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声音的三个特征-音响与现场的真相(实战供电、避震、声学处理、... [复制链接]

查看: 32757|回复: 67
31#

         咱们继续,至于那些个键盘侠或无厘头,不搭理便是。这里声明一下:这个帖子欢迎讨论,也欢迎扔砖头。但言之无物,颠来倒去,就知道质疑而没有自己的观点的人,那还是哪来哪凉快去,没这闲功夫浪费这里的版面资源。

          因此,说道这里。作为聆听者,音响只要重播好录音就OK了,就这么简单。我们能做的,就是确保有安静的环境、更低的底噪、更少的干扰,还原真实、健康、准确的声音,然后通过好的录音,去理解作品、理解演奏家、理解音乐的积累之后,在心境和履历的锤炼之后,与音乐真正能交互共鸣,让听觉、触觉、心灵和灵魂都达到真正的享受和升华,最终获得大愉快、大自在。这便是我们能通过重播系统聆听音乐所能获得的最大收获了。    

         而制作重播器材表现出色的设计者,往往自己也会去听现场,甚至会去玩乐器,玩录音,因为他们知道,电声模拟、声音重播始终需要一个可靠和正确的参照,才不会迷失方向,失真的参数远不如正确的音色和特征更有说服力。做音响好的设计师也是真的喜欢音乐,并且为此而获得另一种大愉快、大自在。因此,我们也会发现:大凡好的器材,除了素质之外,总能提供一种代表音乐内涵的特征,这种内涵又通过声音来展示或表现,所以,好的品牌,从低端到高端,总能保持声音特征的一致性或相类似的声底。最后,到了一定级别之后,重播音乐大多都是是没有问题的,差别只是在于各自的内涵和倾向罢了。这又是一种让烧友们很乐意看到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这些器材,会和那些个只会闷头在实验室、车间里“闭门造车”的技术宅,或者心比天高的造梦者弄出来的东西,会有本质的区别。

        小结下: 音响和现场本来就不是矛盾的东西,但如果你去强求音响去重播或还原现场,甚至搞第二次“创作”,那么只会陷进一个美丽的陷阱。
        如果身边有玩音乐的朋友,或许会发现他们并不如我们发烧友一般特别专注器材重播的音乐。因为,他们知道很多东西要去现场才“听”的到。在现场不仅仅只有听觉,还有视觉、还有味觉、触觉,还有很多心理层面的波动和情绪,这些在一个封闭小房间内是无法感受的。作曲者,有一种听觉叫内心听觉,如莫扎特,他的曲目,大多在心中已构筑完整,只需要修改几个音符,就能在器乐上练习,这种内心听觉,同样,不可能通过一个录音就能了解,需要通过演奏、解读、聆听以及互动,才能真正“听”到。
最后编辑kkman2002 最后编辑于 2018-12-09 23:34:58
TOP
32#

这个问题太发散了。

权威应是唱片公司的专业器材了。
Real 发表于 2018/12/9 19:50:05

这种故作高深,其实半桶水的家伙,见多了。真和他讨论,其实他也说不出什么子丑演卯出来,别搭理便是。
TOP
33#

  前面说的都是一些感悟,那么如何确保能正确、完整的还原“录音”呢?

正如前面所说,好声音的三个特征,其中“宁静”是确保重播更多“录音信息”的前提和基础。而这个前提和基础,涉及供电、避震、环境处理、音源和软件的选择等等。下面,就通过实战,来看看,怎么一步一步达成这个目标,我这里只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供各位参考,至于,做法科不科学,对或不对,就各入花眼了。

一、供电,我是怎么弄的?
1.地线是必须入地才有直接效果。因为先后测试过水管、地线盒一堆乱七八糟的补品,都不如直接打桩弄个地线效果更明显。这里的建议:
1)最好打4根地棒,形成地线网格,电阻更低;
2)深度距离地表3米左右,选择排水口或水份比较多的地面;
3)接线,不要焊接;
4)使用降阻剂更好,如果没有,可用木炭和食盐替代。


2.专线和家电隔离是必须的,而最关键的不是入户,而是配电箱到音箱房的一段。
从下图,连接非常复杂。其实,只要看两段。
一段从一流电表到音箱房外的配电箱,使用一般熊猫线或广东电线就OK了,价格其实就比倍耐力便宜一点点,但100米的距离,足够什么染色都冲减到0了,根本没必要用什么神经线。
一段是从配电箱到插排的。这段,最短距离确保有4米,使用的倍耐力多股7芯线。我财力有线,只能用倍耐力了。有人认为单股更好,但我既然不用超大功率后级,而这段是可以随时抽取更换的,那么,就用倍耐力好了。用到现在,也没发现什么不妥。至于用10平方还是16平方,这都不是关键。

3.分三路是起码的,音源、前级和后级。
我由于还有AV系统,所以,还分多了2路给AV。总之,能分开,最好,干扰减少到最少,确保每一路连接稳固。照片的时候是2路,现在分多了一路给数播。三路插排,选择了2个瓦特金,1路古河。
HIFI漏保用西门子,空开,分别是ABL冷冻和doepke。AV就国产德力西足够了


电源从地线入地开始,做到源头隔离和分路安装,投入大概8K左右。对声音的变化绝对是立竿见影的。
最后编辑kkman2002 最后编辑于 2018-12-09 23:15:20
TOP
34#

拜读兄大作,提两点:1,怎么去判定系统能还原软件呢?2,地线还可以更规范点。
Real 发表于 2018/12/9 23:59:04

第一个问题,怎么判定?我个人认为,首先需要建立在经验基础上,这个没法用脑壳去空想。其次,在经验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标准,前提这个标准是有参照的,同样不是空中楼阁,否则,也是一头雾水。

第一步:经验基础上的:第一,对曲目熟悉;第二,对演奏者熟悉;第三,对录音公司的特点熟悉;第四,对自己的重播系统优缺点熟悉

第二步:建立标准:我个人的标准,就是前面所说的三个特征,还有“可辨识性”。所以,一需要听细节,器乐、演奏者、乐队等等,前提在于你的系统表现能力,能达到什么程度?二需要听声底,我的标准是,对器乐的重播起码不能“失真,前提,你对这些器乐足够的熟悉,听过它们真实的音色以及对感兴趣的器乐,例如小提琴,你也会关心不同年代、不同品牌的琴的特征。这取决于,你有什么样的参照?是心理层面的,还是现实感官层面的?三需要入境和共鸣,如果没有共鸣,说明这个录音或音乐你不感兴趣,或者这个录音的重播还没达到完美重播的地步,这个需要你自己去检讨是录音的版本不对,还是器材的能力所限。这个取决于,你是否在更完美的系统听过同一个录音,你是否认真去做过比较?你是否为此去现场去听过同类曲目的演绎,直观的感受过同类曲目在现场的表现?

上面的文字或许太抽象,稍后,我会放一段音乐。我对穆特非常熟悉,这几年也先后去广州等地听过她的现场,对她那两把斯特拉迪瓦里琴的特点和音色也比较熟悉。上个月,我去厦门,听了她和潘老头的音乐会,恰好,也获得一张签名版CD。CD里有与演唱会相类似的曲目,例如弗利亚舞曲、变形,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但这里我放出的是首次录音的Sonata No. 2 for violin and piano (1999)第二小提琴奏鸣曲。因为,经过与现场的同曲目验证之后,在这首曲目,我听到了与过往录音更明显的不同,小提琴的形体、声音细节、录音师处理的细节、穆特的演奏技巧、曲目的演绎、表达的情绪等等





在这段音乐,你可以告诉我录音有什么不同?1.小提琴的音色是否准确?钢琴伴奏的音色是否准确?然后,和过往录音相比,穆特的演奏技巧的变化,奥尔斯基的钢琴又有什么变化?2.录音师是如何处理不同的场景?一个在现场,一个录音室。对小提琴和钢琴的位置安排,拾音麦的位置处理?是否刻意就器乐表现和空间特征做了调整?3.这段音乐,能否让你共鸣?
你可以去对比穆特演奏莫扎特、勃拉姆斯、卡门等不同时期的录音,也可以像我一样找十八年前首次演出的乐评、背景资料或一些蓝光现场去加以验证和对比,去对比穆特演奏的节奏、时长、动作或表情、情绪,去对比奥尔斯基伴奏钢琴的音色变化,以及两个乐器在类似的二重奏录音上,在强弱、主副、位置等等的细微变化。
这张CD,在我的系统重播上,我觉得是一张好录音。那么,在你的系统重播上呢?你可以说说你的真实感受







最后编辑kkman2002 最后编辑于 2018-12-10 11:54:20
TOP
35#

拜读兄大作,提两点:1,怎么去判定系统能还原软件呢?2,地线还可以更规范点。
Real 发表于 2018/12/9 23:59:04

第二个问题:地线的问题。业余环境下,我已经做到了我的极限,毕竟能在小区开挖,就已经算是谢天谢地。不规范的地方肯定有,你不妨说出你更好的建议,也可以大家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能给各位烧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也是这个帖子的目的。相信兄也抱有这样想法的
最后编辑kkman2002 最后编辑于 2018-12-10 11:34:10
TOP
36#

     手机的录音质量可参考一下这篇文章:  
                                                    
                                                                                                                    手机录制的
siliverline 发表于 2018/12/10 11:14:55

老赖这样的科普就应该多一些,否则一些人自以为是,人云亦云,混淆视听

关键词灵敏度?是否全频段拾取?录制的最终效果如何?。。。玩玩可以,认真的起来就没有必要了。老赖说话算客气了。我比较直接:用手机比对参照可以,没有条件坐在一起,通过微信等网络平台大家分享下,也无伤大雅。但如果对着手机录音,就去对别人的系统说三道四,那么,你就是一个白痴或情商低能儿!
最后编辑kkman2002 最后编辑于 2018-12-10 11:50:3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