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听LP的一个奇特现象,本人百思不解 [复制链接]

查看: 30198|回复: 233
11#

那么在高档CD系统上声音不影响交谈是因为高档CD系统的高音也会像旧LP这样明显衰减吗?

我不太了解你的LP系统的情况,在我听过的多数使用MC唱头的LP系统上,声音的听感上多数是比在同一套系统上放CD会明亮些的。
TOP
12#

差别更大!
TOP
13#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4-25 12:49:33 发表的内容

也许正有可能是适量动态压缩带来的?其实LP的动态范围是不能和CD比的,听感是一回事(其实很多人对动态的理解有偏颇),如果说是“LP在人耳较敏感的频段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量”,那就有点太..................如此这般,怎么算得上是高级信号源?MASTER TAPE可以在听觉全频段提供相当的信息量,但制成光盘后损失不少,还是载体格式惹的祸


80年代的香港流行曲录音能有多大的动态范围?能有30dB就很了不起了。

那句话或者说成“人的听觉系统能从LP中得到更多的信息量”可能更容易理解?

动态问题也有细节被忽略了,如果把频段细分后,人耳对那一段的动态变化更敏感?


最近有个惊人的准备挨砖的发现:LP在人耳最敏感频段的信息量比开盘母带高,经过母带转制的LP其声音效果受到了模拟开盘母带的制约,LP这一格式商业发行的唱片中真正最高规格是未经开盘模拟母带“污染”的45转直刻唱片。
TOP
14#

再接下去,数码时代来临其实可以使LP的表现更上层楼,DMM这个格式虽遭很多人冷遇,是有许多其它原因造成。
其实高BIT数码录音直刻LP可以比制作CD减少多次格式转换造成的JETTER,尤其是一些不依赖大量后期制作的录音,这样制作的数字LP在理论上比高BIT录音数字直录CD(高BIT的PCM录音不经后期制作直接转制而成的低BIT音频CD)有更少的JETTER失真,而且免除了播放者和制作者之间的数字时钟误差所带来的影响。
TOP
15#

felixcat 在 2006-4-26 7:41:23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6-4-25 22:04:02 发表的内容

最近有个惊人的准备挨砖的发现:LP在人耳最敏感频段的信息量比开盘母带高,经过母带转制的LP其声音效果受到了模拟开盘母带的制约,LP这一格式商业发行的唱片中真正最高规格是未经开盘模拟母带“污染”的45转直刻唱片。


问几个问题,顺便说说我的看法:

1.  "人耳最敏感频段" 具体指的是哪一个频段呢?——假如不能确定具体的数字的话,能否用大概的数字或者文字说一下呢?

2. “信息量”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细节么(也就是说是否说麦克风传来一个细节,同时用LP直刻和用开盘母带录制,最后发现LP能听到这个细节而母带则没掉这个细节)?还是指在敏感频段LP的失真度比开盘带小?或者还可能指的是其他什么?请邝版尽可能清楚地说一说好吗?

3. 先不看技术指标(因为这早已完全说明问题了),我们直观来看看:

开盘母带的原理是直接把电转为磁,记录磁;而LP,不管什么样的转速,原理是电 -> 磁 -> 刻针机械能 ->机械能转为移除母盘物质的能量,最后记录这种移除的效果(坑纹)——LP要经过这么多个步骤,每个步骤的物质都不同,难道我们还有可能相信:

**“电 -> 磁 -> 刻针机械能 ->机械能转为移除母盘物质的能量,最后记录这种移除的效果”**   此种模式的敏感频段信息量要好于  **电->磁,直接记录磁**?!

近来发现邝版似乎想把讨论观点逐步导向“LP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录音载体”哦!——尽管我很理解、很体谅“用高价买来的东西,心里想尽可能多地赞美它”这种心情,但是我们不能把它们的客观属性随意地扩大化啊!尤其是邝版在论坛上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这样缺乏论据的观点很容易误导其他网友的。

你想想:大家一看,哦,有资历的邝版说LP在敏感频段的信息量竟然大于开盘带(实际上并不是的),俨然是录音史上的终极产品了,那结果肯定是助长了国内炒作的风气(国外由于物质比较丰富,容易获取,所以人们反而不容易被误导)。我语言能力不够好,有些意思可能表达不出来,但说实话,我强烈地觉得目前国内病态的炒作气氛,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来自于一些有资历的人士的某些缺乏证据的、打擦边球式的、很有暗示性的言论。

我以上的意思仅仅是只论事不论人,如有言语不当请多多包涵。


人耳最敏感频段如果由其他人提问我可能会详细分析回答,你问的就不必了——明知故问!
驱动刻碟机的功放在60年代就已经用到200W胆机,磁头有几多瓦?一个是全过程的微弱信号,一个是放大后的信号,无视这一点而含糊地说电磁转换要么是对技术的无知,否则是否有点居心叵测?
在没有提出具体可信的数据前,拜托不要说这么肯定的话,请列出能够令人信服的在500~5000Hz频段内开盘磁带和直刻LP之间的技术指标对比来说明问题——如果有经过一定播放次数和保存年份后的比较更能说明问题——而不要随便妄下“实际上不是的”结论,这不是一个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员应有的态度。
众所周知的事实是绝大部分LP是由开盘母带制作成的,对于LP爱好者来说LP的某些技术指标是否超越母带其实意义不大,或者对个别对LP唱片有莫名仇恨情结的人来说这就可能有除去音乐和音响欣赏的意义,必除之而后快甚至不需说明理由?
另外被迫补充说明一个情况:作为一个音乐音响爱好者和LP唱片爱好者,我喜欢的原因只因为其音响效果,我更希望的是可以用比买正版CD便宜的价钱购得我认为比CD音响效果更好的LP唱片,而不会愚蠢到认为80年代初的数码格式制品是最佳的数码音频载体,还要花费“比买头版LP更加难以想象的价钱”去罗致和炫耀,最可惜的是二手唱片价格并不由我和你的观点来左右而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甚至我和你都不能经受诱惑而屈服于市场决定的价格。而且“病态的炒作之风”在我所接触到的事实是:买旧版CD的比买头版LP要严重得多!
TOP
16#



关于LP中频背噪的问题你不必太在意那位澳洲女人的0dB以下测试结果——LP系统即使在没有播放的时候,她所用的唱头放大背噪都不可能达到这个水平,她的实验结果并不足信。我的观点是来源于一个实际常见的现象:在好的LP重播系统上,可以非常清晰地听到来自模拟母带的背噪。而部分直刻唱片,在正常的音响聆听距离上,无法用背噪来分辨出正在播放的是CD还是LP,而这对于使用模拟母带转录的LP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务。
信息量是指记录到细节的多少,瞬态反应的失真程度(或者说速度感更容易了解)。直刻LP在瞬态反应上明显优于磁带转录的LP和CD这是个客观现象,用多喇叭花的唱片在自己的系统上比较一下即可(喇叭花的唱片要找到直刻版LP,母带制作的再版LP和CD都较容易)。

另外,你一方面强调“国外的消费者比较不容易被误导”,另一方面又说“国外市场里买头版LP反倒比买旧版CD的要严重”,你希望我如何理解?

另外,你不妨自己翻看一下你刚开始上这个网站时所发的关于自己唱片收藏的帖子。
TOP
17#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4-27 16:24:17 发表的内容
此图确实比较糟糕




这个这么糟糕的图是什么来历?
TOP
18#

felixcat 在 2006-4-27 6:00:39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6-4-27 2:24:04 发表的内容

驱动刻碟机的功放在60年代就已经用到200W胆机,磁头有几多瓦?一个是全过程的微弱信号,一个是放大后的信号,无视这一点而含糊地说电磁转换要么是对技术的无知,否则是否有点居心叵测?


这里大家都知道,对于一个信号处理系统,尽量少地加入非线性过程肯定是最好的。200W的电子管放大,这已经是属于强电范畴了;稍有些电子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对于弱电范畴的放大电路,非线性分析已经是必定要做的了;现在还何况是200W的电路,并且还是电子管啊!何况,电路的应用场还是宽频带!大家想想:原本属于弱电范畴的音乐信号电流,经过200W的全功率电子管放大之后,额外加入的失真会有多大?

还有,200W就是完全用于放大音乐信号?还是说有一大部分电能用在加热刻针上?

另外,我们千万不要想当然地以为磁带的磁性就“微弱”一个概念就了事。开盘磁带的磁性假如和例如电磁起重机那种大家伙来比当然显得微弱,但是对于日常环境来讲它的磁性不见得如我们想象中那般弱。举一个具体一点的例子:标准的开盘磁带的磁性,要比电钻机开动时产生的磁场强高达35倍(磁带360奥斯特,电钻机为10奥斯特);而用于把纸张之类固定在铁壁上的那些永磁铁(力量也不小了吧),磁性只比磁带多4倍而已。要把信息写入这种强度的磁带里面,太微弱的电流可行不通的。

大家看了以上我说的这些,难道会觉得有“居心叵测”的感觉吗?



等了这么久,这么多无线电爱好者聚集的网站,其中不乏DIY一族的高手们,看完上面这段文字居然都没有意见?

现在看来“居心叵测”确实是说错了,先道个歉。
TOP
19#

这还没完呢!
一些多轨合成的录音,比如说包括了电子合成器,电声乐器和真实乐器或者人声的唱片,这时我们甚至连录音师希望我们听到什么都确定不下来。再复杂一些的多声道电影,到底我们应该听到什么呢?这次连标准的电影院效果我们也无法用作参考,为适合家居环境的声学条件,DVD上的声音效果和电影院的版本有不同的制作。
TOP
20#

最近接触了一些“传统”的音响系统,其中有MC275和天朗的改良复刻号角同轴音箱(加强了盘边和箱体)这个组合,出来的声音比我接触过的绝大部分都更接近星海音乐厅10排左右的听感。从感觉上说这样的声音非常“保真”(接近现场听感),但理智告诉我,这样的“保真”再现的并不是唱片的声音——因为录音麦克风不是摆在音乐厅第十排上,可能有“味精”。

再下来的问题就更加复杂了:
同样距离下,越高音的频段率减越明显,我们在音乐厅中的最佳欣赏位置比麦克风的位置要远得多,这个“最佳位置”上高频段的能量要比唱片(假如没有经过人为调整)要少。但录音师制作好的唱片通常是希望给主流消费者在家中得到音乐厅最佳位置的欣赏效果。然后难道是“古董”器材播出了那个时代的录音师希望我们听到的音响效果,我们用现代的器材听到了唱片“实际上”但不“真实”(非录音师希望我们听到的效果)。
最后:重播一张唱片应该怎样才叫“高保真”?

“味精”这东西本来我的概念很明确,现在却感到无比混乱。

最后,该要一套听音乐还是找缺点的音响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