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和初哥聊天 [复制链接]

查看: 73015|回复: 185
131#

Sensitivity Vs. Efficiency─ 灵敏度真的等于效率吗?
曾耀祖

<图片>测量喇叭规格必须将阻抗变化一并考虑,否则极可能会出现诸多盲点。不过您可能会怀疑,阻抗变化真的会很严重吗?本图为主编家中某款二音路喇叭的阻抗曲线测试结果,峰值出现在70Hz(约26奥姆)与1.8KHz(约48奥姆)处,但是原厂仍然标示「平均阻抗」为4奥姆。惊讶吗?别怀疑,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喇叭(不分价位)都是如此。
在喇叭的规格数据中,最容易让人搞不清楚的似乎就是「灵敏度」和「效率」二项,而且还有许多音响同好或评论者经常将它们划上了等号。事实上,灵敏度(Sensitivity)和效率(Efficiency)是不同的。

我们常会谈到某喇叭型号的效率很高,或是某品牌的喇叭效率通常很低等说法。在喇叭制造厂的产品标示上,常用1M/1W来作为其测试的标准,或是就1M/2.83V来测得音压数据,单位则以dB表示。常听到的解释是:在固定的距离下,以恒定的输入电平,测量出喇叭到底能有多响。就上述的说法,听起来好像是很好的效率定义,用来解释灵敏度似乎也通,所以导致许多人会搞不清楚二者的差异,更遑论进一步了解到底是高灵敏度(High Sensitivity)好推或是高效率(High Efficiency)好推?
通常效率可以定义为「受力和作功的转换」。Efficiency这个名词在以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真空管发展初期扩大机功率都不大,往往在1瓦与半瓦之间都得斤斤计较。也正是由于当时输出功率非常有限,我们必须去了解喇叭对于电功率转换成声学功率的输出有多大(注1),这项规格就称之为效率(Efficiency)。常用的测试方式,就是在1米处输入1瓦功率给受测的喇叭,看喇叭能产生出多大的音压。这种做法基本上是把喇叭视为一个固定的电阻(即8奥姆),但是这其间又有些变量,因为测试者很难确定输入喇叭的功率为固定1瓦。由于所有喇叭的阻抗都不是恒定的8奥姆,而是会随着频率改变而产生变化的。当喇叭的阻抗降低或升高时,输入的功率自然就很难维持在固定1瓦了(请参考139期『喇叭的故事』)。

若要让喇叭在阻抗无论如何变化的状况下,都能维持在1瓦功率的输入,采用晶体扩大机进行测试是一种解决方式。因为设计优秀的晶体扩大机,无论遇上了再奇怪的阻抗负载或大电流需求,晶体扩大机始终可以维持相同的输出电压,我们称这种测试为「灵敏度电压测试」,其基本定义为输入2.83V电压在1米处所能测得的音压数值。但是,为何采用2.83V而不是别的数值呢?原因为8奥姆的电阻要产生1瓦消耗功率需求的电压:在理想测试状况下,若是晶体管能够输出恒定的电流(无论阻抗如何变化),输出电压就会始终保持在2.83V。所以灵敏度(Sensitivity)测试的好处,就是能让喇叭的全频段都输入1瓦电能功率。

如果某二款不同型号喇叭的阻抗都标示为8奥姆,二者实际的阻抗曲线也很接近,而且受测电压都是在2.83V的条件下,产生较大输出音压的那款喇叭,就可视为高灵敏度(High Sensitivity)。不过,当二款喇叭的阻抗彼此相差很大时,同样以2.83V作为固定输入电压就算不上标准了。
例如,将A喇叭和B喇叭相互作比较,同样在1米处进行测量,也同样以2.83V做为固定输入电压值。测量结果是:

A喇叭音压为90dB/1M/2.83V,平均阻抗10奥姆.。
B喇叭音压为91dB/1M/2.83V,平均阻抗2奥姆。

就此测量结果而言,B喇叭虽然比A喇叭高出1dB的灵敏度(Sensitivity),但是效率却不如A喇叭来得高。理由为何?刚刚我们提过要计算声学功率,必须相对的检视喇叭阻抗曲线,尤其是在受测频率(注2)或是平均阻抗的部分。虽然B喇叭比A喇叭高出1dB的灵敏度(Sensitivity),但是平均起来,B喇叭需要从晶体扩大机取得近5倍的电流量。就以电能功率转成声学功率的角度来看,多取得近5倍电流才比A喇叭多出1dB的灵敏度(Sensitivity),您说B喇叭的效率是不是很差呢?
就喇叭的测试来说,灵敏度(Sensitivity)仍是很好的标示方法,因为它不需顾虑电流量的高低,在固定的电压输入状况下,灵敏度高的喇叭就是会响得比较大声。

非常多变的测试方法,也是值得音响迷深入了解的话题。例如喇叭在4π的无响室中测试,或是在2π的半开放测试下,所得数值一定会有差异,有的厂家在产品标示中会特别注明,读者们不妨留意一下。比方说,1米处测量2.83V/8奥姆或是1米处测量2V/4奥姆,这些数值有出入的原因是未标明一支或一对喇叭;有的厂家认定喇叭是成对聆听的,没有人会单听一支喇叭,所以一定要二支一起进行发声测试。通常这种测试方式会增加3dB的灵敏度(Sensitivity),所以看喇叭的测试数据时把标示一并看清楚,搭配扩大机时就比较容易成功。

注1︰电能转为声音的功能,则是称为「声学功能」。
注2:通常测试会取5个频率作平均,频率分别为500Hz、1,000Hz、1,500Hz、2,000Hz、2,500Hz。
TOP
132#

平直的频率响应 =好声?
曾耀祖


经由测试图表的比对,可以清楚看出音轴前方(左图)与偏轴30度(右图)的频率响应不尽相同,厂方所公布的数据迷思确实值得音响迷深思。
我们时常看到评论员这样的描述:「……由厂方提供的测试结果看来,这款喇叭的频率响应曲线平直得像用尺画上去似的……」当然,这是在强调该喇叭的频率响应是水平的直线,各频段并没有巨大的凸起或凹陷。也许多数的音响同好都认为,喇叭的频率响应测试图愈是接近平直,愈是有好声的机会。而且,不但音响迷是如此解读频率响应图,就连很多所谓的「音响评论员」也是看图说故事。于是乎,某些喇叭设计者和生产制造厂商,就干脆在扬声器出厂前动手脚,想尽办法把频率响应图尽量修改到平直,以利推出上市后获得较高的评价。然而,在喇叭的测试结果中,频率响应曲线的完美度就是声音质量的保证吗?频率响应测试图平直(Flatness),就表示您会听到一款好声的扬声器吗?

频率响应与线性失真

一般来说,频率响应(Frequency Response)又可称为音量响应(Magnitude Response),其定义为:使用仿真方式来测量的音量响应。而「仿真」的意义就是线性音量,原则上是指任何的频率产生(在人的听感范围内,20Hz-20KHz)都有一定的音量(或者称为『音压』),一般的测量的方法是在扬声器前障板上取一个点来作测量参考点。如果是二音路扬声器,测量参考点就取在高音和中低音的中点,而三音路的扬声器则是对准中音单体。接着利用信号产生器送入全频的讯号,经由仪器辅助测量不同频率的输出音压状况为何。由此结果所画出的线性图,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频率响应图」。

无论在正常的测试条件下,或是处于360o(4π)的无响室中,都很难得到像尺画出来一般平直的响应图(除非特意的将音压坐标压缩),大部分的结果或多或少会存在些许的小隆起或凹陷,这种响应频率上的不平整称之为「线性失真」。而线性失真的多寡,则受到单体的分音斜率和谐振所影响。统合说来,喇叭的响应曲线若能落在100Hz-10KHz之间,且误差在正负1.5dB以内,就可说是非常的平整了。因为100Hz以下所测得的数据通常仅供参考,10KHz以上的频段对收音麦克风而言又会存有本身的误差。

频率响应测试上的盲点

然而,市面上很多扬声器的测量值看起来都相当平直,偏偏其中有些产品听起来却总是不太对劲,或是高频太过于吵杂?其实决定扬声器音质的变因很多,单是音量响应测量时的可能变量就不少,例如:测试用的麦克风是否标准?本身的误差是否已修正(在计算机加权中作等化)?测试的环境是否合乎无响室标准(由于有些厂商认为扬声器并非用于无响室中,所以测试常常在一般的聆听空间中进行)?甚至于是否处在4π或2π的环境下实行测试,都会直接地影响到最后的结果。此外,在轴线30 o夹角环境下所得到的频率响应是否平直,也是相当重要的参考依据;频率响应曲线是上扬或向下,中频到高频的曲线是否平顺(中低音单体非常容易产生『叶型效应』,通常设计者会为了避免这个问题产生,而调降了分频点,却又加重了高音单体的负担,间接地引起分频点附近的谐振)?除此之外,还必须考虑水平的散射是否平均(又是『叶型效应』或『心型效应』的问题。通常频率愈高,扩散范围就愈小;如果分频点设定不正确的话,就很容易造成分频点附近的散射不平均)?因此,一般我们在家居中听音乐,听到的不只是扬声器所发出的声音,我们也同时会听到反射音。而散射不均匀的扬声器所发出的声音,某些频率就会加倍。例如:有一支扬声器在声轴上所测得的音量响应是平直的,但是在30o轴线夹角的范围内,这支扬声器的扩散理应不平均。倘若在2KHz-3KHz之间有一个大隆起,那么在实际聆听上,这2KHz-3KHz的隆起与反射音混和后,能量就增加了几倍,甚至可能远远地超过其它的频率。如此一来,这只扬声器的高频能不吵吗?

原厂公布数据仅供参考

我的看法是:一对好的扬声器,在音量响应测试之下,应该在声轴上拥有平直的中高频音量响应,同时没有谐振及音染,并有着控制良好的高频扩散。各位读者们日后要解读扬声器的规格时请记得:拥有基本的平直音量响应是必要的,但不是绝对的。
1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5/19 12:17:09 上传)

12.jpg

TOP
133#

音响用电源供应器
Nelson Pass

编按:这是Pass Labs设计者Nelson Pass先生于199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原名为「Power Supplies:A Commentary for Consumers」,内容旨在说明扩大机电源供应器的最基础理论,以及教导消费者如何判定优秀的电源供应器设计。Nelson Pass先生从早年的Threshold时代起,就是名满音响界的扩大机设计专家,在这篇文章中却是以最浅显的角度与轻松口吻,为技术门外汉逐一解释电源供应器的组成与好坏关键,当然更值得音响迷们作为参考。
本文已获得Nelson Pass先生授权翻译刊登。


入门介绍 ─ 电力与水力系统

很多人不懂电力方面的学问,但是他们可以从以下这种道理极为近似的水力原理中进行了解。导线就像是水管;水压可以比喻成电压;水流当然就是电流;湖泊与水库好比电容器;二极管则是单通路活门;至于真空管与晶体管,作用就像是水龙头一样。
整个扩大机的电子线路,可以被视为一组水利系统。太阳控制着气象循环,水分就分布在大地,以湖泊上游的水库进行储存,提供我们日常生活的用水所需。在冬天,雨水就储存在湖泊中,水压就随着储水量上升;在夏天的时候,水平面会降低,水压也会跟着降低。当民生用水需求量大时,储水量就会降得更低,而且通常得要花一个季节以上的时间才会回复正常的储水量。
对扩大机而言,室内的电力配线、电源线、变压器与一些外围零件,就是提供「雨水」最主要的关键,而滤波电容则为储水槽。电源供应部份的电容器每1/120秒就会充电一次,并且每隔60Hz周波就会反射二次电流脉冲。
这些脉冲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且必须仰赖滤波电容在脉冲之间的6微秒(ms)充电效能。我们希望能够让电源供应器维持固定的工作电压(水量),而且这通常得靠巨大的电容量来储存能量,以及巨大的变压器提供充电所需来完成。现在,你应该已经有一些概念了。

我们在这里并不是在讨论扩大机的设计,而是试图澄清市面上充斥的天花乱坠不实宣传,所以我想来谈一谈厂商们常用的手法。无论我们的要求有多高,基本上都是需要稳定不变的电压供给,同时具备低杂音特点的电源供应器。此时,愈大、愈重就显得愈好,因为较重的变压器能够提供较充裕的电源,较粗重的导线能够承受较大的电流,而较大的电容量就能够储存较多的能量。
问题是,会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当然,数据规格和实际表现不会成正比,相对于变压器提供1瓦功率给前级扩大机线路比较起来,上千瓦或是数万瓦的功率并不见得会好到哪里去;虽然这种想法对于大多数音响迷来说,并起不了什么觉醒作用。

<图>充足的电源供应部分(包括变压器滤波电容等主要组件),至少得占据后及扩大机一半以上的重量才算数。

电源变压器

最好的电源变压器,就是使用甜甜圈造型磁铁的环型变压器。以同尺寸的变压器来说,环型变压器可以提供最大的电源供应,同时噪音的问题也最小。不过,由于电源要在极短的脉冲时间里传送给电容器,因此环型变压器必须在额定瓦数输出状况下进行多次分级筛选。

一般而言,一部持续输出功率200瓦的AB类后级扩大机,就必须有能力提供700瓦的能量;换句话说,它的变压器理当有2,000瓦的功率。其中若有任何数字低于此,便不足以支撑持续工作状态。当然,对于不需要持续工作在最大输出功率的AB类扩大机来说,这些要求就可以省下来。

如果是一部持续输出200瓦的纯A类扩大机,它就会随时需要1,000瓦左右的能量;换句话说,电源变压器「至少」就得具备3,000瓦以上的功率。一般的环型变压器,大约每30瓦容量就等于一磅的重量,所以3,000瓦功率的环型变压器重量约为100磅。后级扩大机其它的部分大约也是等重,所以一部纯A类200瓦输出的后级,总重量至少在200磅以上。

对于纯A类扩大机来说,每1磅重量换算为2瓦输出,可以视为一种不错的判定标准。低于这种重量标准的扩大机,很可能就不是纯A类设计,或是厂家利用取巧的线路来达成A类的特性。

低杂音的特性也很重要。环型变压器通常会包装在金属隔磁罩内,而且为了降低磁力辐射的影响,这些隔磁罩通常(但不是一定)采用铁制品。这是很好的现象,但是在过去至少有一家以上的扩大机厂家,曾经将小型的变压器装置在大型的隔磁罩里,消费者也就不明不白地被骗了。

电容器

由于高电容量对后级扩大机的需求,电源供应器所使用的滤波电容几乎都是采用电解液构成。你在后级扩大机内部所看到的电容器,都是以专有单位加以标示,如微法拉(μF)、电压与电容量等。最常见的大功率后级使用滤波电容规格为25,000μF,或是称为0.025法拉。1法拉是很大的单位,这种巨大的电容量在传送1安培/1秒钟的过程中,会造成1伏特的压降。以纯A类200瓦的立体声后级为例,它的偏压会达到8安培,也就是说电源供应器的涟波将有0.06V/RMS。一般而言,你会希望这种扩大机配置100,000μF的滤波电容,所以涟波大约就是0.6V左右。这是挺好的状况,约为电源供应器总电压的1%。小功率的后级扩大机需求较小,而大功率后级相对之下需求就比较大。

大容量电解电容会有轻微的电感量,这是起因于电容内部螺旋状卷绕的薄膜。要想降低电感量的影响,薄膜电容通常是不错的选择,在高频的电流能够传导得稍微顺畅一些。

一些数字上的实验可以提供我们更多的内部讯息。通常大型电解电容器的电感值在大约10KHz时会造成阻抗的升高,100KHz时更可能达到1奥姆的高阻抗。此时,若是我们并联上一个薄膜电容,就会使得阻抗值维持在0.1奥姆左右。

不过,在这种超高频率范围时,音响真有相对的能量吗?其实不然。音响的能量在5KHz频率以上时,每八度音程就会有12dB的滚降,而且音乐回放时回转率为1瓦/微秒,意思是说在100KHz时谈论能量是没有必要的。

无论如何,高频阻抗对于扩大机的稳定度是很重要的,特别在复杂的电路而言更是如此,因为电源供应器可以视为阻抗来源,在百万Hz附近开始产生回授现象。特别有趣的是,有些设计者却依赖电源供应器的这种阻抗特性,作为特定频率的稳定之用;因此,当电解电容并联上另一个薄膜电容时,对于扩大机电流的稳定性反而会造成伤害。无论如何,若是以消费者的立场来看,在电源供应器上使用薄膜电容确实是好事。

电感器

当我们试着要消除电容器与线材所产生的电感值时,由线圈构成的电感器却能提升变压器的表现。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在交流电源路径加上电感与电容组合,它们就可以当成一个滤网,降低电流进出所产生之高频噪音。如果以大型电感器、变压器这种顺序加以串联,这样的组合会让电源供应器中的电容充电脉冲时间拉长,藉此降低噪音的生成。如果以大型电感器与多个电源供应器的滤波电容结合,就可以形成一个π型滤波器,降低电流供应源之噪音。

虽然电感器非常有用,但是相对的它也要价不赀。当它们一但被用在功率扩大机时,就表示了这家制造商是为了达到最高音响成就,而进行不计血本的投资。

线材

音响迷向来热爱线材。或许是线材对于音响迷来说较易亲近,而且比较容易被了解。一般来讲,我喜爱使用粗短的线材,而材质则为高纯度且柔软的金属如铜或银等,最好是线材末端尽可能地处理牢固并加以焊锡处理。

整流器

没错,整流器当然是很重要的,因为交流电到最后都必须转换成直流电,但是我并不喜爱某些音响迷所醉心的「快速恢复型」(Fast Recovery Types)整流器。「快速恢复」意味着这些整流器能够在十亿分之一秒中,能够承受大量的电流与电压,但是有时候我们不会在旧型的60Hz交流电源上看到这种现象。虽然它们是电源供应转换中相当重要的一环,但是对于一般「线性」电源供应器来说,我还是比较偏好速度较为「缓慢」的二极管。我们的做法是使用小型电容回路与二极管并联,藉以大幅降低辐射噪讯。

稳压器

主动式线性稳压是一种稳定电压非常好的方法。很可惜的是,它的成功率并不是很高。在过去有些使用主动线性稳压的扩大机,常被评论为动态感缺乏,因此这样的技术在过去并没有得到它应该有的评价。

主动式线性稳压必须能够超越扩大机的额定需求,这样的稳压器应该承受扩大机每声道持续输出时的十倍电流量。稳压器则必须置于大型电容器前方,并且需要相关数值数据以便于与无稳压回路相比较。而且,变压器的容量也必须与无调整回路上所使用者大小相当。

能够达到如此要求者,就是属于优秀的主动式线性稳压。不过,也可以用较低的成本来达到同样的目标,那就是经由控制或隔离扩大机的低功率前端放大部分,让输出级单独使用一组电源供应。要达到这种目标,你可以使用完全独立的电源供应器,可以利用主动式稳压,或者是只用二个电阻与二个电容器就完成。

另一个稳压的方法是尽量利用稳定的电源,因为这样不但能使电路持续稳定电流,同时也让电压不至于受到震荡。稳定的电源可以大幅地改善低前端放大电路的电流稳定度,并且藉由与稳压器的结合,达到低成本、高素质的杰出表现。

你也可以将输出端调整赋予稳定的高电流偏压,以构成一个单端纯A类扩大机。是真的,我并没有在开玩笑。

交换式电源

交换式电源的优点不外乎是重量轻、用料少,在无额外开销下有效控制的能力。不过,噪音是交换式电源的潜在问题,但还是能够借着物理性的隔离与滤除加来避免。换句话说,就是要再花钱了。

交换式电源可以是一个深奥的主题。这么说好了,我相信有些理论认为交换式电源只是一种线性稳压器。再一次,交换式电源应该被定位在「扩大机电路理论上对电流的需求」,特别是我接触过的交换式电源,绝大部分都的真正实力都被低估了。另外,滤波电容在交换式电源中的使用状况也是非常重要。但这些都不是问题所在,大多数设计者用到交换式电源的真正原因,只是为了节省成本罢了。

有些老手像是Bob Carver,对于交换式电源的使用会比我来得专精许多,保证你可以从他那里得到更清晰、更深入的解释。

单声道操作

我们都知道「单声道」的意义就是一个声道的扩大机。既然是一个声道,那就不必分享电源供应,在一个既定大小的机箱中,单声道扩大机可以安装加倍的变压器与滤波电容器,所以它的另一层意义就是「升级」。另外,单声道的目的是利用物理和电子特性,将各自的功率放大声道彻底分离,而二者只有在交流电源处有关联;或是根本不会发生。这样的工作方式,无论哪一个声道发生了状况,都不会去干扰到另外的声道。

单声道工作模式是Hi-End系统中最好的使用方式,但是在价格上相对昂贵。如果要考虑成本上的问题,一个妥协的解决方案就是使用「双单声道」(Dual Mono)的工作模式,也就是说二个声道共享一个机箱与电源线,但是在变压器和滤波电容的使用上则是彻底独立的。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但达成了单声道系统的许多好处,同时也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

电池工作原理

可以说是完全的隔离,近乎零噪音,但是高成本花费。

结论

那么,我们在这里学到了什么?简单一句话:要做出真正好的扩大机电源供应器,就得花上大把的钞票。
有些研究认为,我们以上所讨论的结果,只不过是最低程度上的改善,但是,这些改善的确是可以测量得到的,所以我们不必因为致力于电源供应设计上的期待,而卷入无意义的主客观不同观点争论中。这个课题,只是你想要花多少学费后,再重回原点罢了。
工程技术总是一种妥协的科学,所有的制造商都会划出自己的投资/获利曲线图。据我的经验,大部分的厂商对于这方面是相当有良心的。由复杂程度高低与电源供应器重量,可以看出一部器材价格的脉络,而你个人对于这部器材的期待也可以在心中有个底了。
身为一个消费者,理所当然的想要得到最好的声音,所以你可藉由严格的试听来达到您的目的。次要的目标是,我们想要获得高价值比的商品,我们自然也想知道制造商的确将金钱投资在商品上,而不是单单以赚取超高利润为目的。如果你可以阅读器材设计数据,或是看到器材内部的零件与设计,那么占器材价格比例最高的电源供应部分,将可以视为一件器材制作是否认真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它理论上应是整部扩大机上最大且最重的一部份。

如果你不想惹这些麻烦,但仍然想要将钱花在刀口上该怎么办?那么,每当付出美金一千块,请记得至少回收15镑以上的扩大机重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