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s超对称技术与单端的暧昧关系(2)
(2101 人次已阅读) 友善打印
文/吴立民
话说去年翻译Nelson Pass的超对称理论与说明书,一向懒得查字典的我,还特别问了咱们的物理硕士,阿伯,他说,Symmetry跟Particle、量子论、什么场论的有关,就是对称。 哪里对称?挖出专利数据库,原来Nelson Pass的超对称,就是如下图一般的,电路两侧对称,俨然就是单差动的超级复杂版。有了这个电路,DZ就可以造出X-1000了吗?非也,这牵涉到多方面要素:
组件的取得。Nelson Pass挑的MOSFET或酗?孎铟A是IR的,但谈到配对,您得拿多少晶体来配啊?
有了『架构』,您还得算算哪里该多少偏流?哪里又该弄多少偏压?错误的设定,可以毁掉一个优异的设计。所以,如果有人捧着一个Hi-End线路给您看,不必太羡慕,因为工作点的设定不同,表现也不同。
衡量吴某的实力,恐怕还无法非常浅显的将整个电路解释清楚,但读者可以去www.passlabs.com一游,那里摘录不少专利原文,足够让电路痴一饱口福。
既然不作电路分析,那把电路弄出来做什么?
长久以来,我总觉得音响杂志的花样有点腻口,不是谈什么声音多美多炫,就是说做工多细致,在虚幻的文字间,似乎少了什么?人家Pass一个平衡单端,此地的反应却扭曲成300B,『超对称』一词何处来?没人说得出口。
原来,就是下头这个精致漂亮的对称架构。 <图500>x1_small.jpg
公开这个架构之后,或章q路高手会说:『这算什么?不过是比单差动多几个电阻、改用四个MOSFET嘛!』
咦?灯泡不也就是钨丝塞到真空玻璃球,很简单?爱迪生也没什么?
电路的可贵在于『创意』。在一张白纸上,哪为高手可以凭空思考,绘制出这么简单的架构,却同时兼顾足够的增益、超低的失真、还有平衡的理念?
基本上,我个人是相当佩服Nelson Pass 的。将串叠的观念引入音响圈,改形创造出Stasis架构,接着又大胆使用单端电路,无一不是勇气与创见。虽然很多人认为『没什么』,但扪心自问,这个『没什么』,自己做得到吗?
搞电路设计有三种人:
很会讲、很会说,但摸不着边际,要实作时才发现一点技术都没有!
见多识广,家里收集一大堆电路图、数据,面对任何一则设计,只要挑几个合用的电路架构修改,就能完成项目。 有创造力,本领可比写软件的Clean Room概念。不管什么难题,白纸一摊,徒手就能创造电路。
1.通常比较适合当大师,2.比较适合在电子公司上班,3.负责出难题给电子科系学生,害我们的课本越来越厚......
PS:平衡电路可以抵销输入讯号在传输途径感染的噪声,详情请看首页。超对称则是更进一步的去抵销电路失真,可谓平衡中的平衡......待续
Pass超对称技术与单端的暧昧关系(3)
(2176 人次已阅读) 友善打印
文/吴立民
在讨论Nelson Pass超对称架构的构想中,我们听到一种讲法,『平衡单端』就是『A类推挽』。初看到这个结论时,让我十分困惑,脑袋当场卡住! 为什么会卡住呢?
『平衡单端』不是我们电子学上的常用名词,很难有明确定义。换言之,这是Nelson Pass大帅自创名词,拿来宣传X1000 的。(因为超对称理论不易理解,当然得找一个比较简单的名词啰!) 单端、推挽、A类、平衡,其中的关连真难连起来啊! 容我讲一句废话。创造名词通常有两种人,不然就是真的大师,懂得多、一时讲不完,总得找个标语简化一下;另一种就是不懂装懂,譬如讲讲什么复杂因素、因子的,创造语言中的仿真两可与沉吟........我觉得Nelson Pass 的确算是厉害的,如果对组件特性不够熟悉、创意多,很难有历年来的作品。
在网友Tacking的协助下,我终于理解到『平衡单端』
『A类推挽』的真义,如下图所示:
左边是一个真空管推挽放大器的基本输出架构,如果把输出变压器的初级当成负载,则初级上下的讯号『恰恰反相』,对,这跟平衡的理念是一致的。
真空管放大器的难缠之处,在于分相器Splitter,将讯号相位由不平衡转为平衡,有的用一个真空管、有的用两个真空管,有的干脆用变压器,听说David Lin大帅哥(注一)打算用DRV134融入管机,也是创意啦!
不过看看下图,就发现有点怪怪的。晶体管的推挽,不是上下反相,而是一个负责讯号中偏正、另一个负责讯号中偏负....如果是A类放大,则是各自负责全部波形,然后透过射极电阻整合、挤出去!AB类呢?则是一个负责讯号中偏正(然后抢一点点负的工作)、另一个负责讯号中偏负(然后抢一点正的工作)。 <图500>pusha1_small.jpg
我们顺道聊聊并联发电。每次核能电厂跳机,报纸上总会写:『一号机将在17日上午重新激活,预计当天下午加入并联发电......』我笨笨的想,不是发电以后就并联了吗?后来跑去问核工系的教授,他说,不只是核电厂工作稳定性的问题,还要考虑到不同机组的『相位』是否相同。
如果我们把驱动输出变压器的反相讯号搬到上下晶体的基极,并透过电阻结合(就当作并联发电吧),由于上下刚好输出正负相反的讯号,讯号将互相抵销!(等于没东西)
此时您会发现,对晶体管放大器而言,A类推挽,并不是平衡单端,反之亦然。
那哪里出了问题?难道电子学还分『真空管专用』与『晶体管专用』啊?虽然组件不同,但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因此上述的问题出在这里:
讨论时,左图的『负载』是输出变压器初级,右图是喇叭。 讨论时,左图的『负载』跨接在两组输出上,右图却是两组输出并接后驱动负载一端,负载另一端接地。 不知读者是否能感觉到,说穿了,这并不是在一个相同的基础上来讨论电路,或陶o就是根本不同的架构,无法一概而论,当然也无法合乎实验理论中『控制变因』的原则。
同样是PUSH-PULL推挽,却跟我们想的可能不一样.....
一个名词、理论或观点的存在,特别是在科学的领域上,就必须考虑到『普遍性』,从大方向着眼,并兼顾其适用性。
我举个烂例子:
明明差动放大器是两个共射级放大器的结合,或扣琱]可以说是两个射极随耦器,然后补充:『只是此时把两个射极耦合,改用集极输出......』
又,有人加大回授电容,并说这是『回授深一点』。『深一点』?真是仿真两可。一般来说,加大回授电容会延伸低频下限,这样算不算『深一点』?大概也对。但我们一般所谓的深一点,却经常是回授量多一点........
在音响的讨论上,DZ比较倾向说清楚、说明白,使用共同的语言。在电子电路的讨论上,所能依循者,或陷N是『电子学』,它有其严谨定义,讨论时,也就不容易产生误解。
注一:David Lin说,不要叫他大师,要叫大帅。现在DZ人人是大帅,他要改当『大帅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