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试听享声Soundaware D300REF参考级DSD数字转盘。 [复制链接]

查看: 306510|回复: 329
11#

数播是未来音响发展的主流方向,实体唱片(CD和LP)会逐步被流媒体所替代。这种预测如果在5年前没有多少人会相信,现在估计也有一半的人不相信,但再过5~10年就可以得到验证。
近年来常有发烧友(尤其是大烧和老烧)认为CD会被LP淘汰,并且列举CD销量严重下滑、LP销量暴增的事实,言之凿凿,其实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主观臆断、误人误己。如果不仅看CD和LP的销售增长率,同时也看销售的绝对数量,就可发现LP的销量仅仅相当于CD销量的20%以下,说CD被LP淘汰,完全没有事实依据。
以美国从2000年到2016年唱片的销售数据为例,CD从2000年9.425亿张下降到2016年的0.994亿张,跌幅近90%,所以,CD衰败已成定局。
LP的销量从2000年销售220万张,跌到最低2006时仅有90万张,但此后见底回升,暴增近20倍。到2016年时达到创纪录的1720万张。似乎要来一个第二春,但其实只是因为部分老烧友怀旧或还愿导致的回光返照而已。
美国历年CD销量.png (, 下载次数:0)

,(2018/7/29 23:31:32 上传)

美国历年CD销量.png

美国历年LP销量.png (, 下载次数:0)

,(2018/7/29 23:31:32 上传)

美国历年LP销量.png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最后编辑于 2018-07-29 23:31:31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2#

传统实体唱片CD+LP总量在减少,是听音乐的人少了?还是人们听的音乐少了?或者是别的原因?
仔细想想这个问题,思路就会豁然开朗。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最后编辑于 2018-07-29 23:31:48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3#

从模拟到数字,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趋势,不可逆转。无论是通信,还是影视,或者其他任何领域,都是如此。
今天应该不会有人说蓝光BD电影不如当年的LD影碟,或者VHS录像带;也没有谁会扔掉4G手机换一个当年的大哥大。但似乎唯独就是音响这个圈子,有些不一样。
作为个人偏好,怀念模拟声,复古LP,无可厚非。但因为个人偏好而拒绝、排斥数字音频技术的进步,恐怕就不妥了。

想起阿桑的《受了点伤》:“竟然以为你会不一样,可凭什么你要不一样!”,将来有些人会发现这歌词正好是为自己准备的。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4#

回复 45楼eric的帖子

E版一语中的!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有两种基本力量:一是技术驱动,二是市场(顾客)选择。
消费者行为的改变,往往是决定行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老烧和音响厂商都感叹发烧市场大不如从前,似乎年轻人不喜欢HIFI了——这也许是一种误解。真相是年轻人玩HIFI的方式在发生变化,导致传统HIFI严重衰退;但新的HIFI却方兴未艾。这几年成都的音响展,耳机、耳塞、耳放、便携式数播似乎大行其道,不过展场试听的都是30来岁的年轻人;40~50岁以上的人群,还是只对音箱系统感兴趣,尤其是黑胶系统。
中年人代表着历史与传统,年轻人则象征着未来与希望。
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也许在数播这个领域,中国的音响企业可以像90年代中期VCD一样,来一次弯道超车。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5#

个人浅见,从二战后到今天,欧美HIFI发展的概览图大约是这样的:
第一阶段(1945~1980):LP音源+小中功率胆机功放+高灵敏度全频或号角音箱(喇叭多为纸盆、短音圈、长冲程、弹波与折环较硬,灵敏度高、失真较大)
第二阶段(1980~2012?):CD音源+大功率晶体管功放+中低灵敏度分频音箱(2~3分频为主,喇叭多种振膜材料,长音圈、短冲程,弹波、折环较软,灵敏度较低、失真较小)
第三阶段(2012?~):音源(数播流媒体+CD+LP)+功放(胆机、石机+耳放)+音箱(各种类型音箱+耳机)

第三阶段应该是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在继承第一、第二阶段的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音源方面数播会逐渐成为主流,但不排斥CD和LP,除了传统的功放+音箱的HIFI系统外,针对年轻人的另外两种新玩法会逐渐普及:一是外出的便携式数播+HIFI耳塞或耳机;二是居家的耳放+HIFI大耳机系统。。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最后编辑于 2018-07-31 01:59:04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6#

回复 54楼xs_horizon的帖子

谢谢林总!我用的解码器确实是用ESS9038芯片的,这么一解释,误会就澄清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7#

我个人认为,如果你要播放数字文件,数字转盘+解码器是最佳的方式,其它PC-HiFi,我觉得就算了,要搞得东西太多,声音也搞不好。
老实说,如果你是传统高端CDT用家,选择一家国内设备作为转盘,或许更大的是心理上不能信任。我也是一样,最初纯粹就是买来作为过渡,将来有更好的转盘,无非淘汰就是,价格也不贵。但是用了之后,发现很不错。这款播放器,整体水平不错,比大多数其它一些牌子要好不少。用NAS也可以
KLWX 发表于 2018/7/30 10:12:38

非常赞同!
老烧对于数播心存芥蒂,觉得不如传统的LP和CD好听。对这个问题该怎么看,我是这样理解的:
1、24bit肯定好过16bit ;SACD从技术指标肯定好过CD,也好过LP;
2、现实中确实很多数播听感不如LP、CD,这是事实,原因有三点:一是数播的技术起步较晚、积累不足,跟LP60多年、CD40多年的历史相比,确实很短暂,还有很多影响实际听感的因素要么根本没有意识到、要么意识到了但没有解决;二是数播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比如拿5~6K的数字转盘跟2万的CD转盘比,当然没有可比性;三是数播系统的调校功夫下得不够,没有发挥系统应有的水平。

所以,数播系统未来的发展进步速度会比较快,升级换代在所难免,要想一步到位恐怕不现实。KLWX兄的观点我非常赞同:数播系统一定采用数字转盘+解码器的方式,这样升级起来就比较容易,代价也会小一些。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8#

很高兴享声林总能参与讨论!许多问题,厂家与用户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诉求,所以会出现分歧;如果加强交流与沟通,许多误会可以消除,达成共识。
比如,曾有用户提出显示屏为何不采用触摸屏?为何不采用大屏?国内不少数播都是采用触摸屏和6寸大屏,享声的显示屏就显得有些LOW。对此,享声的解释是:大屏和触摸屏电磁辐射很大,会劣化音质。这种解释就是令人信服的!
另外,享声很多功能受限(如唱片封面等图片信息不大于100K),本质是因为内置的CPU主频和内存偏小造成的,不少数播就是用主频600Mhz的双核CPU和2G内存,这个档次的CPU和内存也不值几个钱,为何要这么抠门?林总的解释是如果提高主频、加大内存,会使电磁辐射显著增大,所以,为了音质只好在功能上做出牺牲了。
但是,有些用户的诉求是合理的,就应尽量满足。比如,用遥控器操作、非网络状态下能在显示屏上显示唱片图片信息,对于不熟悉、不使用网络的老人而言,则是很重要的。为了满足用户的功能需要,有时在音质上略作妥协,才能获得顾客满意。

HIFI有三条基本原则:
1、绝不妥协;
2、学会妥协;
3、在1和2之间掌握好平衡。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9#


已安排下去了,跟roon固件一起发布。
xs_horizon 发表于 2018/7/31 11:45:30

还是E版面子大!这个问题我2014年3月就给公司提出过,现在总算有望解决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0#

想谈谈数播本地资源的存储、播放方式选择问题。
享声的数播有三种方式:NAS、SD卡、外置硬盘(HD和SSD)。公司首推的是NAS,其次是SD卡,而外置硬盘方式则不推荐。这方面享声的观点可能有误,对用户产生了误导,有必要讨论一下。

据说NAS方式音质最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地线与数播有效隔离,避免了窜扰。不过我没尝试过用NAS,原因很多:一是对NAS不太熟悉,怕操作麻烦;二是认为NAS的电源和网线肯定会影响音质,大功率线性电源和发烧网线价格不菲;三是对NAS内部的CPU、内存等是否会引入新的干扰心存疑虑。再有,就是手头的硬盘有点多,音频资源+电影资源和备份盘已有10来个了,需要多盘位的NAS;但多盘位的NAS所有硬盘同时工作,是否会影响硬盘的使用寿命?
年轻人用NAS的似乎很多,我没有用过,没有发言权。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