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驻波
驻波问题并非只与房间长宽比例有关 跟房间四周平面之材质或摆设物体的位置与材质皆有关 换言之 一个原会产生驻波的房间经地板与墙材质的变动或在适当位置摆上一些书橱家俱(与扩散板相同原理 避免声波的直接反射 )即可消除
延伸怕驻波应该可解决 倒是低频品质的问题 依经验一般低频好不好听与四周材质很有关系 自己推测乃因一般音乐的低频能量较大因此会引起四周物质共振 其材质振动反射回的声音直接影响到最后听到的结果 可能清脆有力 也可能模糊不清 当然这是以同一单体而论 不同低音单体的音质差异远大于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声音的影响在论坛上曾有详尽的讨论 刘总是经验丰富的专家(这方面因变量太多 经验似乎比理论有用些) 他应可给予满意的答复 并请对上述内容给予指正 谢谢
BIRD
最近为了处理空间问题,正好在深入探讨驻波现象,所以有些心得、浅见在此提出,若有谬误,还请刘总编及各位网友不吝指正。
为了实际观察驻波发生情形,不久前利用两个计算机软件包来计算驻波频率,只要输入空间的长、宽、高尺寸,就可以算出最低的120个驻波频率,再经转换就可以将这些频率展开,以便从图面上看到每一种空间的驻波疏密分布情形。
基本上,你所说的都没有错,但严格来讲,可以说比想象的要更悲观,也可以说更乐观。从悲观角度看,实际所发生的驻波频率数,远比你所说的长、宽、高三个尺寸所引发的频率及其倍频要来得多,另外,驻波问题并非如一般人所预期的-所谓只要在黄金比例的空间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从乐观的角度看,就是因为实际引发的驻波非常多,尤其在越高的频段,其密度越高,所以驻波问题对中、高频所产生的困扰就越小﹔另外,从广义的角度看,所谓的音响空间黄金比例并非只有一个或少数几组比例,其实只要能让这些驻波尽量均匀分布、不会产生严重的峰值或凹陷的空间,其比例均可堪称为好比例(当然,对于那些如正方体或呈整数比例的空间而言,那的确就是无可救药了)。更重要的,一般在探讨驻波问题时,是采用理想的封闭全反射空间模式所推演出来的计算公式,换句话说,如果换成像客厅般的开放式空间,由于减少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平行墙面及墙角,其实际发生的驻波问题将可远较计算结果来得小,也就是说在相同比例空间下,封闭空间远比开放空间来得严重。
以你的空间为例(如果是封闭空间),最低的驻波为42.5 Hz,从42.5 ~393 Hz间共有120个驻波,其中40 ~80 Hz的第一个八度间有5个,80 ~160 Hz间有21个,160 ~320 Hz间有82个,由此可见其密度随着频段而升高,所以在低频段中,驻波形成严重困扰,却在中、高频段可以忽略。你的空间在170 Hz处有4个驻波重叠,160 ~ 170间刚好形成空档,因此可预期在这个频段有一个明显的凹陷与峰值,另外在170,183,240 Hz处亦有三个驻波重叠。
经过比较后,即使一些称为黄金比例的空间,其驻波分布并非完美无缺,相形之下,其它许多非畸形比例的空间分布情形也不会差。由此可见,千万不要对所谓黄金比例寄望过高。
Simon Fuh
您所说的驻波应该说是完全正确的。在真实的情况下,驻波并不是只在于某个频率上,而是存在于以某个频率为中心的一个山峰状结构上。只不过一般计算说明时,将他省略说明而已。就好象声波并不是一条直线,但是在说明上我们都会以一条直线来说明或画图。
任何空间都会有驻波问题,驻波问题也普遍存在于低、中、高频段里。只不过中高频段因为波长比较短,而且并不会对耳朵造成太大的压力,所以通常都会忽略不提,这正如电路结构里永远都会有容抗感抗问题,但是如果他们的数值很低时,我们在电路设计上可以将其忽略一样。真正对人耳造成听觉压力的驻波大部份集中在80-160Hz这个八度间。更高或更低的驻波我们其实都可以忽略。而在80-160这个频段的驻波又很难处理,因为它们的强度通常都很大。为了处理他们,往往要付出的代价很高,而且会有并发的副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一直提倡以改变喇叭摆位以及聆听位置的方法来降低驻波影响的原因。
再者,我们要有一个认识:再好空间比例也只不过是将驻波的影响降低而已,驻波几乎不可能完全消除,除非采用反相声波的抵销方式。即使如此,要「精确的抵销驻波也几乎是不可能的,请注意我说精确二字。因此,我认为注重空间的常宽高比例是应该的,但是也不必削足适履的器强求。反而,如何塑造出一个好的声音特性恐怕比消除驻波还重要。所谓声音特性就像一个人的嗓音,每个房间都会有不同的声音特性,这些声音特性是由空间比例、建材、室内表面造型与材料家具以及室内的摆饰造成的。它几乎是不可控制的,如果运气好,就会得到千金难买的声音特性。当然,这种声音特性虽然不可控制,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去得到比较好的声音特性。
到底要怎么去得到比较好的声音特性?我并没有清楚而具体的作法,不过可以告诉大家的是:软调空间好过硬调空间,吸收与反射、扩散表面的比例要适宜,比较多的家具摆饰胜过少量的家具摆设。
讲了那么多,许多读者可能会感觉好象白讲,这部份真的是经验重于理论,理论所告诉你的只是大原则,当大原则遇上千变万化的变量之后,往往会令人难以决定到底要如何做。虽然如此,我还是建议大家最好还是要先对声音有大原则的了解,这样才不至于瞎摸。
刘汉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