默的站在他们身旁,几尺远,不过他们倒是很投入,居然当我是空气,呵呵!开弓的瞬间那种压弦的质感,音符出来时,那种5线谱的符号好像粘着弓与琴玄在不同力道和距离时不停变换形体大小的圆形颗粒,争先恐后的蹦出带着强大的密度和挤压感向4面8方用极具爆炸力和冲击力的方式释放出来,那种惊人的爆破性和密度感还有超强烈的质感象原子弹爆发一样带来毁灭性的能量,但却能不伤及耳膜的同时搅动整个空间内的所有空气,一个细小的角落和缝隙都难免与难,在收弓的那一杀那犹如海啸与龙卷风一样充满侵略性,这时所谓的松香味和琴腔共鸣声还有木味音响几乎没靠边,在看过的顶级器材评论中感觉也只有喇叭王靠得上边,但是喇叭王本身又能如何将这些以电声还原真声的音响要素协调到什么样一个高度?到底能做到多真实多人性?相信这些都是他无法完成的任务,也是他最大的弱点。就象欧洲杯希腊男足以弱胜强,赢取欧洲杯一样,利用整体的力量找到当年欧洲足球强调攻守平衡找出破绽赢取胜利,不排除有运气成分,但是的确做到了,不过还有下次吗?难!。假如说邓丽君运
用她那天生的语言天赋和纯洁音乐方式对声音控制得如此之好,真的是认证了古话500年出一个,没有了!这辈子找不出了.也象巴赫一样在古典音乐的领域,如果人类会变种,那么在变种前人类也就他一个人能做到。我脑袋真的进水了。。
关于英国声、美国声、德国声等等有人说是中国人给搞出来的名词,这个无法知道。但是的确是有很大的地域性,传统英国声最直接感受就是温暖甜美,强调中频段;德国声则更强调高频的延伸,要精致贵气;而美国声则更强调全面性,而高文和FM则将电能转换成声音发挥到了极致,带强烈的电性在里面,可以理解为一种艺术的处理.相信都已不妥协的方式往上做,应该都具有很多HIEND的一致性,就象大家心目中的监听声和民用产品一样,在这个绝对区分区域内,本身声音是有极大区别的,传统的监听声强调频响平直,对于质感和频响包括易推性等音乐与电声本质的主要元素都比较重视,最处可能由于质感很强的因素会有点不适应,它提倡一种标准,一种平台,但这个绝非真正的标准,怎么形容这个事物,好难,就算是一个在不停移动过程中不断寻找的参照物吧。而传统的民用箱则更强调适应或者说讨好人耳的一种标准,它突出更细节的地方,比如它强调延伸的同时又有足够的水分光泽与低频的层次感再加上一些全频的黏稠感等等,我自己都糊涂了。因为它的设计方式更容易让人在第一印象接受,让人在第一时间容易得到满足感,所以市场的占有率很高。本身两种特性很鲜明的方式最后都会慢慢趋于一致,这些就是HIEND的标准。有点累了,好乱,整理一下思绪明天继续。。。
最后编辑艾格丝通Eggleston粉丝 最后编辑于 2008-12-26 02:21:36
TOP
23#

原帖由 lesson9403 于 2008-12-26 9:08:00 发表
艾格丝通Eggleston粉丝终于忍不住了,是不是写完之日就是退烧之时啊

退烧,都还没烧呢!
TOP
24#

原帖由 吹水公 于 2008-12-26 11:38:00 发表
粉丝好长啊 吹兴大发 跟我们喝酒时不出声呢 不如我吹水 你码字如何

听吹水公谈实践后的高档音响那才是享受,大嘴说的焖烧还不得仔细学习.喜欢安静的听高手说,下次与松香味老师名琴兄和阿宝去你那取经时要带部录音机在身上,当装备,到时码起字来方便,呵呵!
TOP
25#

原帖由 我的掌心宝 于 2008-12-26 12:09:00 发表

掌心宝捕杀国家保护动物,还敢留证据
TOP
26#

水帖啊.
TOP
27#

楼上头像有涉黄嫌疑,请问有没有动画版PM
TOP
28#

大家莫这样,害得我又乱写了,*^*
在玩音响期间受房间的局限,对于具体的处理方法也很感兴趣,又来百度、酷哥搜个不停,太多了,处理方法漫天飘,那时很流行李鹏展的处理方式,不过很复杂,满屋的柜子和一顶的木制扩散板,老张(梧州)说别搞,可以怎么怎么样,那时“研究”了好多方案。最后感觉刘汉盛的方法最可取,又按照刘汉盛推荐的简单实用的音箱背墙强调硬处理,特别是担心小功率功放功率不足,可以让听感上感觉功率强劲,中低频更饱满有包围感。如果觉得定位不够明确还可以在上面拉上一层窗帘;另外两侧墙音箱高音第一反射点(告诉我们怎样找到高音的第一反射点,就是你坐在“皇帝位”上,另外一个人用镜子在箱子的高音单元水平线上左右移动,而自己需要找出镜子水平移动过程中在镜子映像中高音在垂直线居于镜子中心点的位置就是第一反射点了)用上60厘米宽以上绒布或者其它高频吸收材料,还强调不能太厚,不然殃及宝贵的中频,而沙发后墙更强调吸收,保证有2/3以上扩散处理,具体扩那些频段?这个不清楚,反正当时我用的是个1.2米宽的书柜高1.8米,前墙用上瓷砖粗燥面,两侧挂上绒布,播放音乐时可以感受很强的包围感。最后还加上了大大的单人坐布艺沙发和个密闭式的茶几,对于吊顶刘汉盛推荐了数种DIY的方式,我和朋友用了不少5厘米厚的泡沫自制的扩散板用强力双面胶粘了上去,样子还能接受,哇!声场变化非常大,高了、阔了,然而第2天早上上WC路过一瞧,大面积掉下来了,还留下麻麻癞赖的双面胶在吊顶上。来来回回折腾老觉得低频控制力跟不上,又不象是功放的原因啊!纳闷啊!看看线材是否有问题,换来换去只有后级电源线有点不妥,最后又用上了刘汉盛推荐看的刘仁阳听音室秘诀,采取了其中两个方法,一个是用大木箱放在音箱后墙和侧墙间,最好两侧有一定的距离,效果更好,神奇的吸掉很多多余的低频,当然这个木箱是有规格大小的,大概80*40*40厘米以上。还用上绒布,当时推荐的是绿绒布,绿色看到后对大脑有反应,总之对听音有帮助,手头上有其他绒布无所谓,把线防护起来还有器材也盖上绒布在不影响散热的同时,声音控制力好得大多,特别是低频往下往后沉了下去(这个是木箱功效),能量如何转化为动能在合理的混响下消失掉?就看不同大小能量的系统与空间了,高频毛刺少了很多(绒布功效)。其实不然,07年在网上偶然认识了小段喜欢上了YY和摸摸,呵呵!摸想歪哦!不久还认识了张大师、李大嘴等过来人,喜欢上张大师那种电源处理方式,不停的玩电容,很多牌子都试了,特点都很鲜明,用欧美、日本居多。不同用量不同方式,几乎不下上千次,在这个YY过程中,处理电源给声音带来的千变万化,不停参考旗舰机种,进步神速,感受到各种品牌风格的电源处理方式和声音走向,再结合一下产品的相关评论,哇!大丰收。在不停的玩电容加强滤波的同时减少电源内阻发现电源这一块相当重要,HIEND厂家都在用各种方式处理电源,投入成本相当大,象MARK几乎用了整机2/3的成本等等,还再生电源,让50HZ变为400HZ状态,最后对空间和3大件之间的必然和微妙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个很重要,后来可以在不同环境下很大程度摆脱了房间的太
多负面影响,对于频响、声音相位还有能量都有重新认识,这时发现玩音响是很巧妙的。
最后编辑艾格丝通Eggleston粉丝 最后编辑于 2008-12-27 13:48:51
TOP
29#

这个朱老师提醒了很多次了,再不改要打屁屁了呵呵!等小段试验后和张大师再修改,现在小段在耳房用了快20WUF把连线用了4米多,内阻降到0.2欧,并用了朱老师讲的回路方法,实际听感能量感还是不够,大家分析电源储备量还是不够,待再调整.
最后编辑艾格丝通Eggleston粉丝 最后编辑于 2008-12-27 22:36:57
TOP
30#

原帖由 整边改 于 2008-12-25 22:41:00 发表
不错,初入古典音乐之门与楼主一模一样,我是03年在沪买器材(bmw,相对高档点)时,买了张维瓦尔蒂的《四季》开始了古典音乐之旅,到现在一发而不可收拾。唉,发烧是条不归路啊!只能是适可而止。

朋友那就是高温不退了,哈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