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试重写音响系统XX要 [复制链接]

查看: 33354|回复: 215
61#

gan :深深感動,真正的熱心捧場
TOP
62#


3.2 讯源

談及讯源大家一定會說我偏心,讀過我曾發表的文章的,都知道我積累下來的軟件,黑膠LP近4000張,那麼介紹怎樣選擇讯源當然LP是首選了!這裡我可以告訴大家,其實我收藏的CD總數也接近4000張了,形勢是旗鼓相當、不相伯仲、當然亦會不偏不倚。何況要談的只不過是讯源裡該「要」的是甚麼吧了。

我為了想了解一下壇子裡的網友對這個議題關注的是甚麼,特意翻閱了有關CD vs LP的帖子,精采文段摘錄如下:

<听LP黑胶唱片的五大好处> 2002-10-9 14:57:04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17804&ntypeid=10&did=25

1、LP机没有快进键,不能任意选曲,CD机所体现出的大都市现代人的浮躁不安情绪,全没有机会让你在LP机上发泄。这有利于你完整地听完一张唱片。
2、每张唱片都有他的生命(注意,我用了“他”,而不是“它”),每唱一次,他的生命就缩短一次,一张好唱片,每聆听一次都值得珍惜。所以我每次聆听一张LP,都会安静地坐下来,虔诚聆听他生命的每一次歌唱,珍惜生命欣赏音乐,更能细细地体味音乐中更深层的意义。

3好的LP价格绝对不菲,而且绝无翻版。你会珍惜你的金钱吧,于是你只会买你最喜欢的 音乐。少而精,更能利用你有限的时间去欣赏最有价值的音乐内容。CD,尤其翻版CD的大而全,象我有过千张的CD(当然老翻为主啦,呵呵),根本听也听不过来。有时我自问,古人能听到的音乐作品比我们少那么多,尚能三日不知肉味,我们听了这么多,居然能触动心弦的却那么少,可见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听音乐垃圾。

4、保存LP很考究功夫,而且还要定期查看有没有发霉之类的问题。由此,你会对自己的收藏很入脑,时间一长,如数家珍是必然的,甚至哪一张放在哪个位置都会一清二楚,呵,利害吧!吓住门外汉了!

5、当然了,每张LP都是绝对正版。我支持正版,尤其是陶街5元10元一张的正版啊!买LP就是支持正版!

——我看了香港资深发烧友李哥的文章,他烧龄40多年,在音乐发烧方面颇有建树,但他总认为自己还是个音乐爱好者,只不过比别人多烧几年罢了,他认为音乐是靠自己理解和感悟的,他介绍的种种发烧玩法,都只说是自己的玩法,不敢肯定正确,从不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象他这样修练到这样境界的人,才是高人,是我等一辈子也学不到的!
——请问:李哥先生有没有说过“千元级的LP远胜万元级的CD”的话?他肯定不会说的,因为真正有学问的人,是不会说一些无知又狂妄的话的。
关于修养。取决于个人的世界观、个人的学识、个人所处环境。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心理会有不同的变化,对一个正处于顺境的人来说,心平气和很自然。当他处于逆境或感受压力时,难免浮躁。这很正常,和音乐没有太大关系。当然音乐对人心态的调节作用也不可忽视,但不能说听音乐的人就一定修心养性。大音乐家们也不可能完全排除在世俗之外,他们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困扰。
——发烧领域没有知识高低之分,只有投入多少之别。我并没有全盘否认LP的价值,我认为LP的存在正是因为其和CD的互补性,如果没有这个互补,它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同理,CD也是如此。我认为CD的发展正是迎合了大多数人的口味,包括很挑剔的发烧友的口味,才站住脚跟的。以后必将有取代CD的更理想的音源出现,但绝不可能是模拟的方式。
——音乐发烧也好,音响发烧也罢,说真的我自己有时候真的感觉模糊不清,我在歌剧院有个不太来往的朋友,他是个歌院的钢琴师,一日有事去他家,看见他在钢琴旁边放着一台单声道三洋牌卡式磁带机在听曲子。他在听些什么?我百思不得其解。答曰;还好用,听听一样的。你说他不懂音乐?不发烧音乐?

<我也来谈谈LP和CD!> 2002-10-9 12:18:42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17798&ntypeid=10&did=25

——我初中时就开始玩LP,当时起义路的中图有大量的LP清仓贱卖,而且全部是DG、EMI等好货色,我的第一批收藏就是从那时积累的。当时惠福路的打口CD也是相当兴盛,搞得我个个月破产,零用钱早餐钱全部贴进去也不够开销。

参加革命工作后,有玩开LP的老友放出手头的收藏,当中竟然有几张莱纳的邮票版,呵呵,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唱片也是分版本的。

对于CD和LP,我觉得站在音乐欣赏角度,实在区别不大,这如同CD和MD的区别一样。
LP的声音,比较真实和亲切,虽然我也知道有音染的存在,但听觉是很主观的,好听则可。
CD信噪比好,较干净,动态较大,听交响乐,我就喜欢听CD多一些。

LP听人声很好,较厚实,尤其颅腔共鸣的还原效果非常好,在CD上就听不出来了。
所以,我基本上去淘街只买二手的流行歌LP,一来便宜,二来数量较多,选择余地较大。至于古典音乐的LP,我觉得价格贵,而且成色也不太好,风险太大。买新片的话,不如买CD更为实际。

很多人说CD的音质不如LP,我觉得这只是技术的发展程度问题,假如CD的数据容量不局限于现有的650M,而是5G或更高的话,再加上更高速的解码芯片,CD接近或超过LP,不是难事,百分百还原母带的质量,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但目前来说,千元的LP机的确远胜万元的CD机,LP机的性价比实在令人侧目,这是我多年听感的结论。

不过,玩LP实在好麻烦,除了会调机,买二手唱片还要有点运气,所以建议大家还是小心入门为妙,呵,真系一失足成千古恨嘎。我现在对住成堆碟,唔玩都唔得,真系问你怕未。。。。。。
但目前来说,千元的LP机的确远胜万元的CD机,LP机的性价比实在令人侧目,这是我多年听感的结论。

——这“远胜”之说是“远”多少?讲个大体范围。什么方面LP“远胜”CD,为什么?
按你的说法,早前的组合音响上的LP应属千元级别吧,既然“远胜”现在的万元CD,再加上起码三万元功放、扬声器。那么我是不是可以得出这么个结论——组合音响“远胜”HIFI音响,是吗?
——1)LP动态更大! CD只是较大声帶來了錯覺.....
2) LP不一定较厚实, 只是舒服, 鬆容不迫所帶來的另一錯覺.....
3) CD接近或超过LP其實是很难的事, CD始終是0-1-0-1的數碼制式, 無論多少bit多少KHz, 一定有很多0與1之間的訊息在重組時不翼而飛......
4) 除非你不夠燒, 否則玩CD其實與玩LP一样好麻烦; 難道CD上佈滿塵、指模、油汚等你不去抹? CD還要比LP易抹花......
——1)LP动态更大?请问LP的动态范围是多少?CD又是多少?仅仅是“较大的声”吗?
2)舒不舒服还不是你说了算?你说舒服就是舒服。
3)bit和KHZ“不翼而飞”的证据是什么?
4)既然只不过都是“麻烦”,凭什么说LP一定比CD好很多?
——1)模拟录音的作用,感觉声场整个抬高了一截。动态范围我就觉得高频要比CD的延伸得好。
2) LP 听的舒不舒服就各人喜欢了。
3)因为是模拟的东西,并不存在DA 转换。
4)LP 不一定就比CD要好,是两种音色取向。但LP的确比CD要难保养。
——就LP唱片来说,动态要比CD唱片大多了,但是在唱头放大的时候为了避免自激和失真,因为唱头放大的增益很大。所以难免要衰减一些极高和极底的频段。
本来我实在不屑于和那位自认弱智的记者再斗嘴,不过大家搞到咁热闹,我就再加几句。
1、先看看我的签名栏。
2、有几位发烧友系拿着一大堆技术指数去买音响的?不管CD的技术指数多么的高,我就是觉得LP好听过CD。
3、我认为是好的,就是好的,只要不犯法就不能干涉我的购买行为,至于言论,更是自由的。
4、那位记者朋友,我觉得你要学学做人。大家来这里无非发下牙痕,吹下水,你搞到好似学术研究会咁,简直系系度搞搞震无帮衬!

——總之CD有CD的好, LP有LP的好, 其實一口否定了CD的人就真是沒意思的, 始終CD這個東西在現今世界的發展空間一定比LP大, LP的聲音魅力也有個人之處.
当大家在比较CD和LP的时候, 为什么只片面地比较动态范围呢?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载体格式, 根本不能直接比较哪个好听. 要比就比音箱出来的声音.

——我虽然没有亲耳听过, 但凭经验觉得:
1. 当一套很高级CD系统和一套很高级的LP系统放在一起的时候, 他们的表现应该会很接近.
2. 当一套很高级晶体机系统和一套很高级的胆机系统放在一起的时候, 他们的表现也应该会很接近
对! 在低中价位上LP的声音确实讨好! (注意, 是讨好我和你, 不一定讨好其他人) 我以前经历过一次在4万RMB系统上的LP和CD的AB比较(真正AB比较, 用同一唱片公司同一版本的曲目), CD简直惨不忍听.

——其实我觉得上左4-5字头,两者距离并不差太远,我可能宁愿玩CDP多D添。
如是這樣, 我覺得LP會好一點啦... 20000塊來說
小時候我都見爸媽聽LP, 看他們時常要處理一大埋LP, 很多時候都要"就住就住", 弄了很多步驟才放下LP聽歌, 又要小心地放下唱針, 大力一點又怕弄壞.... 所以看見他們那樣服侍
LP就覺得有點麻煩了.

——小時候我都見爸媽聽LP, 看他們時常要處理一大埋LP, 很多時候都要"就住就住", 弄了很多步驟才放下LP聽歌, 又要小心地放下唱針, 大力一點又怕弄壞.... 所以看見他們那樣服侍LP就覺得有點麻煩了.

——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观点,越高档的系统上对比,CD的缺点越明显!还记得ERIC介绍法兰克福音响展的贴子吗?“百份之七十的档位都以LP作声源。”要在展览馆上用LP做声源,所花的时间,精力比CD多好多,这些厂商可不是傻瓜。

——1,为频率特性。2,为动态范围。3,为抖晃。4,为信号劣化。5,为信号失落。

——以前的观点是CD可以永久保存,不过我觉得CD如果保养得好,听几十年不是问题。LP如果频繁播放肯定不行,因为播放LP是有损的。

——我感觉CD声音和LP还是有差距的。数码的优势体现在高速率和长距离的情况下,这点在我们的音响系统中并不是很重要(在电信系统上数码绝对压倒模拟)。数码系统的失真是来自A/D D/A转换过程中的小信号损失,提高抽样频率对减少这种失真还是很有意义的。数字信号有纠错,可以实现无误码传输,但是这种纠错照样会影响声音,要不高档的转盘和数码线就没有意义了

——我听过现场的AB对比,用同一个演出的录音版本,一套5千无的LP,胜过2万元的CD机,在声音的质感和密度上,随便哪个人都能听出来,而且是好过许多,我觉得要评价一样东西还是要现场AB对比,优劣立现,无需争吵.

——光对声音的音质来说,LP一定赢CD。
现在我听的是丹麦神弓的24/196升频CD机,4万多元,我认为他是4万元内最好的CD机之一。但它的声音,与我的DUAL唱盘加欧博唱放的声音各有输赢。

——千元级的LP远胜万元级的CD是对的。
我们听的是声音,不是数据。何况CD是压缩过的声音,LP是完全没有压缩的。
还有人说了:在什么展览会上厂家大部分用LP作音源。
我没去过外国,好歹手头上也有一些关于音响展的图片,包括美国的CES。怎么我看到的却不一样?多数厂家用了CD做成音源,真是奇怪。

——我没有否定LP的长处,因为存在即合理。同样道理,CD也存在。现在大多数唱片厂家都采用数字录音,他们出的CD数量远超LP,为什么?不是CD比LP有天壤之别吗?为什么这些公司还出发烧CD?咄咄怪事!
有很多CD与LP采用同一母盘录音,就算经过数码处理会造成信号损失,但我想这些录音工程师不会听错吧?难道他们不如你?否则在那录音的就该是你先生了。

——“怎么我看到的却不一样?多数厂家用了CD做成音源,真是奇怪。”
答:欧洲的器材讲求音乐味,所以欧洲的展览会都喜欢用音乐味好的LP。
他们出的CD数量远超LP,为什么?不是CD比LP有天壤之别吗?为什么这些公司还出发烧CD?
答:现在满大街是D版,D版的数量远超Z版,所以,D版比Z版好。

就算经过数码处理会造成信号损失,我想这些录音工程师不会听错吧?难道他们不如你?否则在那录音的就该是你先生了。
答:所以现在5、60年代的模拟录音最值钱。

对了我忘记说了
这里的一贯原则是:音乐学院出来的耳朵没有发烧友的强
录音师,调音师大多水平很差(个人估计言下之意是还没有发烧友强)
所以,有些东西实在没有必要说的

听说现场音乐会的动态远胜CD,而CD的动态无论是测试还是听感都超过LP,但依然有人喜欢LP,其中最实际的的解释是那就是他所追求的声音,即使存在更大的失真!
有人喜欢纯净的人声,如波切利,有人喜欢磁性的人声,如louis armstrong,道理是一样的。我是挺喜欢LP的声音的,没什么理由,就是觉得好听。
如果抛开好听有味道这类较主观感觉,也抛开数字模拟取样这类硬性指标,LP和CD哪一个更接近现场呢?我觉得这才是能服众的标准。
"答:所以现在5、60年代的模拟录音最值钱"
您不会认为CD只是D版比LP多吧?就算数量D版多,那么种类呢?每个种类的D版不是来源于Z版吗?您为什么不去看看各大公司出的唱片目录?上面非常清楚的说明了这个公司一年的各种载体唱片的种类和数量。

——CD的声音经过压缩了吗?我一直认为CD是没经过压缩的呀。那位能证实一下?

现在CD的规格是16比特/44.1KHz,16比特是使CD具有96dB的动态范围和2的16次方的分析力,44.1KHz是使CD具有22KHz的频率响应范围和每秒取样44次,这都使CD的分析力和频宽较小。
应该是5、60年代的模拟录音母带最值钱才对,那个时代是模拟录音技术发展的顶峰,音乐演奏家的音乐修养又比当代的更有底韵,当时又没有cd技术更不要说提高采样等等很多东西都是现在无法再现的。
cd的声音肯定是压缩的,因为cd的采样会造成削波和细节丢失,所以才有提高采样和增加细节记录的hdcd等技术。cd技术不是还在发展吗,接近未压缩状态是可以期待的嘛。
“值钱”之说需要推敲。这些值钱录音一定就是因为音质好才值钱吗?我看不见得。是不是有些音乐之外的因素?比如:稀少;比如:绝版;比如:演奏者过世等等。这些是否是衡量一种录音优劣的根本原因?
再有,我们倒底是收藏家还是听音乐?您听音乐是为了它的值钱吗?
现在的压缩技术还达不到只省去人辨别不到东西,要不然为什么连普通人都一下能听出md、
普通cd、hdcd的区别呢

——记得86、87那几个寒暑假我老住在一个发烧亲戚家,成天放他的LP(他做生意经常不在家)。不过因为我习惯老是重放一两张,直到厌烦再换另外的,结果每次假期结束他都恨不得揍我。所以我觉得LP是经不起这种强度磨损造成的失真累积的,cd流行后我只折腾cd了,还可以挑着重播,挺适合我。可是cd播放要是乐手张力稍欠或制作稍差一点,却实比同样的LP更难让人沉进音乐中。
说的就是取样丢失啊,压缩解压都是运算出来的哪会出错。DVD不是基于PCM编码的,不过只要盘上没有错误信息也是不必纠错的,就是Z版跟D版的根本区别。
LP的失真是线形的,数碼摸擬转换的失真却不是,所以LP磨损的失真要容易接受,CD却分明是在那里缺了、平了

——你听过现代高级的Lp系统吗?这二十多年来数码CD是怎么搞的?在越高级的Lp和CD系统比较中,CD输得太不像话了!(CD的分析力、清晰度、层次、音场定位都哪里去了?更别提流畅自然的声音了)
既然你是音乐(响)爱好者,希望你分别去听听高级的LP和CD以及音乐厅的现场演奏.究竟谁最接近现场效果?你将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我有一句话经常说的:科技的进步却伴随着艺术的退步。
请看这样一个发展主线:LP-CD-MD-MP3.
现在听MP3、MD的人一定多过听CD的,能说MP3和MD 好过CD吗?

lp就是80年代的香港流行音乐,有内涵,有文化味。
CD就是现在的香港流行音乐,快餐文化,刺激。
就LP唱片来说,动态要比CD唱片大多了,
但是在唱头放大的时候为了避免自激和失真,因为唱头放大的增益很大。所以难免要衰减一些极高和极底的频段。

——这位大师比较幽默,竟然说LP的动态大过CD。CD机的动态范围是这样测的:用刻有-60dB的正弦波(满输出为0dB)的测试碟让CD机播放,测这时输出音频的失真,再折成dB数,其绝对值再加上60,就是动态范围。比如说-60dB时失真为1%,换成dB数为-40dB,算出来的动态范围就是100dB。如果CD满输出有2V,这-60dB就是2mV,这样低的输出CD可以做到1%,如果您能忍受100dB的的声压的话,即使声音小到40dB,CD机依然可以做到只有1%的失真,CD机的“鬼寂”让多少发烧友当年为止耳目一新。而听LP是明显地感觉到某些弱音淹没于一片噪声之中,何来LP的动态大过CD之说。"科技的进步却伴随着艺术的退步"那要看你对艺术怎么理解了,没有现代的建筑科技人类也修不出悉尼歌剧院这样艺术的建筑。

“请看这样一个发展主线:LP-CD-MD-MP3”
这是谁定的发展主线,怎么不见SACD或是DVD-AUDIO的踪影,而且还把MP3也列进去了,现在你要是用MP3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从那里得出“现在听MP3、MD的人一定多过听CD的,”这样的结论?

—— 1. LP好声前提是调好LP盘。从有关的帖来看,本坛正玩的LP盘好象还有很多问题(不一定调好了)。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能请到达声、威马生等高手来调!
2. 威马生说过3~5成投入的LP盘才能和CD有得比,要胜CD则投入更多。,也把自用CD机抱去比较过。也到白天我听过50万LP系统和40万CD对比,我相信了威马。
3. 我觉得LP声很迷人(前提是调好的LP盘,如达声那套莲的DD),但CD也很值得玩

——1、通常情况下cd的失真小于lp,极限情况下lp可以比cd好。16比特的曲阳是指每秒取样点为65536个,通过解码把他连成一条线。没有人的耳朵能分别出65536个点,就是655个也分别不出。多出的点是为了使连线平化。这和我们的照片是一样的,许多银盐的点组成图像,眼睛也是无法区分的。lp是模拟的就像手工画像,不管高手低手失误都比照片大。但高手的图像可以传神。它的价值才超出了照片。但需要原迹,如果是翻版印刷的一般来讲还是照片受欢迎了。lp是一个工业化的商品,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得到原迹。如果是大师亲自刻盘,cd是无法超过lp的。
2、lp的频响止于15khz,所以动态范围院校与cd。
3、cd是未经压缩的。
4、我在20年以前听lp,后来是高保真的录音机,在后来才是cd。有了cd我淘汰了lp,不是为了失真,不是硕V皇怯耄悖涠员任薹ㄈ淌艹酚氤哟サ脑胍簟?
SACD, LP 我都想上。 :)

——但听得最多的肯定是CD.
完美的模拟系统肯定大大超越最好的数码系统(数码系统在声音还原中不能称为完美),但LP并不完美。愚见CD和LP比,只能说各有所长。

如果SACD在CD落后的地方追近LP,或有模拟的,不经压缩的光碟出现(比较渺罔)实在是发烧友之福。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当年是拥护数字音响系统的,现在居然成为模拟唱片的拥护者。不知是否年岁的缘故,在历经十年数字音响系统之后,我对愈来愈数字化的声音,竟是觉得冰冷无情。虽然在清晰度、低频重量和力道的营造上,数字音响比模拟要好得多,但音乐的氛围有时并非频宽或动态比所能完全涵盖,用黑胶唱片回放音乐,在空间的呈现,旋律线条的浮凸,形体感的具象,乐音的温润程度,确实比CD要好很多。就像我们并不认为在白色画布上画上清楚的风景代表一种美,虽然美术学者可以用各种理论来诠释白色画布上的风景,但一般人的美感经验可能不是这样的。我们习惯于风景的浮凸与多采,甚至很少有画是以白色作背景。数字音响就像白色画布上的物体,清晰地悬在那里,犹似失根的兰花;模拟系统则是在有背景有颜色的画布上作画,虽然不若数字的清晰,甚至无法避免音染,但整体氛围却较接近现场音乐。年过四十,追求高解析力的想法似已远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氛围,一种被音乐包裹的感觉,解析力好不好,音场定位是否准确,仿佛已不是那么重要了。但这亦并不是说模拟音响的解析力或音场定位一定比较差,而是整个音乐的空间感与音乐氛围更为重要。科技主义的信奉者认为新科技的数字系统一定会取代模拟,而今却觉得黑胶唱片是值得珍惜的人类伟大遗产。这种感觉当然不是发生于旦夕之间,而是历经长期浸淫音乐世界的结果。当新的取样系统愈来愈数字化,当解析力愈来愈被强调,我不知道新一代的爱乐者是否还会走进音乐厅?

——于音质方面:我追求真实再现,也就是整个系统在人耳的听音范围内20--20KHZ能平滑还原,如果在两个极限范围外还能还原,那更好,因为人虽然听不见,但能感觉到。
所以得出如下结论:
LP的优点有的,但缺点是不可否认的。
CD的缺点是有的,但优点也是不可否认的。
我倒觉得低频重量和力道的营造上,模拟音响比数字要好得多:)但下潜倒未必:)

<进入LP领域的初步感受> 2002-12-24 9:53:17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21198&ntypeid=10&did=25

我的LP系统开声有2天了,好兴奋啊!
玩LP的初步感受是:
1、操作比CD烦琐,但充满乐趣,有了“玩”的味道,其乐无穷1
2、有人将CD、LP比较成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的区别,有道理,我是个摄影发烧友,现在的感觉,不仅仅是数码和模拟的比较,我觉得,好象是NIKON、CANON等电子相机和LEICA相机的比较一样。用AF SLR相机很方便,拍得很快,但感觉那是在拍照片,不是在摄影!而LEICA就不同了,是摄影!(各位别抬杠哦,玩LEICA的经常挨骂的哦,就别在这儿骂我了)
3、从音响效果来看嘛,我的道行低,说不出太多的东东,拿了几张同时有LP、CD版本的唱片AB比较了下,感觉LP的音场深,CD的音场较平面,也许有心理作用,感觉LP的音乐感好,生动,连一直对HIFI不以为燃的LP(此LP是老婆)都明显听出来了,并且她还是在另一个房间听到我大声播放LP是说:这张真唱片好听啊,完全的盲测啊!我还通过我的STAX4040耳机AB比较,感觉LP的质感好!
4、玩LP还有个对我来说很大的好处,可以让我坐下来慢慢的欣赏音乐了。
我都有点后悔当初为什么花那么多钱买CD设备了!就象后悔花了那么多钱买NIKON一样。
当然,CD不能丢,有些曲目只有CD,并且,CD还是有很多好处的,起码方便嘛。

——我是音响初哥,不想引发LP、CD之争,只是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跟大家分享罢了,在此希望大家多给些指点。
我一开始听LP时,的确感觉和听CD不同,有点像“上瘾”了。不过随着音乐理论学习的深入和现场音乐会的多次仔细聆听,我觉得从还原录音现场的效果来看,CD还是占有很大优势的。并且,我认为CD缺少LP的所谓“音乐味”是令人莫名其妙的,我并没有从听LP中得到比听CD时多任何一点的“音乐感觉”,并且LP难免的偶然的静电噪音“啪”的那么一声,令人很扫兴,并且在乐队全奏时LP的效果有时令我分不清准确的声部,就算对着总谱也不知所云。如果说宁可LP的乐趣来自于调校唱盘的辛勤,还不如选择技术已完全成熟的CD,应把注意力放在音乐的上面,而不是时刻留意着LP上面那个弱不禁风的唱头,并沉醉于那个小唱头划出来的经放大的模拟声波。
顺便说一下“盲测”。我同时有LP版和CD版的Handel的弥赛尔(CD版就是Chesky出的那张双张),有一次招待朋友,准备放LP,但恰巧此时CD机也放进了CD版,于是趁机假装放LP,在调功放音量时把偷偷信号转到CD上,结果众人没有一个不说:果然LP的声音够靓。但是后来听久了他们发现为什么我这张LP状态好到竟然连一声“啪”声都没有,我才把谜底揭出来,众人都尴尬不已。看,这就是事实!
LP玩的是味,音色

——CD玩的是质!!概念完全不同的!!!现在的发烧友经常把这两个混而一谈是非常不理智的!!回看一下,为什么当年的CD会把LP淘汰呢?难道是我们的耳朵有问题吗?其实不是的,由于当年每个人都听惯LP,而CD却闯进了我们的生活里,而凭借它的精确、大动态、低噪音等先天条件带给了我们惊喜。不过时至今天,我们又把CD听腻了,LP的味又重新带来了惊喜,就是这样,我们就一直接受着这种惊喜。现在所存在的问题是现在CD命歹而已!!!
但歐美各国多年來就連 Billboard 流行榜的流行曲也從未停產過 LP 軟件出版又作何解? 英、美、德、日等大国每年的国际性音展也有新 LP 類產品亮相又作何解? 也是为了SALE 其仓底货?

——LP的中高频不错,音乐味很浓,只可惜低频稍差,这是我听了低档的LP后的感受。想问一下听过高档LP的朋友,LP的频响大概是多少呢?好让我决定是否认真地去玩LP。
我只有CD,没有LP,平时正版盗版都听,有次买碟买了张齐秦的<狼>(原来也有,但版本不同),初听发觉味道跟原来听过的CD和磁带都不同,拿过封面仔细一看,才发现是用LP作音源制作的,产地台湾也不知真假.若要形容它的声音,我觉得用"过瘾"两个字比较准确,但明显地不如CD真实.到底用高级的系统分别重播LP碟和这种翻刻的CD的效果有什么不同,还请各位有心人研究研究.如果没什么差别,那么会不会是另一种欣赏LP的途径呢?我们用这种翻LP版的CD一样的可以过LP的瘾,费用可就大大地降低了,呵呵!

翻閱了這樣多討論,公說公理、婆說婆理的,要得到共識相當困難。其實也沒有必要得出一個共識的,各投所好便行,為甚麼要別人的觀點必須要與你相同呢?我是騎牆派——CD LP兼備。說實話,根據上列帖子的分析,CD的確有它的方便性,偷懶的時候想聽音樂,我多半用CD播放,尤其是聆聽最近我下載刻錄下二千多片CDR罕有版本時,CDR嘛,當然只能以CD系統回放了。至於LP嘛,這數千張黑膠唱片已經被別人稱它們是我的「珍藏」了,我得對它們特別珍惜才對,它們已經成為我招待客人及心癢時的高尚亨受。每用一次有耗損嘛、經常要清洗嘛、清洗之後換上新內套嘛(順便帶上一句,現在的防靜電內套差不多要2元/個了,想落4000個要花8000元真會心痛),真的麻煩一連串,但是當聆聽下去時,麻煩?算甚麼!

這個話題應該說到這裡為止,但按目前世界上玩音響的趨勢來看,我不能不贅述幾句:LP又重新發行了,新發行的最精緻的版本是原存下的母帶(光學膠片),以45rpm單面錄製;外國CD玩家又有復古趨勢,認為選購CD以redbook AAD ADD版本最好,其他XRCD、HDCD、SACD、DVD Audio不值一笑!
TOP
63#

补充最新找到人的大脑怎样认知听到的声音资料:
聆听频域的正常声音,人要听到必须先靠外耳来收集音波,传入耳道再经由空气的传导至中耳的鼓膜,令其发生共振,进而导致内听小骨产生移动,使内耳耳蜗的卵圆窗(oval window)发生振动。由于耳蜗管里充满了淋巴液,所以这么一来,淋巴液便开始流动,刺激耳蜗内部的毛发细胞。毛发细胞是连结听觉神经的听觉接受器,经由纤毛的摆动,会触发电位反应,将音波讯号变成电波,藉由听觉回路传到大脑听觉皮质,让大脑辨识声音的来源与声音频率赋有的能量。
假如听神经接收到的是高频率的刺激,它更会将讯息传递至位于脑干网状组织的「网状兴奋系统」(reticular activation system)。此时,讯息除了上传至大脑皮质,使个体对周遭环境产生警觉,同时也会经由下行路径,将讯息传递至脊髓的交感前神经节细胞(sympathetic preganglionic cell),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后,会引发皮肤竖毛肌收缩,因而提高毛孔在皮肤上的高度,造成「鸡皮疙瘩」;这个现象与皮肤遇到冷空气的自然反应十分类似。当然,有时听见阿谀奉承之词也会发生类似的现象。 【本文转载自2003年9月号】
3 音响器材的配搭对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的影响

音箱还得跟聆听室、音响设备以及聆听爱好有协调和匹配的关系,才能够回放出好听的声音。如果房间小,搭配大型落地式之类音箱便不太恰当。因为会使房间内过度的响亮,低音也多半放不出来。反之,如果是面积很大的房间,那么使用一对小型音箱又会感到底气不足,发声力不从心。

通常以dB表示的音箱灵敏度,灵敏度越高,需要的输入功率会越小,音箱的回出来的声音也会越响。灵敏度的高低仅代表了一个方面,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房间的大小、平时爱用多大的音量来聆听音乐、都是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在欣赏休闲音乐时,功放的平均输出能有10W也就够了。据我的经验驱动音箱的功率放大器功率越足音箱回放出来的声音往往会越流畅。大家要注意的是功率放大器是为驱策好音箱服务的,要自己音箱的声音好,就必须要将它们喂饱。我上文建议过购置音响器材的准发烧朋友,选择器材的顺序应该是音箱→功率放大器→前置放大器→讯源→聆听室声学处理→线材、钉脚、垫材、支架等等辅助杂物……千万别喧宾夺主。记得要聆听的是声音,音箱是发声的主角,其它的只不过是配合而已。

至于音箱跟其它音响器材的匹配,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事情。假如所选择的音响器材比较高档,比如属上万元或几万元级的Hi-Fi级音响器材,那么花1—2万元去购买音箱,也是应该和必要的。通常音箱的投资,最低限度要超越总投资在音响器材的1/3;如果原有的音响器材仅为一般的器材,那么配以高档音箱也只能白费金钱。

器材搭配要注意的另一点,是要仔细聆听回放出来的声音的音质。大家都知道低音难求,因此就更应该重质不重量,宁可少些也必须坚持要好些。过多的带失真的低音,对不在行的人说来似乎很过瘾,但行家却不屑一顾,久听必定腻闷,并且容易感到疲劳。这样的音箱不能买的。

音箱既非越贵越好,更不是越大就必然越好。往往有些精心设计和制作的小型音箱,由于内装质量的驱动单元及器件,性能反倒比有些内装多只低档单元的庞然大物音箱会更好。小型音箱因近于“点声源”,声像定位也更准确些,较适合于在小型或不大不小的聆听室使用。再说驱动单元,除最常见的电动式单元,还有一些其它型式的,它们各具特色,比如High-End级的平板磁性扬声器、静电扬声器、带式扬声器和混合设计的扬声器等。

选择搭配器材不能急,必须耐心,多花些时间往往会省去很多事后后悔和花掉冤枉钱。

心理声学云:人们在对音箱进行聆听测试时,多半会误以为声音宏亮些的音箱便是好音箱。因此,测试时应该注意:应该以同一软件、在相同的声响电平下进行比较。必要时甚至还可去买只声压电平表来测试。这种表是一种有用的工具,今后在调试自己音箱时,也会派上用场的。

最关键的用耳验收的阶段了,首先把前级放大器音量旋至最大,记得把CD按暂停,然后把耳朵贴近喇叭,此时应听不到任何声音从音箱中传出,就证明您要的功放有足够的信噪比。随后以小音量播放您熟悉的音乐(自带的片子比较好,有小提琴、钢琴、人声、交响乐等的,不要用那些专业处理过的试音碟),慢慢品味。声音以不亢不卑、不软不硬,高音细腻撩人,中音饱满宽广,低音结实深厚,弦乐流畅而没有毛噪感为佳。有些音箱刻意对高低音过度的渲染是不对的,它们可能以张的声音吸引顾客,一旦长时间的聆听下去就觉得乏味、刺耳、厌烦。这就是好音响与不好音响之差别,好的音响制造的是音乐,差的音响制造音乐的同时也制造噪音。当您发现平时并不觉得好听的音乐,突然变得清晰明亮,绕梁不绝,聆听到了平时听不到的声音时就对了。好音响十分耐听,越听越好听,听女声婉转如泣如诉、男声嘹亮、、弦乐如丝般柔美、敲击乐彷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或气势如排山倒海、管乐直冲云宵……

要找到一对低音足、声像定位不错、声音回放效果不错的音箱虽比较困难,只要有耐心总还找得到。按以上的去寻找,便会找到这样的音箱。问题是,这果真是要买的音箱吗?将来会很长时间用它来欣赏音乐的,因此千万要冷静,要牢记,只有真正能打动你,能让你振奋,让你听得心跳,让你着迷的音箱,让你在聆听音乐时会忘掉音箱在那里,而只有回放出美妙音乐、令你迷醉的音箱,才是你应当购买的音箱。

好的音箱决不仅仅是声音回放效果良好,更重要的功能是把音乐中所蕴藏的能量和热情,全部传递给你,让你的心灵激荡,让你能充分体验和感受那聆听音乐的欢乐!

匹配方面牵涉及的技巧太多了,我只好重点地强调从音箱出发,环绕着怎样才能驱策好的关键上,去挑选其它器材。最抱歉的地方是我对国产的音响器材可以说完全是门外汉——一窍不通,我只好介绍一个网站代劳:这是《音响世界》「最佳组合搭配集」站:

大家可以在这里找,它共有23页,种类繁多。

3,1前置放大器

前级放大器最重视的它的频率响应范围一定要宽阔(5- 35K Hz以上)高频越延伸谐波、泛音、余韵才会丰富,高频不出色,中低频无论多么好,我也不接受,影响了听感。一台好的前级放大器,首先要做到整个声音音域要平衡,动态不能过大,也不能太小,声音解析力十分好,这样声音才会通透,音场的结像自然,乐器隔离度玲珑,尺寸大小才适当。要想丰润的声音,中低和低音最难调校,怎样调,利用什么材料,这就看你个人的工夫了。我当年的没有办法的办法是购置了几部前级放大器(Restek的Vector,喜欢它的频域宽,解释能力强,回放出来的声音认真清晰细致,我称它为「燕瘦」;另外一部称为「环肥」的是Audiolabor的Klar,它回放出来的声音就丰盈腻润了,有血有肉,滑不留手,我仿彷如唐明皇般喜欢杨玉环多于赵飞燕,尤其像冬天寒冷天气里,它给我带来温暖,不像赵飞燕那般冷若冰霜,我心情燥热时以她播放,往往能起整个人沉静下来的特殊功效。再者,我还有一部ARC SP 11 Mk II,那就专门用来聆听人声的特别措施了,由于接驳繁复,不像我的「燕瘦」「环肥」一部接XLR另一部接RCA插头输入我的Restek Exponent后级放大器般方便,我只需要在Exponent背板的按钮上将Bal变Unbal,就可以选择「燕瘦」或「环肥」了。

这个例子说明前级放大器对聆听者的偏爱有直接关系,我聆听音乐种类、性质繁多,因此用了多部,其它的发烧朋友,当然要根据自己聆听那一类型的音乐去选择了。喜欢古典音乐的,当然频率响应范围一定要宽阔(5- 35K Hz以上);以聆听人声为主的音压和频域要求就可以降低些……
总之,要诀还是要多些聆听,还要配合已选好的音箱结合起来聆听,只有这样,回放出来的声音才会是将来自己想聆听到的声音。

假如音响器材的前级放大器,能在速度、瞬变、动态、声压等要素,较为真实还原出来的话,就可以冷静的坐下来聆听音乐了,并可以进入音乐优美的境界,欣赏到音乐的内涵而深受感动。

玩HiFi的朋友往往会偏重于调校某些环节,而疏忽其它因素的影响,器材除了要配搭得宜之外,更要有一个好的聆听环境,悉心的调校和使用,才可以达到目的,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这些道理相信大部分的发烧友都懂得,但能够顾及全面去玩的朋友毕竟不多。单就器材使用方面,很多发烧友对自己的器材性能都不甚了了,往往因为使用不当,而将声音不好的原因归究在某些器材身上。结果「玩」HiFi变成了不停地「换」HiFi。我居住的这个小镇里,就有这样一位发烧朋友,玩音响的经历仅五六年,前后换了不下六套系统了。我说的是「套」,换的是整套!大家猜猜他现在是怎样玩前级放大器的?他现在是以玩CD Wadia 861为讯源(半年前曾玩过一台LP唱盘,弄不出好声音而转让或退回给代理了) ,这部机已经可以直接连接后级放大器了,因为它经已设置了有一个数码式音量遥控器,可是他大概慕名或者是嫌Wadia 861数码声音较重,另外连接了一部ARC Reference II 前级放大器,才连接到每边输出600W的Pass功率放大器,驱动一对Wilson WATT/Puppy 6。钞票原来是这样来花的!?大概他认为这样就能将声音真空管化了!

前级可以说是整个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般人对前级的理解,以为仅是前级只是用来控制音量的大小和选择讯源的一件器材,对于机上的按钮和设施往往视而不见,甚至对每个按钮的用途也懒得去理解,他们其实是浪费自己的金钱和设计者的心血,没有好好地去发挥它的性能。

就以一部最简单的前级为例,它通常只具备选择讯源和控制大小声的功能,但你不要轻视它,其实声音的好坏,与操作前级是否正确和调校有极大关系。先撇开调校不谈,就以控制音量旋钮(Volumn)来说,它可以说是一种艺术,音量的大小足以影响到整个系统声音的好坏。我居住的这个小镇里,又有这样的另一位发烧朋友,他喜欢欣赏鼓声音,招待客人就是鼓声连场,音量旋钮通常都旋至12.00 o’clock 或 13.00 o’clock位置,谁受得了。他不管听什么音乐,都以同一音量去听,以为录音靓自然声音就必然好听。更要命的是他以为大声就是好听,所以不管是听交响乐,或是单一乐器演奏都用同一音量去听,结果你听到邓丽君的歌喉声如洪钟,娇小的身躯变得像姚明雄伟,小提琴的体积扩大为倍音大提琴,结他的高音像古钢琴,低音部分像打鼓。当你听到皱起眉头,心中发闷时,他还对你说他的系统的动态如何的劲,歌手是如何的够中气,录音细节是如何多,简直可以把你气得半死!

为什么这些朋友会这样子去听音乐呢?纯粹因为他们少了去聆听音乐会,正统的现场音乐会。当他听过在同一音乐厅里演奏的交响乐队,和单一件乐器演奏时的音量大小,和真正乐器发声时,他会明白到什么叫做声音的比例,才能了解到单一件乐器演奏发声时的音量的响度。除了听现场外,其它解乐器发声和音量的方法,就是听一些不用扩音机系统的真人演奏。那么当你再去听那些CD上的罐头音乐时,就不会毫无准则地去调节音量,不但使声音失真,乐器变形,耳朵受罪外,听觉也可能受损呢!

音量控制的最高技巧,就是能令到自己的音响器材达到最佳的表现,能够将乐队、独奏乐器、真人唱歌时的音量大小,原汁原味地还原!就是HiFi的1:1的音量,同样比例的体积和同样大小的立体音场,彷佛整个交响乐队在家里聆听室作现场演奏!发烧友以为:只要把世上最贵的器材搬回家,就可以做到这样的景界。事实上并不像他设想的那么简单,其中学问多着。
TOP
64#

Thank you very much. I will try my best to do so.
TOP
65#

zaudio兄,十分同意你所提的建议。我现在的附图是储存在Ms word檔里,要上传图片的话,我还需要将该文件的图抽出放在新的Ms word檔里,然后改以web页檔储存,就利用web的图片file里的图上传的,超k时才以photoshop减k。手续相当繁复,能有更方便的方法将图从Ms word檔里抽出来吗?

第二,整理好整篇文章后,改以pdf檔该放在那里,才能方便别人下载?请提建议。谢谢。
TOP
66#


第三章 回放音乐的聆听环境的声学处理

这一章里我曾引入很多中文英文对照的词汇,目的是希望大家不要混淆,希望大家多加注意。我发觉许多词汇在杂志里误用了,因而产生错误的效果。我自己也犯这种毛病,例如我经常将diffraction写作扩散,其实它应该是洐射,扩散的英文应该是diffusion。两种情况不相同。美国RPG声学处理产品中有diffractal和diffusor两种构造和作用完全不相同的产品。

开始讨论聆听环境的声学处理之前,最好先弄清楚几个与声音干扰(sound interference)的概念,让大家彻底明白声学处理对声音的回放与聆听环境之间的关系,明白聆听环境是怎样擅自对回放出来的声音加以「修整」的。那么,我们就会很清楚为甚么将「聆听环境的声学处理」(listening environment acoustic treatment) 提到这样高的层次来讨论了。

a声音干扰(sound interference)当两个(或以上) 不同声源的、相同频率的声波互相踫撞时,立即产生声波的声压置换(pressure displacement) ,引致两个(或以上) 不同声源的振幅(amplitudes)发生和、差效果(sum and difference amplitudes) 。当两个(或以上) 不同声源声波的波峰(crests of waves) 彼此重迭起来时,振幅幅度便会增加,称为建设性干扰(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 ,下图中的线C所指示 ;当两个(或以上) 不同声源声波的一个波峰刚好与另一个声波的波谷(troughs of waves) 重迭起来时,由于波峰与波谷的相位相差180º,两个不同声源声波的振幅幅度彼此便会互相抵消,振幅幅度便会减少,称为毁坏性干扰(destructive interference) 或抵消(cancellation) ,下图中的线D所指示:

[upload=gif]Upload/200511515105369018.gif[/upload]

一种由于当两个(或以上) 不同声源声波互相干扰而产生的音响拍音(beat) ,假如两个约15 Hz或邻近的音调,互相干扰的结果是频率不能清晰地识认出来,并且渐渐移相,直到180º毁坏性干扰程度,引致响度的降低。当它们回复同相后,又成为建设性干扰,引致响度增大。因此音响的拍音是一种调幅模式(amplitude modulation),当两个频率更接近时,音响拍音情况便会逐渐变缓而消失,频率也清晰了。


[upload=gif]Upload/200511515114730412.gif[/upload]

定向、调相(phasing),亦称为折边、折缘(flanging),是由两个可识认的、衰弱时间(decay time) 很微的、分隔小于25ms(微秒) 、但最强不超越10ms的音频信号互相累加的情况。这个很微的衰弱频率在于音响波长范围之内,两个可识认的音频信号混合的结果,影响了组合成声音的频域频率。

因为不同的频率有它自己的波长,不同的频率之间有自己的不同的时间或相位衰弱。例如仅1 ms衰弱时间,一个1 K Hz声波,就会引致360º的相位差(phase difference) ;而500K Hz声波的相位差,只有180º。因此500K Hz声波的情况里会发生抵消,实际上这种抵消不是全部没有声音,只是响度降低了20 dB吧了。

两个声波:振幅A频率f,混合后的振幅为Ar,两个声波之间的衰弱时间t,它们的关系公式为:

Ar = A /2 cos(2πft)/

当ft = n/2,  n = 1,3,5,7…时,所得振幅结果是最小值。

例如当t = 1 ms时,复合频域(complex spectrum) 的抵消发生在500,1500,2500,3500 Hz……处,效果与对这些频率做梳形滤波(comb filter) 情况相似。这种音染(sound coloration)描述出「飕飕」声(swishing)、喷射声(jet-like) 的结果,在播放一些商业性录音时经常聆听到。衰弱时间实际上不会恒定的,因此它会引致音高(pitch)的上扬或下挫。与音高相应的频率周期等于衰弱时间,当反射声音(reflected sound) 较强,或有相同衰弱时间的倍数频率同时存在时,音高会更响亮。这种滤波性后果表现在音色的改变里,因为衰弱时间是一种声音播散速度变化而产生的后果。

这里牵涉及一个声音的繁衍(sound propagation) 情况,意思指当声音音波在空气媒体中辐射扩散传播时,受到环境的物理性情况(如温度、吸收物体、反射表面,阻碍物形状、空气流动速度、大气压力等等)干扰,衍生出新的、与原来音波完全不相同的复合声音。对聆听环境影响最有关系的列举如下:

b 声音的反射(sound reflection) ,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假如遇到的物体没有吸收的话,它就会发生反射,它的反射定律与光学相同,即入射角(angle of incidence) 相等于反射角(angle of reflection) ,即所谓反射表面的镜影影像(mirror image) 。但是这定律的适用于声音的波长小于与反射表面尺寸范围。声音的反射情况如下图:


[upload=gif]Upload/200511515124782525.gif[/upload]

图中:original wave原声波,source音源,image影像,reflected wave反射声波,barrier障碍物。请注意反射声波遇到障碍物所产生的幻象音源距离,与原音波的距离相等。

反射声波会产生diffusion(扩散、弥散、散射) 、残响(reverberation) 和回声(echo),不相同的反射表面有不相同的反射能量,因为不相同的反射表面有不相同的吸收系数(absorption coefficient) 和反射系数(reflection coefficient) 。总言之,凸形表面会将声波聚焦,因而将声音集中在某一特定区域;而凹形表面会将声波散射(scatter sound) ,因而提供好的扩散(diffusion) 。

对称形状的表面(symmetrically-shaped surfaces) 会产生对称的反射,最突出的例子莫如北京天坛的回声壁,这边里轻声细语,那边厢清晰听闻,这是由于声音传送时,沿着墙壁作了重复反射的结果。拋物线形反射体会将所有声音聚焦在拋物线焦点上。

这里又牵涉到超位置定律(Law of superposition) ,我们在讨论声音的密度一节时已经做了详细分析,不再赘述。

c驻波(standing wave) 是任何聆听室都会存在的,它们的多寡或发生在那些频率范围,因各聆听室几何尺寸不同而不相同。通常聆听室的驻波产生在波长较长的低频频段,它由于两片平行反射表面所反射的声波,与原始声波的相位很接近,而令波峰与波谷凝聚成为一个固定的空间模式,波谷成为死点,在这里声音接近完全被抵消,这种情况因为我们听不到,不谈。讨厌的是当波峰与波峰重迭时,这种基音的共振波型(fundamental resonance mode) 由于在聆听室里反射的增强作用,声波的波长相当于聆听室几何尺寸的两倍我们称它为固定振动频率(eigentone) ,即是驻波频率frequency of standing wave)。

聆听室里最低限度有3个固定振动频率,它们都都不一定有谐波性关系(即简单地彼此成倍数) ,这是因房间的长X阔X高尺寸不相同。举一个人人都有经验过的例子,如在洗澡房间里引腔高歌,会发觉自己的歌声十分嘹亮雄厚。澡房的磁砖裸壁高度反射表面和细小的房间尺寸,与人声音的半波波长粗略地相等,因而增强或扩大了歌声。当然,房间尺寸限制了只有某些频率才能有这种天然扩大器作用,在房间尺寸大的环境里,残响就较共振来得重要了。

附:驻波的计算公式:一般家庭里的聆听室能容纳的最低频的情况是这样的:

声音的速度=频率x波长,因此购买音箱时不能盲目的追求它的低频频要尽量的低,因为一般聆听室环境能够容纳的最低频率,仅能够以最低频率的半波长去重现,但人们只要听到频率的半波长,就可以感觉到这个频率了,20 Hz的半波长为8.65公尺:25 Hz的半波长为6.92公尺;30 Hz的半波长为5.77公尺,如果房间的长度不够长的话,就容纳不下太低的低频了,反而会造成低频混浊不清的现象。

如果想要知道一个房间能容纳的最低频,可由下列公式求得:F=音速/2L, 其中F=频率,L=房间最长一边的长度。例如您的聆听室空间长的一边是6公尺,则:F=346(音速)/2x6=28.8 Hz。计算驻波的公式与此相同,同例的房间驻波即是30、60、120、240…等倍频。

d残响(reverberation) 是反射的结果。声波在封闭式空间或半封闭式环境里,会由于反射表面的往复踫撞而破碎。从效果上说,残响是回声的多重性产物(multiplicity of echos) ,它的反复速度(speed of repetition) 对回声群来说是太快了,很难被人耳听觉所分别地认知。因此,人们设立了一个公认的残响周期(official period of reverberation) :一个声音在一个空间里每降低百万份之一它的强度时所需要的时间(亦即是它的强度水平改变-60 dB) 。

任何空间的残响品质(无论闭式空间或半封闭式环境) ,都对我们确认声音有帮助。尽管这种认知或者并不是真实的意识,残响在许多方面指引着聆听者在聆听空间里的定向作用(orientation) 。直接声音与残响声音的比例,对声音的深度距离认知也是一项重要指引。大的聆听空间里,直接声音的强度与距离之间的降低,较残响声音的强度降低为大,因此,残响声音的偏移比例也较小。闭式空间里,残响时间与空间的容积成正比;与空间的总面积乘以吸音系数的和成反比。

在许多类型音乐里,尤其是交响乐,当残响时间是1 - 2秒时,残响声音增加了单独声音的掺杂度(blending) *。较长的残响时间会令声音变得模糊(blur) ,则需要减慢节奏去避免声音的不清晰性。演说时,残响时间小于1秒以作补偿。反射声音群到达时间大于80 ms时,会增加残响能量,这种能量就是人们常说的提供空间感(spaciousness) 、温暖感(warmth) 和声音氛围(envelopment) 。这种空间的声学设计通常牵涉到创造一个平衡的、一方面介于清晰度与解析力之间的、另一方面介于空间感之间的构想。聆听者在这一方面却有不同的爱好或选择。

*掺杂度是音乐里各种声音混合一起的环境声学因素。残响声音量过多,会令声音降低清晰性,对音乐来说掺杂度丰富化了整体声音,尤其是那些声音群。一个单独冲击音调发生于50 ms范围内,掺杂度可以参考作为耳朵接受对各种不同乐器的不精确冲击能力。
e聆听室残响时间t的公式:

t=0.16V/{S [-2.3lg(1-a)+4mV] }

V:房间体积
S:房间总表面积
a:平均吸音系数
m:声音在空气中的衰减系数,相对湿度70%时约为
1000Hz  0.0012
4000Hz  0.0062
6000Hz  0.0134
8000Hz  0.0200
10000Hz 0.0250
TOP
67#

[upload=gif]Upload/200511519452413563.gif[/upload]

warm air暖空气,cool air冷空气,source声源,body of water水
TOP
68#

[quote]harvey 在 2005-1-15 19:43:34 发表的内容
f洐射(diffraction) 在声音繁衍的现象里,当声音音波传播时,环绕着一个物体尺寸小于/等于声音音波波长的话,便发生洐射发生情况。

[upload=jpg]Upload/200511519415982768.jpg[/upload]

图中original wave 原声波,barrier阻碍物,secondary center次级中心。

短波长的高频段声音,不会环绕物体发生洐射,多数产生反射或被吸收,产生一个声音音影(sound shadow)*于物体背后。高频与次高频之间高频是较容易被吸收,但对洐射的敏感度却较低,即是说由于波长较短,高频较不容易绕过物体。因此,由于声音音影的原因,必须注意高频频段的衰减。否则聆听起来便彷如,聆听环境里的反射声音多于直接声音。

人的头部也会吸收高频多于次高频,头部也会为自己的耳朵创造出声音音影,令音源变得十分远,因此,这个现象对声音的定位(localization) 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种效应似乎对双耳聆听的时间差并不重要,除非在较高频率频域。瞎子是利用声音音影效应作导航的,并且以反射声音作其它指引。

这些都是与人的头部对高频的感应情况。低频的波长通常都会比较大多数阻碍物体大得多,这种声波完全可以通过它们而不会受阻。当波长与阻碍物体的尺寸接近时,如低频与聆听环境、中频与人的头部,波长就会环绕着这物体洐射,利用物体的边缘作为聚焦点(focal point) ,洐生出一种新的、相同频率的波前(wavefront) 传播,但强度降低了。这样,洐射可以协助声音的散布(dispersion) 和扩散(diffusion) 。

作为洐射兼容性结果,在某些聆听环境里,低频是较困难得到好的定位。

既然不能通过洐射自然地得到,因此必须设计一种特别的声学辐射装置(acoustic radiator),去获取好的高频散布。声学辐射装置是利用一连串的机械能转换模式,将声音的能量转变到周围的介体里。从另一角度看声音繁衍是声波在介体里移动。

小号(trumpet) 的号角、音箱的驱动单元可以称为声学辐射装置。它们都是利用较小的能量,便能发出较响的声音。

[upload=jpg]Upload/200511519424656929.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1151943078415.jpg[/upload]

*声音音影是由于声音音波传播时,途中遇到物体阻碍或被吸收而产生的现象。这种效应在聆听认知上是响度的降低,但其程度视乎聆听者的聆听位置、音源、阻碍物体等位置,最大的影响是三者在同一轴在线。

补充:

想将自己聆听室的洐射声学处理的话,我建议采用美国RPG设计的diffractal洐射模板,我在本帖子的第8页谈音室时,一时不注意就在撮取<三谈音响贵气>文章中摘录贴上了。看来应该搬回来放在专论洐射所用材料这一节才恰当,RPG设计的diffractal就是利用diffraction洐射的原理嘛 。
有关RPG设计的产品请参阅:

http://www.rpginc.com/projects/index.htm

http://www.rpginc.com/products/index.htm
http://www.rpginc.com/products/walls.htm

有关RPG设计的diffractal产品请参阅:
http://www.rpginc.com/products/diffractal/index.htm

[upload=jpg]Upload/20051161063466910.jpg[/upload]

[upload=gif]Upload/20051161071424854.gif[/upload]

左图是diffractal的成品彩色照片,右图是diffractal的特点:纵坐标-扩散系数;横坐标-设计外形区域对应低、中、高频的特性曲线。

diffractal设计者的解释:diffractal这产品是世界上首次的洐射扩散结合,它是由巢式规划、类似扩散块构成,每一部份笼罩着特定的频率范围,照顾到广阔地域而不会产生任何方向性突变。这种巢中巢式设计亦即扩散块中扩散块,每一巢都对特定的频率范围提供了均匀的扩散作用,因此扩散的频率范围就能非常宽阔。

[upload=gif]Upload/20051161075629644.gif[/upload]

上图是diffractal的吸收系数曲线,纵坐标-吸收系数;横坐标-频率。扩散板的作用是将声音散布,扩散过程所用的器具或多或少都会有吸音情况产生,测量结果diffractal的吸收系数,在巢与巢之间对整个频域都很低而平直。
TOP
69#

[upload=jpg]Upload/20051161122364203.jpg[/upload]

[upload=gif]Upload/200511611222267581.gif[/upload]

[upload=gif]Upload/200511611224042622.gif[/upload]

这里我需要强调的是skyline泡塑块的吸音系数在中频频域相当高,因此我用时都在泡塑块的表面上喷上一层石粉漆(最低限度也要涂上一层乳胶漆,否则中频变得干涩),目的主要增加skyline泡塑块的刚性和另它的扩散效能更好。因为泡塑块的密度太低,所以吸音系数,故我订制时将泡塑块的着意提高了,但成本也高了不少。我手头上有这套模子,我已经替无锡的网友生产了一批,他们只将它们贴上少量,效果已经十分显著。成本仅40多元/块,无锡的网友每人只花千元左右,就能将音室改善,相当便宜!

曲线怎样看在洐射模板节里已经谈及,不再赘述。这里仅强调一下:

设法干扰反射是可以用吸收或扩散来控制的,我们经常描述:「以扩散取代吸收控制反射的干扰,令声音音场充满包围感」吗?当聆听环境的四壁相对地比较接近聆听者时(即小型聆听室) ,则十分需要充分扩散的表面面积,最便宜、最有效的增加扩散的表面面积的方法,就是多多采用skyline泡塑块了,它能够将实时声音散布得十分均匀,令声音各个方向的光辉度(glare) 减弱。聆听座位后墙声音的干扰,多采用skyline泡塑块贴上,聆听到的声音、音场立即变得清晰和玲珑浮凸……

这种凌乱情况我会在全篇文章脱稿后作整体修正,暂时请大家将就着看。请谅!
TOP
70#

[upload=jpg]Upload/200511612212387107.jpg[/upload]

上图可看到包围了聚酯胎垫的圆形柱外层, 它全部包绕了玻璃纤维层,并且提供良好高频频率的吸收性能。然后以无反射性的塑料薄膜,包围柱体的一半,另外的一半的垂直面完全不作任何处理。最后,选择一种自己喜爱或比较匹配聆听室装璜颜色的音箱格栅布,缝制一个布袋,将整个包围了聚酯胎垫和塑料薄膜的圆形柱外层,纳入这个布袋里,然后在圆形柱外层的两端,再嵌装两块已经油上了漆的圆板作装饰。
  
第一次制造吸音柱时,我仅简单地画手画了一些示意图,再用说话说明一切制造程序,木匠便心神领悟的,将我所需要的吸音柱造了出来。现在有了这些照片,木匠当然更为轻松了。不要小看了这吸音柱能起的作用,我在一次与朋友处理聆听室的声学问题时,在摆放这些吸音柱过程中,聆听室的音响系统,一直接连着TACT 2.0的数码式均衡聆听室音箱声学平衡前级,并将它附设的米高风连接好手提电脑。因此,在连续测试着声音响应当中,工友每当搬来或摆放下一条吸音柱,计算机荧屏上的左右声道曲线变化之大,可以一目了然,效果之大令我几乎不敢相信。我曾在音乐回放过程中,在聆听室到处巡回,当我走近吸音柱时,明显地感到这邻近区域声音响度降低很多,仿似走进静寂地带。

制造这种陷阱花钱不太多,收效却是十分显著。

笔者曾经读过一篇报导,介绍发烧唱片「一听钟情」FIM公司老总的听音室,令我印象深刻的却是大大、小小、高高、矮矮、前前、后后摆满听音室的十多根吸音柱。文章里强调了这些吸音柱在音室里所产生的神奇效果。说的就是这种吸音陷阱,不同的只是他用的是厂制品,我们提的是土制DIY品吧了,其性能是一样的。

其他製造吸收駐波器具的土辦法:
1 弧形障板: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