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6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玩音响、听音乐、品名茶(普洱收藏篇)! [复制链接]

查看: 468509|回复: 5668
31#

天神 在 2005-8-4 16:01:14 发表的内容
久泡不退味!第三泡!

[upload=jpg]Upload/200584161837026.jpg[/upload]

口水!
TOP
32#

[供讨论]曾经关于茶种、茶区的一些肤浅讨论

1.茶种和产地密切不可分,产地的气候特征、土壤构成对茶种影响深远。在中国还没有可以普种的茶种实例。比如西湖龙井好卖,全国许多地方都引种,别说贵州、安徽等地,就是杭州周边也没有功,植物还是那个植物,表观特征高度相似,但茶质、茶味早已由量变扩大到质变。普饵也不能,我绝对反对泛普饵化。但因为泛普饵化对云南经济有好处,可以通过普饵声名卖出相当多数的云南茶,此观点必将导致主流传媒的严重不认同,也导致茶商的普遍反感,我为此必将难行。所以只能泛泛说说自己的心得,根据我对普饵的肤浅总结,普饵的最核心茶种特指曾经港销、侨销在后期陈化取得良好效果的普饵生茶,该茶种地域跨度易武、勐海两县,时间跨度就更大,因为植物原种从来就存在着,这一物种一直在这一地点活跃,从中药典谱的相关描述来看,它一直存在在这一区域。但我坚决将仓、南涧、凤庆、保山等泛临仓大叶茶种从中划开,甚至到不了思茅、澜仓。该茶种和其它茶科植物一样,是祖先千年的选育种,同样存在着高度不稳定性,根据横断山脉错综复杂的气候变化,随着纬度和海拔增高,该茶种喜阳喜高温的植物活性会产生很大变化并逆转其关键特性,对于我们所关心的茶味、茶质来说,它已经不再是同一种茶了。

2.茶种是动态变化的,其中有性繁殖更容易导致茶种的交叉遗传,对我们所关心的茶味产生深远的影响。普饵茶种是大树种茶,和灌木化后再选育的大叶种茶的变异和退化不同,对其性状的影响主要是有性繁殖所带来的影响,今天的易武在交叉遗传影响中,该茶种出现了相当程度的退化,表现为野性化、部分木质纤维化。这和易武的历史原因和后来的人为大意有关,易武茶种并没有朝一个单方向变化,而是呈现物种交叉遗传的多样化,其中一些可以非常肯定地判断为普饵茶种,一些还具有普饵茶种的关键特征,但很多茶种已经偏离普饵到质变边缘或者已经质变。易武依旧是普饵茶种最宝贵的植物学基地,但从中再通过有性繁殖到最恰当的普饵品质有一段艰难的育种道路要走。所以我再次推出一个千夫所指的观点,今天的普饵名种依旧还要看勐海茶种,尤其以勐海基地茶种为上佳,其去处了野生的性烈及木质化、纤维化(是中国茶祖先育种并人工化的必然取舍)又保持了茶质的高度厚重,并维持种性状的较好稳定性。讨论这一茶种变异时我不会谈临仓种,泛临仓种根据我前面所说一是因为植物为了生存自然淘汰了它本身喜高热、喜高阳的关键普饵植物学特征而使茶味发生根本变化,另一是云南茶叶界为了和内地最流行的绿茶争夺市场而人为朝向绿茶特征育种所导致,其核心特征是水细质薄,虽然和一般绿茶比,它依旧是融出物优胜的茶种,但按照普饵要求,该地区是不能符合要求的。而恰恰云南最大的茶区就在这个区域,假如被扫出普饵定义之外,相信喜欢的人不会多。这牵扯到对“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就是普饵茶种”的否定。唉,多年以来,我在云南各地甚至周边贵州都常常喝这些大叶种的绿茶,这些是茶研所的灌木改良栽培种大叶茶。多年以后,在普饵市场开始启动以后,我是很难理解我喝的这类茶会是那些港销、侨销七子饼的茶种,当然事实他们也不会是。

3.关于制作和陈放
这方面台湾茶人、香港茶人研究颇深,我深感佩服。但对其中的一个观点我觉得过于概念化了,就是极度迷信传统制作工艺。普饵茶之形成,有自然性和人工性两种,自然性属于大自然的馈赠,人类干预的功绩终究是小的,也就是在大自然的变化之中挑选适合人类口味的罢了,人类就是到了飞上火星的时代也造不出一片茶叶。但人工性就不不同,绝对会随着茶人的认识大大提高制茶的工艺,泥于传统意义并不大,当然本人坚决反对流程中任何不环保不尊敬自然的化学行为。我的体会就是现在市售普饵普遍压得不够紧,由于茶的透气性强,个人趋向在不伤茶的情况下越紧越好。而在陈放方面,也是港台茶人的强项,说来惭愧,内地陈放的直接经验几乎可以说没有。在溫度,溼度,通風性,光線等的深入讨论中,千万莫忽略氧气,这方面小弟可有一点直接经验,放在过于密封的塑料桶中的普饵因缺氧而延缓陈化。

对普饵来说,现在是一个新的开元时代。其名称目前还和曾经的乌龙相似,是一个概括、泛指的不科学时代,举一个茶科发展重新细分再命名的例子:
安溪产的是铁观音———>>安溪出产铁观音,铁观音以外的品种是色种—————>>安溪出产铁观音和黄旦、乌龙、本山、毛蟹以及其它色种——————>>安溪出产铁观音、本山、黄旦、毛蟹、乌龙、奇兰、梅占。。。。。。。>>>>,不会停止。
普饵也是如此,未来注定将会细分,因为我们今天所说的那些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早已从茶味、茶质上面构成质变。在新的命名没有成立之前,市场必将混乱,讨论也没有条理,我的普饵观点是暂指港销、侨销那一、二种。该种还没有自己独立的命名,再加上其它茶区性格截然不同的普饵也缺乏命名,望大家积极参与,展开广泛的科学命名工作。


以雲南生產之鮮葉日曬而成曬青毛茶與緊壓茶!
此乃普洱茶之正意!!!有何爭議??
个人认为有争议,“雲南生產的曬青毛茶”还是范围太大,中国还没有一个著名的茶的产区有这么大,更何况从易武、勐海到凤庆、保山的气候跨度极大,温度、湿度、土壤、阳光都有质的不同,把这些地区的大叶种茶划为一类怕不够科学、精确。当然也就制不成同一类茶,这个就如同如果云南认为渥堆熟茶是普饵,那我们这里很多玩的都不是普饵;如果普饵是黑茶,咱们这里玩的也不是普饵。


就我们现代人理解过去,总是怀疑古人缺乏科学种植茶树的能力,但我常想阶段科学所带来的破坏可能比古代粗管要严重得多,要更不科学。茶经过几千年发展和人类喜好的选择,一般不会存在什么原始种了。那些古董茶基地、乃至茶园也觉不会是我们想像的粗耕野放茶,中国古代农业已经相当了得,存在着和今天不同但同样有效的物种划分和科学分类,官府也会管理这些茶园并强烈保持其连续性和稳定性,总之,不会是“瞎蒙”的,绝对是科学选育、精心挑选的。当然,茶质也就没得说,确实有保证。
另外,我还要说说关于港销、侨销的个人看法,一般普饵书上基本喜欢把这些东西的成功说成偶然因素,其实不然,根据满清时代的情况,这一地区的茶种一直被科学记录并经典化。已经存在着一股系统集成的认知。后来因为战争等因素,有一些相当人物去了南洋、香港。后来的七子饼绝对也不会是“瞎蒙”的,而是幕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有一股强大的认知促成。

原文:http://www.ywcha.com/bbs/viewthread.php?tid=81&fpage=1
最后编辑庆庆
TOP
33#

又找到个8错的茶文化网站
http://www.cteaci.com/index.htm
TOP
34#

乌龙茶详细泡法(视频)

http://teabbs.zjol.com.cn/dispbbs.asp?BoardID=20&ID=5594&page=1
最后编辑庆庆
TOP
35#

ZT

中国茶艺经典视频讲座 望各茶友喜欢

中国茶艺经典第一集《优雅的绿茶》
mms://video.shedu.com.cn/cha11.wmv

中国茶艺经典第二集《多情的花茶》
mms://video.shedu.com.cn/cha12.wmv

中国茶艺经典第三集《浪漫的红茶》
mms://video.shedu.com.cn/cha21.wmv

中国茶艺经典第四集《浓重的黑茶》
mms://video.shedu.com.cn/cha22.wmv

中国茶艺经典第五集《温暖的乌龙茶》
mms://video.shedu.com.cn/cha31.wmv

中国茶艺经典第六集《温暖的乌龙茶》
mms://video.shedu.com.cn/cha32.wmv

中国茶艺经典第七集《体贴的保健茶》
mms://video.shedu.com.cn/cha41.wmv

中国茶艺经典第八集《白云流霞》
mms://video.shedu.com.cn/cha42.wmv
----------------------------------
以上视频均可使用网际快车下载!
最后编辑庆庆
TOP
36#

dong33 在 2005-8-14 18:25:30 发表的内容
多谢庆庆兄。
刚刚看了第一集,呵呵,继续仔细看。


后面发的8集我都下了,挺详细的,建议下载收藏慢慢看。
TOP
37#

乔木茶在近年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可是,他的生命力是无限的,在阳光和雨水的滋润下,他仍然是强劲的生长,这是他的本性,与生俱来的性格!!!


TOP
38#

六、揉捻


从轻揉到重揉,再轻揉,中间解块2~3次。要揉得均匀,使条索紧结,叶细胞破碎在40%~50%之间为适度标准。


揉捻的作用:揉捻是在炒青时破坏了局部叶细胞组织及酶的活性之基础上,又一次对叶细胞组织的更大破坏过程,从而促成叶细胞内含物进一步渗出混合,并粘附于叶表,使茶叶色泽油润,外形美观,味香耐泡。揉捻后要及时摊开,及时烘干。


    解块:将茶条分散,使之不成团结块,便于茶条散去热量,散走水份停止发酵。





七、烘焙


烘焙俗称“焙茶”,用炭炉烘干。烘干应坚持“悠火薄焙”,并经两次以上的分次烘焙。烘焙时温度要适宜;操作时手法要轻巧。一般而言,初焙约40分钟,七成干即可,然后取出松之。30分钟后第二次入焙,20分钟后熄火,停止鼓风,就焙笼中搁置到完全干后取出,即为成茶。


    烘焙的作用:烘焙过程的物质变化,以热催化作用为主导,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得以充分发挥与利用,提高成茶的色、香、味水平,并且有利贮藏 。

最后编辑庆庆
TOP
39#

凤凰单枞茶制作全过程



凤凰单枞茶属乌龙茶之一。


凤凰单枞茶是指从凤凰高山上的凤凰水仙群体品种中选取优异单株,经精工单株培育、单株采摘、单株制作而成的名优质茶。今以春茶为例,条列工艺流程如次:




  一、采青


   一般选在晴下午采摘,做到眼紧,手快,轻采,轻放,采一个放一个,避免茶青紧压。








二、晒青

晒青即日光萎凋。晒青时间最好在有阳光的下午4-5时。鲜叶薄置,不宜重迭。一般而论,若气温在22℃~28℃,晒15~20分钟;20℃~25℃,晒20~30分钟;28℃~33℃时,晒10分钟左右。具体操作时,应依品种、气候、鲜叶含水量等不同情况,确定晒青时间的长短。通过晒青,使“茶叶晒贴筛”,鲜叶水分消失10%~15%,便算适度。



晒青作用:蒸发叶子的部分水分,为促使叶内部产生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创造条件,有利于提高成品茶的色、香、味。




TOP
40#


三、凉青


凉青又称“复式萎凋”。是指将晒青后的茶叶,移置阴凉处的凉青架凉青。凉青属静置阶段,一般1~2小时为宜。


凉青的作用:凉青实际上是短时间内的自然萎凋,让叶内的各种生化变化在较低温度条件下均匀而缓慢地进行,继续增加水解产物,进一步强化叶细胞膜的透性,提高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发展香气。





四、碰青


碰青也称“做青”,俗称“浪茶”,是形成乌龙茶色、香、味的关键,也是半发酵和半萎凋(即轻发酵和轻萎凋)的综合过程。

碰青的空气适宜温度一般为18℃~20℃,适宜的相对湿度一般为75%。

碰青时间大约从晚上6:00~7:00开始,直到第二天天亮,历时需10~12小时;约隔2小时碰一次,全过程需碰青5~6次;每次适度碰青约2分钟。

碰青包括碰青、摇青与静置反复交替的过程。这个过程慢不宜快,谨防发酵不足或发酵过度。若叶片出现“叶缘二分红,叶腹八分绿”(俗称红边绿腹),叶脉透明,叶形呈当汤匙状,香气久存,这便是碰青适度的标准。

    碰青的作用:使茎脉及叶片组织中的各种有效物质成分得以充分利用和发挥。是凤凰单枞茶初制中最复杂、细致之工序。






五、炒青

    炒青也称“杀青”。碰青结束,堆放一小时后才能进行炒青。其方法是将青叶投入锅内,先扬炒,后闷炒,均匀炒;锅温控制在150℃~200℃之间。炒青要坚持炒熟,以柔软有粘手感手握成团、青臭味转为清香味为适度标准。

   炒青的作用:利用高温,破坏酶的活性,终止发酵作用,因定发酵成果;与此同时,使青叶水分汽化蒸发(减重率一般为20%~30%),叶质转柔,便于揉捻。炒青工序实质便是凤凰单枞茶内质基本定型的过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