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菜鸟的初烧房--第二篇 用B&K 2250测量调整低频驻波 [复制链接]

查看: 14902|回复: 66
21#

原帖由 wxs 于 2009-1-26 15:20:00 发表
JASON兄真是非常钻研,我接触过的专业搞听音室装潢的都达不到如此专业的理论和高科技的测试手段。
几年前,我也一样用国产声级计象JASON兄一样测试过,后来就没完全当回事,这几年来的折腾还完全是凭耳朵判断。
必要的测试手段可以有效的解决一些问题,可以解决人耳所无法判别的问题,也可以缩短调教系统的时间。
但音响这玩意有时还真是玄,就象小日的器材,测试的指标堪称一流,但始终脱不开“萝卜味”;TA

WXS兄过奖了,我是书呆了些,读大学时,同学们就给我起了个绰号,看来这辈子很难改了。
至于测量手段,现阶段很多情况的确无法用科学来解释。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应该会有完善的一天。
TOP
22#

原帖由 asdffx 于 2009-1-26 0:06:00 发表
先顶这贴,今年我估计也要折腾这东西了。
亥姆霍兹共振器Q值太高,比较麻烦,其实可以试试设计成可调整形式的。

另外在板上打孔也可以,刚在科学美国人上看到的。不过没详细说怎么做,估计和凯韵鸣之前发的一篇文说的那个外国博士修改德国联邦的原理是差不多的。

其实我是比较倾向用eq的,如果楼主玩pchifi的,有些播放软件不单带EQ,还带带房间修正的,国外D鬼佬就是那样玩的。

asdffx:
亥姆霍兹共振器Q值是可以调整的,出口用布蒙住即可。布越厚,峰越低,范围越宽。
可以提供链接吗,我想去看看。先谢过了。
我现在用的是胆机,储备功率太少了,估计用EQ可能比较勉强。可能所有的方法试过后,最后才会尝试。
TOP
23#

原帖由 凯韵鸣 于 2009-1-26 22:51:00 发表
从楼主所发的测量结果来看,160Hz、400Hz和800Hz这三个点都明显隆起,
首先要处理是160Hz,这个频率及附近频段,是影响听感上的力度表现,
而400Hz和800Hz这个范围不均匀,会导致声像结像不合理,或偏大、或偏小。
当然,这和测量是否正确还有一定关系!


是的,应该在160-180Hz有个峰。测量时没有假人,应该有误差的。我现在听得多了,共振峰可以听出来,很明显。
TOP
24#

原帖由 newbjman 于 2009-1-27 9:24:00 发表
Jason 兄,

大部分朋友的家里楼面不够高,容易产生低频的谷底。
比如说我的房间,4.9M 乘 6.6M 高2.8M,在40Hz 就有一个谷底,挥之不去。
参考了日本Stereo Sound 的一位主编,他遍游东京的印象发烧友,认为解决方法,只有两个。

1。长边摆法 - 喇叭的前墙利用长方形房间的长的一边。
2。半边天- 把座位尽量推往前方。差不多接近房间的中央。

我后来是采取2,喇叭也放得接近前墙,1.35M。效果进步不少。

newbjman:
刚才试了。
先是近场测试了斯大林在我房间的频响。非常好的箱子。本身的频响在我的房间没任何问题。看来问题都在摆味和环境。

放全频噪声,发现听音位靠近后墙,会有31Hz的。有仪器调整起来真方便。我最后找到一个比较折中的方法。听音位离开后墙大于1.5米。

重新测量了。紫色曲线。

31Hz好多了,谷移到40Hz,50-125好太多了。看下面的图很清楚。蓝色是最新的曲线。

找了巴赫的管风琴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高保真的赠片),果然31HZ是很难听到的,然后管风琴奏响,在50-63Hz开始是明显可以听到的。果然是比以前丰厚了。
接下来听了Lynn Harrell大提琴英国室内乐团的Vivaldi的大提琴协奏曲(这是我所有的的大提琴唱片中最喜欢的)。的确有所不同。现在借助仪器很容易知道大提琴的声音在那个频段。
TOP
25#

原帖由 newbjman 于 2009-1-27 22:14:00 发表
有进步,就好了。
不过天朗Sterling 喇叭,通常是座地的摆法。你现在放在架上,不知道有没有影响。

我用的是老款,脚架35-40CM正好到我耳朵高度。如果是新款就不一样了。
TOP
26#

原帖由 凯韵鸣 于 2009-1-28 0:00:00 发表
原帖由 Jason_WY_Ma 于 2009-1-25 22:53: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凯韵鸣 于 2009-1-25 21:27: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不学有术 于 2009-1-25 21:11:00 发表
31Hz的峰就是消除不了。有些绝望了

据说专业的吸音吊顶对很宽频率管用,实

我这几个月尽泡在“换胆初感记”上面了,等有空好好去找找。
TOP
27#

原帖由 凯韵鸣 于 2009-1-28 0:09:00 发表
不妨参考一下以下的摆位方法,

我也试了,离开后面的墙远些,50Hz的谷就会好很多。就是我的房间长度不够。
TOP
28#

原帖由 shuzixile 于 2009-1-28 12:54:00 发表
请教各位大侠:
打算对房间进行简单吸音处理,不想太复杂。
四壁距墙10cm垂挂打褶帘幕,
顶棚也作相应处理。
地面铺地毯。
不知效果如何?

Shuzixile,听音环境和摆味在系统中的作用的确很大。我在装修前,足足花了一年的时间。我的经验是听音室的设计和装修是完全值得的,性价比最高的。
按你的设想,可能会比没处理要好,不过音箱的后方(前墙)不建议窗帘。一般从前到后,是硬到软的过渡。地面地毯问题不大,如果高频吸收过度,撤掉就是了。除了吸,还要扩。短短的几句是没法讲清楚的。你找些当地的烧友实地感受交流一下吧。另外去买些关于声学原理和设计装璜的专业书籍,花些时间啃完她,再和朋友交流一下,如果借助仪器就更好了。那么你会发现所谓的听音设计工作室的水平并不会比你高多少。当然你也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不过发烧的乐趣不正在于此吗?论坛里有几位对这方面是很有研究和丰富经验的,你找一下贴,就知道了。
TOP
29#

原帖由 newbjman 于 2009-1-29 17:50:00 发表
原帖由 shuzixile 于 2009-1-28 22:56:00 发表
有一种观点,听音室主要是吸音,降低2次混响的比例。我想照这个思路做。若声音发干,适当加电子混响。
加数字自动均衡器,混响和均衡一起做了。


如果你的目标是家庭影院,你可以运用它的电子手段,达成你要的音效。
如果你是要优良的两声道重播,可能要重新计划了。
房间的六面墙壁,除了左右要平衡,其他的平行面,最好作不同的处理。
房间最好不要吸音太多,否则声音没有生气。最好是用三一定律。
三分之一不做处理,三分之一扩散,三分之一吸音。
要定位精准,在反射点吸音。
要有现场感,适当位置扩散。
无关重要点,不用太多处理。

jason 兄,对不起,在你的帖子上离题了。

Newbjman,你太客气了。
shuzixile,我也基本同意Newbjman的意见。如果两边全部窗帘,按我的经验也是会对中高频吸收过多,你在表中已经列出了吸声系数,如果你计算一下,就会发现问题了,结果可能是低频吸收不够,中高频吸收过多了。当然每个人的喜好和系统不同,实际听感也不同。我的建议是如果真要用窗帘,也要做成可调节的吸声帘幕,面积褶子可调,并且做成窗帘和扩散结合。侧墙最好做成反射,吸收(宽频),扩散三者想结合。越往前反射越多,越往后,吸收越多。当然实际操作起来太难了。不过你看前面大连录音棚的亥姆霍兹实际的声学块,就是吸收和扩散的结合,并且是留有空白的。另外这个房间还有弧形的活动罩,可以将声学块完全遮挡,这样可以可以适合录音(混响要短)和放音两种需求。我个人还没用过EQ和数码混响,所以也没太多的发言权。只是感觉有些本末倒置了。就像人本身要健康才对,不应想着生病了可以吃药来解决(如果比喻不当,请谅解)。我拍一张我房间的侧墙,供你参考。只是这是我的独立天地,一般人可能无法接受。不过我想,你也可以搞些小书架挂在墙上,再放些软包,弧形扩散/反射板。
最后编辑Jason_WY_Ma 最后编辑于 2009-01-29 20:01:05
TOP
30#

原帖由 shuzixile 于 2009-1-30 23:00:00 发表
吸收不均匀,是个问题。

Shuzixie,给你一个我几年前做的文件,里面有很多有用的资料,也有很多错误。供你参考吧。不过当时算这DD花了我无数的时间,大该有半年时间,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图书馆了。
[attach]134489[/attach]
最后编辑Jason_WY_Ma 最后编辑于 2009-02-06 19:36:1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