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升级音源 [复制链接]

查看: 21889|回复: 129
11#

年薪2W的人水平超过200W的到有可能
TOP
12#

声音自然流畅的AA合并CD机

--- 摘录自影音极品 2002年7月 第109期 ---

Text:李英立

    我一向认为,在不太昂贵的音响系统里,合并式器材(如功放、CD机)较容易取得靓声,或最低限度有正常声音表现,不会有缺陷重重的音响效果。我不是说分体器材素质不及合并式,而是前者在搭配过程中有更多机会带来未知或控制不了的因素,改变或降低音响效果,例如错用信号线、数码线、电源线等等,甚至把不适配的A牌前级配B牌后级;将C牌转盘搭D牌解码器,这个时候要靓声便难矣。许多时候,这并非单纯个人偏好便可抵消一切不良后果,而是在特性上它们是无法相容,效果不理想,许多时候补救无从,最终用户只有换掉其中部分,或索性改用同价的合并式器材,让音效表现正面化,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常有之。李英立就试过用E牌转盘配F牌解码器,连声音都没有,原因是两台机“锁”不上。

    合并器材可节省花费与配线上的投资,并将这笔预算用来扩大投资,买更佳的合并器材,效果或许令您喜出望外,像舍下麻石上的这台德国Accustic Arts CD Player I,正好是一个例证,让有品味(论器材的外形到声音)的发烧友感到满足。

    话说Accustic Arts打入香港市场,在商业性部署下先以AMP11后级打头炮,尤以在国内得到一定回响,卖出了一个合理的货量。近期,Accustic Arts的另一个攻势来自它的独立转盘Drive I,表现杰出,在香港地带也震憾,货也卖去一定的数量,如今热潮仍在,看来音响代理有运行矣。与此同时、Accustic Arts唯一的解码器瑾已进入第二代。另外,厂方加推上述这款CDPlayer I合并CD机。它使用的转盘联用解码部分同时装进与Drive I相同的机体内,令李英立感到相当兴趣。如是者,第一时间就向代理借来此新鲜烫热的Drive I,且听究竟如何……
        
    据资料显示,Drive I是为24bi t/96KHz DeltaSigma解码器,主要芯片为Burr Brown PCM 1728及使用八倍超取样电路设计而成。CD Player I使用最原始手动式推盖,才可把CD碟放进或取出于顶上的碟仓内.大家都了解,几乎没有那一款抽屉式碟仓不受自身的活动机械部分影响,多少存在因CD碟运转而产生的谐震,CD PlayerI更把自动开盖连马达系统也省略掉,在使用上较为不便,但

却保证不会有任何可导致震荡或干扰电压稳定性的机会,最终为声音带来好处,提高工作线性,声音保持应有的清晰度,这果然是最佳的碟仓设计,如果CD Player I靓声,当与此不无关系。

    声音方面,在测试CD Player I之前,曾借用同厂Player I转盘接上MSB GoldLink解码器/P1000外置电源供应器/Digital Director时基抖动消除器,代替只用转盘部分的雅骏(Arcam) CD92合并CD机。我感到Accustic Arts这个“转动机器”声音无常开放、平滑、均称、全频贯彻及自然度极高。这是一般合并CD机甚至是高价独立转盘所缺乏的。或许有些极高价的纯转盘于力感方面更胜Drive l,但论及触动心灵的力量,许多时就不是Drive I的对手。Accustic Arts CD Player I因应结构,其声音依然有上述的各种基本优势。

    我想特别指出CD Player I是一款自身个性(音染)极低的器材,拿十张CD轮播唱,个中声音 是好是坏变化参差不齐,有音场狭小,有舞台感宏伟者;有高频开阔飞扬的,亦有完全斩头切尾者;有音质纯和的,也有明显感到录音师在制作时“加盐加醋”,斧凿痕迹明显,能有此监听表现,这是我们评价音响器材和其中一项要求。

    Accustic Arts CD Player I因应使用不同电源线,声音有着微妙差异。在这个系统中,CD Player I使用法国Ruritanian就要比美国Aural Symplonics电源皇子更为合适,能提供更强的质感,以及更鲜明的音像轮廓,这是为搭配,非线材之不足或档次上的差距。看来,并非欧洲机器配用欧洲线材,因应个性吻合,能有较多机会尽情发挥自身优点?

    CD Player I若再搭同是来自德国的音箱如ALR Jorden,甚至是地方远一点的英国B&W音质箱,我发觉到这台合并式CD机质感良好,尽管想到它的售价并不便宜,也值得这样称赞其钢琴型体宏伟,琴钹敲击下荡出的谐音相当丰富,铿锵金属味与木质气息浑然一体,真实感使人有满足感,这是质感强在作崇,也拜频率响应宽阔平坦,音色准确,音质自然所赐.听巴松管,吹来体积巨大无比,能量感不俗,但并非那种急燥狂野类。当一把铜线木吉他加入,结像即重现纤细轻巧,这与巴松管表现相反。由于音色准确,这两种音色截然不同的乐器,果然是很有条理地展示出来,那清纯高雅的气氛令人如沐春风。

    CD Player I音质清明典雅,带自然甜美味道,没强烈色染,并以相当敏锐快速的瞬变响应重播音乐,像“天乐”出品Finest Music Components-Leomdas Kavakos,里面一支小提琴够激情,后面一台钢琴在互相拍和。在慢板片段里,钢琴声音一转而为甜润爽朗,装饰音起伏力强,整体声音悦耳隽永,人也就心境平静起上来。

    《The sound of Music》是一张测试人声的尚佳作品,里面有甜美嘹亮的女声,也有天真烂漫,语音娓娓的小孩群从后拱衬,由Accustic Arts CD Player I来唱,当配合起轹音箱,那是坦率、开朗、喜悦、玲珑、毫不吵耳的声音,不会因录音年代之远(1965年初)而显得含糊朦胧。听佳音一张管风琴CD选段,CD Player I可以做到以下两方面表现,其一,管风琴的不同旋律,一层一层向低频处下潜,条理分明,音色各自不同;其二,气流在乐器管道中滚动有不错的分解力。论管风琴的能量与气派,那就需要用更大型音箱才能清楚透露CD Player I这方面的最大能耐。暂时我不能告诉您。

    CD Player I确是一款以内涵表现音乐CD机。它不似一般以强烈风格,例如文首所述,依靠狂风爆雨式或那所谓音乐味(音染),为音乐添上强烈色彩与独特个性;而是自然而然让听者慢慢的逐步的发现其中妙处。

    本机一如同厂的功放,表现音乐着重自然性,频率上下限开阔,全无抑制,不臃肿,不浮夸,音场深度良好且瞬变快,旋律变化敏锐,质感强烈,故音乐听来相当悦耳流畅,乐器与人声也够传神,李英立衷心推荐本机。
TOP
13#

有齐我追求的一切靓声元素Accustic Arts Drive I

--- 摘录自香港HIiFi Review 2002年4月 第191期 ---

Text:Winson Ng

    没料到Accustic Arts DriveI CD转盘竟然可以在一曲既终后即令我决定把它据为己有,Drive I不但有齐个人心目中所追求的一切,而且效果更远超于个人预期同级中所能获得的超高水平。Drive I的重播放效果亦近完美无瑕,在同级中表现无敌。

    在高级数码音响的范畴中,我对于Drive I能为我带来极度震撼性低频 衝击力、宽宏的音场空间感、极高的分析力与及超高的全频透明度等等的卓越音响特性并未感到太大的惊奇;然而,Drive I所为我带来的那份极强的音乐感染力,则令我感到十二分的惊喜。以Drive I在这方面的杰出表现。莫说在同级中无转盘能及,依我认为,就算是那些身价倍数以上,甚至乎更高的同类出品亦不一定能达至Drive I的极级水平。经Drive I[重播每一段录音,皆充满著浓重的音乐感;音色秀丽而不失准线,效果细腻而凝聚力强,一切都是来得那么的细致与刻画入微,不论人声与及乐器,比重没有丁点可闻性的硬质感,优美和谐的声音悠然而生,使每粒音符皆充满著强烈的生命力,听者会不期然被DriveI所缔造的极强音乐感染力所包围著,可尽情地去贪图每一段音乐。

    Drive I的全频平衡度准确,两极的延伸性一流,至于用者能否把它这份天赋的卓越音响特性尽情发挥,需视乎为它配上甚么级数的解码器与数码线而定。笔者曾在何森府上与另一发烧友见证过为DriveI加MSB Platinum Link Plus组成的分体CD组合配上三款音响取向截然不同,但售价相近的高档数码线,结论是;在目前而言,以Aural Symphonics Echelon数码线最能发挥彼此所长,我已认定三者为天仙配。
        
    Drive I的低频刚柔并重,绝非那些只讲求刚劲结实又或者倾向阴柔乏力的CD转盘可以相提并论。假若阁下听惯,又或者是锺情那些低音火车头为刚劲的CD转盘,初听Drive I时或许会认为它的低音笠得不够紧凑。请注意,在聆赏Drive I之时,注意力勿只集中于它的低音是否笠得紧凑,而应该是集中精神细听它所提供的低频音响中的微妙变化。这意味着什么?显而易见,这

表示Drive I比你认定为低音笠得较紧凑的CD转盘具有更佳的分析能力,能有效地把录音中的点滴无遗地重现于听者耳畔。而你认为低音笠得较紧凑的CD转盘把低音收紧之余原来亦一并把那些录音中存在的弱音细节与及柔弱的旋律变化剔除,骤耳听来似较干净,查实是欠缺了很多、很多发音中的信息量。

    众所周知,低音过柔的鼓声会显得迫力感不足,相反,会令人烦躁不安,依我认为,只有刚柔并重的低音才会令听者听得投入。具有这种个性的Drive I在重播雨果《龙腾虎跃》中的同名歌曲时,一方面能为我带来极度的震憾性,另方面亦能重现出鼓皮被乐师猛力打击时所产生的自然反弹性柔韧声响,令我警觉这张曾被我高度评的杰出录音在此之前是听少了很多低音的微妙变化。改播颜联武《联想》,录音中那枝音响至突出的double bass在Drive I的重播下,显得更具柔韧性于生动感,此刻我才明白制作人Sam Wong曾多次向我强调这个录音中的牛筋录得如何出色、如何胜人一筹的所指为何。

    Drive I的中频段音色秀丽绝不失准线,在价位相若的同类出品中我从未听过有另一款CD转盘可以比它提供更生动傅神的人声以致高傅真的小提琴音色等等。在重播Angel Records《Sasha》之时,小提琴的音色清晰明亮,音准一流,从不予人粗糙或流于过份柔美的修饰声音,而伴奏的钢琴声音清通,颗粒感明确,动态对比强烈,连贯性一绝,与小提琴的呼应比我之前在不同级别的CD机和分体CD组合所听到更上几层楼,模拟味道浓重,若盲目试听,我会认为正在播放的录音是由一套调校恰当的高极黑胶组合重播出来。Drive I的音色细腻、优美于和谐,俗语说很重人气,绝无半点可闻性的生硬。重播藤田惠美的首张个人英语专辑《Camomile》以至阔别乐迷9年多的Jennifer Warnes的《The well》与及雨果《发烧碟9》内的几段应用不同胆咪收录的人声,Drive I俱提供清晰明确的强弱对比与及鲜明的音色。像阔别乐迷年多的Jennifer Warnes在Drive I的重播下,她那份声线并没有多大转变,但唱腔明显更加圆熟的歌声比我沿用于MSB P,L,P,DAC配搭效果与及情感更浓重.相比下,该DVD机仍存有些少数码味。

    Drive I的高频似具有无尽的拓展于延伸性,手上有多款不同级别的数码线,曾逐一接入Drive I试音,明显发觉Drive I的高频表现会随着不同级别的数码线升降。Drive I的高音音质清通明亮绝不闻半点毛燥质感,其极高频信息量是超乎想像以外的丰富。至截稿时已于Drive I相聚超过2周,我发觉它的高频质感与及延伸性仍一天比一天出现可闻性的提升,至于Drive I的高频达何种级数?我认为目前不宜下定论。

    Drive I的动态对比强烈,音效生动而不流于一线之差的机动性;迫力感强劲,在重播击鼓以致电子合成器的声音(如金响宴中第2首朝圣)令人有喘不过气之感。Drive I的全频能量感之强令我更深入体会到在环扣环的音响链之中,愈前的器材个性好与坏愈容易影响到整套音响组合的最终表现。在我的音响组合之中,应用了Drive I作为我的参考CD转盘之后,藉著Drive I的高能量感之带动,我明显听到声音的推送力更上几层楼,整体表现得更开扬、悦耳。

    总结而言,从Drive I那份亦完美无瑕的重播效果让我感到,它是一款具有无限创意的高级CD转盘。从各方所见,虽此刻的Drive I仍未进入最佳的工作状态,但已令我听得如痴如醉。假若阁下自问是一位追赶求高傅真音响的发烧友,我可保证Drive I定能满足你的所求
TOP
14#

令听众陶醉的音乐现场高品位重播

--- 摘录自日本Stereo Sound 2002年2月第141期 ---

 Text:细谷信二

    首先我们将DRIVE I组合起来进行了试听,这一对组合可试听到从低音到高音的反应迅速的音色。最初发出来的声音中,可以直感到音质很高。低音方面的反映很深沉,质感也很丰富。ERICA BADOW的CD中,连电子合成低音有着充分能量的浓厚音色可以都听到。而且,既有着周围空间感之寂静,也有着乐音轻松流畅的特微。管弦乐中,音乐家应整体的尺寸好像大了一圈似的,有着一种广阔感。也可感受到实况录音那种轻松的听众气氛,舞台上的演奏者那细微的动作以及音乐齐奏中的紧张感也深刻地傅出来。此傅送器与DAC的组合,将听众一下子引入音乐现场,那是一种讯息量之丰富与音乐惊人的展开充分傅达出来的Hi-End Audio所特有的高品位重播。

  
             接下来,我们又将AccuphaseDP85中的数码输出接到DAC I中,试听了作为单体D/A变换器的能力。与DRIVEI组合时的音色相比较,虽稍有点淡泊的表现,但舞台整体的空气感的透明度提高了,实况录音特色的音乐会大厅的音响与人的表现,更加明快地表现了出来,流行乐的歌声,声音的发音好像明了地表现了出来,但节奏的起伏及浓厚感受好像后退了。然而,单体D/A变换器的魅力很出色。

Technical Feature漂浮着Hi-End机特色气氛的德国制CD傅送器和D/A变换器  
      德国的Acoustic ARTS作为正式公司名[Shank Audio Engineering GmbH & Co,]于1996年创立的。从音乐录音现埸中的监控扬声器到相当于重播机器入口的CD机、放大器,是制作这些单元的音响综合品牌。这次登场的CD傅送器DRIVE I,D/A变换器DAC I都是在接近音乐创作现埸位置的此公司,经过仔细选择装置后构成的CD重播用机,两机型都表现出Hi-End机特色的气氛。

    DRIVE I为顶部装入式的傅送器。机芯部、数码信号处理部、显示控制部,以及显示器加热部的4系统中,分别采用了独立的电源单元,此外,内部各部份都进行分离,屏蔽、Disc驱动装置采用PHILIPS制CD-ROM用的CDM Pro D。输出XLR/RCA都介入了专业规格的宽频域变压器进行输出,这也是一大特微。

    D/A变换器DAC I,装有2系统RCA端子于XLR平衡端子1系统,共3系统的输入。模拟输出只有平衡1系统。心脏部的DAC IC是多比特方式的Burv Brown PCM 63P的选择品各声道使用1个,数码滤波器中装有NPC制8倍超取样方式。
TOP
15#

高分析力+高音乐感Accustic Arts Drive I

--- 摘录自香港HIiFi Review 2002年1月 第188期 ---

Text:何森

    无论SACD如何好声、靓声,当我打算为数码音源升级的时候,我都会把CD的重播音质放在第一位,无他,因为我的唱片架上放了逾1500张CD,而SACD则只有20张。自从放弃了Theta Pro Gen Va24/96版解码后,我一直等待比它更好声的解码。与此同时,我发觉用California Audio LabsCL2500SSP环绕声解码前级兼作CD解码器也听得颇满意,于是我决定以它为基准,再物色一台音质远胜它(接近亦没必要买)的双声道解码器,价钱的上限为7万元。

  
           可是,全世界的数码音响专家都在等待SCAD的国际统一数码输出规格(1394)落实后才发展这个价位的Hi End级双声道解码器,令此价位的新款解码器严重短缺。幸好在数月前遇到美国数码音响专家(具有15年历史)MSB推出的Platinum Link Plus两声道解码器(HK$36000),我期待已久的猎物终于出现了!经连月来的试听比较,我可拍心口对全世界发烧友大声疾呼,Platinum Link Plus的音质几乎在任何一方面均超越了我以往在家中使用过的任何一款解码器!我认为它的音质至少值七万!我是认真的。假如你是因它只买三万六千元而不将它放在眼内,朋友,你走宝了!

    我找到了一台无论技术与音质均出类拔萃的超级靓声解码器后,我当然要为它物色一款门当户对的靓声CD转盘,否则便捉到鹿都不懂脱角了。

    我对Hi End级CD转盘的音质也有一定的认识,曾先后使用过Theta三代的[大柜桶]、Mark Levinson No,31,5及Wadia 270;过去两年亦抬过不少SACD机及DVD/CD转盘回家听,我清楚知道我需要的声音是怎样。说来虽然很简单一一高分析力+高音乐感,但听来听去,不是欠点点分析力、欠一点音乐感,就是味精太重,不似真声,总之就无法遇上一台自已完全满意的CD转盘。


    我相信缘份(你能看到本文也是我们有缘!),因为世间事怎会那么巧合!继期待已久的MSB解码器后,我竟然又在最近找到了我理想中的CD 转盘——本文的主角:德国Accustic Arts Drive I!

    Accustic Arts的其中一位老板兼总设计师数月前访港曾驾临本刊大房,我和他一见如故,因为他不是熟读说明书的推销员,而是一位热爱音乐的电子音响工程师兼Hi End音响发烧友,跟他谈发烧经及请教他在技术方面的疑问,使我获益良多。临别前,他再三叮嘱我要试听Drive I CD转盘,因为这是Accustic Arts最畅销的产品!

    苦候数月(因代理和伟音响的销售策略是待A.A.推出24bit DAC解码器才一并进口Drive I,而期待已久的A..A24bit DAC解码器亦即将上市。),我终于可安坐家中欣赏Accustic Arts ICD转盘,与MSB Platinum Link Plus解码器协手合作的精彩演出了。

    DriveI是一台33磅重的toploading CD转盘面板上只有两个大旋钮前/后搜曲及热身/工作)和小按钮(停机及播唱),中间有个小型蓝色LED曲目+时间显示屏。碟仓顶盖是手推式玻璃镜,仓内铺满黑色绒纸。外型简洁高贵,金工精美,是典型的出色德国制品。

DRIVE I的设计特色

机顶入碟式设计

采用异常精准之CD压固定CD的位置,CD压内置的磁铁可确保CD获得最理想的夹紧及流畅的转动性能。

飞利浦CDM ProMK镭射唱头,以金属铸造的支架巩固机械强度,再以机械式退耦悬掛避震。

防漏磁电源环牛的安装位置经深思熟虑。

镭射控制、数码讯号处理、显示屏控制及显示屏点灯线路共4组电源供应线路的安装位置也经小心考究。

精心泡制的数码输出级具有以下的特徵:

特大型稳压电源供应

时基失真被抑至最低的输出级

专业设计、以高频变压器交连的平衡式(SLR)及非平衡式(RCA)输出

Toslink光输出须另加装

全铝制机壳有效抑制共震

机内设有多个独立屏蔽间室将镭射唱头机械、电源供应、数码讯号处理及显示屏控制等线路徹底隔离,杜绝互扰。

碟仓玻璃镜上盖采用非直接的蓝光照明

预热功能及遥控操作

    Drive I的音质具有极高的分析力和极佳的音乐感,音乐的适应力极强,由Mawim Vengerov拉小提琴, Rebecca Pidgeon唱歌,Arcadi Volodos弹钢琴,闵惠芬拉二胡,Muddy Waters唱 Blues,The Dave Brubeck 四人爵士乐队演奏的Take Five,,到Living Stereo的 Stokowski 《Rhapsodies》爆棚古典音乐,Drive I都能够完整无缺地重播出录音里的每点每滴声音和自然生动的音乐生命力,令每个我听过无数次的靓录音靓音乐都有一种讯息量更丰富和生命力更强的新体验。

    Drive I的高频延伸力非常厉害,播1959年录音的Take Five,磁带的嘶声从未如此清晰,敲击cymbal的金属质感、幼细度和空气感都不逊于印象中以金嗓子分体SACD组合重播此录音的日版SACD!Dave Brubeck流利清爽的钢琴声生气勃勃,Eugene Wright之低音大提琴拨弦声充满清楚的弹跳力。这种出色的高音分析力与准确的节奏感与时间性,相信是来自Drive I的超低时基失真特性。

    Volodos《Live at Carnegie Hall》的Sony24 bit录音,其琴音内蕴藏的讯息量之多是前所未闻,我肯定听多了很多微妙的弱音(震音),而整座Hamburg Steinway由高至低频的气势与动态也是前所未闻的宽宏壮丽,Volodos演译李斯特匈牙处狂想曲]的凌厉力度与速度表现更是令人叹服。很多高级CD转盘多是低音太浓重和高音欠镪锵,琴音中含有多少水份和欠硬朗,Drive I完全没有这些贵机毛病,钢琴声既逼真又生动。

    Muddy Waters《folk singer》(Mobile Fidel-ity版)的爆咪人声是考验分体CD组合的人声动态之试金石。Drive I的表现可说是直逼高当黑胶组合的强大动态逼力,最强音也不拆不散,动态范围极宽。人声的感染力极强,足可媲美靓黑胶声。Muddy玩的结他声清脆够弹,高音真是粒粒清。

    一支小提琴+钢琴伴奏已可充份表现出Drive I的生猛于与音准。Maxim Vengerov演奏Ravel“Tzigane”(英国Biddulph LAW 001),鲜锐的小提琴擦弦声没有一丁点坐圆弄厚(转盘下不放任何钉板,直接放在粗柱型Solid Steel Hi Fi架的顶板上),快上快落充满高速感,伴奏的钢琴亦出奇地有力和弹跳,那种生猛跃动感又是前所未闻。

    Drive I的低频表现亦具有非常高的分析力,播考起很多转盘的“The London Double Bass Sound”,低音大提琴的音准极佳,低音干净不肥腫,是我在家中听此碟以来音符旋律最清晰明确的一次,以前认为本碟一夸张低频,原来录音无错,是我所用的器材低音分析力欠佳所致。如今用AA+MSB,肥厚感一扫而空,大大增强了本权威性的欣赏价值。

    闵惠芬《江河水》里的二胡如泣如诉,那种傅真度极高,没化大化厚的清晰准确二胡声真是妙不可言。

    总括而言,我喜欢真实准确的声音,同时要求丰富的音乐感情,频宽要宽、动态宏大、速度飞快,讯息量越多越好,Accustic Arts Drive l CD转盘做到我要求的声音,是我期待已久的CD转盘。
TOP
16#

TOP
17#

2002年度最杰出音响器材大奖

两  声  道  解  码  器

Accustic Arts DACI MK2

     
    Accustic  Arts  DAC I-MK2解码器分别备有Standard   及Crystal CS8412-CP数码介面接收器各1枚,采用26X24bit

Unbalanced  Version:只设1组非平衡式模拟音频输出 ,与及   parallel multiplier与32bit accumulator8倍超取样模式运
Balanced Version:只设1组平衡式模拟音频轮出2个版本可供   作,3联FIR滤波与恒定群体延迟电路令阻尼与及抑制范围>118dB
用家选择。目前代理和伟音响有限公司只进口了Balanced   Transmitted ripple<±0.00005dB。本机不设升频功能。
Version,发烧友如欲购买Standard Unbalanced Version,      DAC I-MK2解码器的模拟音频输出电路每声道内置了5枚Burr
可致电代理登记订购。   Brown OPA627AP Op Amp放大,以纯A类工作,线路的设计概念
    DACI-MK2解码器的外形简洁,造工精细。其Multibit数码   以录音室的专业水平作为蓝本。
/模拟转换器由2枚经严格挑选的Burr Brown PCM1704K 24bits        DAC I-MK2解码器的供电部份由1只经密封式屏蔽处理的多

/96KHz DAC晶片组成,每声道各用1枚,可提供精确的24bits   绕组环型变压器配合10多枚细小的滤波电容器组成,并经过多重

/96KHz高解释力。而数码滤波电路则内置NPCSM5842AP晶片与   稳压,分别供电给数码、操控与及模拟音频输出电路。
     Balanced Version的DAC I-MK2解码器的标准配备分
别设有1组XLR平衡式模拟音频输出、1组Coaxial同轴式和
1组AES/EBU平衡式数码输出与及2组Coaxial同轴式和1组
AES/EBU平衡式数码输入.厂方为顾及不同用家的不同需求
更预留了一组额外付费加装的AES/EBU平衡式数码输入档

位。DAC I-MK 2解码器的XLR平衡式模拟音频输出与及AES

/EBU平衡式数码输入/输出端子的相位极性皆为1地2正3
负。其总电源开关掣设在机背的IEC交流电输入插座下方,
透过面板右方的大型镀铬旋钮切换预备与进入工作状态.而
面板左方的另一大型镀铬旋钮则是数码音源输入档位切换
当输入的数码流被锁定後,位於此旋钮旁边的红色显 示灯
便会自动熄灭。


DAC I-MK2解码器的声音取向与MSB Platinum Link Plus类似,同走高分析力,动态对比强烈,跃动感佳与及音色自然细腻的路向;
它的低音从不予人流於绷紧欠缺从容度,中频音色自然细腻低音染,高频音质通透,延伸性理想,线条感突出而不过於纤巧。
    在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等一切先天有利的因素之下;配套用的CD转盘是同厂出品的Drive I,重播发烧大牛筋王PEACE第一首

音乐Puple Haze时,已尽显DAC I-MK2的低音从容不逼的音响特性,其柔韧性与及流动性绝不弱于身价高万余元的MSB Platinum

Link Plus,它只在密度感方面略逊半筹而已。改播雨果的龙腾虎跃,DAC I-MK2的低频迫力 感与及霸气极具震撼性,大小铜锣
的火花四溅,充满光芒,音质明亮绝不流于抢耳,鼓声结实紧聚,张力感十足,鼓皮味尽显无遗。播至中段的群鼓Solo片段时,鼓与
鼓之间的位置感清晰,声音开扬,强弱音的对比明确,声音绝无半点混浊不清。转播天乐金响宴中第一首无词剧,DAC I-MK2在低音
的迫力感、霸气、震撼性以至动态对比等各方面的突出表现,皆令我感到十分满意。
    相对而言,DAC I-MK2解码器的中频音色明显此MSB Platinum Link Plus丰润,听感上感觉较柔顺悦耳,优美细腻。重播雨果

黄红英的《初次尝到寂寞》,人声的音色圆润、甜美、幼滑,绝无半点毛燥感,歌者的抑扬顿挫对比度明确,细腻自然。武亦文即
兴式伴奏的手风琴与钢琴的音质通透,质感强烈,DAC I-MK2除充分显露出这张CD的上乘录音质素之余,亦用声音来显示出它的中频
段音色取向是入于优美细腻的音响特性。改播Extra版藤田惠美Camomile,结它的音色清脆俐落,琴匣的共鸣声显现,藤田惠美的歌
声优美得像不可方物,情感细腻,效果之佳,绝非那些中频音色走细腻阴柔重音染的解码器可以相提并论。重播第11首Moon River,
引子中Mandolin的音色异常通透,质感强烈,人声的感染力与凝聚力绝不弱于音色相对地没那么丰润,但整体表现技高半筹的MSB  
Platinum Link Plus,以价论表现,DAC I-MK2绝对可称为同级中的皇者。DAC I-MK2的音色细腻、流动、柔扬、悦耳,擅于重现
歌者的情感,效果自然不失实。转播雨果冯少先的黑士歌第一首同名歌曲,歌者那呐喊式演绎手法实在叫人一听难忘,对比度明确与
及音色细腻、流动……的DAC I-MK2能忠实地重现出这个录音至引人 入胜之处,冯少先升Key时绝无可闻性的抑压,强弱音的对比度
非常明确,叫喊声流畅自然。以价论表现,DAC I-MK2绝对超水准。
    DAC I-MK2解码器的高频细致明亮,质感强烈,延伸力理想,音效足可以媲美MSB Platinum Link Plus!重播RCA High

Performance系列Erich Leinsdorf指挥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Itzhak Perlman小提琴演奏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in
D Op.35的第3乐章,小提琴的音色细腻,质感强烈,明亮通透而不流于光辉刺耳,谐波丰富,空气感浓烈,乐团群奏时各乐器的音
色流畅而不混乱,分隔度一流。改播美版ambient records出品CD编号001的DSD录音Gene Berdoncini结他独奏的Body and Soul  
CD,结他的音色纯洁明净得仿似一尘不染,泛音清晰可闻,充份 展露出DAC I-MK2的高音通透、细致与质感强烈等上乘的音响效果。
转播Angel Records出品Alexander Sitkovetskv小提琴演奏,Olga Sitkovetsky钢琴伴奏的Sasha,小提琴的音色优美,音质通
透,线条感突出而不过于纤巧,音像的大小比例恰到好处,整体的平衡度理想。而伴奏钢琴的动态对 比强烈,琴音清脆俐落,共鸣
声凸显,尾音柔扬。
    DAC I-MK2解码器的全频平衡度一流,下中上三路的呼应性连贯,不闻有刻意强调某一频段的音效以达至哗众取宠之效。其透明

度理想,音像的实体感出色而从不予人浮夸。动态对比强烈,瞬变速度理想,起落快速,中、低频段绝无拖泥带水的不理想音效.DAC
I-MK2的音场感较MSB Platinum Link Plus深厚一点,在重播一些爆棚乐段时官能的刺激性比后者为优。总结而言,DAC I-MK2的各方
面表面皆可取得近乎满分,经此实试之 后,我已把DAC I-MK2视之为同级中表现最优秀的分体式解码器,诚意推荐!
 



--- 摘录自《Hi Fi音响》   2003年3月  第201期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