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响购买指南 [复制链接]

查看: 7327|回复: 25
1#
文 刘汉盛
诚如Bird所言,音响店几乎不可能备齐您想试听比较的器材供您试听。所以,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即使付费试听也不定能够做到。
所以,到底一个资历不深的音响迷要如何在音响店选购音响呢?试听当然是必要的,除非您早已决定要买的机器,剩下的只是价格问题而已。我的建议是:
第一,先请店家推荐整套的搭配,先用他们的CD试听,然后再用自己的CD试听。为什么要先用他们的CD呢?这样可以听到他们平常搭配出来的声音。为什么还要用自己的CD验收呢?自己的比较熟悉,可以充分了解不同处在那里。
第二,如果店家推荐的这套系统听起来不好听,那么就不要买。为什么?如果他们连自己推荐的器材都调不出好声的话,他们对声音的品味与调声能力值得怀疑。这样的店家即使贪便宜跟他们买,以后有问题他们也可能无法解决。
第三,如果声音听起来顺耳,那么就值得考虑。因为一来他们有调声的能力;再者这套系统带回家后可能会更好听(如果您功力够的话)。即使不好听,他们也有能力帮您解决。
第四,通常,店家所推荐的一定是他们获利相当不错的产品。如果不是暴利,应该给店家赚,这样他们做起服务来才会起劲。如果您认为价格与自己的认知差距太大,可以诚恳的与他们沟通。我认为如果相互尊重的话,往往更容易愉快的成交(不要忘了,我还没半杂志以前,也是在卖音响)。
第五,如果店家蓄意拿别的厂牌比较,声音的确比较差的话,也不必放在心上。因为一般垫家都会找几种利润比较不好的产品垫脚。既然要垫脚,声音就不能搭配得太好。但这并不代表这部被垫脚的器材声音真的那么差。说不定在别家店,它是主力商品,店家一样会将它搭配得好听。
第六,有一个原则一定要遵守,那就是自己听起来不好听的器材千万不要买,一切以耳听为凭。例如论坛介绍某器材很好,但是您在店里听了却不好,这并不是论坛的评论员乱说,而是空间与搭配的影响。但是,您不必为此而天人交战:到底要相信自己的耳朵还是论坛的评论?您宁可相信耳朵所听到的声音。您也不必担心论坛所推荐的器材就卖不出去,说不定在别家店里它的声音很好听。
第七,店家所说任何器材的声音如何如何,都仅供参考,您千万不要完全相信。我不是说店家一定会说谎,而是每一个店家会因为许多不同的因素影响而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需要下说不同的话,这是生意。就好象政客般,如果您相信政客的话,那就自己太傻了。店家做生意将本求利,他没有义务以评论员的责任来告诉您机器的比较。如果店家能够将声音调好,做好各项售前售后服务,他们就已经算是称职了。
第八,找一家诚恳的店家与他们交朋友。朋友归朋友,买东西还是要给人赚钱。不同的是,他可以像家庭医生般,尽心的照料您的器材,给您中肯的建议与服务。钱一样都要给人赚,为什么不给认真诚恳的人赚呢?
以您的器材而言,我建议您稍安勿躁,等存购1万元时,再来研究该换什么器材,恐怕会更有收获。这段时间,您就多周游列国,充实经验吧!
分享 转发
TOP
2#

无论是听音乐或听音响,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的耳朵。如果自己的耳朵听不出换器材或线材的差异,那么就不要换,因为换了对您毫无意义。当然,如果您要假冒听得出来,而替别人的耳朵换线材,旁人就无法置啄了。
还有,提醒诸网友,文字是很容易产生误导或误解的。或许您看论坛主笔写得天乱坠,以为声音的差异很大,事实却是差异只有一点点,但是当事者认为这一点点就已经很了不起来,所以会把这「一点点」说得跟能够顶天一样。
要如何避免这些误解,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要把持得住,而且相信自己的耳朵。人耳如果经过训练,能够分辨很细微的变化,而这些细微的变化却不是一般人能够听出来的。所以,对于一般人而言,这细微的变化根本不具任何意义,但是对于一直专注于此的人,这种细微的变化有如在他耳旁打鼓般巨大。
还是重申,耳朵是自己的,如果听不出别人所讲的巨大差别,我们羡慕就好,没有必要假装自己也听得出来。
刘汉盛
TOP
3#

谢谢斑竹提醒啊
TOP
4#

顶一下
TOP
5#

好文,顶!
TOP
6#

谈驻波
驻波问题并非只与房间长宽比例有关 跟房间四周平面之材质或摆设物体的位置与材质皆有关 换言之 一个原会产生驻波的房间经地板与墙材质的变动或在适当位置摆上一些书橱家俱(与扩散板相同原理 避免声波的直接反射 )即可消除
延伸怕驻波应该可解决 倒是低频品质的问题 依经验一般低频好不好听与四周材质很有关系 自己推测乃因一般音乐的低频能量较大因此会引起四周物质共振 其材质振动反射回的声音直接影响到最后听到的结果 可能清脆有力 也可能模糊不清 当然这是以同一单体而论 不同低音单体的音质差异远大于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声音的影响在论坛上曾有详尽的讨论 刘总是经验丰富的专家(这方面因变量太多 经验似乎比理论有用些) 他应可给予满意的答复 并请对上述内容给予指正 谢谢
BIRD

最近为了处理空间问题,正好在深入探讨驻波现象,所以有些心得、浅见在此提出,若有谬误,还请刘总编及各位网友不吝指正。
为了实际观察驻波发生情形,不久前利用两个计算机软件包来计算驻波频率,只要输入空间的长、宽、高尺寸,就可以算出最低的120个驻波频率,再经转换就可以将这些频率展开,以便从图面上看到每一种空间的驻波疏密分布情形。
基本上,你所说的都没有错,但严格来讲,可以说比想象的要更悲观,也可以说更乐观。从悲观角度看,实际所发生的驻波频率数,远比你所说的长、宽、高三个尺寸所引发的频率及其倍频要来得多,另外,驻波问题并非如一般人所预期的-所谓只要在黄金比例的空间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从乐观的角度看,就是因为实际引发的驻波非常多,尤其在越高的频段,其密度越高,所以驻波问题对中、高频所产生的困扰就越小﹔另外,从广义的角度看,所谓的音响空间黄金比例并非只有一个或少数几组比例,其实只要能让这些驻波尽量均匀分布、不会产生严重的峰值或凹陷的空间,其比例均可堪称为好比例(当然,对于那些如正方体或呈整数比例的空间而言,那的确就是无可救药了)。更重要的,一般在探讨驻波问题时,是采用理想的封闭全反射空间模式所推演出来的计算公式,换句话说,如果换成像客厅般的开放式空间,由于减少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平行墙面及墙角,其实际发生的驻波问题将可远较计算结果来得小,也就是说在相同比例空间下,封闭空间远比开放空间来得严重。
以你的空间为例(如果是封闭空间),最低的驻波为42.5 Hz,从42.5 ~393 Hz间共有120个驻波,其中40 ~80 Hz的第一个八度间有5个,80 ~160 Hz间有21个,160 ~320 Hz间有82个,由此可见其密度随着频段而升高,所以在低频段中,驻波形成严重困扰,却在中、高频段可以忽略。你的空间在170 Hz处有4个驻波重叠,160 ~ 170间刚好形成空档,因此可预期在这个频段有一个明显的凹陷与峰值,另外在170,183,240 Hz处亦有三个驻波重叠。
经过比较后,即使一些称为黄金比例的空间,其驻波分布并非完美无缺,相形之下,其它许多非畸形比例的空间分布情形也不会差。由此可见,千万不要对所谓黄金比例寄望过高。
Simon Fuh



您所说的驻波应该说是完全正确的。在真实的情况下,驻波并不是只在于某个频率上,而是存在于以某个频率为中心的一个山峰状结构上。只不过一般计算说明时,将他省略说明而已。就好象声波并不是一条直线,但是在说明上我们都会以一条直线来说明或画图。
任何空间都会有驻波问题,驻波问题也普遍存在于低、中、高频段里。只不过中高频段因为波长比较短,而且并不会对耳朵造成太大的压力,所以通常都会忽略不提,这正如电路结构里永远都会有容抗感抗问题,但是如果他们的数值很低时,我们在电路设计上可以将其忽略一样。真正对人耳造成听觉压力的驻波大部份集中在80-160Hz这个八度间。更高或更低的驻波我们其实都可以忽略。而在80-160这个频段的驻波又很难处理,因为它们的强度通常都很大。为了处理他们,往往要付出的代价很高,而且会有并发的副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一直提倡以改变喇叭摆位以及聆听位置的方法来降低驻波影响的原因。
再者,我们要有一个认识:再好空间比例也只不过是将驻波的影响降低而已,驻波几乎不可能完全消除,除非采用反相声波的抵销方式。即使如此,要「精确的抵销驻波也几乎是不可能的,请注意我说精确二字。因此,我认为注重空间的常宽高比例是应该的,但是也不必削足适履的器强求。反而,如何塑造出一个好的声音特性恐怕比消除驻波还重要。所谓声音特性就像一个人的嗓音,每个房间都会有不同的声音特性,这些声音特性是由空间比例、建材、室内表面造型与材料家具以及室内的摆饰造成的。它几乎是不可控制的,如果运气好,就会得到千金难买的声音特性。当然,这种声音特性虽然不可控制,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去得到比较好的声音特性。
到底要怎么去得到比较好的声音特性?我并没有清楚而具体的作法,不过可以告诉大家的是:软调空间好过硬调空间,吸收与反射、扩散表面的比例要适宜,比较多的家具摆饰胜过少量的家具摆设。
讲了那么多,许多读者可能会感觉好象白讲,这部份真的是经验重于理论,理论所告诉你的只是大原则,当大原则遇上千变万化的变量之后,往往会令人难以决定到底要如何做。虽然如此,我还是建议大家最好还是要先对声音有大原则的了解,这样才不至于瞎摸。
刘汉盛
最后编辑leslie
TOP
7#

有关线材啊,我最常遇到友人丢给我的问题,就是音响系统的声音发出来会刺耳,然后最先想到要买powersource或者是mit之类的厚实饱满的线材。
但是我看了有些问题并不是线材可以解决的,比如:
1.买大喇叭,但amp推不动(听音响店说这对喇叭灵敏度很高,只要60W就很大声啦,注意哦,推得动及推得好不一样),低音推不出来,音域失去平衡,高音当然容易突出啰,这个原理就和煮菜一样,您不会只加糖吧?
2.很多乐友懒得去挪喇叭摆位,偏偏喇叭摆位对声音影响很大,我认为喇叭摆位是影响系统声音平衡的前几名,就是要让一对喇叭在一个房间里顺利的「呼吸」啦。 像我这儿,喇叭位置前后左右差个3-5公分,连高中生也很轻易的听出差别(指声音往好的及坏的走)。
3.房间是较硬性的房间,高频本来就容易突出,但很多人懒得解决这个问题。
4.喇叭线用很细的线,这样从amp传输到喇叭的电流怎么会顺呢?低音当然出不来。
有些乐友最喜欢讲,我是听音乐的不是玩音响的,所以不要告诉我那些发烧友换线、换器材的手段。
那么您喜欢玩具钢琴的声音或者是史坦威钢琴的声音呢?您喜欢台制五千元的小提琴,还是史特拉瓦底名琴的绝世琴音呢?一般廉价的器材及线材,能体会声音没有毛边的长笛吗?我很怀疑!
换器材及换线材,在喜欢音乐的乐友眼中,只是要让音响系统出来的声音更真实、质感更好、音乐能更感人而已。
5.直接插在一般的墙上插座,甚至和一大堆电器插在市面上卖的廉价多孔插座,这样您的音响系统低频出得来真的有鬼。
6.器材搭配不当。
我常和朋友说,线材及一些调音小道具是能「锦上添花」,但不能「雪中送炭」,音响系统会刺耳难听时,我个人认为应优先考虑上述的问题,找出音响系统的「病」出来,而不是把线材当作是「神药」一般。
不然,您即使是买了天价的NBS,那也是失望的成份居多,然后,又有一位主笔被骂啦!
林宏城
TOP
8#

其实,音响并不一定要很贵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如果搭配不好,昂贵的器材也会发出令人坐立难安的声音。找对东西,便宜的器材也能有好声。
很多人认为自己很难评断声音的好坏,而不知道要怎么选器材。其实也不难,你只要把握几个原则:
第一,声音宁可要暗不要亮。第二:声音宁可要饱不要薄。第三:扩大机宁可功率要大不要小。第四:确实明白自己要的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声音或者是大块山水不重细节只要整体的声音。
先说声音要暗不要亮。要知道,自然乐器与人声几乎没有声音会亮的,它们一定是有光泽但不会亮得让人难受。尤其是小提琴,它一定要有木头味,有木头味的声音一定是稍微暗些的。人声也是一样,不可能会有让你掩耳的歌手能够录唱片,它们一定都是饱满婉转好听的声音,也就是要有肉声。试听器材时,千万不要用三角铁或钹去试,这样很容易就会偏向太亮而不自觉。一定要用小提琴与人声,最好是歌剧人声,因为流行音乐的歌手用了太多电子修饰,听不准的。
再来说到要饱满不要薄。如果中频与低频的表现不好,量感不够,声音会虚虚的薄薄的,没有扎实的基础。无论是流行音乐或古典音乐,它的配器原则一定是金字塔型的,也就是下面的部份比较后比较多,再来是中间,上面则适量最少,这样的声音才能满足人耳舒服的要求。假若没有丰富的低频,交响曲唱起来一定走样,你永远都不知道作曲家写得好的地方在那里。我最喜欢举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为例,不知有多少音响迷能够真正享受到这首乐曲的精华,包括作曲本身与音响效果?我想恐怕万中不得其一吧。请你试试看,哪天你真的被这首乐曲的音响效果感动时,请告诉我。(不是想象力的感动)
扩大机的功率要大,因为如果太小的话,低频段几乎很难撑住整首乐曲。除非你永远听弦乐四重奏。即使你只听钢琴,扩大机的能量都要很强才能把低音键的精髓表现出来。当然,听管弦乐时更要命,他在高潮时所需要的功率是你无法想象的。一般人听音响,大部份处于动态被压缩的状态,这是喇叭与扩大机的错。如果没有大型喇叭与大输出扩大机,动态绝对会被压缩,即使使用高效率喇叭亦然。如果动态没有被压缩,或只压缩一些,你一定会被那种像真的一样的气势所震撼感动。大功率是否一定很贵,有些牌子功率大但是并不很贵,而且你也可以买二手货。
最后很重要的就是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音响效果?假若你需要的是坐在音乐厅前排或Pub舞台前,让音乐充分包围你的那种感觉,您就必须要有大喇叭大后级与大空间,而且还要不怕吵到邻居,因为音量一定要开很大声。如果您没有这些条件,只好转向精致解析得像解剖一样的要求,这也是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您可以享受到各种音响二十要的满足,不过就是缺乏极大动态的对比以及庞大的气势。
听音响听了那么久,上音乐厅听音乐也那么久,办杂志也那么久了,对于音响有很深的感触。许多人的讲法与观念不能说是错的,问题是他是对了某个部份,而不是全面的对。就好象你必须有火箭,才能在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否则,住其实,音响并不一定要很贵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如果搭配不好,昂贵的器材也会发出令人坐立难安的声音。找对东西,便宜的器材也能有好声。
很多人认为自己很难评断声音的好坏,而不知道要怎么选器材。其实也不难,你只要把握几个原则:
第一,声音宁可要暗不要亮。第二:声音宁可要饱不要薄。第三:扩大机宁可功率要大不要小。第四:确实明白自己要的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声音或者是大块山水不重细节只要整体的声音。
先说声音要暗不要亮。要知道,自然乐器与人声几乎没有声音会亮的,它们一定是有光泽但不会亮得让人难受。尤其是小提琴,它一定要有木头味,有木头味的声音一定是稍微暗些的。人声也是一样,不可能会有让你掩耳的歌手能够录唱片,它们一定都是饱满婉转好听的声音,也就是要有肉声。试听器材时,千万不要用三角铁或钹去试,这样很容易就会偏向太亮而不自觉。一定要用小提琴与人声,最好是歌剧人声,因为流行音乐的歌手用了太多电子修饰,听不准的。
再来说到要饱满不要薄。如果中频与低频的表现不好,量感不够,声音会虚虚的薄薄的,没有扎实的基础。无论是流行音乐或古典音乐,它的配器原则一定是金字塔型的,也就是下面的部份比较后比较多,再来是中间,上面则适量最少,这样的声音才能满足人耳舒服的要求。假若没有丰富的低频,交响曲唱起来一定走样,你永远都不知道作曲家写得好的地方在那里。我最喜欢举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为例,不知有多少音响迷能够真正享受到这首乐曲的精华,包括作曲本身与音响效果?我想恐怕万中不得其一吧。请你试试看,哪天你真的被这首乐曲的音响效果感动时,请告诉我。(不是想象力的感动)
扩大机的功率要大,因为如果太小的话,低频段几乎很难撑住整首乐曲。除非你永远听弦乐四重奏。即使你只听钢琴,扩大机的能量都要很强才能把低音键的精髓表现出来。当然,听管弦乐时更要命,他在高潮时所需要的功率是你无法想象的。一般人听音响,大部份处于动态被压缩的状态,这是喇叭与扩大机的错。如果没有大型喇叭与大输出扩大机,动态绝对会被压缩,即使使用高效率喇叭亦然。如果动态没有被压缩,或只压缩一些,你一定会被那种像真的一样的气势所震撼感动。大功率是否一定很贵,有些牌子功率大但是并不很贵,而且你也可以买二手货。
最后很重要的就是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音响效果?假若你需要的是坐在音乐厅前排或Pub舞台前,让音乐充分包围你的那种感觉,您就必须要有大喇叭大后级与大空间,而且还要不怕吵到邻居,因为音量一定要开很大声。如果您没有这些条件,只好转向精致解析得像解剖一样的要求,这也是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您可以享受到各种音响二十要的满足,不过就是缺乏极大动态的对比以及庞大的气势。
听音响听了那么久,上音乐厅听音乐也那么久,办杂志也那么久了,对于音响有很深的感触。许多人的讲法与观念不能说是错的,问题是他是对了某个部份,而不是全面的对。就好象你必须有火箭,才能在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否则,住台湾的人说地球就是四季如春,住加拿大的人说四季那有一样?每个季节都不同。至于住赤道则斥这二种说法为无稽之谈,地球只有一个季节,就是太阳一直火热的烧着,那里有四季。所以,听音响最重要的有三件事,第一就是不要偏执,因为懂得越少就越坚持,唯有谦虚多包容多思考,才不会误人误己。第二就是要真正爱音乐,如果音乐无法真正感动您,您买再贵的器材都只是炫耀而已。多听现场音乐会,多寻求音乐感动自己的机会,有时间更深入的去了解音乐本身,这样保证您会爱音乐到进棺材。第三就是用时间来让您成熟。树上的果实一定要到某个时间才会成熟,人也是一定要经过时间的试炼之后才够智能。年轻有好处,但是任凭你一天听二十四小时,都来不及用智能来消化你所听到的东西。这就像你一天之中拼命吃东西,但是有百分之九十的东西都因为消化不良或身体不需要而排泄掉了唯有慢慢吃慢慢消化,吃进去的东西才会对身体有益。每个人大概都会有这个经验:某天发现自己几年前所讲的话很幼稚或者是错的,这时才会吓出一身冷汗,明白自己当年是多幺的浅薄。
听音响,要的就是让自己享受精神上的美感,所以,您需要用一点智能,与大家共勉。

文 刘汉盛
TOP
9#

顶一下,还可以,我基本都做到了,但就是价格
和老板砍得上了火,现在僵执不下。
TOP
10#

主要是看看自己的錢包能買得起哪些器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