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最近迷上了号角喇叭,所以咬牙上了这个 [复制链接]

查看: 6284|回复: 18
1#
[upload=jpg]Upload/2006111417573620006.jpg[/upload]
是借用的图,我的那对是木色的.因还没有到家,到时候在发好图欢迎跟贴,都看看大家用什么号角箱
分享 转发
TOP
2#

源于这段时间,在寻觅合适的喇叭,听了不少的所谓经典名器,单拿,,ATC50 ATC150,PMC.贵族的.2.5 3.0 还有TONNY. WESTLAKE 的TOWN12始终不是很满意,好声的有,但是在搭配上的投入也是巨大.方能出好声.最令人满意的是听德国喇叭花的DUO.声音之均衡和通透感让人一听难忘,搭配上也简单,一台高质素的蛋机已经很好声了,可惜价钱是实在让人却步.但是以声论价,它也值这个钱.
    无奈只好退而求其它.最后碰到了这个Klipschorn.至少论人声,交响乐,小提琴.是让我满意了,而且搭配上不需要大的投入.
    我个人不懂技术,但是只是觉得.旧的喇叭比新的喇叭好声,容易推.
新喇叭材料可能更好,但是价格也是高得离谱.很多牌子的旗舰动不动就十几二十万.这个市场真的是畸形的.不过这个也叫市场运做吧.高级的型号不表高来卖,低档的就卖不动了
TOP
3#

                50年 歷久彌新 Klipschorn喇叭

這二個月來,二度去聽Klipschorn這對喇叭,二次給我們的感覺不太同。第一次用來推Klipschorn的是晶體每聲道100瓦前後級擴大機;第二次使用的是老古董Marantz 7前級與McIntosh 275真空管後級後級。二次中,那一次我的印象較深刻呢?是第二次!真不敢相信這套二十年以上的老真空管前、後級能讓Klipschorn發出那麼強的魅力。老喇叭、老擴大機,勾起了我對Stereo歷史的回憶。

Klipschorn的實體剖面圖,從這張圖中,讀者們多少也可以瞭解什麼是折疊式音號角。

1930年的立體聲

   可能很少讀者知道,正式商化的Stereo雖然1950年代未期才開始,但是早在1930年時,美國就已經著手立體聲的研究了。最早是貝爾電話公司的幾位工程師R.B. Flanders ,F. P. Maxfield , A.C Keller , H﹒C Harrison與D.G. Blattner等人在研究。當時他們也邀請一些音樂家參與,如海飛茲、Mischa Elman、Nelson Eddy、John Charles、史托科夫斯基等。大部份的音樂家都對Hi-Fl立體聲恃懷疑的態度,他們認為如果透過廣播、或聽唱片峙聲音太傳真的話會影響了去現場聽音樂的人潮。唯獨正在指揮費城管弦樂團的史托科夫斯基獨排眾議。他認為重播的效果愈好則能吸引愈多的人來聽音樂,這封整個音樂車業足有幫助的。因此他非常熱心且主動的率領費城管弦樂團為貝爾電話公司那幾位工程師作錄音實驗。

    當時研究的方向有二,一足改善Mono的音質,二足發展Stereo立體聲,最先被發展出來的立體聲錄音是用三支麥克風錄成三聲道,然後再出中間聲通併入左、右聲追的。二十年後的Mercury也秉承了這種錄法而創下了驚人的成就。當初試驗錄音時,史托科夫斯基不僅領導費城管弦樂團參予,他自己還下海操作器材。印證於他特別講究樂團的音響效果來看,他不愧為音響迷的祖師。

二張歷史性LP

    當初在試錄時有沒有留下母帶呢?不僅留下了母帶,後來還刻成二張紀念唱片出售。我自己就有這二張LP,它的標題是「Early Hi - Fi」,由貝爾貿驗室出版。錄音時間是1931到1932年間,二張唱片中有Mono的,也有Stereo的。由於是試錄性質,因此都是樂曲的片段。在將近六十年後的今天來聽這二張LP唱片,是怎樣的滋味呢?心中充滿感激之情!就是因為有了先人的努力,使得今日我們得以在此大發議論。

    除了貝爾電話實驗室那一批工程師在為未來的Hi--Fi努力之外,還有一個音響史上極為重要的人物也在1940年代開始嶄露頭角,那位大師就足Paul W. Klipsch,號角式喇那的老祖宗。在談及Klipsch本人之前,我要先澄清一件事情:許多音響迷一直認為Paul W. Klipsch已經「溶入」歷史。其實,據此間代理商志仁告訴我,Klipsch去年才退休,將棒子交給了他的表弟,繼續經營Klipsch喇叭公司。

大師Paul W. Klipsch

    Paul W. Klipsch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四方臉、頭髮往上梳、戴眼鏡,士唇留髭,表情看起來蠻嚴肅的。他l904年三月九日生於印地安那州晚Elkhart。他先在1926年拿到新墨西哥農機學院(後來的新墨西哥大學)電子工程學位;然後又在1934年史丹福大學拿到工程師學位。在1926年,他就進入GE電子公司測試部門,在那裡待到1928年。1928到1931年間,他在智利一家叫Angle-Chilean Consolidated Nitrate Corp.工作。1934年到1936年間,他又換到休士碩一家Independent Exploration Co.。1937到1941年間,他換了同在休士頓的另一家公司Subterrex Co.。1941到1945年間他進入美國陸軍。最後,當然是自己成立了Klipsch and Associates Inc。

Klipschorn誕生

    從1939年開始,Pula W. KIipsch就開始研究喇叭,1943年就已替「Klipschorn」申請專利商標。不過,一直到了1946年,Klipsch才推出第一件Klipschorn。從目錄上看,Klipsch目前有九種型號,每一型的效率都在9OdK以上,而且大部份使用了號角式中、高音。當然,其中最迷人的仍然是最老的Klipschom 。屈指算算,Klipschorn這型喇叭到現在也已經有四十幾年歷史了。環顧目前市面上的所有音饗產品,還沒有年齡比它更老的。到底Klipschorn有什麼魅力,能夠經歷半世紀而不墜?現在您或許還不知道,但我相信等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您一定與我一樣,對Klipschorn會產生一種難捨的情感。

折疊式低音號角

    Klipschorn 的高度足132公分,寬度79.4公分,深度72.4公分,從正面看,它分二層。上層有面板網罩,下層則是一整塊木板。而從上往下看,它卻是呈三角形的。為什麼會是是這種樣子的呢?原來Klipschom是全號角式的喇叭,高音是號角、中音是號角、連低音也是號角。高音、中音用號角沒什麼問題,而低音用號角問題就來了,如果想要使低頻能夠低沈的話,號角就要很長。太長的號角怎麼能夠裝在一個木箱中呢?結果Paul W. Klipsch天縱英明,想到將號角折疊起來的方式可以解決低音號角的問題,於是設計了一種複雜的迷宮式低音號角,並且馬上申請了專利。可憐其他生產號角喇叭的公司祇好都採用號角、紙盆混合型設計。如果讀者們不健忘的話,就可以回憶起以前所看到號角喇叭的樣子:它們的超高音、高音、中音單體都是號角的,但是低音就用紙盆單體來代替。或許那些廠商會說紙益的低音要比號角式的來得好,但足我想其中一定免不了酸葡萄心理作祟;還有,折疊式號角低音的製作成本要比傳統紙盆低音高得多,這也是廠商會考慮的一個地方。

Klipschorm的線描圖

    折疊式的低音號角長得什麼模樣呢?我相信除了製造工廠之外,消費者一定沒有看過。我們這裡刊載了一張剖面圖與一張線描圖,請讀者們仔細看看。為什麼不拆開來拍呢?或許有讀者會問。其實那個折疊式低音號角如果一拆下來,便化成一片片的,再也看不出「折疊式」的奇妙。再者,要拆那一、二佰個螺絲,光用想的就令人手軟,更不要說動手去拆了。所以,就請讀者們原諒我們偷懶吧!折疊式號角低音為何要將木箱設計成三角形,靠著牆角擺、向後發聲呢?這是因為那個號角低音把整個牆角及向二端延伸的牆壁都當作「號筒」的一部份了,所以才必須塞在牆角裡。有了那麼大、那麼長的號筒,折疊式低音號角方可以發出低沈的低頻。

中間聲道的老祖宗

    「喇叭塞在牆角裡,這與現代音響美學相違背,能聽嗎?」大部份的音響迷在若到此處時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我想,為了解開這個疑惑,我必須再從早期的Stereo觀念談起。早期研究Stereo的工程人員發現,要聽喇叭立體聲並不需要三個聲道,把中間聲道的聲音混入左、右邊依然可以產生立體聲;而且,二聲道的刻片與重播都可以用左、右45度夾角的方式將音樂訊號刻在夾角二壁上。如此一來很容易就解決所有問題。在那個時代,現在音響迷很流行的「Toe In」這個名詞早已被提出來討論。大家那同意要想求得最佳的音像必須將左、右二喇叭向茗中問的聆聽者作某個內傾角度。如此一來,音像是準了,但是同時也產生一個問題----祇有一個聆聽皇帝位。對於將喇叭放在小房間內獨享的音響迷而言,這不是問題。但足,對於喜歡用大喇叭,在大空間中享受音樂的人們而言,在一個一、二十坪的客廳中設定一個皇帝位未免太離譜些。於是,Paul W. Klipsch就提出一種補救方法,他要Klipschorn喇叭的用家們在二喇叭中間 再加一支喇叭,這個中問聲道喇叭負責左聲道加右聲道的音樂訊號。如此一來,整個聆聽區域就不止限於一個皇帝位,而是像音樂廳般形成一片聆駝區域。看到這裡,有著AV的讀者們一定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不錯!Pro Logic!在今大,AV的廠家要求看AV的人要在二喇叭之間增加一個中閒聲道,而機器上也有Pro Logic解碼,以便使AV的音效達到最佳的臨場感。這個理論,Paul W. Klipsch早在幾十年前便已提出,並證明有效。是否今天看AV的人都要尊稱Paul W. Klipsch一聲老祖宗?

    轉入正題,二支大喇叭塞在牆角能聽嗎?當然能將,它會產生一個很寬廣的音場,就像在音樂廳中聽音樂般。但是,此時的昔橡無法像一般小喇叭般那麼清楚,因為聽像Klipschorn這種大喇叭勢必要有一個大空間,而我剛才已經談過,在一個大空間中坐一個皇帝位是相當滑稽的。這也就是說,如果您用了Klipschorn ,您一定是將二個喇叭擺在長邊的二個角落裡(短邊太窄了,反而糟蹋這對喇叭),而且,您也不可能坐在「聲焦點」的三角形頂點上聽,因此,它所再生的音像一定比較模糊。如果您想要有精確的音場, 那麼,請遵照大師數十年前的叮矚,在中間擺一支喇叭 。如此,您就可享受到極大的音場與清楚的音像了。

    假若要加中間聲通,到底要加什麼喇叭呢?隨便去外而買一支喇叭嗎?不行,如此一來 ,不僅音色不同,也破壞了Klipschorn的整能典雅之美。Paul W. Klipsch建議用家一定要用Klipsch的La Scala或 Belle。這二型喇叭的造形、效率、音色與Klipschorn最接近,因此搭配起來最完美。可惜我未聽說過台灣的用家有遵照Paul W.Klipsch的指示而用「三支」喇叭者,甚至在代理商的屬試聽室中,也祇看到二支Klipschorn而已實在可惜!

百年也不落伍

    Klipschorn推出迄今已數十年,它怎麼能夠趕上現代的要求呢?有這種想法的人錯了。Klipschorn的規格載明頻寬為35Hz~17KHz土3dB (這還是一個很保守的數字)。與那些動輒2OHz~2OKHz土3dB的小喇叭相較而言,Klipschorn的規格好像不甚出眾,但是,等您聽到之後就知道完全不是那回事了。Klipschorn剛推出時就有這種規格嗎?不是的!事實上Klipschorn外形雖然沒變,但是內部三支號角卻不斷的在改進。Paul W. Klipsch顧慮到音響迷賺錢不容易,因此在設計新號角單體時謹守一個原則,那就是尺吋完全一樣。如此一來,祇要把舊的拆下,換上新單體,Klipschorn就毫不落伍的跟到了數位時代。像低音號角的單體最早用Stephens P52LX2,後來用Stephens l03LX2,再來又改用EV的l5WK。再往後則用Klipsch自己的K-33J,K-33P,目前則使用K-33E。中音號角在1947年到1949年間用的是WE的713A,1949年到1951年間換用Stephens的Pl5。從1951年到1961年間使用了自己的K-55V,目前則是K-55M 。高音單體目前則是用K-77M。此外,中音與低音的「號角」也可以換。甚至分音器也可以換。您說,Klipschorn有沒有可能再用一百年?極有可能。所以,我想說:買了Klipschorn喇叭的人就好像是買了活化石或可符合現代要求的古董。不要說一百年了,就算五十年後好了,當其他數十萬元級的喇叭已經銹光、爛光時,唯有售價不到二十萬元的Klipschorn還在牆角裡一邊散發著古董的魅力,一邊還唱著美妙的音樂。您看!能不心嚮往之嗎?

超高的效率

    Klipschorn還有一處令我心動不已的地方,那就是超高的效率。它在一瓦的輸入時在一米前測有104dB的音壓。換句話說,它在一般十幾坪大的房間中祇要有10瓦的功率便可以使音壓達到115dB--120dB左右,這種音壓可以讓您享受到最震撼的樂團演奏。而它卻可以承受100瓦的輸入,您說!還有什麼火車聲、砲聲不能再生的?至於大鼓,那已是小兒科了。效率高還有什麼好處呢?近年來,我聽了愈多高效率的喇叭,就愈覺得高效率的喇叭很容易能再生出「很像」真實樂器的質感,而且,它有一種很輕鬆、自然的感覺。我自己用的是低效率的喇叭,因此我的感觸更深。我相信許多使用超低效率喇叭的人一定也有同我一樣的感想,祇是怕被人譏為落伍而不敢說出來罷了。

300B來推可能最好

    Klipschorn推薦的功率擴大機祇要20瓦就足夠了,這實在是一個太迷人的數字了。或許近十年來的音響迷早已習慣於擴大機無限制的膨脹輸出功率以應付難推的喇叭,因此早已忘記素質優異的小功率擴大機長得什麼樣子。這也是一般人認為早期擴大機已經落伍的原因之一,因為那些小功率的擴大機根本無法應付今日的那些怪胎喇叭-----極低的效率、扭曲的負載阻抗曲線;還有為了縮小箱身體積以符合目前居家環境需求,不得不排除箱內空氣容積的幫助而以大功率把聲音擠出來。功率擴大機愈大,則投資在與聲音無關的成本上也就愈高。還有一點可悲的是,輸出功率愈大的擴大機,其音色、音質愈難作得好。一部二百瓦的真空管級神要達到二十瓦後級同樣的音色、音質水準,可能要付出五倍到十倍於二十瓦後級的成本。所以,看到Klipschorn能夠以二十瓦的高素質擴大機來推,真是高興極了。

    前面說過,在代理商那裡聆聽時我最鍾意的是以一部McIntosh 275後級配Marantz 7前級來推Klipschorn。這套古董機日前市場上有許多音響店在賣,其售價依外觀新舊與修改與否而有所不同,但大抵上二十萬元以內應該可以買一套。為什麼老擴大機來配Klipschorn會那麼好聽?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它們是同時代的產品,當初在設計生產時必已考慮到相互的依存性。所以搭配起來宛若天作之合。當然,不想使用古董機也可以。目前VTL有接受訂貨生產300B的機種,我想用300B來推Klipschorn必然也是絕配。

聆聽室先天缺陷

    此次聆聽Klipschorn的時間並不長,二次加起來大約五小時左右。試聽軟體是幾張我在家裡聆聽室、雜誌社聆聽室聽得滾瓜爛熟的軟體,因此,可以彌補一些場地不熟的缺憾。不過,志仁樓上的這個聆聽室以前我就去聽過好幾回,並且去抓過臭蟲。所以找知道這個聆聽室的缺點。這個聆聽室由於很大,而聆聽位置離喇叭又遠,因此在極高頻與極低頻二端都有衰減。尤其是低頻以下。我記得大約在50Hz處就開始嚴重衰減。因此,如要嚴格講究,我在這個聆聽室中所聽到的Klipschorn其低頻以下的量感應該尚未完全發揮,而且極高頻亦然。讀者在聽我描述其音響效果時不妨自己加碼。

    Klipschorn聽起來是什麼樣子呢?第一次用晶體機聽時祇覺得音場寬廣,音像近乎真實的大,動態範圍與動態對比都很好,細微的聲音都能夠清楚的再生。但是總覺得尚缺乏一股自然、輕鬆的空氣浮動感;同時,離「真實」的樂器感覺尚隔一皮。此外,由於我是坐在「聲焦點」以外聆聽,因此音場的深度感顯然比寬度要差,也因此,由前往後的層次感也就差些。至於頻域二極端的延伸,在前面已經講過,受限於空間,因此尚未達到Klipschorn應有的水準。

像真的一樣大與輕鬆

    第二次去聽時,換用McIntosh 275與Marantz 7來推。聽了一張CD之後,我心裡驚訝極了,Klipschorn似乎脫胎換骨了。先說綱琴吧!那鋼琴的真實、自然以及末被縮小的形體大小,就像是坐在國家音樂廳三百個座位的小演奏廳中享受綱琴演奏會般。這種非常輕鬆、自然的感覺是無法從小喇叭中發出來的。我這樣說一點也不誇張,真正的綱琴聲是很寬鬆、一點都不緊繃的,而在大部份比較小型喇叭中,鋼琴都會呈現緊繃的情況,包恬我自己的Mirage M-1也不可避免的曾有一些這種缺點。Klipschorn的鋼琴就沒有這個問題。老實說,聽了它的鋼琴之後,心裡還不由得生起想換喇叭的念頭。但是,這個念頭馬上被「理智」所控制住。

    弦樂群也像鋼琴一般緊緊的吸引住我,我用的是那張弦樂呢?說來令人洩氣,我用的是偉翔出版的「激情與浪漫國語篇」,曲子是由上海交響樂團演奏的。您聽,那些弦樂的厚度、量感與質感用Klipschorn唱起來真是令我感動極了。那幾乎是我夢寐以求的「弦樂量感」,它們不是「薄薄的一片」,而是「厚厚的一群」。聽完「浪漫與激情國語篇」我迫不及待的拿出Klavier那張聖桑「管風琴交響曲」來聽。弦樂依然是那麼寬、那麼廣、那麼厚。可惜管風琴不夠低沈。聽完「管風琴交響曲」後,重頭戲來了,那就是第二首白遼士的「哈姆雷特葬禮進行曲」。龐大的合唱團、強烈的管弦樂、沈重的大鼓、清脆的小鼓交織成一幅寬廣遼潤的畫面。我很難描述那首曲子給我的強烈震撼感,但是我幾乎肯定Klipschorn是少數能再生樂器「真實尺吋」的喇叭之一。為何我說「幾乎」呢?因為我還沒有聽到加裝中間聲道的Klipschorn;還有,志仁的聆聽室中,極低頻依然無法表現。雖然如此,Klipschorn的聲音也已經夠嚇人了。

    人聲表現如何呢?Proprius唱片中的男中音、女高音都試過了,非常完美。聽高淑津Music Box「刺客列傳」的那些曲子也非常的好。當然,聽Joan Baez那張「西班牙鬥牛場現場演唱會」時也真實極了。因此,人聲部份就留待您自己去體會吧!

可惜我的聆聽室太小了

    Klipschorn的聲音表現還有許多方面值得寫的,但是這篇評論已經超出我自己所訂下的字數太多了,因此就此狠狠剎車,剩下的部份讓讀者自己去追求。如果讀者們想親自到代理商那裡試聽的話,請先記住我在那裡所聽到的三個問題:第一、極高頻與極低頻受空間限制,尚無法完全表現;第二、由於聆聽位置在聲焦點之外,因此無法如小空間般獲得一個極佳的深度感;第三、一定要指定用真空管前、後級來推。最後,順便提醒讀者們:如果沒有足夠大的空間(至少十坪以上),請不要打Klipschorn的主意。可惜我自己的聆聽室才八坪多,否則,我一定要向代理商借一對Klipschorn回家好好澈底研究一番,因為,它的某些表現實在令我心動極了。

志仁代理.售價:210,000元
TOP
4#

哇塞!这个东东哪里拿的几个米?哪里号角喇叭多些。

据说号角喇叭加胆机加LP想不爽都难。
TOP
5#

                音响界的活化石 Paul Klipsch与Klipschorn
所谓活化石,通常指的是某种动物或植物,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其型态都还保持在原始状态者,我们便称其为活化石。对于Paul Klipsch这个人来说,他是「动物」,创立Klipsch公司至今已经50年。而他虽然已届高龄95,却仍然可以指导生产50周年纪念版Jubilee Klipschron喇叭,他真的是音响界的活化石。而对于Klipschorn喇叭而言,它是不会自己移动的,我们暂且将之归纳为「植物」。Klipschorn喇叭从50年前生产迄今,大体上没有什么变动,这种50年前设计的喇叭至今仍然在全世界销售(虽然有一点改良),它更可以当活化石而无愧。

为什么50年不变?


年轻时因为同袍的一句话,Paul Klipsch与他的Klipschorn一同走过了辉煌的50年。

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仍然活跃于自家工厂的Paul Klipsch不去改变Klipschorn的基本设计呢?难道说几十年来发展的新科技新材料对Klipschorn都没有帮助吗?为什么50年来,Klipschorn喇叭这件骨董仍然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买呢?难道它的声音在今天仍然不落伍吗?我想,这二个问题的答案读者们一定都想知道。以下,就让我们从我所读过的各方数据汇整,来了解音响界这二件活化石吧!
Paul Klipsch,1904年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Elkhart。1926年毕业于以前的新墨西哥州农机学院(现在改为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学的是电子工程(可是据Paul Klipsch自己说,他学的是地质物理),1934年又在史丹福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学位。

1926-1928年间,他受雇于奇异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测试部门;1928-1931年任职于智利Anglo-Chilean Consolidated Nitrate Corporation;1934-1936年间任职德州休斯敦Independent Exploration Company;1937-1941年在休斯敦换了一家公司,叫Subterrex Company;1941-1945入伍服役,退伍后开始了Klipsch的事业。

因工作关系对号角产生兴趣


早期剧院所使用的号角式喇叭,Paul Klipsch便是将其做法拷贝,然后把低音号角折迭起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对号角产生兴趣呢?1929年,当他在南美洲智利工作时,为了接收GE公司的短波广播,他自己做了一部输出才0.7瓦的收音机,去驱动朋友借给他的一个小号角,这样就能够让他清楚的听到广播。后来,有人借给他一支直接辐射式喇叭,为了驱动这支喇叭,他又做了一部5.1瓦的扩大机,可是推出来的声音却很小。从这里,他学到了第一课:号角的效率非常高。同时,也了解到一个事实:如果能把效率提升十倍,喇叭的失真就会降低十倍。

发现喇叭放在墙角很好听


为了让大家了解折迭式号角的结构,Klipsch公司特别制作了这个压克力材质的Klipschorn,这也是有限音箱体积再生32Hz低频的玄机。1933年,他又回到学校,这次是到旧金山的史丹福大学,修习电子工程。一天,有一位同学告诉他,如果把喇叭放在墙角里,什么喇叭听起来都很好听。这个说法使他想起母亲的爱迪生留声机一直都是摆在墙角,而且真的响得很好。于是他对这个主题发生兴趣,回家之后就做了一个喇叭箱摆在墙角,用收音机听旧金山交响乐团的演奏广播。经过几次比较,他发现如果把喇叭箱摆在墙角,几乎可以得到多一个八度的低频。1939年,他开始有空闲去动手做号角喇叭。他发现如果把号角放在墙角,效率就会更高。他也学习到号角喉的设计以及箱体空气容积的相关问题。虽然他的第一个号角喇叭响得不怎么样,但这是他设计Klipschorn喇叭的第一步。1940年,他做了第一个Klipschorn原型,称做Model X1,第二个原型X2只停留在用纸板做模型的地步。

同袍一句话,开创50年事业
二次大战初期,他在阿肯色州Hope的军品检验站服役,由于平时很闲,于是拿起工具做起Model X3。结果他成功了,并因此而在1941年写下原始设计心得,并申请美国专利,到了1945年大战结束专利权才下来。本来,设计Klipschorn只不过是Paul Klipsch的闲暇嗜好而已,并没有想到要变成生意。不过,他的一个同袍建议他不妨将Klipschorn生产上市,作为他的事业。人生往往就是这么奇妙,因为同袍一句话,Paul Klipsch投入音响业50年。退伍后不久的1946年初,Paul Klipsch就注册登记 Klipsch公司。1947年,当时 Klipsch工厂都还没有生产设备时,就已经委由波音钢琴公司(Baldwin Piano)生产了12支Klipschorn。不久之后,Paul Klipsch就买下一个做箱子的小店,与助手Lloyd McClellan做了六支Klipschorn,不过每支都有一点小小不同,例如背空气室改一点,外观改一点,或体积大一点等等。

低音号角要折迭
1948年,Paul Klipsch买下当年服役时的其中一栋建筑物,扩大生产,算是开始有了初步的规模。多年以后,Paul Klipsch回想当年设计喇叭几乎就等于是与高频段在作战。据他说,要把低频段做好很容易,只要把戏院里的低音作法拷贝过来,将其折迭起来就可以(Klipschorn采折迭式低音设计)。但是高频段就不同了,高音号角无法拷贝人家的作法再改为自己的折迭式。当年为了家里没有合适的墙角,他也自己做了二个人工墙角来试听Klipsch(原来这不是台湾用家才会遇上的问题)。


三个不同时期的Klipschorn驱动器,其中还包含早期的原型机种。

中置声道的先驱
我们都知道Paul Klipsch在很早已前就提倡家中置声道的用法,我一直以为这是Paul Klipsch的独创,后来才知道原来Paul Klipsch也是从贝尔实验室的研究报告中学来。Paul Klipsch回忆在1970年代时,他曾经以二支麦克风的方式替阿肯色交响乐团录音,完成之后拿回家用三支Klipsch回放(左右为Klipschorn,中置为Belle,以Paul Klipsch第一任太太为名的型号)。您知道吗,他说当时用每声道50瓦的立体扩大机来推,只用了0.3瓦就把声音推得像他在录音现场所听到者一样大声(此时中置声道用另外一部每声道30瓦的扩大机推)。据他说,用了三支喇叭之后,聆听者就像坐在音乐厅中,如果位置偏左,听到的就像现场般左边的乐器声音多些。无论坐在房间的哪里,就好像坐在音乐厅的相对应位置般。不过,他也提到小空间并不适合像他这样用法,大空间才适合。


Klipsch还设立了一个博物馆,专门收藏与展示早期的经典器材。

效率愈高失真愈低
到底号角迷人的地方在哪里?最早的时候,Paul Klipsch体会到效率愈高失真就愈低的现象。换句话说,号角因为效率高,相对的失真要比直接辐射式(就是我们目前用的单体直接与空气接触的方式)来得低。为什么会这样呢?据Paul Klipsch说,如果我们用扩大机推动一个锥盆(不论高音或低音),它所能推动的空气就是锥盆所接触的那一点点而已。如果我们把这个锥盆加上一个空气室(Air Chamber)以及一个号角,就可以让锥盆以更小的位移去推动更多的空气。Paul Klips

ch自己做过实验,当Klipsch发出100dB SPL(一米前测得)时,Klipsch的低音单体位移只有十六分之一吋,而相同的低音单体如果装在一般喇叭箱里,要有9倍的位移才做得到。更大的位移就会带来更大的失真,这就是Paul Klipsch所说效率愈高失真愈低的道理所在。

此外,Paul Klipsch也举例说明喇叭放在墙角的好处。他说:如果你在一个黑暗的房间中点一支蜡烛,那只有一烛光亮度﹔假若你在蜡烛后面摆一面镜子,经过镜子反射后,就会有二烛光的亮度。但是,如果你把这支蜡烛摆在一个以三面镜子组成的角落,则这支蜡烛会发出八烛光的亮度,这就是Klipsch为何要设计摆在墙角的原因。

低音箱体大是物理定律


Paul Klipsch于1996年,也就是92岁生日当天的留影,旁坐者为他的妻子Valerie Klipsch。为什么Klipschorn一定要那么大的体积?这个问题Paul Klipsch也在一次访问中提到。他说一般小箱子并不是不能发出很低的低频,例如32Hz就可以办得到,问题是当它发出这么低的低频时,已经伴随着很高的失真,而大箱体喇叭能够很轻松的发出这样的低频,这是物理定律。此外,由于Klipschorn的低频截止点设在32Hz,根据Paul Klipsch的说法,号角的开口直径就是再生最低频率的四分之一波长长度。以此推断,Klipsch的号角开口直径大约有八尺多。如果再依照号角长度沿展纵切面的1、2、4、8、16……比例来算,要做到直径八尺多的开口其号角长度必然不短,这么大的号角做起来体积一定很惊人,所以Paul Klipsch才会想到利用折迭的方式来做出低音锥盆单体所需要的号角。目前我们所看到的Klipschorn体积,就是容纳这个折迭式号角所必需的最小容积。

诚如前面所言,加了号角的低音单体只要有九分之一的纸盆位移就可以达到一般装箱单体的相同音压。相对的,一般装箱单体如果要达到像Klipschorn的音压,必然会需要更大的功率与产生更大的失真。二相比较,不同作法的高下立见,这也是50年来Paul Klipsch不改变Klipschorn基本设计的原因。

32Hz已经够低了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一般人会疑惑的,那就是最低截止频率。与目前动辄20Hz的低频规格标示相比,Klipschorn的32Hz显得有点过时。有人问过Paul Klipsch这个问题,不过他很坚定的驳斥这种说法,而且举自己亲身体验的例子来说明低频的感觉。他回忆当自己还是长老教会的教友时,负责维护教堂里的管风琴,而且为其录音。教友们常常听到32.7Hz的管风琴声就都惊叹其声音之低,事实上基音为32.7Hz的管风琴声还包括往上的泛音。Paul Klipsch说真正震惊教友的并不是32.7Hz的基音,而是集中在60-90Hz之间的泛音,所以他认为如果要聆听音乐,没有理由需要低于40Hz的再生频率。他也多次强调,在他自己的家里用三支Klipschorn喇叭就能让他觉得置身音乐厅(录音带是他自己在音乐厅用三支麦克风录的)。

高音号角为何不折迭呢?

50年前有关喇叭设计的物理定律,历经时间考验而屹立不摇。那么,严格按照物理定律设计出来的Klipschorn,也一定能适合50年后音响迷的需要。

以上的叙述中,我想您已经了解为何Paul Klipsch要50年不变,让Klipschorn喇叭放在墙角里、利用折迭式号角的设计来提高低音单体的效率(等于降低失真)、并且坚持32Hz的低频对于聆赏音乐已经足够。不过还有一个疑问可能您马上会想到,那就是:既然折迭式号角对于低频那么有用,那么高音号角为何不也使用折迭式呢?一来高音单体的最低截止频率相当高,不需要那么大的号角开口与号角长度;再者折迭式设计的号角每折迭一次,就会在最高频的部分损失一个八度的频宽,这也是为什么低音折迭号角的频宽上限大约只有450Hz左右的原因。其实早期Paul Klipsch也曾尝试过高频以折迭式号角来做,不过后来就发现行不通。

毕生回忆纪念之作
为了庆祝Klipsch成立50周年,Paul Klipsch特别与厂内资深工程师Roy Delgado亲手合作,生产出50对纪念机种Klipschorn Jubilee。台湾有5对,已经都进入爱好者收藏中。对于这对几乎50年不变的喇叭,收藏者所欣赏的不仅是声音表现而已,而是一位具深厚理论基础的设计者所贡献出来之毕生成就。此外,就是历经50年,却仍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惊人成就。无论音响美学怎么改变,无论音响器材外表变得多花俏,售价变得多高,Paul Klipsch仍然固执的坚持己见,认为物理定律是不会改变的 - 50年前有关喇叭设计的物理定律如此,50年后也如此。那么,严格按照物理定律设计出来的Klipschorn,也一定能适合50年后音响迷的需要。只怕,音响迷对音响的真正认知不够,而误信一些花俏不实的宣传,这正如他坚持如果欣赏音乐,32Hz已经足够了。
Paul Klipsch,他真是一位对音响界有卓越贡献的活化石。

http://www.hifi-china.com
文章来源:《音响论坛》 刘汉盛
TOP
6#

扬声器的效率阻抗

3/5a的效率到底是多少?本文假设它是81dB,记忆中好像也是。但1995年10月号Audio年鉴上,KEF 3/5a的效率注明是85dB,阻抗则仍维持11Ω。最令我大吃一惊的是:这对小喇叭竟然飙涨到US$1450一对!老天,KEF 3/5a有这种身价吗?如果它有1450美金的音质,那我也毫不脸红,传输线设计的DaLine一对卖2400美金!可惜卖到现在,DaLine喇叭已全数售罄。81dB/W/m绝对是低效率,美国Apogee以生产平面式喇叭闻名,它的Duetta.2只有78dB/W/m,由于效率过低,被评为「反应迟钝」,非得用每声道250W的大power推不可。注:英国KEF及Celestion这两家喇叭公司早就出售股权,目前的老板是香港商,因此改变营运方针;KEF高音单体T-27及低音单体B-110皆已停产。
    不论有什么改进,3/5a的最高音压却仍不及Klipschorn的基本标称效率。再计算「标称效率」至「最高音压」的范围,3/5a大约是18dB,而Klipschorn大约是21dB。

    这里透露着两点,一是以300B单端每声道7W管机推Klipschorn喇叭,它的表现绝对会比40W×2的晶体后级推3/5a喇叭来得轻松自在、有魄力。第二点则有赖大家共同研究,是不是高效率也同时代表高动态?

    若果真如此,曹永坤先生就有先见之明。准此原则,吾人当选用高效率喇叭,这样后级输出功率不必动辄数百瓦。当然,上百dB的高效率喇叭通常体型庞大,若是紧贴墙摆,又完全听不出音场、深度。但以一般家庭聆听音乐或观赏AV用,效率似乎也应在90dB以上。然而,低效率喇叭就代表低动态?很不幸,3/5a及本人的DaLine却是明证。当然ATC可能会不同意,ATC的SCM20为8Ω/83dB─效率比DaLine略高,但它的连续承受功率竟然是200Wrms,因此计算其最高音压竟然高达106dB,绝非LS-3/5a或DaLine之辈能比。

    晶体机驱动高阻抗喇叭会降低功率,但也有例外,McIntosh虽是晶体机,却因为有输出变压器,故其输出功率不会随负载阻抗变动而变动。好在音响圈中特例不多,没有输出变压器的真空管机不多见,有输出output的晶体机也唯有McIntosh。而标称阻抗高过 8Ω的喇叭,这些年来也很少见。故现代管机的输出变压器,理应只须要有4Ω及8Ω两个绕组输出。

    应选用高效率、高动态喇叭

    接驳低效率低动态喇叭时,后级的输出功率不能太低,以免推不动;但输出功率又不能太高,以免喇叭受不了,故常两难。「低效率低动态」六个字若不能理解,改成「低效率低最高音压」八个字就比较明显。

    世上喇叭何其多,但在规格表上明确注明最高音压者,却不及百分之一。若有最高承受功率─是连续不是瞬间,就可从效率计算过来。例如效率86dB的某款喇叭,其连续承受功率160W,我们就可轻易计算出它的最高音压是:108dB。利用工程型电算机按几个键,160 log×10=22,86+22=108(dB);而22dB大致上就是此喇叭的动态。

    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之值以dB表示,数值愈高愈好。音响器材性能表中有动态范围者,大概只有CD唱盘及影碟机;扬声器厂商几乎都不会注明此规格,以避免自曝其短。动态范围可说是由最低到最高的变化、由最小到最大的变化,也由最弱到最强、由最暗到最亮的变化。音响器材动态愈大,就愈能表现由最弱音到最强音的变化。CD唱盘的动态甚少低于90dB,但扬声器却甚少高25dB。

    这种直接比较合理吗?当然不正确,因CD唱盘的动态范围是电压倍数的变化,而喇叭的动态范围是功率的计算。我们常说前级的十倍放大具有20dB的增益,但10W功率却换算成10dBW,而不是20dBW,请看底下的说明。

    都是dB值,功率的计算是:数值log×10,电压、电流计算是:倍数log×20,因此100倍的电压放大就是40dB。若某前级具14dB增益,它的放大倍数是多少?利用工程型电算机按几个键:14(dB)÷20÷inv log=5(倍)。若是某效率86dB喇叭的最高输出音压是105dB,换算成最高承受功率就是105-86)÷10÷inv log=79.5W。而105-86=19(dB),就「大约」是它的动态。

    分清楚电压增益的dB与喇叭功率的dB,你就会明白为何Hi-End厂都反对将后级扩大机的输出功率标示成dBW。因50W是16.9dBW,而500W虽是超大power,但也仅是26.9dBW。看起来似乎50W与500W之输出功率差不多,故厂商可能以「消费者不容易懂」做理由,一直反对标示dBW。

    若喇叭的最高音压-效率即是它的动态范围,那一般家用喇叭的动态有多少?不论是Avalon Asent、Thiel CS5i、B&W 801,都绝不超过25dB!往专业领域找,Rey Audio的RM-8V效率是100dB,最高音压是130dB,有30dB动态,30dB正好是1000W,亦即RM-8V可承受1000W。Rey Audio还有音压更高的RM-1800,其型号有两个意义,一是采用两只18吋低音单体,一是喇叭高度为1800mm。有一年「恰客与飞鸟」在大阪开演唱会,就用了4对RM-1800。再思考一个问题:若两对喇叭的阻抗与效率皆相同,用同一台扩大机驱动,是否会得到相同的音压?─数字通常是不会骗人的。

    不会一样,经多年实际操作经验显示,差异性极大。在无响室内所测出的效率,不一定能含盖低、中、高频,因此同样都是95dB/8Ω的两对喇叭,其最低驱动功率(扩大机输出功率),可能一是20W,一是50W。

    但高效率喇叭也确实有其优点,以102dB来说,那是指1W输入;若是0.5W输入,它也有99dB!就算是0.25W输入,也高达97dB。以一般家听音乐,很难有机会发出97dB的音压,故7W输出绝对够用啦。

    通常高效率喇叭的体型都比较大,其共同特点则是低频不足,或是说:它们无法发出真正的低音。想测试它很简单,用电影配乐CD一试便知。主要原因是单体的Fs不够低,当年它们须要的是高效率、干净有punch的中低频,又没有电子合成器,故极低频可以牺牲。若是早期的大型高效率喇叭,低频不凝聚不说,喇叭贴着背墙、侧墙摆,左右相距又仅一米,应该有的音场及深度,都会被遮蔽掉;基本上常是糊成一团,毫无透明感。

    聆听环境的背景噪音要低

    理想扬声器是高效率、高音压,因为这样才可以将音乐最低音到最高音的变化完全表现出来。不过要谈动态范围,那可千万不能遗漏环境噪音这个重要因素。

    听音环境愈安静愈佳,但除非是专业录音室,一般经过略为装修的音响室,其背景噪音也都在35dB以上─这是指夜深人静时的量测,大白天的情形更糟。而背景噪音之高低也与动态范围有直接关联,噪音愈大,就愈需要喇叭发出高音压以呈现乐曲的最弱音符。故聆听环境的背景噪音及器材的残留噪音绝对是愈低愈佳,就算是欣赏5.1声道的AV,要求也是一样。

    由于背景噪音高,因此「声音」要更大,才能听到音乐的全部细节。但就算器材表现没问题,高音压也会带来困扰,一是邻居会向你抗议,二是对耳朵有可能造成伤害。在热门迪士可舞厅,为了营造气氛,也为了压抑消费者说话的声浪,它们的PA音响常开足马力,音压都超过120dB,长时间处于那种环境下,极有可能会对人耳造成伤害。

    居家不同舞厅,而家用音响因管机又回头流行,不仅名管WE-300B重新生产,JBL、Altec老喇叭也逐渐重回市场。不过这些号角喇叭虽效率颇高,但体型也都甚为硕大,一般家庭并不适合摆放。此外还有一个疑虑:这些喇叭的音质与其效率成正比吗?好像不是吧。

    小功率匹配高效率

    为了避免浪费能源,及得到正确的搭配,我个人有两点伟大的建议,但需要全球音响界认同:

    一、效率低于90dB的喇叭,不准制造、销售、进/出口,而且阻抗应尽量恒定于8Ω;

    二、高过90W输出─8Ω/ch─的后级/综合扩大机,不论晶体管、真空管,也是不准制造、销售、进出口(当然,专业器材不受以上的限制)。

    果真如此,则Dynaudio、VIFA、ETON…等著名喇叭厂,就会开发出不是号角型,而且体型又不很大的高效率喇叭。又因扩大机输出功率降低,电源变压器、滤波电容…都可减小,故材料成本、重量、体型及售价都可降低,这绝对是消费者、爱乐者之福。您说对吗?
TOP
7#

美国杰士号角王。理想的搭配应该是小功率单端胆机,当然如果听音面积大的话用石机也可,信号线最好能用纯银线。以上是个人以前玩号角的一点心得。见笑了。
TOP
8#

[TO溪秀兰

东西价格还可以接受30000左右.1980的产品.但是状态很好.非2004年的复刻版
因为我是在国外.国内价格不清楚,不过论坛最近有位大大在卖.你可以去看看
另我也是广西的,有空多交流
我喜欢邓丽君.
最后编辑kenli668
TOP
9#

另请教这个号角皇的搭配
本人不喜欢蛋机.太麻烦了主要是.音源以有LINN12一台.想找一部听人声和小提琴为主的CD机
公房上处定为JEFF的合并机
各位DX有什么好建议,欢迎交流
TOP
10#

听感,当时是搭配美丽安的G08加古董的老麦的M225后级
一开声放的是邓丽君的歌.音场开阔.声音极其清晰细腻准确的说是很真实的把的邓的声音的特点真实还原.放交响乐,乐器的定位和现场感轻松自然.宽松大气,低音的份量恰到好处,松软得很舒服.立刻心动拿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