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部晚了十年到达的 CD Micromega Trio 唱盘 [复制链接]

查看: 3715|回复: 8
1#
一部晚了十年到达的 CD Micromega Trio 唱盘
许宏基
二十世纪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模拟录音的消失。在商业挂帅的唱片界急急忙忙地推出数字录音时,LP突然地受到腰斩,而非得慢慢地凋零。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事。
美丽的谎言 当电子界的巨擘飞利浦于八十年初推出CD唱盘时,音响界正如大旱之望云霓,以为如此一来所有传统唱片的缺点都会消失,摆在眼前的应该是一片坦荡光明的高传真。然后在日本工业界的推波助澜下,CD机由第一代、第二代,发展到第三、四代。译码的方法也由14 bit往上提升到16 bit。日本工业界甚至往High Bit发展,推出18 bit及20 bit的机器。然后到一九八九时飞利浦又突然地推出1 bit的「Bit Stream」。在短短地十年内译码的方法一变再变,这对于参予制造的厂商当然是一种R&D的浪费,而对于消费者更是一大负担。对于CD机器,全然没有一代铭机的尊称,多半在触领风骚不足周岁就被科技的巨轮所压碎,然后被人们淡忘。在CD的发展中,逐渐地形成三大集团,一是以飞利浦为中心的一些小厂如Meridian及Micromega等,专以修改及再创造著称。一是日本的集团有自己的科技及发展,其中也产生了如Accuphase, Sony, Denon, Luxman及Teac等等出名的机器。第三集团则为美国的一些小厂,有的以飞利浦的机器改以真空管模拟线路,如VTL及California Audio等。有的则为后起之秀,在D/A的方面下功夫。Krell的SBP-64x为其中之一,而Theta DSpre及Wadia则以微电脑的处理方式著称。至于Bit Stream的新方法,在日本已有一些中级机出现,而在欧洲则有Meridian 208使Micromega Trio发表。Micromega Trio电源部份CD的未来近来来发展竞争的结果,使得厂商将CD机器的价钱推上了云端。一些较出名的机器如Accuphase,Krell, Wadia, Theta等等都不是寻常薪水阶级可以负担得起的。但由于电子科技的进步,今日的尖端又将是明日的黄花。我们以个人计算机PC为例:七年前办公室买第一台PC-XT,既无硬盘,也无彩色屏幕,就被IBM敲掉二十万。在三年前买台制的286 AT+30Mega硬盘及EGA已降到五万,而目前386+40Mega硬盘及VGA Monitor也才五万多。对于动辄几十万元的机器我们当然不希望每年去更换。所以对于CD机器制造厂我由衷地提出几点建议:1.机器要有Update的能力,以更改模块来达到升级的目的,减少换新机器的浪费。 2.CD机器的D/A线路应该参考PC的设计,全世界应达成一个工业标准。正如PC板的标准化,让使用者本身都可以自己更换PC板。有朝一日更换D/A板正如换唱头一般,那玩CD唱盘就更人性化了。3.及早提升CD录制的标准,在Bit Stream推出之后,原来的标准已不够了。软件制做的提升可以更进一步地改善CD的音质。在经济挂师的民主时代,购买者有多大的选择自由只有天才知道。希望飞利浦要稍有良心,否则明年又将Bit Stream给改掉,那会害很多代理商跳楼的。CD的优劣早期的CD为人诟病的地方不外乎冰冷的数字者,音质低劣呈现三角形的毛病。通常低频的速度快,有些数字低音更是模拟所不足。而上到中频时音质就开始衰退,而失去了温暖的感觉。三角型的尖端就是音质最劣的高频,尖锐而又金属味重,对于乐团最重要的弦乐再生就完全没法度。有人认为是CD机中模拟输出路线的问题,修改的结果是柔化了中高频而也付出了低频的速度及量感的代价。根本的问题在于译码的困难,致使正确的情报量减少,最后使得音的密度减少、音场缩小、舞台空洞、泛音不足及不够温暖等等。CD也并非一无是处。模拟在CD的冲击之下,更是精益求精。一些制造Hi-End唱盘者仍忙着推出新的唱盘及唱臂。还有像Versa Dynamics及Basis等新厂也很勇敢的推出处女产品。而像Koetsu, Ikeda及supex等日本MC唱头专家不管是自制或代制也是忙得不可开交。当然模拟的提升也非全无代价,唱头也是炒到云端上,价钱也不比钻石便宜。另一方面CD也促使老厂将一些阿公级的历史录音再版推出,大赚死人的钱,也使我们有机会享受到大师们的录音。再另一方面过早放弃LP的爱乐者,也造成LP二手市场的热潮。如有人要拋售LP,请即刻和老刘联络,他一定肯出高价的。这是CD的另一项功劳。TRIO的参考标准在找Trio的参考标准时,我面临了一个难题,我不知道该拿它和其它的CD机比还是和LP比。由于它是属于新发展出来的科技,拿它和其它传统译码的CD比有失公平。而在这一年中我也听过好多的顶级CD机,但我觉得Trio是其中最有生命力者之一。最后还是决定以LP做为参考,因为到目前为止我尚未找到各方面都胜过LP系统的CD机,而CD欲取代的不正是LP吗?我所使用的盘是Linn LP-12配上EKOS臂及Spectral的MCR唱头。这种组合还称不上是昂贵的器材,但却带给我无比的乐趣。唱盘是在音响教父柯逸郎兄的坚持下买进的。柯兄同时使用六台唱盘,库存而尚未使用的古董也还有一堆。对于唱头、唱臂的收集那更达mania的地步,他说该买的准错不了。前些日子他因为积劳成疾(多半是搞机器搞坏身体),玉体微恙而进医院休养,在此祝福做早日康复。(详情参阅音响春秋No.12,13)Micromega Trio DAC部份Spectral MCR唱头是一年多前由欧美代理进口的。初期的使用者多半因为它的输出低而不得不放弃。恐怕目前仍在使用者并不多。李富桂兄碰巧就是其中之一。我先前用来推Beta中高音的VTL 300就是经由李兄推荐的。数周前的一个雨夜里在曹永坤先生家中相遇时,李兄很兴奋地告诉我,他将MCR脱去外壳后的经验。看他那压抑不住的喜悦,和略带潮红的亢奋脸颊,我颇能领悟那种滋味。回家后立刻就剥掉那外衣,我的感想是披着薄纱、若隐若现的美女当然要比在光天化日下脱光衣服的裸女更能引人遐思,但当灯熄之后谁也不希望仍然隔着厚重的衣裘来拥抱它。的确,去掉外壳的MCR在各方面都上了一层楼,顿时懊恼自己为何那么胆小而没有早日动手。另外在动手时由于笨手笨脚而将一条线圈抽头弄断,幸亏志仁老板娘颜太太的巧手挽救,特此感谢。Beta的高音一面有着纤瘦的感觉,尤其在听过本刊刘顾问的IRS-V之后的感觉更明显。IRS-V在中高频的密度是Beta万万不能相及的。前些时侯老刘(胡子)到舍下拜访时提及VTL-350的种种(见本刊18期p.53~61页)。当时并不在意,直到最近好友相借VTL-300,不得已才向文鸿借来一对VTL-350,一试之下真是感慨万千。由于受预算的影响,我一直以为会抱着VTL-300终老,原本也知道有些微的毛病,但还不至于不能忍受。在换上VTL-350后明显地觉察到中高频变得平滑而温暖,再加上马力加大,MCR更是生龙活虎。对于Beta的音色应该就是这样的成见就此打散。再下来的问题是VTL-350的价钱也已不是原来地下工厂时的水平。它已配上了面板,也有把手,早已挤上了高价位的时代列车。我知道银行替无壳蜗牛办房屋贷款,但不知肯否替人办Hi-Fi贷款。美丽的错误若说欧洲的唱片工业集团停止LP的制造是一个错误,那飞利浦这一次D/A的改革就是一个美丽的错误。LP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根本还没有遇到CD对手时就被唱片公司给暗算掉了。当你在市面上早已买不到LP时,第一台堪与传统唱盘比拟的CD机才出现,足足迟来了十年。Bit Stream的理论可以提高「正确」的数码消息。它没有办法增加原有的情报量,因为目前仍然受囿于CD录制的标准。但相对于传统译码方式,他对于大小讯号的再生则更精确。有关此类的理论我们可以要求本刊的技术主笔再详细为我们解说。初次接触到Trio时的感觉就是他再生音乐的密度非常地高,那种活生生的感觉只有LP可以比拟。这种感觉就如同用高级的MC唱头换下次一级的唱头的经验,突然间您会觉得整个乐团像睡醒了一般,霎那间多了许多细节,空间加大了而声音也甜美起来了;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有生命的活的音乐。LP的沟纹内暗藏了大量的情报,经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唱头的制造者也不敢说有多大的把握使它再生。曾与柯逸郎先生闲谈时,他透露日本制造MC唱头大师Ikeda氏曾对他表示过,到目前为止他所制造的MC唱头仅能从唱片沟纹中拾取百分之六十的情报。以Ikeda唱头在世界上备受赞扬的情形,而本人仍然如此谦虚,可见LP仍未达艺术之巅。相同的CD未来之路仍然漫长遥远Trio的到达不代表CD已达State of the Art,只能说才开始打开了音乐重生的艺术之门。LP的终结者在老刘所写的「惊世骇俗的Krell MD-1与SBP-64X」一文中(本刊19期p.56~63)已轻轻地、暗示地告诉我们LP系统已非全然凌驾于CD系统,一个崭新的数字时代已经来临。当然在文中有些论点可能会有些争论,例如低频再生的速度和量感、所用唱臂Souther的直切臂可能较不具说服力。相同地在Trio的比较上,因所使用的录音版本上CD和LP可以说不分轩轾。原则上CD来得干净、速度快,而LP则较宽广而有延伸。但在某些优良的CD录音中,高低频的动态则非LP可以比拟。中频部份两者的差异较少,CD的人声已有相当丰富的情感。以Sheffield Lab CD-13「Growing UP in Hollywuod Town」为例,Amanda McBroom的声音在Linn上的表现多一分伤感与沧桑,而在Trio上则多一分甜美与柔婉。是否因为录制转换或是唱片再生上的唱头差异则不得而知。在真善美的原则上,两者有不同的表面,但都可以勾起人们内心的情愫,不可否认的都是很好的录音。在往中高以上的登展则内缺低频再生如此惊人的成就。然而小提琴的泛音却可以优美地再现。MC唱头在小提琴方面的成就,可能是CD将来需要急起直追的地方。Trio在这方面有不俗的表现,那恼人的数字声已不见,代之而起的弦乐充满了温暖与透明。但如果以CD与LP作AB Test,我还是可以明显地发现CD的高频情报量仍没有LP多,也就是它的音的密度仍不够多,而影响了音质的成就。但当你不注音时,Trio的弦乐当会使你误以为LP而忘了LP的存在。历史的见证当我在1984年买了第一部CD机时,内心充满了憧憬,认为从此可以在数字无杂音下摆脱LP的种种不便。但当你换了好几部机器,买了几佰张CD后,除了一些不曾录成LP的爵士乐外,却也不曾在CD中得到更好的音质。此时望着CD真是两眼茫然、啼笑皆非。等你回过头来,LP有钱也买不到了。在工商社会的今日,一切都讲求便利、快速。长部头的小说没人看了,需要时间的消遣文化消失了。快餐文化如麦当劳者充斥,有人笑谑文章的长度应该短到厕所内可以了结,是所谓「厕所文学」。我也常笑称家里的CD是厕所音乐,因为只当背景,而且不需你去关心却能增加情趣,方便之至。Trio可以使许多录音重获生命。值得您将库存的CD片一一再听。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再版的AAD或ADD的一些大师作品。Heifetz在RCA的CD以往是最令人伤心的收藏。因为在这些CD中你听不到原来在LP中令人心动的美妙。小提琴声音干涩且没有光泽,非常的不自然。然而在Trio的表现下,处处都向原板的LP拉进了一步。失而复得的宝藏,内心的愉悦真是不可言喻。这对所有的再版老录音皆然。而且ADD和DDD的录音也有先天存在的不同,呈音染或是录音标准不同所致则不可得知。ADD的版本似乎和传统LP有较多相同的醇味。对于数字录音的老祖宗Telarc所录制发烧片的爆棚迷更是有福气,在Trio的再生中我听到更多的超低频、更强烈的强弱对比,当然「时光隧道」及「星际大战」中许多低频都非自然的音乐,如果纯粹要秀您的音响,请千万注意您的喇叭在大音量下是否吃得消如此庞大低频的再生。当然Telarc的录音不光是在低频上班门弄斧,他们在古典音乐上的录音也有相当的成就。整体的录音听起来就是非常的平顺自然。很显然地目前CD录制的标准是远超过再生的标准。有那么一天,CD的录制标准再提高时,不知会呈现何种面貌。在体Trio时我有一个感想,当CD机已达到此水平时,如果您在再生环中所用的器材无法相配合时也是枉然。正如喇叭系统无法有效地将超低频再生,也就无法领略数字对低频掌握的能力。还有前后级的速度和解析力是否都相配合也是很重要的关键。以dmp的The Pugh Taylor Project(CD-448)为例,Trio透露了前所未有的消息。对于少量乐器的铜管再生,Trio的成就非凡。以BIS「The Virtuoso Trombone」(CD-258)为例,伸缩喇叭与贝森朵夫钢琴的对谈正如在您面前一般,非常的活而有生气。Micromega Trio转盘部份对于单一乐器如钢琴,Trio的成就不在LP之下,有时候还有更好的动态。而对于某些人声它的效果也不差,正如Tracy Chapman所唱的纯人声Behind the Wall(WE 851)反复比较之下CD和LP实在没有多大的差别。在大乐园的再生方面却仍有些微不及LP之处。以Telare成名的之作Stravinsky:The Firebird(CD-80039)及Respighi的「罗马之松、泉组曲」可以知道,整体的密度下及同厂的LP,认真比较之中还是在堂音及活性中略逊一筹。但如果以合成音乐居多的Enva:Water Mark(WFA 246006-2)而言则两者相差不大。若以Wilson Audio的几张出名录音而言,纯爵士而不重弦乐者的差别并不大,如S'Wonderful Jazz(WCD-8418)的表现就各有千秋。钢琴乐的表现差别极小,但小提琴独奏方面仍然少了一点点韵味。Trio的构造Trio顾名思义就是三件头的组合。他的设计上相当的独特,以电源、D/A及CD Transport分开的三件叠合在一起。每一件机体下有三点着地,只有左前方的一点为尖椎,三体的尖椎准确地落在同一点上(有承应接合)而达到共同的一点机械接地。电源位在最底下,分别供应D/A及Transport。D/A只供CD使用,所以只有一同轴数字或光纤通到Transport。D/A面板上提供mute、-12dB衰减及正反相位选择。Transport是传统的Micromega的做法,为上方上片。厚重透明的压克力盖子兼有起动电源的作用,附有专用的CD镇。不使用CD镇时也可以操作,但有时CD片会跳开而停止,而且音质变差。唯一不便是压克力盖没有油压,而且只能停留在直立的角度。随机附有同轴线及光纤,在使用光纤的情形下各方面都略胜一筹。将来光纤还可以Up-Grade。D/A面板上的衰减可便于前级音量的控制,有无使用衰减在同音量之下比较音乐性并没有多大差别。Transport面板上给予的功能和一般的CD机差不多,由于是平面分布操作不是很方便,但随机附有一简单型的遥控器(很可能也是飞利浦的),操作上相当的方便。机壳尺寸和原来的Duo一致,当Trio架上之后,外表十分的美观。透明的压克力面板,配上三件起的黑机壳煞像是一件艺术品。欧洲人在工业用品的设计上总是比美国人有品味多。家用电器用品欧洲的路线是往小而精致的方向去走,而地大物博的老美就往往走上大而无当。当Trio和Linn LP-12放在一起时,非常的协调。这就是在告诉我们CD与LP已将要平起平坐了。或许LP的停产并不值得那么令人感伤,而数字时代也已真正的来临。Micromega Trio三件头的设计小巧典雅,没有美国货的粗大,也没有日本货的「机械性」。三件机体是叠着使用的,而每件机体都有如Goldmund一般的机械接地。这么好的CD机应该值得我们高兴吗?彷佛我们又找到了取之不尽的CD音源,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不怕买不到唱片。但是,请不要高兴得太早,因为:Trio的价钱是原来Cuo的两倍以上。Duo已算是上高价品了,更何况是Trio呢?我们为Trio喝采,欢迎Bit-stream的来临,但却也为高价位音响的同时来临而感到点然与无奈。
分享 转发
TOP
2#

辛苦你了:)
TOP
3#

看得很辛苦,似是几段文章合在一起,经常前言后语连不上,请L版注意一下。
TOP
4#

trio,如今很少见了。
TOP
5#

一拉这么一大条
不敢看啊
TOP
6#

我回去拍个给弟兄看。
TOP
7#

有图片吗?

偶用的也是米格解码器,音乐的感染力非常强。
TOP
8#

SMERT 在 2006-3-28 6:43:34 发表的内容
有图片吗?

偶用的也是米格解码器,音乐的感染力非常强。


请看图:[upload=jpg]Upload/200632814542910400.jpg[/upload]
TOP
9#

SMERT 在 2006-3-28 6:43:34 发表的内容
有图片吗?

偶用的也是米格解码器,音乐的感染力非常强。


请看图。[upload=jpg]Upload/200632814514439009.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