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inn老板分辨不出模拟与数码的区别那个测试的全文 [复制链接]

查看: 12048|回复: 110
11#

这里是对于多种音响器材的同样的双盲实验结果,大家不妨一看,这些结果足以让音响领域里面一些大家“约定俗成”的说法不攻自破:

http://www.provide.net/~djcarlst/abx_data.htm

尤其是里面关于喇叭线的盲听结果,很值得一看。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12#

VV 在 2005-12-11 9:46:15 发表的内容
VV 在 2005-12-11 9:13:04 发表的内容
不说上无法弄清的个案了
felixcat兄您在家听音乐中途去打了个电话给倩MM回来后,没细看,能听出是CD/LP在播???


felixcat兄下线了??

这个我没有试过呢。具体情况要看是播放什么类型的作品,还有唱片的品相如何了。品相不好,一有炒豆声,或者背噪过大,当然LP也就暴露了 :)
TOP
13#

把CD抓到硬盘中去,用EAC就可以办到,但是这个盲听测试怎么进行呢?是CD机播放CD,和电脑播放硬盘中的抓轨进行比较?——这恐怕器材上很难做到一致哦。

假如统一要用CD机播放,那按我个人的经济能力真的是没办法买到性能足够好的工业级别刻录机和对应的CDR,把硬盘的抓轨重新刻回CD;假如说统一用电脑播放,那么岂不比的都是抓轨?——那这就不用比了,EAC自带wav文件比较程序,我之前已经测试过了,用同一台光驱抓两次轨,两次的结果进行比较,程序报告是100%相同。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14#

VV 在 2005-12-11 11:44:36 发表的内容
我终于明白为何felixcat兄力挺CD了,当听力无法分别时。。。。。。当然拿简单易玩的听


不是我听力无法分辨,但假如播的是人在平静地唱歌,音量不大,那让我听两三秒钟我可能不能立刻分辨出来。

CD和LP进行双盲比较不是不可以做的,但是要做到公正(也就是说测试者出来之后不会喊冤枉),有些难处,我在这里说了一些: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89063&ftdate=20051208&nTypeId=10&page=9
TOP
15#

Dr kuang 在 2005-12-11 23:59:26 发表的内容
首先这个测试和CD有什么关系呢?这过程中有使用CD机了?请不要偷换概念——CD并不能代表数码录音的水平,不能代表PCM数码技术的水平,严格地说,音频CD离16BIT44.1Hz的PCM技术应有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CD的工业标准是有定量的规定的,假如厂商每一步都严格按照标准,不考虑节省成本的话,严格的工业标准会给与消费者相当大的保证的。至于在这样的标准下是否会产生人耳可辨的变化,ABX盲听试验技术现在已极其完善,相信做一个同样的盲听试验即可。在没做试验之前,我们不要轻易下结论。

再说,那个试验里面的PCM F1也不是什么精度高的机器,只是Sony面对普通消费者层面的一个中低档价位的产品,1980年代初的解码芯片,性能如何大家不是不知道的。连这样的芯片出来的效果都能做到如此的测试结果了,那现在的芯片可就。。。


Dr kuang 在 2005-12-11 23:59:26 发表的内容
另外,这个老板在自己没有CDP产品前,专门发表过CD如何差劲的文章;同样这个老板,在他自己推出CD LINN12后,又发表了关于自己的顶班CDP如何比LP唱盘优胜的文章,还进行过听众盲听测试呢,结果自打嘴巴。


呵呵,能否提供以下此盲听测试的报告原文呢?盲听测试也有很严格的标准的,只有数据如何计算、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之后,我们才能够认为该测试是有效的:
http://www.provide.net/~djcarlst/abx_p9.htm

所以我很希望看一看Linn后来那个测试报告的原文。另外,我在另外一个帖子里面就讨论过为何无法对CD和LP进行科学的测试,这里引用如下:

felixcat 在 2005-12-11 11:14:17 发表的内容

真要比同样录音的LP和CD,恐怕很难进行,至少假如进行了,相信去做实验的很多人事后都会喊不公平。

因为首先LP制作材料的背噪和CD经过解码芯片出来的背噪本质上有不同,前者噪音的大部分能量都集中在500Hz以下,而CD则是平均分布在20Hz - 20khz之间的,相信对LP和CD都玩过的朋友很容易就能分辨出这两种噪音,所以这样一来的话比较就没办法做到公平了。

另外,如何在几十次播放中都不让LP产生任何一声“炒豆”,那也不是很好掌握的;一旦哪怕出现了很轻微的一声,LP也会暴露。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假如混音工程师愿意的话,CD可以把动态做到90分贝那个等级;但LP就很难能保证这样;还有LP刻盘时还要考虑到声道分离度不能过大(否则可能会使得坑纹深度为零)等这些因素,所以LP和CD用的是不同的混音。这样子也会使我们无法比较。假如要CD去迁就LP的动态范围而把动态进行压缩,那无疑也是不公平的。

所以这样看来,对Linn老板进行测试的那一次,统一用LP作为音源,这就避免了上述所说的种种很难解决的麻烦。


所以我现在有点确信:Linn后来进行CD和LP对比的测试,极有可能是不科学的(假如真可以科学的话,这么容易想到的一个测试早就有人做了,轮不到Linn去做了)。

接着假如再退一步,Linn那次测试不预防听众能够分辨出是LP还是CD,它就只是想让大家决定听觉上谁最好听——那这就回到以前的决定谁一定最好的老话题了。比如说A牌子和B牌子的顶级扬声器,有的顾客聆听比较之后,买了A牌子的,那是否A就比B一定好呢?假如10位顾客里,有8位买的是A牌子,那是否就必定说明了B牌子的一定不好?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16#

VV 在 2005-12-11 20:44:28 发表的内容
enrique 在 2005-12-11 20:37:41 发表的内容
是啊,既然听不出,说明争论LP还是CD好没多大意义了。




=========
问题是我在我家一听就听出!!!


问题是,您听的具体是哪些唱片呢?
TOP
17#

Dr kuang 在 2005-12-12 1:04:48 发表的内容
原文很久以前曾经在网上搜索到过,现在暂时找不到了,只能肯定测试时听众们是看不到器材的。
80年代的数码录音设备所用的芯片全部都好不到哪里去的,包括把模拟母带制作成数码格式的设备,但好象不能因此就说80年代制作的CD声音不好?


编码设备和解码设备是有本质不同的。专业设备和民用设备的工业标准也是不同的 :)


Dr kuang 在 2005-12-12 1:04:48 发表的内容
至于CD的生产过程就别报什么希望了,因为在数据文件被刻制成CD母盘时,就已经会出现明显的劣化了,在后面的制作过程只能是尽量减少进一步的劣化而已,总不可能比母盘更好?当然,粗劣的制作会造成更严重的失真。

音频CD可能是目前唯一无法被严格无损复制的数字格式,这一点它和模拟系统倒是非常相似。


首先,这个劣化是可以测量的,至于工业标准里这个数值是多少,要请教一下有关方面的人士。

其次,音频CD的确无法一个数位不差地复制,但是复制的时候可能丢失的是哪些信息呢?——音轨开头或者结尾的一些静音。除了这些之外,EAC软件采用的是多次重复读取+纠错码验证的算法,同一段音轨,光驱重复读取多次,每次之间都一模一样,并且通过纠错码的验证之后,才算通过——用概率的相关知识计算一下便知道,在这样的方法下读取出来的数据有错的可能性,估计比1个月内全世界人类灭绝的可能性还要小。
TOP
18#

VV 在 2005-12-12 17:26:38 发表的内容
速度慢的胆机---------能达到转接生动吗???

LP强项在瞬变,就是该快就能快,


不知VV兄指的“快”是具体指什么意思呢?

我的理解是在多短的时间内能达到多少的动态范围。我随便拿了张Ansermet的Decca小双张CD《天方夜谭》,随便一找就发现在短短0.01秒(也就是10毫秒)内,信号就可以产生17分贝的动态——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快”了,不过我最关心的问题是有没有功放能够承受得住?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