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关闭
安全选项
找回密码
记住我
我的中心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HIFI168首页
快速搜索
帖子标题
作者
版块
发烧论坛
»
发烧专区
»
HiFi乐趣
»
(二)十年前流行什么? 赖英智
发烧专区
HiFi乐趣
音乐唱片
器材用家专区
在线试听
交易论坛
硬件交易
软件交易
返回列表
查看:
3048
|
回复:
6
(二)十年前流行什么? 赖英智
[复制链接]
查看:
3048
|
回复:
6
发送短消息
UID
75667
精华
10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leslie
leslie
组别
论坛博士后
生日
19720110
帖子
27155
积分
28495
性别
注册时间
2003-01-24
leslie
论坛博士后
1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6-02-20 10:18
|
只看楼主
十年前流行什么? 赖英智
温故才能知新。在音响界只有极少数产品可以称为长青树,是科技有了长足发展?是对声音品味改变了?是流行风潮转向了?还是商业利益主导了音响产品的发展?篇幅所限,我们实在无法、恐怕也很难找出答案。十年前谁会想到March这种愣头愣脑的小车会大受欢迎?十年前谁又会想到组一套Hi-End级的家庭剧院组合居然要花数百万!总之,你可以抱持怀旧心态,咀嚼深藏在记忆中的音乐感动;也可以朝秦暮楚,追求不断翻新的绚丽流行。笔者仅就记忆所及,描述一下十年前所流行的音响产品,读者可以看看哪些是长存人心的,哪些如昙花一现,哪些将成为经典?再对照每一期让人眼花撩乱的新产品介绍与器材评论,这十年来音响走过的轨迹,相信你也能暸然于胸。 数字产品花招最多从八○年代起,模拟产品在市场上急速的溃败,虽然当时还能买到Thorens Prestige皮带驱动唱盘、SME唱臂与真空管前前级(SAP-1HL)、Ortofon与Ikeda的MC唱头、Shure的MM唱头、Revox、Akai与Tandberg的录音机等高级产品,不过也已经纳入稀有动物的保护行列。十年以来,有部份欧美厂商仍前仆后继的投身在模拟音源领域,包括德国Klimo、美国The Classic Records等也再度推出LP重刻片,但毕竟吸引的只是少数人。相信黑胶唱片将如不死鸟般的继续存在,普及性却会逐渐降低,总有一天就如爱迪生的留声机一样,只能供人凭吊了。另一方面,数字音响并没有大获全胜。先天上的规格限制,使得数字音响从录音到回放一直有为人诟病之处,特别是高频的延伸、质感与空气细节。因此我们看到十年来数字音响不断有新花样推出,包括Dolby Surround、HDCD、XRCD、dts、Spatializer与Apogee Electronics的UV22、SONY的SBM等各种编码与环绕声处理方式。数字音响的规格则从16bit/44.1KHz跃进成24bit/96KHz,从CD变成DVD,从两声道变成5.1声道,变化实在很大。再者,十年前数字器材全是日本人的天下,十年后欧美产品反过来雄据市场,现在日本只剩DVD可夸耀,这种变化在音响界并不多见。由于数字器材风貌最多变,所以我们花些篇幅来聊聊,后面再简单提到扩大机与喇叭的部份。「音响论坛」草创初期,像是Mark Levinson、mbl、Theta、Krell、Jadis、Cello、Wadia、Boulder、Sonic Frontiers......这些Hi-End数字音响产品连影儿都没有呢。随着泡沫经济起飞,日本厂商不断推出新产品,从高价到低价一应俱全,老音响迷肯定都用过「Made in Japen」的东西。当年最顶级的数字音响就数Accuphase DP-80/DC-81分体式组合了,一套66万日币定价,到台湾又翻了两翻,包括我在内都觉得它们遥不可及。现在同样定价只能算「中高价位」,最新的Hi-End数字器材足可换一部进口轿车,但声音表现也有相对的进步吗?目前仍可在东京秋叶原的二手店找到Accuphase DP-80/DC-81,价格绝对便宜,而声音丝毫不输给一些新的中价位产品。十年前Yamaha推出第一部数字音场处理器DSP-1,预告了该公司日后在家庭剧院的领导地位。Yamaha的旗舰CDX-10000,结构之豪华与规格之优异都令人动容,可惜今天它们的CD唱盘反倒不如AV处理器有名。当时另一个重量级人物是21公斤重的NEC CD-903,不仅重量创下记录,它的声音表现更为可观,老读者可能还记得这部CD唱盘在「音响论坛」上曾引起一些论战。昔日的CD王国,如今际遇各异其余的高价产品还有Hitachi分体式组合DAD-001,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才是世界最早的转盘/数类转换器分离组合,当时卖60万日币,据说声音很神奇,但如今Hitachi的音响部门安在?Stax曾推出一部高价唱盘CDP,16bit设计,没有低通滤波器,可惜好象不太成功。Nakamichi可以说是卡座的捍卫者,十年前仍有Dragon与CR70两款高级产品,顶级CD唱盘OMS-70Ⅱ卖得也蛮贵的,对照Nakamichi新的Dragon数字系统,简直有天壤之别。Denon由于本身开发了世界最早的数字录音设备,因此实力雄厚,重得要死的DCD-3500RG名震一时,除了很稳固的传动系统外,以两颗18bit芯片加成为20bit处理器也是创举,许多老前辈应该记忆犹新。Denon后来推出的S-1传动系统,个人认为可与SONY的新系统相互辉映,列入世界最佳名单中。Victor在台湾始终没有走红,十年前的旗舰XL-V1100就已经有左右独立DAC,多组分离电源等设计,很是豪华。京都陶瓷以Kyocera品牌推出的DA-901唱盘,有独特的陶瓷无共震底座,造型很漂亮,没想到后来却关门了。此外当时Technics P1200以DJ使用的飞梭旋钮为号召,加上很专业的造型,也吸引了不少人。当然我们不会忘记老字号的SONY,十年前它们当红的产品除了CDP-555ESD之外,还有精巧的随身听CD,以及随后推出的DAT;在技术上,SONY一直都有创意。SONY最大的对手 - Pioneer,十年前畅销商品并不是CD唱盘,而是LD-S1影碟机,对它们日后开发的倒置式传动机构,深感佩服。Teac在Esoteric之前似乎没有特别的代表作问世,十年前它们的CD/卡座双机一体,倒也颇具吸引力。此外Kenwood、Marantz、Sansui、Aiwa,以及以光传送为号召的Onkyo,在中低价位市场上各领风骚一方,如今它们仍是大卖场的人气商品,我认为这个层次的产品,声音表现的确有一些进步。欧美厂商从改机开始,闯出一片天下十年前欧美厂商在数字器材方面几乎都处于「改机」的模式,多数是购买Philips唱盘回来修改模拟线路,只有少部份使用日本传动系统。Philips走红的原因,主要是它把所有架构开放,你爱怎么改就怎么改,时至今日仍然如此。Philips的专业机种LHH2000在当时造成一阵旋风,昂贵与好声是大家一致的评价(定价达160万日币),不过用得起的人太少了。后来的LHH1000化身成Marantz CD-12,据我所知,还有发烧友在使用呢。家用市场方面,Philips CD-960绝对是超人气商品,香港与本地有许多「老师」都靠着改这部机器过活哩。记得那时花个五、六万元买CD唱盘,已经是很奢侈的事,可以选择的品牌也不多,而且多半具有Philips血统。McIntosh推出的第一部CD唱盘MCD7000,就使用Philips唱盘改制,加上玻璃面板与蓝色灯光后,一改CD冷漠的印象,McIntosh同时告诉我们原来CD也能发出温暖的声音。Revox推出的B-225只用了14bit DAC,但一些老玩家却偏好其声音,认为比16bit的B-226还好,Revox也是首先把机械结构放到中间的厂商,确实有老而弥坚的实力。除了四十周年庆所推出的B-226 Signature外,Revox早期的产品居然不附遥控器,可见得当时欧美厂商的奇特心态。与Revox齐名的是英国Meridian 207 Pro,它的高密度声响与积木式机箱设计,今天看来已是经典,新的Meridian产品进步了多少?Tandberg的TCD3015A唱盘算是长寿产品,在台湾大概卖得不多,不过它稳重的外型、稳重的声音,在国外颇受好评。比起方方正正的日本唱盘,欧美厂商的确比较有创意。美国的California Audio Labs十年前第一次把真空管线路融入CD唱盘中,Sonic Frontiers应该叫它师父才对。丹麦的B&O不是现在才漂亮,十年前推出的Beocenter 9000系统,就把卡座、调谐器、唱盘与扩大机装在超薄流线型机箱中,银白金属与黑色压克力相间,真的可以摆在博物馆里典藏。目前台湾的B&O代理商与室内设计师搭配合作,生意非常好,回想十年前的窘境,台湾人消费能力真的有大幅提升。失败的例子也有,在时势逼迫下,制造唱头起家的Shure曾追随时尚,推出一部Ultra D6000唱盘,下场是 - 没几个人看过它。扩大机越大、越重、越贵才短短十年,记忆中却很难搜寻到过去有mbl 9010、Jeff Rowland 9、Krell FPB600、Dali、Mark Levinson No.33等这么大又这么贵的扩大机。当时的前级之皇非Audio Research SP-11莫属,廿几万的定价已经让人哇哇大叫,谁知道现在居然会跑出一堆四、五十万元的前级呢!撇开日本许多综合扩大机不说,我们想想十年前流行哪些扩大机?<图1>Accuphase在台湾有固定的消费群,C-280前级到现在丝毫不落伍(不少人认为比C-290好听),输出250瓦/8Ω的P-500后级也曾获得「Stereo Sound」大赏,要是二手行情只卖十几万,你会不会买呢?我会的!Denon过去的旗舰前后级PRA-2000Z/POA-3000Z(输出300瓦,重量也才30公斤)听说也卖掉不少。Pioneer有一套C90/M90前后级(更高级的Exclusive系列扩大机与喇叭似乎都没有引进台湾),造型与LD-S1很速配,不少年轻人徘徊在音响店门外瞻仰,当时似乎遥不可及的价格,现在只能拿来塞牙缝啊!Nakamichi向Threshold创办人Nelson Pass购买「Stasis」线路专利,制造了一部输出200瓦的PA-7后级,不少人反应声音不够温暖,于是Nakamichi也被推入冷宫。Luxman倒是推出了一系列真空管/晶体混血的中低价位CD唱盘与扩大机,当时吸引了不少音响初哥。十年前Onkyo在台湾可是很红的,「王曲」音响命名活动办得有声有色,我记得它家的P309/M510与P308/M508前后级声音细致高雅,蛮耐听的。当时最贵也最重的扩大机,大概是Jadis的JA-200了,代理商多用以搭配Westlake喇叭或全铝带的Apogee喇叭,直到今天,JA-200仍可称霸一方。喜欢音色甜美的,会使用Jadis JA-80,或者温暖到家的美国Quicksilver Audio真空管后级,它们点起来闪闪发亮的样子煞是迷人。Conrad Johnson也是纯真空管名店,200瓦的Premier One用来搭配Infinity IRS Bata,是当时顶级示范之一。Audio Research则是另一真空管重镇,建立透明度新标准的SP-11前级、全真空管的D-250 MKⅡ后级、FET/真空管混血的M-300后级,都是音响迷心目中最顶级的发烧器材。现在ARC的Reference 1/Reference 600前后级后称再一次建立标准,但价格也非吴下阿蒙了。谈到混血机,Counterpoint肯定青史留名,它家的SA9唱头放大器与SA11前级在国外有「史上最靓声」的美誉,但庞大的真空管群让人望而生畏,倒是输出两百瓦的SA-20后级,有阵子成为笔者所能负担得起的梦幻器材。穷人多半会选择VTL,它以平实的价格提供大瓦数的真空管扩大机,只要不嫌弃它的美国风味,的确可以「吃到饱」。十年前有名的晶体扩大机就只有几个牌子,十年后还是差不多,新加入的厂牌多半是欧洲产品,说来可笑,那时候mbl、Buermaster还没多少人知道是「虾米碗糕」呢。Mark Levinson从美国、日本一路红过来,No.26是晶体前级的新标竿;需要推低音,ML-3后级个个竖起大拇指;No.20单声道纯A类后级更是令人羡慕的器材,就算捞到No.23后级也够高兴老半天了。新旧Mark Levinson让我选择,我会选旧的。与M.L打对台的是Krell,只要扛出KMA-200或KMA-400单声道纯A类后级,不必开声就够吓人了,但与新产品相较,老Krell价格还蛮合理的。Jeff Rowland不特别强调大功率,但无论Coherence 1前级、立体声的Model 5后级或输出350瓦的Model 7单声道后级,都以音乐性取胜,时至今日依然有存在的价值。Threshold的FET10/S500前后级可以说是Nelson Pass最抵买的产品了,过去如此,今天还是如此。其余如PS Audio、B&K、YBA、Perreaux、FM Acoustics、McIntosh、Quad等产品,际遇各不相同,但始终无法成为市场主流。唯一的例外是Musical Fidelity的20瓦综合扩大机A1,它便宜、粗糙、高热、功能简陋,但就是好听,十年前不知温暖多少音响新鲜人的心。喇叭风起云涌,大江淘尽多少英雄好汉传统单体喇叭多年来并没有突破性进步,设计者不外乎在振膜上变花样,在箱体上下工夫,于是频率两端更延伸了,速度更快了,透明度与细节增加了,动态表现更好,一切都往「Hi-Fi」方向前进,即使老店Tannoy亦然。喜不喜欢这种声音另当别论,我们看看十年前经常出现的一些牌子,如Mordaunt-Short、Altec、Heybrook、Wharfedale、Infinity、Celestion、Rogers、AE、ProAc、Spendor、ATC、AR、Linn、Monitor Audio、Harbeth、JBL、Misson、B&W,现在还有多少「红不让」呢?在品牌如过江之鲫的喇叭市场上,只要稍不留神,很可能就会成为历史名词。死抱着老喇叭不放,并非上策,如何在新人辈出中找到值得常相左右的良伴,才是音响迷要伤脑筋的。个人以为十年来喇叭方面有几个主要的转折点:一个是意大利喇叭的引进,一个是Genesis的出现,最后是AV环绕声喇叭流行。意大利来的Sonus Faber Electa Amator,不但让小喇叭售价攀上高峰,它的原木造型与庞大气势同样震撼人心。此后小喇叭越来越贵,越来越精致,但可不保证声音越来越好。Genesis出现后很快取代Infinity喇叭王的地位,从主角的GenesisⅠ到配角的超低音,横扫整个音响圈。Genesis采用了平面振膜中高音,直接威胁到Acoustat、Quad、Martin-Logan等静电喇叭与Apogee、Magnepan等平面喇叭的市场;而它的伺服低音又比Infinity青出于蓝,于是一下子影响了很多人的生计。Genesis喇叭提供了两个启示:要完整表现录音讯息,重现临场规模与逼真感,喇叭要嘛就得采平面震膜设计,要嘛就得使用多个单体,增加推动空气的量,听起来才会轻松自然。十年以前,这种观念很少人提及;十年以后,这样的观念会不会被推翻,我们就拭目以待吧。<图2>
分享
转发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68010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爱音乐的国斗士
爱音乐的国斗士
组别
论坛发烧友
生日
19720110
帖子
433
积分
0
性别
注册时间
2005-09-13
爱音乐的国斗士
论坛发烧友
2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6-02-20 10:50
|
只看该用户
谈古论今,顶一下!不过二十年前的二十万在广州能买到一套很不错的房子了,今天的二十万估计只能买个不错的洗手间。同样道理。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68608
精华
0
19701008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山东老杨
山东老杨
组别
论坛博士后
生日
帖子
861
积分
861
性别
注册时间
2005-10-18
山东老杨
论坛博士后
3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6-02-20 12:13
|
只看该用户
谁能预测二十年后的音乐载体又是什么哪?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68010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爱音乐的国斗士
爱音乐的国斗士
组别
论坛发烧友
生日
19720110
帖子
433
积分
0
性别
注册时间
2005-09-13
爱音乐的国斗士
论坛发烧友
4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6-02-20 12:51
|
只看该用户
nan23发表的内容:
说白啦 又回到收音机时代啦 哈哈
哈哈,那现在所有的音响店不是得关门大吉。不过回到收音机时代恐怕难,HIFI的乐趣在于“玩”。当大家都拿着个收音机就能享受高音质的时候。肯定又会有其他玩法出来了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86683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nan23
nan23
组别
论坛博士后
生日
19720110
帖子
2953
积分
2953
性别
注册时间
2005-06-14
nan23
论坛博士后
5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6-02-20 12:28
|
只看该用户
我预测二十年后的音乐载体是卫星微波
休斯公司的Ka波段的卫星技术已经研发成功 只要巴掌大小的卫星天线就可以接收卫星信号 而且带宽比现有陆地上的网络带宽高出许多许多数量级 不过现在抗雨衰和雾衰还有待完善
二十年后我预计每个人就是一个卫星终端站 设备和天线已经整合进服装 音乐只是海量信息的一小部分
说白啦 又回到收音机时代啦 哈哈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72377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didadi
didadi
组别
论坛学士
生日
19720110
帖子
160
积分
171
性别
注册时间
2006-02-18
didadi
论坛学士
6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6-02-20 13:45
|
只看该用户
日本人发明了很多数码的新东西,但却不能长期保持优势,何解?可能是文化底蕴问题吧。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68608
精华
0
19701008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山东老杨
山东老杨
组别
论坛博士后
生日
帖子
861
积分
861
性别
注册时间
2005-10-18
山东老杨
论坛博士后
7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6-02-21 09:55
|
只看该用户
因为日本的产品都是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东西,不象欧美的产品往往不记成本生产!象西电的东西,到现在也是经典!
TOP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
高级编辑器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默认表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回复
查看背景广告
隐藏
发新主题
发烧专区
HiFi乐趣
音乐唱片
器材用家专区
在线试听
交易论坛
硬件交易
软件交易
浏览过的版块
硬件交易
音乐唱片
器材用家专区
TOP
设置头像
个人资料
更改密码
用户组
收藏夹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