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与BACH小无(陆续上传15个小无版本收藏图片) [复制链接]

查看: 15200|回复: 109
11#

巴洛克时代组曲大致由阿勒曼德舞曲--库朗舞曲--萨拉邦德舞曲--吉格舞曲组成,BACH小无三首无伴奏组曲的基本框架也基本如此。
一. 阿勒曼德舞曲
由其名可知这种舞曲应该是源于德国,弱起拍开始,乐句前会用一个短音符前导,(有时候不止一个如大提琴第三号组曲),通常为 4/4拍,乐句并没有一定长度, 性格是流动歌唱的,中速或慢速。(但大提琴第三号的阿勒曼德舞曲有著颇不同个性)
二. 库朗舞曲
源自法国,亦由弱起拍开始,三拍子(3/4或3/2拍),这种舞曲特色是 3/4拍和 6/8拍混用 (一个小节分成三份或两份),会有重音交错出现感觉,性格上是跳跃的,不同于阿勒曼舞曲的流动性。
三. 萨拉邦德舞曲
在正拍上开始, 三拍子,这种舞曲的特色是重拍在第二拍上,速度通常是慢板速度,个性上十分沉重,通常会使用和弦演奏, 在这个乐章可以见到BACH的深情。
四. 吉格舞曲
弱拍开始,6/8或 12/8拍,作为组曲最后一个乐章, 它可以是轻快的, 但也可庞大的。
TOP
12#

BWV 1002  b小调第一号组曲
     第一号组曲是由四首基本的舞曲阿勒曼德舞曲、库朗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布雷舞曲以及每个舞曲各附的一首变奏区共8首舞曲组成。此组曲的前三首是常用的舞曲,但第四首去不是通常使用的吉格舞曲,而采用了布雷舞曲。
     布雷舞曲是起源于法国的快速二拍子,大多数都是采用弱起的舞曲,BACH在这个组曲里用布雷舞曲代替吉格舞曲的理由是,吉格舞曲不适合与加上一段变奏曲的缘故。全曲不象奏鸣曲般沉重,各乐章都以b小调谱写,形成二段体的结构。
TOP
13#

第二乐章 库朗舞曲(也叫库兰特舞曲),b小调,3/4拍子,赫尔曼(Herrmann)认为速度应该是活泼的快板,二段体。主要是采用8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演奏,全曲生动活泼。
    变奏部分形式与库朗舞曲相同,主要是16分音符的分弓演奏,有人形容象在跑步。

[upload=jpg]Upload/200571010151675262.jpg[/upload]
TOP
14#

[upload=jpg]Upload/20057922122052913.jpg[/upload]
TOP
15#

第一乐章 阿勒曼德舞曲,b小调,4/4拍子,BACH未指定速度,比较权威的编定者赫尔曼(Herrmann)认为速度应该是“行板”。二段体结构,第一段以正宗的阿勒曼德舞曲的几走啊开始,第二段以第一段的动机发展出来的新材料为基础写成。
     变奏部分也是二段体,速度是梢快,主要以16分音符的分散和弦与琶音进行,较轻快。

[upload=jpg]Upload/20057101011135589.jpg[/upload]
TOP
16#

BACH的小无由三首无伴奏奏鸣曲及三首无伴奏组曲组成,三首小提琴奏鸣曲组成十分统一:
第一乐章 慢板(前奏曲风)
第二乐章 快板(赋格)
第三乐章 慢板(类似间奏)
第四乐章 快板(单音演奏,类似轻的结尾)
如是组合很明显看出重心是在第二乐章,和教会奏鸣曲特色相符,各乐章虽有明显速度上差别, 但同样是快板和慢板亦有不同性格。
1、第一乐章慢板通常是流利的歌唱 (第三号奏鸣曲除外, 这个例外显示了另一项特色),在歌唱线条中偶或加入一些和声显示出自由幻想风特色, 性格上类似前奏曲,第二号与第三号结尾都非完全终止,导引到下一乐章赋格。
2、赋格在内容长度上都可视为奏鸣曲的重心, 在赋格中偶会插入不属赋格的稍带即兴式段落。
3、第三乐章带舞曲风格, 有固定节奏支撑, 性格上不同于自由的第一乐章慢板, 而且通常在此转调 (第一号降 b大调, 第二号 C大调,第三号 F大调),是全曲的转折点,在长度上通常最短。
4、第四乐章虽是快板但性格上异于使用复弦演奏沉重的第二乐章赋格, 演奏几乎全使用单音 (虽然它仍在制造复音效果),并非求取沉重的结束而是一种轻的结尾。
TOP
17#

第四乐章 急板,g小调,3/8拍子。速度很快,基本都是以16分音符进行,既华丽又热闹。看似简单,其实很难,二段体的结构。

大家可以注意看乐谱左面的倒数第二行开始与乐章开头做比较,BACH采用的是倒影的作曲手法,什么叫倒影呢,就是以一个音为中间的轴心音,象水面的倒影一样,下面这段的音乐正好是开头的倒影,特别的有意思,也让我非常佩服BACH。


[upload=jpg]Upload/20057107252343144.jpg[/upload]
TOP
18#

布雷舞曲变奏的乐谱

[upload=jpg]Upload/20057101035547000.jpg[/upload]
TOP
19#

       1720年巴赫完成了这6首独奏乐曲的手稿之后,有80年之久,它们一直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一些专业人员之间私下交流。1798年,在一本名为《小提琴的艺术》的曲集中,第一次发表了其中一个乐章。1802年,发表了3首奏鸣曲的初版本。1814年有人在圣彼得堡一家奶油店的包装纸堆中发现了这6首作品的巴赫手稿。1839年,德国小提琴家费迪南德•大卫再发现予以编订出版。从此之后,这6首无伴奏小提琴作品才开始被广泛的演奏。
TOP
20#

第二乐章 赋格,快板,g小调,4/4拍子。长度达到94小节,在一个简单的主题上发展出复杂的对题、答题及各种对位的技巧,不管从创作还是演奏的角度上,这个乐章绝对堪称经典,对于提琴演奏家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大量的和声不但要把它拉出来,还要把层次拉清楚,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旋律声部还经常变换,有些和声甚至是倒过来演奏的,所以要想拉好BACH的作品,必须要先学好复调。

[upload=jpg]Upload/200579227120961.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