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感是很主观的!往往有对比,才感受到区别所在。但衡量的标准很可惜又处于不同人的主观意识支配之下,因此,力求抱客观的心态去鉴别不同的声音素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我们常常遇见的“自以为是”者,其自身素质是很容易被真正的高手所洞穿的,例如,“自以为是”者在聆听一套系统的时候,生怕其他人不知道他的“水平”,往往先发制人,把与事实不符的玄形容词抛择轰炸:有的把开叉刺耳、高频飞沙走石说成是“通透”、“解释力好”、“线条清晰”,“场感开扬”,有的把模糊、缺密度的中频说成是“有味道”,“有感情”,有的把层次、清晰度演绎得一塌糊涂的说成是“内敛”,“耐听”,有的把肥厚、模糊、拖泥带水的低频说成是“低频劲”、“有下潜力”“动态好”,而有的反其道:把纤细、清晰、顺滑、华贵说成是“分析力欠缺”、“模糊”,等等....当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笑话出现时,你还有何心思跟他论理呢?他也没错呀,至少他是这样认为自己,省口气好过!
认识两大流派(真实与泛美流派)器材的真谛,多聆听高班数的器材,对加强自身的鉴别力、鉴赏力才会是有好处的。
想真正叱咤风云?嘿嘿,不是单凭抛售一些带有强烈个人意旨的指责就行的了,斤两,是别人在称你,而非“自以为是”,你若有本事,还是给大家多洒些“HIFI雨露”吧,提醒一句:文革过去好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