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对一些碟片的感受...... [复制链接]

查看: 106434|回复: 236
51#

原帖由 sm163 于 2011-1-20 17:09:00 发表
是的!糸统风格不同,唯美和唯真的听感差异太大了。
这里就回到107楼我的一个发问了:“探讨一个题外话:前辈所说的中价版比正价版有更好的感染力,我就想到一个问题,录音和后期混音等人为加工,会不会对原来的音乐起到改变性的作用?换句话说,我们对一张唱片的感受,会不会受录制本身左右?甚至影响我们对这个演奏家甚至乐团的看法?不知各位烧友有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现在可以再加一点,就是自己家里那套器材的影响,呵呵!其实这个话题很难有统一意见的,我的心态就是求同存异。
TOP
52#

说说这一张几乎人听人爱的钢协——《贝多芬第5钢协-皇帝》(里面还收录了《第4钢协》),又简称《皇帝钢协》。我的版本是RCA的红签正价版,属它家BEST 100之列,由鲁宾斯坦弹奏,巴伦波因指挥伦敦爱乐管弦乐团,以下先摘自一段网评:鲁宾斯坦虽然已年过85岁高龄,钢琴大师的钢琴技巧却丝毫不褪色,甚至更能发挥他独特的清亮琴声,以及气势雄伟的弹奏,融入稳重沉静的表情,酝酿出丰和圆融的音乐性。《皇帝》的第1、3乐章规模浩壮已无须赘述,第2乐章深广奥妙的旋律所呈现出的美感,更是不在话下。在70多年的经验累积之下,巨匠融会凝聚的艺术,皆呈现在这张专辑当中!年轻时期的丹尼尔.巴伦波因(Daniel Barenboim)的指挥也风格独具,已依稀可见今日的大师风范。
很多人认为,鲁宾最擅长演绎肖邦的曲目,这点我不反对,其实,很多所谓的“倾向”都是人们给予演奏家的(正如论坛上很多帽子,都是别人给带的),他本人是否一定这么认定呢?我不是学音乐的,深刻的乐评说不上来,我只是想说,作为一个大家、名家,应该演绎什么曲目,都不会失礼才对,有时有倾重是对的,但不能太单一(像小克莱伯又另当别论)。我听这张《皇帝》觉得没什么不好的,虽然网络上很多人说更喜欢齐默尔曼的《皇帝》(指挥是伯恩斯坦),但我觉得鲁宾斯坦那从容不迫的表现力,还有他那沉积了70多年的演绎技巧,并不是随便一个旁观者所能否认的。此碟的音质也非常值得一提,通透、大气、高速、强大的钢琴,再加上饱满、雄壮又不是细腻的弦乐,宏大、立体的音场(可撑开至两音箱之外的侧墙),无不一一证明它不但是一张音乐性绝佳的碟片,还是一块上乘的音响试金石!无论用来招待烧友还是自己细听,我都非常喜欢,此碟我几乎每个月都听一次,作为忙碌过后一种身心减压方式,也是万试万灵的!诚意推荐!
(注:此碟的音质明显在一般的RCA碟片之上,跟RCA60CD套装对比更是如此,不愧是BEST 100!)
皇帝.jpg (, 下载次数:3)

jpg(2011/1/21 10:59:30 上传)

皇帝.jpg

最后编辑天神 最后编辑于 2011-01-21 23:46:12
TOP
53#

原帖由 gan 于 2011-1-21 11:17:00 发表
这张《FAMOUS BLUE RAINCOAT》是Jennifer Warnes 演唱的Leonard Cohen (莱昂纳多 - 科恩)的歌,第4首《Joan of Arc(圣女贞德)
这点我是知道的,就是觉得那种男声,很特别,但并不十分动听(纯粹个人看法),呵呵,谢谢兄台的资料。
TOP
54#

原帖由 正天飞云 于 2011-1-21 14:29:00 发表
呵呵,听JAZZ、BLUES没有号角大喇叭,意犹难尽……
嗯,JBL、TAD、西湖的高级型号是这方面的权威。器材方面,在这里就点到即止了。
TOP
55#

这几天一直在啃这张《拉3》,克莱本的名作,听感稍后再说,呵呵,听过的坛友也来说几句?
拉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21 16:08:20 上传)

拉3.jpg

拉3-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21 16:08:20 上传)

拉3-1.jpg

TOP
56#

看得出两位都是喜欢听音乐的人,咱们聚在这里,就希望多探讨音乐,虽然很难排除会站在音响的角度来评说,但我们只要说出自己心里面最真实感受就可以了。欢迎两位多多指教!
这会在听《阿姐鼓》呢,呵呵,最近朱哲琴的录音在“极品人生”那边谈论得比较多,自己也拿出来重温一下。
最后编辑天神 最后编辑于 2011-01-22 12:59:14
TOP
57#

对于朱哲琴的录音,转帖167DX的一段言论,很有意思:

听朱哲琴《七日谈》,想起小喇叭的尴尬往事......
刚才偶然翻到朱哲琴的《七日谈》,在地蝎星上听了一下,18瓦的EL156土炮胆机推动的,还有模有样,低频宽松,人声饱满,好听!
突起想起几年前的一件尴尬事。
那时有个好友刚从华纳唱片出来,准备单干,某天电话告诉我,约朱哲琴和几个朋友过来坐坐,有事商量。俺喜欢朱姐姐的歌好多年了,自然满心欢喜,还把她的碟都找出来准备签个字。

但是朱哲琴他们来到以后,我一看傻眼了,原来朱哲琴是带来一张DEMO碟,准备演示给唱片公司的老大听听,而我不知道当时朋友正在给朱哲琴运作这张碟。

糟糕,我心里暗暗觉得不妙——我知道朱姐姐的碟一般都有强悍的低频,而当时我只有一对ATC SCM20,一对ATC SCM50SL和两对某品牌的只有2只6.5英寸中低音单元的落地箱。ATC 50低音最大口径9英寸,不过大家都知道ATC 50的低频不好,量感不多,也不往下延伸.......

脑海中激烈的斗争了一下,想到当时有套强大的前后级,,嗯,上价格贵的那对双6.5的小落地箱!
很快就觉得不妙,我的冷汗慢慢出来了:好像这张碟录得不妙啊......再看朱哲琴,也有点惊讶和疑惑;朋友呢?肯定和我一样暗暗叫苦。

每一首歌曲开始之前朱哲琴都介绍了一下创作动机和内涵,只是,这样的内涵好像没有在后来的播放中充分体现........低频,低频告急;人声,人声发紧,是朱姐嗓子不行了?........

好像唱片公司的老大们也不太满意,朱姐终于轻轻的问了一声:有其它音箱可以换换吗?
我憋了好久没敢提的,她说了我赶紧顺坡下驴。
只能换ATC 50了。

事后证明这也是一招烂棋:声音还是不太满意,依然不够自然宽松,特别是播放这种发烧碟(其实这张碟内涵蛮深的,和阿姐鼓、黄孩子等一样不是简单的发烧盘),低频下潜还不如那对双6.5寸的箱子——ATC啊ATC,低频是不需要延伸的吗?不延伸还叫低频吗.......

在只剩下一两首的时候,我不得不红着脸要求再换一次,换ATC20,我知道它高频不好低频延伸有限,但是中低频的冲击力还是不错的。在尴尬中,终于播放完了这7首歌曲,以后发生的事情我都有点忘了,只觉得脸上有点挂不住,尴尬与懊悔齐飞!

后来《七日谈》出来以后,朋友特别给我一张签名版,诚恳地告诉我:以后别在小喇叭里折腾了,好不好?

晕,我何尝不喜欢大音箱大单元啊,可是,高素质的大箱子多贵啊!当年一对天蝎星,可以在北京的二环里面买一套房子啊!!!
TOP
58#

原帖由 品味之道 于 2011-1-22 12:10:00 发表
一直对《阿姐鼓》的录音是否相对正确感到疑惑,嘿嘿。
其实,里面大部分都是电子合成音乐吧,例如《转经》就需要二次合成,只不过是那时的电子音乐做得比较真诚和认真,而且歌者是用心去歌唱的,这点,就不是现在的口水歌能够比拟的了。
TOP
59#

原帖由 时光车间 于 2011-1-22 13:43:00 发表
三年前,听《七日谈》!
泛泛浅谈,混专业饭的别叫真!也不谈器材发烧,但凡听音乐扯到音响器材,就太狭隘了。


很不错的乐评!
对于“但凡听音乐扯到音响器材”这点,我想,自己是很难脱俗的,只是以前器材烧得比较频繁,现在音乐听得比较多而已,两者是难以分离的,毕竟我是因为音乐而喜欢上音响,而音响又使我更喜欢音乐。来168论坛的朋友,情况也不过如此吧!至于是否“就太狭隘了”,就要看各自的价值观和出发点了。

TOP
60#

原帖由 sunnyluo323 于 2011-1-22 14:20:00 发表
The Perfect Jazz Collection: 25 Original Albums

刚在英国亚马逊上订了楼主的这套JAZZ套装,可能要在农历年后才能收到了。顺便也RAY CHARLES及歌剧魅影还有DG111周年第2套也一起订了。感谢楼主对碟片的分享。
还请楼主有时间详细介绍一下这套JAZZ,现在听不到先补补知识,多谢
这套爵士套装,听了不是很多,买回来之后,一直在排着队等候聆听,初步感觉里面有大约一半的碟片是很经典的,也有一部分碟片是比较偏门的,且可听性并不很好,总体性价比不及DG或RCA的套装,不过音质倒很不错,平均下来,索尼的单张也相对贵一些。
最后编辑天神 最后编辑于 2011-01-24 13:02:1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