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感受音乐 [复制链接]

查看: 32240|回复: 296
41#

丁启烈 在 2004-11-30 18:53:15 发表的内容
就以砍柴兄文中所引《蓝色多瑙河》一曲,我若问砍柴兄《蓝色多瑙河》一曲中那个音符是蓝色的,那一句是蓝色的,那个音符是写多瑙河,那一句是写多瑙河???其它的河行不行???我看就是写其它河,这样问是抬杠,不是讨论问题。


丁老师的反问和我的反问的含义其实完全不同。
我的反问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丁老师怎么理解成抬杠呢?
最后编辑上山砍柴
TOP
42#

丁启烈 在 2004-11-30 23:08:19 发表的内容

补充一句,各界的评论也是在读懂《雷雨》后作出的评论,而不是胡乱猜想..........


丁老师看来非常喜欢说“读懂”这两个字,看来只有丁老师才能读懂《雷雨》和音乐了。
想必当年在《雷雨》中读到阶级斗争的,也有丁老师?——因为他们是同类:都读懂了。
TOP
43#

ADWS 在 2004-12-1 11:28:43 发表的内容
没有必要争下去了,他的“读懂”你没办法读懂,所以不理解,人的知性在大脑思维下呈现,已经没有客观而言,主体思维强加于原本并不存在客体,形成的是“镜像”,谁又能说他切中物自体?《雷雨》中的阶级斗争离不开政治权力话语,讨论有何意义?你的“读懂”可能仅代表官方话语,但历史证明,任何事物一粘上政治往往与真理越来越远。


呵呵,谢谢。
也无意跟丁老师争什么,其实我有很多帖子都没发表,包括对“N层理论”的分析。
至于我的这些反问,丁老师一笑处之就是了。
TOP
44#

其实丁太太也多虑了。您应该看出来这些年轻人都很尊重丁老师的,没有恶意,哪怕意见不同,起码也很客气,开始有点猛,那是因为不知道丁老师是长者。
生活中老少之间争得面红耳赤的事情也很多啊,我和家父经常也会因写作或其他问题争议得不可开交的。
最后编辑上山砍柴
TOP
45#

丁启烈 在 2004-11-30 23:08:19 发表的内容
darajan兄:请您将砍柴兄的原文再仔细看一遍:“布列兹以为,马勒的作品一旦写完好,作者本人就已经失去对作品的控制力,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文本,能在作品中读到什么,则是后人的事情。”这意思不是“控制他的速度,音高,节奏”。.


丁老师又错了:控制速度,音高,节奏正是指挥家解度音乐作品的手段,当然还有其他手段,但darajan兄说的没错。
TOP
46#

上海kevin 在 2004-12-2 20:20:30 发表的内容
回来啦,感觉真亲切啊.又见砍柴的帖子


好久不见了!
TOP
47#

科研级旗舰 在 2004-12-6 12:41:01 发表的内容
再谈下去就成哲学帖子了,看得我一头雾水


呵呵,有兴趣的内容就看看,没兴趣的就跳过去,或者参科一把取个乐也好啊。
TOP
48#

丁启烈 在 2004-12-7 16:52:27 发表的内容
      我们听音乐常被感动的泪流满面,或欣喜欲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共鸣”,(168上所说的“感受”)…….


这么说我应该将帖子改为“共鸣音乐”才对?
TOP
49#

丁启烈 在 2004-12-7 16:52:27 发表的内容
引起共鸣的因素很多,因年龄,心境,爱好,文化水平,音乐修养等个体差异,引起共鸣的曲目也不同,欢乐的乐曲,悲伤的乐曲都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如我们听一首悲伤的乐曲,在场的人都听的泪流满面,为什麽?为什麽每个人都听的泪流满面??原来,张三因妻新亡,李四的儿子还在住医院,王二麻子刚失恋.................悲伤的曲调引起每个人的伤心事,伤心事就如同埋在心上的地雷,悲伤的曲调就如雷上的引线,引线一拉,地雷肯定爆炸,(至于爆炸能量的大,小全看“地雷”的大,小)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共鸣”。还是这场面,赵五立了特等功,刚开完庆功会,一进门看见大家听的泪流满面,虽满腹欣喜,也不敢表露,大家明悲,赵五只能暗喜,(明喜怕引起众怒)赵五不悲反喜,说明此时“悲的引线”引不起赵五的“共鸣”,倒是要“喜的引线”了..............


音乐成为发泄个人委屈的渠道?那么那些没有委屈的或者没有立功的人是不是就没有听音乐的必要了?
TOP
50#

丁启烈 在 2004-12-6 9:46:02 发表的内容
大家都发帖,热热闹闹多好,我一人独角戏,没劲1


这几天很忙(私事还有赶聚会场),有点瞢了,因此发言的欲望不高。有老您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