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那年…那月…那些音符“之1” [复制链接]

查看: 38699|回复: 288
11#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9-10-10 20:32:00 发表
      就戏剧而言,中国特点的歌剧“多么别扭呀”,样扳戏的艺术含量确实是个高点。这个已经被时间“近40年”所证明。但多么希望能出现那怕是一个新高。
    艺术精品的产生,其规律实在难以言说。以俺之见,自引进西方音乐之后。交响乐的另一高点“红旗颂”,亦作于50年代。每每听此曲,除激越高亢外,抒情段的历史感也油然而生。
    这等意蕴深广之作竟由国歌、国际歌、民歌等音调溶于一炉精练而成。

万兄太容易被共鸣了,也太容易被激动了。
“新高”不敢苟同,这八部样板戏再高能和昆曲《牡丹亭》相比吗,非主流观点认为京剧的“样板戏化”是京剧没落的开始。
超级歌剧迷
TOP
12#

原帖由 乐韵飘飘 于 2009-10-11 22:01:00 发表
我是70尾的人,我认为文学和艺术都应遵循如下宗旨:讲述人生展示人性表现人类精神,而不应沦为任何宗教或政党的服务工具。那些年代的音乐作品,纵然旋律再美,老实说也算不上什么艺术,正如一部小说,哪怕文字再美,若是为统治阶级唱颂歌的,也算不上什么文学作品。


此帖越来越有趣了,越来越牛!
80后、90后大概更不稀罕谈这些了。
超级歌剧迷
TOP
13#

原帖由 乐韵飘飘 于 2009-10-13 12:50:00 发表
原帖由 vifone 于 2009-10-12 20:42:00 发表
“像张艺谋的《活着》、姜文的《鬼子来了》这类较为深刻的揭示中国人生存状态与中国人人性的艺术电影”,老实说,我从未觉得这几个电影是深刻的,拿到国外去,是赚取老外的眼球的,有点丢人了。
中国好的东西不少,不需要靠在老外面前撕破脸皮来出名!
中国人是爱面子的。哪怕很没面子。



哈哈!您的对立面众口一词地对您大喝一声:您肤浅了!忒嫩了!
超级歌剧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