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什么叫低音下潜深度?(封贴) [复制链接]

查看: 5100|回复: 14
11#

所谓的“低频下潜深度”可能被大家曲解了。
TOP
12#

重放低频的能力和低频分析力.
TOP
13#

csdam 在 2006-4-9 2:27:55 发表的内容
我信神话 在 2006-4-8 22:18:12 发表的内容
什么叫低音下潜深度?想听听大家的描述。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从20Hz-40Hz这个八度我称为极低频。这个频段内的乐器很少,大概只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号、管风琴、钢琴等乐器能够达到那么低的音域。由于这段极低频并不是乐器的最美音域,因此作曲家们也很少将音符写得那么低。除非是流行音乐以电子合成器刻意安排,否则极低频对于音响迷而言实在用处不大。有些人误认一件事情,说虽然乐器的基音没有那么低,但是泛音可以低至基音以下。
    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乐器的基音就是该音最低的音,音只会以二倍、三倍、四倍、五倍…等的往上爬高,而不会有往下的音。这就像您将一根弦绷紧,弦的全长振动频率就是基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弦长的振动就是泛音。基音与泛音的相加就是乐器的音色。换句话说,小提琴与长笛即使基音(音高)相同,音色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从40Hz-80Hz这段频率称为低频。这个频段有什么乐器呢?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缩号、低音单簧管、土巴号、法国号等。这个频段就是构成浑厚低频基础的大功臣。通常,一般人会将这个频段误以为是极低频,因为它听起来实在已经很低了。如果这个频段的量感太少,丰润澎湃的感觉一定没有;而且会导致中高频、高频的突出,使得声音失去平衡感,不耐久听。  

<<<<<<<<<<<<<< 作者不詳......csdam轉帖>>>>>>>>>>>>>>>>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upload=jpg]Upload/2006492275267348.jpg[/upload]

好彩,不是csdam老哥本人的观点,什么极低频无用论和什么乐器泛音不会向下延伸呢?实际上,乐器基音不会往下延伸,如果我们考虑空间作用,那么空间其实是会令我们听到的来自乐器的基音在往下延伸的。——请大家注意!
        音响音乐实用来说,就是:录音可以拾取空间信息,放音也可能还原并附加本地空间信息。注意:包括极低频。
    ——这是研究问题时,考虑点够不够的问题,也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累累出现的“阶段性遗漏”的问题。正如牛顿定理与相对论的发展。哈哈,扯远了。当然,极低频特别在量感上需要准确。
TOP
14#

举个例子,播放Rossini弦乐奏鸣曲(Decca马里纳版本)其中比如CD1的Track3,当倍大提琴的声音出来时候,除了耳朵听到琴声之外,用身体感受到下半部分琴腔的振动,那就是极低频。

或者,随便什么版本的圣桑第三交响乐(Organ),第二乐章的管风琴出来时候,不是用耳朵听到的,而是身体感受到的。
TOP
15#

还是把贴转过来吧:
虽然回贴没有想象的多,但也可以大体了解大家对“低音下潜深度”的理解。记得中学有位优秀的语文老师说起有两个字是后人曲解读错的,即“矮”与“射”。矢者——箭也,委者——草人也,两者合一本应为“SHE”,而寸身不理解为“AI”又能作何解?所以说这两个字是后人搞错的并非玩笑不无道理。
如果单纯理解为低频向下延伸的程度,无外乎与单元的下限频率,品质因素,音箱的阻尼调整,功放的控制力等有关。
我的理解“低音下潜深度”是指系统重放低音乐器所发出的低音应该在音场中有合理的深度表现,它与系统频响的平衡有很大的关系。
深度分上下和前后深度,也许上下深度误导了大家。
个人陋见供大家共讨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