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576777879808182» / 52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乐之外(德国摄影师Frank Tischer的风景史诗) [复制链接]

查看: 1971410|回复: 5213
781#

刘海粟的青绿山水与宋元的青绿山水相比高下立判,即便与当代女画家陈佩秋相比,也不及一二。刘海粟的山水画实际上是没落的,没有进步的,更没有根基。
yilinliulin 发表于 2020/9/11 8:47:20

言论自由,呵呵。不过对陈佩秋还是很赞的。陈佩秋强调对传统的继承和积淀,她的国画确实有一定创新意义的。她也擅长工笔。
她于今年去世,确实是一大遗憾。
不能说刘海粟没有传统,他早期的绘画也很传统的。但在中后期,他作了比较大的尝试和改变。
晚年,刘海粟的泼墨泼彩绘画趋于成熟,他非常善于捕捉大自然中的大美、壮美境象,将其作为绘画的表现对象,于气势磅礴、多姿多彩的境象中蕴涵着自己对世界的深刻感受。
10上黄山,他的绘画很多从写生得来。不是闭门造车那种。师法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2#

陈佩秋的山水画: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3#

陈佩秋的工笔画: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4#

陈佩秋的艺术

陈佩秋1922年12月生,女,河南南阳人。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擅长中国画 。作品有《天目山杜鹃》;《水佩风裳》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红满枝头》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 。

陈佩秋于昆明度过她的青少年时期。她年幼时已爱好艺术,学习成绩优异,尤精于数学科。她成长于动荡不安的时局,高中毕业时适逢抗日战争,为了响应"科技救国"的呼唤,于1942年入西南联大。基于对艺术的热忱始终未灭,陈氏决意转读艺术,并于1944年考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当时在国立艺专的学生均对西方艺术非常向往,憧憬着西方的写实主义为中国未来艺术发展的唯一途径。然而,陈佩秋却不为同辈所影响,她早已醉心于传统的中国绘画,专注于钻研古代大师的艺术,并深信前人的艺术能启发她的艺术创作。陈佩秋在国立艺专攻读时期,潘天寿及黄宾虹均是校内院系的教员,她得以随潘天寿学习花鸟画。然而,她认为宋代是中国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故决心仿效前人步履并追随古代大师之艺术路向。她由宋代花鸟及山水画开始,无论是工笔或写意的风格皆细心探究。

1950年毕业后,陈佩秋开始在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当时的工作给予她大量机会浏览古代画作,甚至可以借出宋代的花鸟扇画以便临摹。《花鸟杂册》展现了陈佩秋精于宋代工笔花鸟画的技法,而当中所画的都是宋画中常见的题材。在用心揣摩了工笔技巧后,陈佩秋转向探究较为粗放、写意的风格。一般来说,画家的情感和精神较能以写意画法表白及发放出来。她汲取明代徐渭概括简约的造型与富于情感的水墨运用技巧。数年后,她的泼墨技巧配合了新的技巧组合,她以生动的笔触和泼墨去描写大自然的每一景物,而最成功之处莫过于她能够混合工笔和写意的技法,令作品更呈儒雅优美。

陈佩秋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对周遭的新事情有了新的观察和感应。除了依旧坚持临摹古画,她开始关注西方的艺术。陈佩秋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风格,她欣赏马奈、雷诺阿及德加闪烁的颜色和精炼明确的笔触,并参照了印象派的用色于中国传统画上。在陈佩秋成熟时期的作品中,西方艺术带来的影响益发明显见于山水画和用色方面。

陈佩秋认为艺术创造贵乎“新”和“难”。她本身的艺术根基立足于传统,她对创新的观念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旧就没有新。她细心钻研国画的绘画元素,用精炼的线条和传统的笔墨,配合启发自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去描绘景象的质感、体积和动感。她认为“新”是要经过知识和技巧的累积,而经验的累积和驾驭技巧是费时费力的,这曲折艰难的过程就是“难”。

然而她视这些困难的处境是创作的催化剂,亦只有拥有此特殊性和执著的人才可以建立起精炼的技巧和清晰地表达出艺术家的思想。作为一个传统中国画的继承者,她赋予自己一个使命--对传统国画于现代艺术发展的贡献作重新的定位。在钻研传统表现手法后,她细心观察自然万物,专注于表达她对大自然的崭新观感,写她的胸中丘壑。(转载编辑自网络)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5#

陈佩秋作品: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6#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7#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8#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9#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90#

海派书画

渊远流长

刘海粟、陈佩秋都属于海派大师。

海派是指发生于十九世纪中叶至廿世纪初期时,活跃于上海地区的一群画家,所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海派书画的产生发展是和中国传统书画一脉相承的,深厚的江南文化传统是海派书画的重要源流之一。华亭画派、吴门画派、虞山画派、金陵画派、扬州画派等,均对海派绘画产生过直接且深远的影响。 海派绘画远承宋元以来的绘画传统,近取明清陈淳、徐渭、陈洪绶、八大山人、石涛和“扬州八怪”等诸 家的艺术特色,同时深受清代金石学的影响。海上画派的前源是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海派书画其名声最卓著者为“四任”,以善花鸟、人物、肖像、山水的任熊为首,包括任薰、任伯年、任预。此外还有赵之谦、吴昌硕、虚谷等知名画家。海派即“海上画派”的简称。中国画流派之一。形成于近代,即清末上海辟为商埠以后,一些文人墨客从各地流寓于上海,以卖画为生,日久,遂成绘画活动中心。

1843年上海开埠,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十里洋场,繁华发达。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方兴未艾的书画市场、日趋成熟的鉴赏群体等为海派的萌芽、形成、发展、壮大、推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生存环境。在外来冲击和内在变革的双重推动下,海派绘画在继承中国绘画传统的基础上,主动吸收中国民间艺术和西洋绘 画技法的精髓,完成了中国古典绘画到现代绘画的转变,赋予了中国绘画新的生命力。

活力无限

海派书画笔墨紧跟**变化,富于**气息,追求不同风格,展现个人灵性,避开千人一面,体现民众思想、艺 术追求,满足多元化的新兴市民阶层文化需求和审美情趣,充满生机与活力。随着海上画派的壮大,各种画会、雅集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一时切磋成风,形成了海派新特色。新的教学方式、西式学校的产生,与传统的师徒传薪共 同存在,相得益彰,共同传承、发展、繁荣了海上画派。伴随着中西交融,思想解放,海派画家队伍中还涌现出一 大批女画家,她们积极投身于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为海派绘画增添了不一样的风貌。

兼容并蓄

上海开埠后,本土、外省、外域等多种文明与艺术在此地交汇,文化的互补与价值的融合,使得艺术有了“海纳百川” 的气度与姿态。海派书画的形成也具有组**员广泛、风格兼容并蓄、笔墨表现多元、创作理念多维和题材亲和入世等特点,出现了 大量风格鲜明的优秀作品,创造了海上画坛空前的繁荣格局。

承古创新

海派书画发展了中国书画的传统,汲取了我国民间绘画的技法、艺术特点,突破日渐衰微的困境,不断地革新、吸 收、融合。一方面传承了旧有的书画题材,另一方面增添了新的理论和实践,创造出了一个继续注重传统笔意墨韵、线条多样、 清新活泼、雅俗共赏的新局面。

影响四方

海派书画使书画艺术形式更加商品化,书画家更加职业化,文化团体更加世俗化,艺术语言更加多样化,使书画艺 术走出象牙塔,走向大众化,其在全国范围内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不言而喻,甚至影响了绘画史的发展。

其影响力纵横东西,跨越南北,画风甚至影响到海外。随着沪上画家们的流动,或通过艺术交流和华侨,海派画风 逐渐影响到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地。(摘自网络)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