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C LB1 鉴听扬声器
规格
有效之频率响应 :35Hz━ 25kHz.
瞬间音压 @ 1 Meter :> 114dB.
灵敏度 :87dB / 1 Watt, 1 Meter.
推荐扩大机功率 :300 Watts.
有效传输线长度 :1.7 Meters (5.5 Feet).
分频点 :2.5kHz.
阻抗 :4 Ohms nominal.
单体元件 :
低音 :振膜直径110mm,音圈直径75mm,可承受瞬间功率达1千瓦.
高音 :直径27mm丝质软球振膜,双音室.
广告
英國 PMC 公司生產之 LB1 鑑聽揚聲器, 乃是一款採用低頻傳輸線式設計, 表現精緻之小型鑑聽揚聲器. LB1 鑑聽揚聲器適合用於近場鑑聽使用; 再者, 更適合用於播音室, 小型主控室……等空間有限, 但又需要鑑聽全音域之處所. 當然, 亦可以將其設定成閣下府上的參考級高傳真揚聲器.裝置於 LB1 鑑聽揚聲器之低頻傳輸線式設計, 可提供下列較其他相同音箱內容積之傳統低音反射式揚聲器更優越的性能特點:
較其他傳統的低音反射式揚聲器更佳的低頻延伸.
極低的音染.
音色表現更趨中性與更具動態.
在任何音壓下, 均有一致的平衡, 層次表現.
在高音壓下, 仍無失真或者壓縮.
低頻傳輸線式設計
LB1低音單體被裝置在一個長而細微的低頻傳輸線頂端, 整個低頻傳輸線管則覆以吸音綿及阻尼墊片, 而低頻傳輸線管之尾端, 則是讓低頻如活塞作用般輻射出去之傳輸線管出口. 因為從此傳輸線管出口輻射出去之低頻極低, 故對於低音單體的控制力將會大大增加, 結果使得本系統可產生之音壓比其他相同音箱內容積之傳統低音反射式揚聲器更來得大; 這項特點可確保低音單體在可工作的線性範圍之內, 其低頻失真和音染將可大幅降低. 所有 PMC 的傳輸線式鑑聽揚聲器無論在任何音壓下, 均保有一個甚為平衡和乾淨之低頻延伸特性.
驅動單體
LB1 使用二隻高品質,低音染的驅動單體, 能夠承受巨大且瞬間之峰值功率而在音質上沒有壓縮. 這些單體經由一個12元件4階分頻網路, 小心地建造整合的. 因此, 不論傾聽位置如何變化, 這精密的驅動單體與分頻設計之組合可確保本揚聲器有平順且自然的響應和安定的音像控制及投射.
本揚聲器全部的內部配線均使用無氧銅(OFC) 之喇叭線
與擴大機之連結
LB1 提供完整的雙線(Bi-wiring)/雙擴大機(Bi-amp)接駁設備, 閣下可有兩種選擇:使用一組 Neutrik NL4 Speakon專業用純銀接點之雙線接駁揚聲器接頭, 或者是經由二對鍍金之揚聲器輸入端子(香蕉插母座). 上述兩種選擇皆可使用分開的喇叭線來連接低音單體和高音單體到擴大機上.
音箱
在我們一系列的揚聲器中, 高水準的工藝與建造品質是最最重要的. LB1 除了使用厚18mm/外表覆以精美,飾皮的高壓密集板建造外, 更經由音箱的內部增加強度. 在將配對好的驅動單體及分頻網路裝上音箱之前LB1 的音箱還要加上數層的阻尼襯墊和吸音棉以確保箱音能降至最低的程度. 我們無論是從音箱的製造工廠, 一直到最後的包裝工作, 我們對於我們自己的工藝水準與建造品質感到無比的驕傲. 注意每一個組裝階段的細節說明了我們對於每一個零組件品質選擇的堅持, 意指這個已被使用普及, 而閣下您所購買的產品 : LB1, 保證是由我們--PMC--所精心設計的.
陈:对于一些进口品牌的品质确实让我们震撼,就说我们代理经营的英国QUAD(国都)喇叭,十几年来从没客户投诉和要求维修更换过,还有,别看它体积小,但声音的自然度、平衡度、音乐性、音场以及定位等等什么都丝毫不逊色于那些大喇叭,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拿PMC LB1来说,别看LB1体积不大,但却可承受300W的功率,加上PMC独有的传输线低音设计,因此大动态的场面表现非常优秀,它所营造出的舞台空间感绝不逊色于任何高档落地箱。其音色平衡、温暖、厚实,中高频细节清晰,没有一点燥的感觉,低频充沛、弹性十足,让人不能相信是这对小箱所为!更叫绝的是它的抒情性很好,很容易打动听众,进入音乐的意境
PMC 专 业 鉴 听 扬 声 器 之 设 计 理 念
为什么鉴听扬声器之音色表现会如此不同呢? 单体, 分频网络, 音箱. 这三大变量的相互作用, 将对鉴听扬声器之音色表现, 产生相当长远的影响. 然而, 实际上. 这三大设计变量却会改变该鉴听扬声器与其周遭环境所产生相互作用, 互相影响之途径. PMC 的设计者 : Peter Thomas 先生, 在他参加位于英国BBC广播公司伦敦 Maida Vale录音室所举行的IBS(国际广播协会)中, 以这个主题为文, 对于何谓 ‘优良的鉴听扬声器’, 阐明一些设计上重要的观念及重点 :
数年之前 , 当 PMC 审慎专注于鉴听扬声器之设计时 , 我们需要确立鉴听扬声器的重要属性和找寻在广播领域中最有需求的使用者 . 能正确地复制/重现对话之能力是最基础的要求 . 不论是聆听者是坐 , 是站 , 或是在混音控制台的任一端 , 鉴听扬声器的优异和一致的立体声性能表现是具有决定性的 . 最后 , 在高音压时, 我们要更加确实和更加延伸的低音性能; 同时, 我们又希望该鉴听扬声器的音箱能尽可能的小 . 在了解我们如何以我们的 LB1 与 BB5 做为我们达成上述理念的设计实例之前, 先让我们回顾一些理论.
驱动单体
驱动单体是否能展现高音压之性能是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驱动控制力来驱动这单体. 驱动单体的音圈必须自行抵抗高温-常常上升到摄氏400度(华氏650度). 故音圈之漆包线常以卷绕在铝质音圈管上或者以增加其直径的技巧, 改善其冷却效果. 然而,这同时也改变这单体的高频性能. 这较高频率的限制被多种的因素所决定, 包括了单体振膜之侧面形状, 尺寸与材质. 譬如,假如我们假设这只振膜的材质表现得如同一个完美的活塞, 那么一只200mm(8吋)单体之振动上限将是在2kHz以下, 而一只300mm(12吋)单体之振动上限将是在l.3kHz左右. 然而,大部份的振膜并不是理想的活塞, 随着频率的增加, 可涵盖幅射的区域反而减少, 导致驱动单体实际上大多被使用到一个比原始构想之频率还要高的工作范围中.我们应将主要的问题的源头找出来.
音色过亮
图1 : (a), (b)单体发出之音波的扩散方向图. 图1, 以一只驱动单体的极性响应举例说明该驱动单体发出之音波的扩散方向图. 在(a)图, 为低频部分, 在相同轴心的+/-90度, 音压量是相同的. 而在(b)图, 为高频部分, 只有在轴心位置才有正确的音压.在这频率带音像的感觉是令人悚然的, 如果此时聆听者有任何轻微摆头之动作, 将会使聆听音压起激烈的变化. 这是为什么很少在二音路扬声器系统中看见低/中音单体大于200mm的理由之一.同样地, 软球高音单体难得大过34mm(1.25吋)是为了避免高频过亮. 然而,高音单体的使用直径若降低直到典型的20mm (0.75吋), 扩大机对高音单体之控制力会降低, 而且高音单体之最低工作频率限制将会提升至(2-3kHz). 扩大机对高音单体之控制力可经由使用磁液*注入至音圈沟槽内, 磁液会辅助热的传导, 使热传导至高音单体的框架上之方法加以改善.
*注 : 为了能使二价铁与磁铁能完全组合在一起, 于是将'磁液'填塞注入于这些沟槽内!(Fe3O4 微粒的直径为 0.01mm, 悬浮在一个 exyl 壬二酸乙基中, 以防止 '凝结' ). '磁液'具有将热传导给磁铁系统的优异性能, 而某些磁铁系统亦有供'磁液'冷却用的散热片!
分频网络
由于这些高/低音驱动单体之特有特性使得二音路扬声器系统分频点限制在2-4kHz 的区域. 另外一项主要影响分频网络之性能是这二单体在这分频网络所占比例多寡的问题. 理想的分频路与理想的单体结合, 无论这二只单体在这分频网络所占比例多寡, 都将自分频网络产生一完全平坦的响应.
然而,实际状况上绝对不是像上述一样的. 这些单体不但会产生共振和脱离常轨的响应; 同时, 他们也是被分开安装在障板上的(意即这二只单体是不同轴心的).
叶状曲线
将此二高/低音单体以极性响应发出之音波的扩散方向图合并在一起, 将会在分频点附近之垂直方向产生一个叶状曲线 (请参阅图2). 依此例子而言, 于奇次阶的分频网络中, 在高/低通分频网络之间因为相关相位之不同, 会导致这叶状曲线与聆听轴心产生倾斜, 至于倾斜角度会高于或低于聆听轴心, 则要视此二高/低音单体之分频网络及其极性而定. 在1阶分频 (6dB/八度) 时, 叶状曲线会占据分频点上/下各一个八度 (共两个八度); 但是, 在4阶分频 (24dB/八度) 设计时, 将只有一个八度会被影响. 所以4阶分频网络是较理想的. 然而, 4阶分频网络的复杂和昂贵也意指12和18dB/八度 (2阶, 3阶)的分频网络设计是一般较为普遍的设计.
中频带的轮廓
最终的分频点设计必须考虑这些单体他们自己的自然频率响应的滚降, 和任何会通过此频带之不规则的频率. 很多鉴听扬声器选择在这里设计一个具有轮廓的中频斜坡带. 经由减少1k至2.5kHz之间的响应带达3dB, 此时的鉴听扬声器将会使音色听起来’更好’, 更温暖与更无可挑剔. 男性的演说听起来音色会特别地好, 箱音更少, 声音更加开阔. 这些轮廓会将许多不同演说音源与极性响应结合在一起.
若于一个A/B比较的聆听测试中, 相信很多人将会选择这较有轮廓响应的一组. 而我们对于轮廓的意见是 : 轮廓是令人讨厌的, 因它损害了音像的投射, 并且能将具侵略性的录音’美化修饰’成可被一般大众所接受的. 然而, 我们仍然将提供’轮廓’列为本公司鉴听扬声器的一个选用配备, 以供某些希望维持一个有类似’轮廓’特色的特殊专业用途领域之人士使用.
图2 : 单阶或双阶分频网络于分频点附近的垂直极性响应图.
音箱之设计
图3 : 密闭式音箱的音箱内容积变化与响应变化之相互关系图.
大部份的音箱设计为了提供单体振膜之控制力和增强低频表现, 会连同低音单体的低频共振一同考虑. 因此, 这二种最经常见到的音箱设计 : 密闭式和反射式的音箱设计, 是简单且无需花费不赀来制造的. 这基本理论是相当地卓越; 但是一而再, 再而三地以速成的方式来利用这理论翻制出许多音箱, 那就难保不出差错了!
• 密闭式音箱
在密闭式音箱设计(亦称做'无限障板'式设计)中, 整个音箱是封闭的, 并且被封闭在这音箱内的空气, 其作用有如单体的弹簧. 假如这密闭式音箱的尺寸被缩小, 则这’空气弹簧’会变得比较硬而使得这共振的频率上升. 经由调整此共振频率和在共振点的扩大因素(Q), 我们将会从一个已知其相关参数的单体上获得一个平坦的响应. 但是假如这音箱的尺寸是不对的呢? 图3表示一只相同的单体装置在不同尺寸音箱上的响应范围. 当Q值是1时, 表示此款密闭式音箱设计拥有一个最佳的响应. 有很多密闭式音箱的设计拥有Q值高达1.2的, 此时此种密闭式音箱会生产一种令销售人员感到温暖的'很好销售'的特点, 其并且拥有较多的低频表现. 若将Q值降至低于1, 低频会有干涩以及不足的感觉, 故在这个例子里较大的音箱设计反比较小的音箱设计提供较少的低频量. 毕竟, 音箱尺寸究竟不能代表一切! 密闭式音箱设计较适合高质量, 长冲程之低音单体. 一般传统概念中, 低音单体必须拥有大的振膜, 事实上如此的设计倾向在此是完全无效的.
• 反射式音箱
在反射式音箱设计里, 箱内空气仍然担任弹簧的角色, 然而在这反射孔内的空气举止如同另一种活塞. 在这反射孔内的空气质量和仍停留在音箱内的空气质量相互作用, 成为一个Helmholtz共振器. 将这单体的共振以及这反射孔的共振动作结合起来, 可使这低音单体的抖动减少, 在如此一个Helmholtz共振器中, 低音单体祇需轻微地移动, 便可使反射孔内之空气以最大的速率动作.
所以在反射式音箱设计里, 由于音箱尺寸和反射孔大小/位置都成为影响该系统低频的变量, 故对于低音单体的控制要较密闭式音箱更为复杂. 反射式音箱设计可使用更加有效率的低音单体以减少振膜抖动, 以便能有较大的功率供给能力和音压. 然而,这种低音特色是可用人工’加料’的方式予以加强的, 而且在这系统已被调整好的频率之外的其它低频响应, 将直线衰减, 并且会失去所有的振膜控制力.
• 传输线式音箱
当我们需要从更小更小的音箱获得更多更多的低频延伸, 我们了解那是既不能从密闭式音箱设计中, 或是从反射式音箱设计中获得的. 图4举例说出了一个选择方案 : 传输线式音箱设计. 低音单体被装置在一个长而细微的低频传输线顶端, 整个低频传输线管则覆以吸音绵及阻尼垫片, 而低频传输线管之尾端, 则是让低频如活塞作用般辐射出去之传输线管出口. 因为从此传输线管出口辐射出去之低频极低, 故对于低音单体的控制力将会大大增加, 结果使得本系统可产生之音压比其它相同音箱内容积之传统低音反射式扬声器更来得大; 低音单体振膜的抖动进一步地获得控制而使频率能降至更低. 有别于反射式音箱设计, 此低音单体控制力可维持超过一个八度, 其响应并如密闭式音箱系统一般, 以温和地滚降衰减.
传输线式音箱设计的不利因素是其建造成本昂贵而且设计相当费时. 然而, 其优点是较低的音染, 较多的低频延伸和一个经过增加振膜的控制力所获得较高的最大音压. 它允许使用较小直径的低音单体而能重现出音压及低频表现. 图5举例说明我们的LBl 小型二音路鉴听扬声器与 BB5 主动式鉴听扬声器两者皆采用传输线式音箱设计, 即为使用上述技术设计的实例. LB1 使用一个直径110mm(4.5吋)的小型低音单体, 并使用一个狭窄的音箱设计, 以增加音波的散射. 此低音单体的振膜是经由一个75mm(3吋)音圈来驱动, 适合高音压使用且不易损坏. 在图5另一端的 BB5, 其传输线式音箱设计可允许这系统的低频响应延伸至17Hz以下.
图4 : 传输线式音箱设计示意图.
三音路主动式设计
当一个系统需要更大的低频音压时, 自然地单体尺寸需要大于二音路系统的200mm限制. 为避免衰减以及发出的音色过亮, 效果更大的低音单体与中音单体的分频点约在300-500Hz, 中音单体与高音单体的分频点约在3k-4kHz的区域. 将频宽分成三音路, 可增加系统的功率控制能力. 很多三音路设计采用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分频网络, 特别在高音压应用时, 损失于被动分频网络的功率更是相当可观的. 而由前级扩大机送出的完整讯号, 在进入数台功率扩大机前, 先行经由电子分音器区分为三个频段, 此时, 优越的四阶电子分音过滤器是相当实用的, 其可将音压, 相位和单体不规则之变化等予以简化至可控制的范围以内. 更进一步而言, 在这功率扩大机和单体之间予以优越的结合, 可使单体的控制力增加, 并且改善了主观的性能表现.
但是令人惊讶地, 这些功率扩大机及电子分音器对于那些可改善鉴听扬声器性能表现的结论, 在今日仍然被大多数人低估. 贫乏的阻尼能引起单体振膜产生过度的抖动因而使这鉴听扬声器的可控制功率降低, 因而产生出一种软弱的低音品质. 其它的症候群如高频太过吵杂与锐利的问题. 不论这些鉴听扬声器的设计弱点为何, 这些鉴听扬声器可能由于选择有瑕疪的功率扩大机来驱动而被摒除于聆听测试之外. 我们对于一般市售高功率扩大机的不满使得我们发展我们自己 PM1200/PS2500 功率扩大机系统(译注 : 此 PM1200/PS2500 功率扩大机系统已经中止生产, 而由加拿大的 Bryston 公司特别为 PMC 发展的 Bryston/PMC 系列之功率扩大机系统所取代). 无论您尝试使用任何鉴听扬声器与之匹配, 您马上可以知道它是一款非常好的功率扩大机系统. (请参阅 Ben Duncan 先生于本刊另行发表的文章).
鉴听扬声器的评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谈论到影响鉴听扬声器设计变量的途径, 如鉴听扬声器与聆听房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调整改善鉴听扬声器的性能表现等. 当然, 这极性响应或许是最容易被低估, 忽略的; 而令人感到讶异的是, 一般人宁可去考虑在整个录放音环节另一端的重要性 : 麦克风的选择. 这参数(意指极性响应)不单是可表明许多不变的音像配置规则, 它同时也决定在聆听室内部的反射墙面的不同, 将会有什么效果.
小心地离开坚硬的墙面而坐, 将会防止音像位置的下降和平衡的改变, 虽然实际上这是非常难以完成的. 或许这一只鉴听扬声器最佳的摆设位置刚好为另一只鉴听扬声器以颠倒来放置的位置, 并使之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极性响应. 大体而言, 鉴听扬声器的摆位无论是接近到地板, 墙壁或是天花板, 皆会使低频音压提升, 使全体音像的平衡改变. 所以, 评论鉴听扬声器是需要围绕着含有如此多变量的问题来讨论的.
无论在任何录音室中, 鉴听的真正标准乃是有赖于鉴听扬声器, 功率扩大机系统, 以及录音室内部空间三者相辅相成, 才能达到真正的完美境界.(参阅 Neil Grant 先生于本刊另行发表的文章’控制室设计’).
http://www.jadex.com.tw/pmc_fram/pmc_desig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