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理解的数码声和模拟声 [复制链接]

查看: 36687|回复: 241
21#

VV 在 2006-2-24 18:11:06 发表的内容
============
(如果使用DSD录音的话,当然都是用EMM Labs编码器,解码器的)
前不是说了:


很简单的道理:姑娘肯定说自已家青楼好的


1.他没有夸Telarc公司如何好,所以明显你的类比完全不合适.

2.你也可以拿出你的依据来证明Michael Bishop的说法不对啊.你最近录制了哪些专辑,觉得和他有不同看法,欢迎参加讨论,也给我们一个学习的机会啊.
TOP
22#

其实在讨论CD和LP差别的时候,有些人置疑我们的客观世界能否数字化来度量.包括那位在网上杂志里面非常能侃的教授.什么数码只能表示0,1,模模糊糊的地方0,1表示不清楚.这位教授在21世纪了,怎么对二进制的概念都搞不清楚,不要说模模糊糊,就是模模模模糊糊糊糊都能表示清楚.奥运会,0.01秒的差别都能用高速连拍相机给分辨出来,这不是技术进步的体现.100年前,如果用"连续"的秒表可能吗?

现在关键是在有限的数字精度16bit,和有争议的取样率44.1khz这种情况下,是否可以很好的记录,恢复模拟声音.这个其实就是带宽的问题.模拟记录设备难道没有带宽问题吗?那为什么45转的LP比33转的LP好声呢?为什么当时没有制订10转的LP,播放时间不是可以长3倍了,上面那些模拟行家们能否回答这个问题呢?

上面有人说DVD没有胶片电影画面好.那一个是家用介质,一个是商业用的,当然不一样,更何况现在还有blu-ray, HD-DVD.我再问你比较过数码电影吗?星球大战不就是数码摄像机录的.Disney的Toy Story等一系列卡通片哪个不是计算机制作出来的?画面无不都是参考级的,经常被用来作为演示片,怎么解释?

所以讨论CD和LP,特别LP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包括普通压片的,180g的,33转的45转的.本来里面还有差异.如果因为CD和LP的差异,就置疑数字技术,那自己应该自习一些科学知识了.不要以后被自己的小孩子笑话了.

CD只是代表了25年前,人类对数字技术的掌握,认识水平.以现在的计算机处理能力,介质容量,24/96, 24/192都是轻而易举的.
最后编辑Raxel
TOP
23#

再说上面的数码相机和传统底片的模拟相机.数码相机问世5年来,从最初的1.3M到现在8M以上的分辨率(家用机).几位朋友不看到数码相机的飞速发展,却拿它和传统商业用相机相比.什么数码等于印刷的,模拟等于洗印的.这只是特定设备的差别.

大家来比比顶级的.美国,苏联外太空侦察卫星拍摄的,可以细微到街道,甚至汽车车牌号码的照片都是数码照片,你模拟胶片行吗,可以达到这个信息量,分辨率吗?上面胶片照相机的支持者,拉出最顶级的出来遛遛?

现在只不过数码相机在家用,便携机这个档次上还在发展,芯片还在进一步进化.不看到数码相机的飞速发展,反而怀疑数字技术的能力.我实在不能认同.
TOP
24#

古典音乐888 在 2006-2-28 15:17:54 发表的内容
那请问有些很高级的还有普通CD机怎么不读DSD的信号,尤其是SACD2层的CD的DSD信号?


光头波长不对?就像VCD机读不了DVD一样?SACD用的是DVD介质.只不过特定的文件格式.而且DSD信号也是加密的.你放在DVD机里面也是读不了的.
TOP
25#

felixcat 在 2006-2-28 14:23:26 发表的内容
世上不可能存在100%足够的方法。

排出所有硬件的因素,在设计频宽内,PCM理论上的唯一、仅有缺点便是量化误差,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缺点。

DSD使用的Delta-Sigma技术很早便有了(60年代就产生了,只是没有用于音响领域而已)。两者都有量化误差,PCM的是1/(2^n)数量级,而Delta-Sigma则是1/n这个数量级的,两者各有优缺点。


DSD的优势并非是指标上面如何,其实它只相当于大约24/96.优势在于和PCM多bit相比,解码过程简单.
TOP
26#

Raxel 在 2006-2-28 4:40:40 发表的内容
再说上面的数码相机和传统底片的模拟相机.数码相机问世5年来,从最初的1.3M到现在8M以上的分辨率(家用机).几位朋友不看到数码相机的飞速发展,却拿它和传统商业用相机相比.什么数码等于印刷的,模拟等于洗印的.这只是特定设备的差别.

大家来比比顶级的.美国,苏联外太空侦察卫星拍摄的,可以细微到街道,甚至汽车车牌号码的照片都是数码照片,你模拟胶片行吗,可以达到这个信息量,分辨率吗?上面胶片照相机的支持者,拉出最顶级的出来遛遛?


现在只不过数码相机在家用,便携机这个档次上还在发展,芯片还在进一步进化.不看到数码相机的飞速发展,反而怀疑数字技术的能力.我实在不能认同.


dr kuang 在 2006-2-28 12:25:54 发表的内容
太空卫星使用数码相机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难道找人在太空上换菲林,然后座飞船把底片带回来?只能说明数码摄影的精度已经达到了某一精度要求,而且在远程影像传输时比模拟摄影有更好的实用性。


很简单,说明数码技术足够满足非常高的精度要求.甚至是极限的要求.对于怀疑数码记录方式的人是很好的驳斥.因为不论菲林胶片,或是音乐母带,LP,等模拟记录方式,也是对客观所被记录事物的一种压缩.经常有人说数码的极限是模拟.这句话比较容易产生歧义.数码记录方式的极限可以无限接近所被记录的客观信息.而模拟记录方式的极限也是无限接近所被记录的客观信息.

有些人说句数码的极限是模拟,就以为可以用来说明CD,DVD-A发展到顶就是LP的水平,是完全错误的认识.
TOP
27#

是啊,LP最大的价值体现为历史财富.这个是无法否认的.有许多名碟是目前专辑所能获得的最佳音质.很大一部分母带,丢失,遗弃,无法找到,或者自然折旧,现在根本无法再制作出相同音质的发行.有许多专辑,当年专门为了LP的频响EQ制作成工作母带,原始母带就没保存.有些老专辑再版只能拿LP经过EQ的工作母带,再EQ回来发行CD.效果影响许多.
TOP
28#

zhongruchao 在 2006-3-1 15:29:23 发表的内容
其实数码和模拟的最大区别在于,数码的东西即使很廉价也和最贵的差别不是很大,而模拟的真正体现了一分价钱一分货,而且往上没有极限。所以,其他的就不用我说了吧。
而所谓数码味和音乐味,我的理解是:因为不论模拟还是数码离真正的保真还有距离,所以不妨比喻为有明显颗粒感的照片,粗颗粒的模拟照片别有一番味道,这类似于音乐味;未加任何加工的粗颗粒的数码照片实际就是马赛克,类似于数码味,但有很多方式柔化或特殊效果化,最终也和模拟照片差不多,不过细看之下总不自然,也就是音乐味要差些。


事实上,说到底就是一个带宽的问题.不论模拟记录方式,和数码记录方式,都是对原始信息的一种压缩.所以不同的模拟记录介质,33转,45转,母带等音质也有所不同,而不同的数码记录介质,CD,DVD-A等音质也是不同.模拟方式如何好,但现在有多少人仍然在使用VHS为了那种迷迷糊糊的感觉,有谁觉得DVD画面太清晰了不自然?当音乐数码记录介质的解析度明显超过模拟记录介质的时候,现在这么多数码声,不自然之类的说法就不会出现了.
TOP
29#

zhongruchao 在 2006-3-1 15:01:35 发表的内容
卫星照片的原始片子就是胶片,一般即时传回的数码图像质量并不好,等到卫星回收后取出的胶片才是最高标准,你看到的地图就用到了许多这样的胶片的图像,只不过合成后最终的存在方式是数码的而已。


卫星照片,数字就传输回来了.那些卫星上面本来就没人操作,还专门有飞船来来回回运胶片?侦察卫星是24小时工作的,大哥你的消息准不准?

我看你说的是侦察火星之类的科研飞船,侦察卫星上面工作很长时间了,等到回收,黄花菜都凉了.
最后编辑Raxel
TOP
30#

Real 在 2006-3-3 0:21:25 发表的内容
当音乐数码记录介质的解析度明显超过模拟记录介质的时候,现在这么多数码声,不自然之类的说法就不会出现了. ==========================================================================这句是典型的费话!!!


那么请问你在这个帖子里面说了哪些有用的话?前面那么多感叹号关于频谱分析仪的问题,你都还没有回答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