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理解的数码声和模拟声 [复制链接]

查看: 36605|回复: 241
11#

恩,手头有一份Ampex 351开盘母带机的使用手册,现在把其中技术性能那一页贴上来:

[upload=jpg]Upload/200622810533537328.jpg[/upload]

大家不妨亲眼看看其中的频率响应、信噪比这两项指标。这里暂时先不拿CD和模拟母带比,先比CD和LP。看完上述Ampex的官方技术指标之后,哪位觉得制作一流的AAD和ADD的CD音质不够LP忠实于开盘母带的话,请举举手好么?
TOP
12#

dr kuang 在 2006-2-28 12:19:25 发表的内容
声音最终是靠耳朵来听的,找两台同档次的胆机和石机功放,比较一下频响范围,讯噪比,总谐波失真等,是否就能不通过耳朵就认为技术指标高的那款声音更“保真”?只要有一定经验的玩家都知道这个道理——音响器材指标中很多部分是工业指标,并不能完全说明音质,音色等差别,我们现在手头上甚至没有指标能准确标识出两对音箱的分析力差别。
如果全部根据音响指标而不加分析,我们是否就可以得出同一母带制作成CD唱片的效果优于复制一盘开盘母带的结论?实际上呢?


邝版请勿误解我引用Ampex资料的用处。通过Ampex的一些技术指标我只是想在某个方面表明:对于某些早期的立体声母带,CD格式是足够不加压缩地容纳下来的。
TOP
13#

dr kuang 在 2006-2-28 12:19:25 发表的内容
声音最终是靠耳朵来听的,找两台同档次的胆机和石机功放,比较一下频响范围,讯噪比,总谐波失真等,是否就能不通过耳朵就认为技术指标高的那款声音更“保真”?


邝版如何定义“保真”呢?——是指耳朵觉得好听,还是指和真正的声波一模一样呢?
TOP
14#

dr kuang 在 2006-2-28 13:43:44 发表的内容
是否真的足够了吗?
除了频宽和动态范围,还有采样精度,DA转换的误差,音频CD格式还要再加上多一次的不同数字格式间转换时的误差。
关于DSD技术的诞生就非常能说明问题:几大唱片公司都一直在寻找能替代早年模拟录音母带的数字化保存方法,一方面是成本,另一面是模拟母带的自然蜕化。PCM技术从1648一直发展到24192,唱片公司都认为未能代替模拟母带,最终开发出了精度更高的DSD技术。


世上不可能存在100%足够的方法。

排出所有硬件的因素,在设计频宽内,PCM理论上的唯一、仅有缺点便是量化误差,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缺点。

DSD使用的Delta-Sigma技术很早便有了(60年代就产生了,只是没有用于音响领域而已)。两者都有量化误差,PCM的是1/(2^n)数量级,而Delta-Sigma则是1/n这个数量级的,两者各有优缺点。
TOP
15#

开心果 在 2006-2-28 12:56:38 发表的内容
15K,-2dB。20K,25K,多少dB?虽然比-2dB还小,但毕竟还有啊。


开心果兄之前都提到过,由于自然声音在高频段的分量的振幅是很少的,因此PCM格式的量化误差在那个时候是不可忽略的——那么,对于模拟母带来讲,它在高频段的衰减同样也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失真——何况现在的衰减是几分贝的数量级了。

由于现在没有Ampex的官方测试数据表明Ampex 351在高于20kHz以上能够保留多少信号,但是我找到了由Performance Recordings用现代技术和元件改造过的Ampex 351,它们测试了这部改造提升之后的Ampex 351,对于30kHz的信号,它有6分贝的衰减——好了,现在不妨想想:既然大家都知道乐器的声音在超声波频段的振幅已经很微弱了,假如Ampex 351真能够捕捉到这些信号,它还要在这上面衰减6分贝,那么这些信号是否会被完全淹没在背噪中呢?——请注意Ampex的信噪比只有55分贝哦。
TOP
16#

松香味 在 2006-3-7 10:32:04 发表的内容
“就以「火战车」为例﹐LP在500Hz以下的频域噪音的确比数位软件还大﹐那是因为炒豆子杂音与沟槽摩擦杂音所致。可是﹐从2kHz-10kHz之间﹐LP的噪音底层实测值为-96dB﹐远低于数字软件的-88dB(数值越大表示噪音越低)。”

上面的“实测”,我的确愚钝不能理解,不会是有人篡改了“权威”的原文吧?


对啊,我也觉得很奇怪,测试者怎么知道信号里哪些是音乐,哪些是噪音呢?——他不会用静音的音轨吧?或者用的是CD机的模拟输出口吧——那样的话测试结果就更没有意义了。

事实上我把整张CD的镜像拷贝下来,在两轨衔接的没音乐的那一段里,CoolEdit经常显示各频段的能量为“负无穷小”,根本就不是-88分贝之类的结果。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17#

LBZ 在 2006-3-7 0:02:27 发表的内容
前段时间听了一下几千块卡带机放的母盘和6万多的cd机对比.


卡带机能放开盘母带??
TOP
18#

刘汉盛的上述文章严重篡改了原作者英文原文的描述和观点。比如说他竟然写“为了能够让计算机分析音乐资料﹐不管是CD或DVD-Audio、SACD的讯号都是从音响器材的模拟输出取得”这句话——看过英文原文的朋友必定会怀疑刘汉盛到底懂不懂英文。

国内的不少烧友就是被这类蹩脚的杂志写手的让人啼笑皆非的谣言所迷惑的。
TOP
19#

dr kuang 在 2006-3-7 16:37:08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兄的理论水平不错,但忘记了结合实际。
“负无穷小”只是数字编码的内容,实际在重播时就是另外一回事——因为数字器材的内部噪声,负88dB已经是比较高的指标了。简单地说,任何一台CD或者解码器,都有自己的本底噪声存在,所以理论上零背噪的编码,在播放时是有背噪的,只用软件看而不去听“零背噪”才可能出现。


我的意思是不应该用某台唱机的性能来代表CD格式的实际性能,因为唱机的技术是不断提高的。再说,要制造在零信号状态下背噪为零的D/A,真的可以做到:只要弄一个判断电路,一旦预读取到长度超过某个值的全零信号,就立刻切断模拟输出端;一旦预读取到信号又重新不为零,就立刻接上输出端——尽管我知道这样做很无聊,也不会有厂家就为了这个而额外多加一个判断电路(并且还要费功夫把多加这个电路所带来的另外污染给消除掉),也不会有消费者就因为CD音轨之间会听到硬件的些许背噪就不买这台CD机——我只是想说,在数字领域,很多时候只有想不到的,却没有做不到的(只要我们不惜任何代价,不惜任何成本)。

“常规”的将近无噪音的DAC是有的,但是民用市场里目前没有;甚至我觉得录音专业器材里,据我所知某国政府也不允许把最新军用用途的技术用在这个领域。过去两个月里因为参加某项project,所以有机会看了一下一些受NSF基金资助的DSP项目,其中便有高精度DAC。那次示范者拿了一块市场上能够买得到的DAC,然后让我带上耳机在隔音室里听,果真能听到一丝丝的“嘶声”背噪;接着他拿了项目阶段性成品的DAC让我听,真神了——这个时候我除了只听到自己的客观性耳鸣声之外,没听到其它任何的噪音。该项目的性能数据是不公开的,所以我没法知道准确数值。但根据我的感觉,在隔音室里能让我竖起耳朵听耳机都听不到的声音,强度绝对很小很小——肯定远小于-88分贝。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20#

dr kuang 在 2006-3-7 17:40:21 发表的内容
或者你说的真有其事,但人耳在严格隔音的环境内的底噪可能很多人没经历过,不应止是听到鸣响,应该能听到血管搏动的声音,或者是当时的隔音室背噪还比较大所以你没听到,但如果用来测试或者演示这么高技术的产品,应该在更严格的声学条件下进行。


“客观性耳鸣”我指的是已经包括了耳神经生物电、血管内血液流动、肌肉收缩等那些声音。

对于该项目我不能再多说任何信息了,也请邝版相信该实验室的标准是最好的,按照它的负责人说:里面是世界上最安静的地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