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只需花高价就能造就“神童”? 你相信吗? [复制链接]

查看: 3266|回复: 13
1#
只需花高价就能造就“神童”?

作者:赵王月;罗德宏  日期:2005.05.23  版次:27


    
10万元会费培养10岁大学生,“日出计划”令人匪夷所思 只需花高价就能造就“神童”?
    缴纳十多万元的会费,无需苛刻的测试,把孩子培养成“神童”,这是目前一家名为“创才智力潜能开发有限公司”推行的“日出计划”最吸引家长的部分。虽然听上去有几分匪夷所思,但记者通过连日采访,却发现在北京、广州两地选择该计划的600名会员家长中,具有清华、北大等名校背景的占到7至8成,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海归派”。一个引起专家质疑的培养计划,却得到大量高学历、高收入、高层次的家长的认同,成为一个难以解释的现象。
    教师  多为在校研究生
    “这项计划属于脑科学开发,不是简单的儿童家庭教育。”采访一开始,公司负责人攸武便郑重作出声明。实际上,5年前,电子专业的攸武还在广州一家通讯公司“做电子方面的工作”,从未涉足过教育领域。而他在北京签约的近280名教师,三分之二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的在校研究生,也都属于非教育专业。
    教材  生化等大学课程
    攸武告诉记者,他选择教师最重要的标准是专业,以生物为主,原因是“要培养孩子的兴趣,从动物、植物入门比较好”,这些完全没有教学经验的研究生每周末在公司的安排下前往学生家里,教授相关的大学课程。
    学生  0至15岁健康孩子
    根据日出计划规定,0至15岁的孩子只要符合以下三项条件:智力正常、身体健康和视觉无色盲,均可参加培训。但是,研究生给1岁的幼儿讲授基因工程、量子力学等高深内容是否奏效?攸武认为,大脑的容量决定于早期的开发,而0至1岁正是最重要的开发时机。按照这样的培养,“孩子凭借优秀的大脑,学几年就会超越他的老师,到10岁时必然不亚于研究生的综合智力,十几岁时,他们的综合智慧就能跳跃到人类智慧的最前沿。”
    一位教师表示,她判断学生是否理解的标准在于“讲授完一个新的概念后,小孩下一堂课是否还复述得出来”。
    口号  培养10岁大学生
    创才公司于2000年在广州创办,2003年到北京发展。据介绍,目前广州的会员已经超过400人,北京会员已经增加到180人。
    “十年后,凡由日出计划培养出来的会员,90%都将以优异的综合素质条件而入选世界各名牌大学,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同时,公司承诺,最高级别的“宇宙级会员”到10岁时,其综合智力水平达到十项指标并超越大学生。
    价格  1岁就需近9万元
    对于日出计划,家长们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其高昂的价格。公司规定,首次参加日出计划的会员必须交付6000元的教材费、6000元策划费及每年的会费。
    日出计划分为宇宙级、银河系级、太阳系级、地球级四个级别,宇宙级是最高的级别,对年龄的限制最严格,所配置的教师也最多。由于师资的问题,目前只有北京开展宇宙级,广州开展了银河系级和太阳系级,外地会员则只能选择参加地球级。记者查阅了宇宙级的收费情况,6岁会员的年会费为:13.89万元,5岁为12.89万元,依年龄递减,1岁是8.89万元。
    调查  日出计划是“实验”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攸武一再表示,他的计划是根据大量的科学数据和研究而来,“教育不是做实验,而是要做预测”;而对他的计划有直观感受的于西友教授则在给他的一封公开信中反复提出“实验”的概念,将此归类为“实验”。
    对此,北京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王宝祥认为:“日出计划”是否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要求创设者拿出科学的依据,不是漂亮的说辞,需要进行实验研究。如果没有足够的实验研究,便在社会上实施,实际上是拿孩子做实验品,而且收取高额费用,这样的做法不是对人的发展负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万一对接受日出计划“教育”的孩子,产生不利影响,如何面对家长和孩子。
    北京晨报(赵王月罗德宏)


为了赚钱,撒大话都敢说啊:(
分享 转发
TOP
2#

玩完!中国教育!!
TOP
3#

我信,就怕一般机构没这个本事:)
TOP
4#

“绿帽子”泡沫是怎样出来的

作者:王琳  日期:2005.05.23  版次:27


“绿帽子”泡沫是怎样出来的
    守着BB鞍前马后忙乎了几年,一次偶然的血型检测才发现,孩子是别人的,为人父只是一厢情愿。这样的个案如果出现在某个媒体的社会新闻版上,或偶尔成为左邻右舍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一点不会讶异。但甫一看到《15%的爸爸替别人养孩子》的新闻标题,还是大吃了一惊:喜悲转承的“父亲”并不是“极少数”或“极罕见”,而是高达“15%”,根据国外的先例,这已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比例。
    这是真的吗?老实说,从一开始我就很疑惑。于是搬出“google”、“baidu”一路搜索下去。在点击中见有一网页的标题由陈述换成了质疑:《15%的爸爸替别人养孩子?》。这篇署名评论将这一数据与北京某司法物证鉴定中心捆绑在一起,并又结合2004年杜蕾斯公司对中国人平均拥有性伴侣数量的披露,大胆地推想这次也不过是“生产商在中国市场促销的宣传伎俩”。文章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指出,“15%的爸爸替别人养孩子”的统计数据是否会“跟某司法物证鉴定中心有什么利益关系”呢?如果“15%的爸爸替别人养孩子”的统计结果成立,无疑将引发国人“亲子鉴定”的高潮。中国有3.6亿个家庭,按照15%的比例,就有5400万个爸爸在替别人抚养孩子,按照每次“亲子鉴定”至少1000元的费用估算,“亲子鉴定”业就会存在至少540亿元的潜在市场,这是多么诱人的“蛋糕”啊!
    男人的“绿帽子”中原来还藏有如此巨大的经济玄机!继续追查下去,可以找到一篇出自于5月18日《竞报》的初始报道。有关“15%”的数据来源,该报道表述如下:“北京华大方瑞司法物证鉴定中心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在一年时间里北京委托专家进行亲子鉴定的近600例检测中,有15%检测结果为排除亲子关系。也就是说,北京15%的受试爸爸在替别人养着孩子。”
    中国社科院哲学博士田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北京受试者检测排除亲子关系的比例为15%,但这个比例并不算高。因为要求进行亲子鉴定的人都是对亲子关系产生怀疑的人。15%恰恰说明在这些怀疑中,仅仅有15%是成立的,而有85%的怀疑不成立。”
    这样的解释显然并未满足一些媒体的期待,也许是本着对“轰动效应”的追求,去除了“受试爸爸”这个前提的“15%”被纷纷制造出来,新闻源所提供的基本事实则被扼杀、被漠视。刻意去除前提范围之后的标题或新闻,使得这“15%”很容易被误以为是“我市”或“我国”的一个数字。
    而以理性与客观自居的时事评论家们也积极参与到“15%”的制造中来,我怀疑这些个知识精英是否看了他们所着意评论的“新闻由头”,抑或只是为了追求“可评性”而刻意抹杀甚至歪曲了事实。
    自己立块靶子,自己把它砸得粉碎。印象中这并非从“15%”起,但希望到此而止。
    羊城晚报(王琳)

这个也牛!
TOP
5#

钱!钱!钱!钱!钱!
玩完!中国教育, 玩完!
钱!钱!钱!钱!钱!
玩完!中国教育, 玩完!
钱!钱!钱!钱!钱!
玩完!中国教育, 玩完!
.................
TOP
6#

"神童"计划是个挣钱的大项目……
TOP
7#

我最反感的是"中国教育/中国医疗".这是两个神圣的领域..........已经变质腐臭了........
TOP
8#

教育不与实践相结合就是死读书,绝对不可能培养出神童
TOP
9#

花祭 在 2005-5-24 13:46:38 发表的内容
神童有什么好?

我希望我的儿子开开心心,快快乐乐过一辈子就行了........

好!
TOP
10#

“吹水计划”就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