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理解的数码声和模拟声 [复制链接]

查看: 36625|回复: 241
21#

应该这样说,LP的伟大之处在于再现已成为过去的录音时;数字技术的伟大之处是在高速发展的未来。
历史没有把机会留给现代的数字录音去记录40多年甚至更早的声音,而随着模拟母带不可逆的老化,甚至没有给数字机会去完全再现它,LP的真正意义正在于此。
至于现在的数字录音,虽然有不少情况下制作成LP效果比CD好,但并不能就说LP比数字格式好,只能说音频CD这个格式不好,不能代表数字录音的应有水平。
TOP
22#

声音最终是靠耳朵来听的,找两台同档次的胆机和石机功放,比较一下频响范围,讯噪比,总谐波失真等,是否就能不通过耳朵就认为技术指标高的那款声音更“保真”?只要有一定经验的玩家都知道这个道理——音响器材指标中很多部分是工业指标,并不能完全说明音质,音色等差别,我们现在手头上甚至没有指标能准确标识出两对音箱的分析力差别。
如果全部根据音响指标而不加分析,我们是否就可以得出同一母带制作成CD唱片的效果优于复制一盘开盘母带的结论?实际上呢?
TOP
23#

felixcat 在 2006-2-28 13:38:03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6-2-28 12:19:25 发表的内容
声音最终是靠耳朵来听的,找两台同档次的胆机和石机功放,比较一下频响范围,讯噪比,总谐波失真等,是否就能不通过耳朵就认为技术指标高的那款声音更“保真”?


邝版如何定义“保真”呢?——是指耳朵觉得好听,还是指和真正的声波一模一样呢?


指和正常声波一样。
实际在重播时,没有任何方式是可以做到真正的“保真”,也就是说任何录音或者音响系统都存在着失真。但失真的方式有非常多的形式,而我们现在所用来衡量这些失真的音响指标只是其中用现在的仪器能较准确检测出来的那部分。
TOP
24#

SACD的CD层没有DSD讯号,只有PCM讯号。
CD机不读SACD的CD层,是光头的问题。
TOP
25#

古典音乐888 在 2006-2-28 16:03:35 发表的内容
请教Dr kuang版,老的LP模拟录音和新的数字录音LP在封面文字上怎么样区别多谢?


欧美唱片主要公司在80年代初开始全部转用数字录音,而且一般古典音乐唱片都会在唱片上明确地以DIGITAL字样标示出来。
流行音乐的情况就有点混乱,唱片公司经常不标明,一般欧美除了个别小公司,82年后基本都采用了数字录音。港台就更加混乱,各公司在80年代后期开始数字录音的时间都有所不同。如果是在过渡时期,唱片上又没有提供资料的LP,只能参考一下相同录音的CD唱片提供的资料了,ADD者是模拟录音,DDD者是数字录音。
还有种情况比较特殊,在数字录音早期的LP唱片,即使是模拟录音的,有时也搞个“DIGITAL MARSTER”,这是模拟录音的母带用数字制版后再做成LP,也就是ADA的唱片。
至于现在新录制(不包括再版)的LP唱片,情况刚好和80年代相反,如果是用模拟录音的,唱片公司会生怕消费者不知道,一定会强调的。如果没有标明,必是数字录音无疑。

最后,如果实在查不到准确资料,就只能靠听了。其实如果听不出来,那么是数字录音还是模拟录音对我们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好听就足够了。
TOP
26#

中国音响总结 在 2006-3-6 19:42:35 发表的内容
今天借了一条朋友用西电老线做的非常粗壮的电源线用在音源上,发现整个音响系统的模拟味道增加了,中频变厚了,速度慢下来了,听感有点LP的味道,看样我们的数码需要老的产品的模拟支持啊,大家也都漫漫调自己喜欢的数码模拟味道吧。调整系统一定要大胆的尝试,不要被论坛所谓的论点吓住。


这个问题就可以有两种说法:
说法一(反方):如范登豪博士所言,这是典型的“用一个错误修正另一个错误”,很明显是因为原来系统的高频刺耳搞不好,干脆一律削掉,听感上的舒服是通过牺牲信息量来得到的,如果这样玩法,何必买这么高档的音响器材,当时买更低档的,声音肥蒙混浊得器材不就得了?
说法二(正方):邓伯伯说得好“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在现有器材条件下,只要能使声音让自己觉得好听就是硬道理,毕竟家庭不是录音室,我们也不是录音师,买音响器材是为了用来享受音乐,享受人生的。


不过我自己就觉得上面两个观点都和模拟声,数码声无关,只是音色和平衡度的问题?否则如果把楼上这条西电接在用LP做声源的系统上,声音岂不是太“模拟”?哪会是什么声?
其实如果玩LP有足够的经验就知道,LP器材调整不当,完全有可能发比数码器材更冷更刺耳的声音,而且越是高档的器材这种现象就越常见。
我觉得好像不能因为刺耳就说这是“数码声”,因为柔和就说是“模拟声”?
TOP
27#

在目前的两声道重播音响设备条件下,单就重播效果而言,我觉得好的LP系统优点在于微弱的动态对比,这在表现乐器的质感和泛音上比较有优势,动态范围和讯噪比基本能达到家庭音响重播的要求;数码声源的优势在讯噪比和大的动态范围,但由于在家用条件下都有比较大的背噪,而器材及人的听觉系统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在制作成唱片销售时,这个优势并不明显。
但在使用上,数码系统的优势就非常明显,放进唱片PLAY就可以了。但LP系统就非常麻烦,有许多东西要调整,而且很多参数只有个范围而没有明确指标,好声与否完全依赖经验。

但在录音的时候,数字技术的优势就相对较明显些,为什么这样说呢?模拟录音在记录弱讯号时有优势,但受制于母带的动态范围和背噪,这和家庭条件无异。但数字器材就不同了,虽然在记录弱讯号时有不足,但利用动态范围大的特点,可以先把讯号电平放大后再记录,这就可以部分抵消了记录弱讯号不足的缺点,甚至能记录下比模拟录音更微弱的讯号。但为什么只说“部分”呢?因为还有“微动态”(讯号间微弱的强度差异)这一环节目前应用的数字录音器材还未能完全达到或超越模拟技术。


这里提个题外话:“爆咪”现象。
在模拟录音的时代,因为母带记录的动态范围有限,在录制大动态时很容易“爆咪”,要求在录制时就限制输入电平(动态)这个不难理解。但最近不少使用2496数字格式录制的“发烧人声”也频频“爆咪”,这些人声其动态通常也就10多个分贝,为什么有100多dB动态范围的数字录音会“爆咪”呢?原因很简单,在录制时录音师为了捕捉到更多的细节,把输入电平调得过大了。
TOP
28#

felixcat 在 2006-3-7 17:10:26 发表的内容

“常规”的将近无噪音的DAC是有的,但是民用市场里目前没有;甚至我觉得录音专业器材里,据我所知某国政府也不允许把最新军用用途的技术用在这个领域。过去两个月里因为参加某项project,所以有机会看了一下一些受NSF基金资助的DSP项目,其中便有高精度DAC。那次示范者拿了一块市场上能够买得到的DAC,然后让我带上耳机在隔音室里听,果真能听到一丝丝的“嘶声”背噪;接着他拿了项目阶段性成品的DAC让我听,真神了——这个时候我除了只听到自己的客观性耳鸣声之外,没听到其它任何的噪音。该项目的性能数据是不公开的,所以我没法知道准确数值。但根据我的感觉,在隔音室里能让我竖起耳朵听耳机都听不到的声音,强度绝对很小很小——肯定远小于-88分贝。


或者你说的真有其事,但人耳在严格隔音的环境内的底噪可能很多人没经历过,不应止是听到鸣响,应该能听到血管搏动的声音,或者是当时的隔音室背噪还比较大所以你没听到,但如果用来测试或者演示这么高技术的产品,应该在更严格的声学条件下进行。
TOP
29#

felixcat兄的理论水平不错,但忘记了结合实际。
“负无穷小”只是数字编码的内容,实际在重播时就是另外一回事——因为数字器材的内部噪声,负88dB已经是比较高的指标了。简单地说,任何一台CD或者解码器,都有自己的本底噪声存在,所以理论上零背噪的编码,在播放时是有背噪的,只用软件看而不去听“零背噪”才可能出现。
TOP
30#

如果一定要强求,那用得着这么麻烦?到零讯号时关掉功放不就OK了,但这样还有意义吗?

刘汉盛文中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确——在数字提示为“负无穷小”的声压时,用文中提到的器材实测为负88dB,这个就是器材的底噪,在播放CD时,无论有无音乐讯号,数字器材都会把自己的底噪一同输出来的。

他无非想说明CD的实际动态范围没有90dB以上而已,但实际上很少主流唱片公司会在CD上用尽这个动态范围的,数字器材的内部噪声虽可能影响音质,但对于商业唱片重播时动态范围而言影响不大。这个动态范围在录音的意义上更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