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评论/陆怡昶
历经半世纪经典铭器复活传奇
QUAD QC-twenty four真空管前级、Ⅱ-classic单声道真空管后级〔图〕
要斗机就让别人去斗吧!这套扩大机是做给真正懂得品味音乐的人,在激进与慵懒、锐利与钝重、明亮与晦暗之间,取得了极佳的平衡。没有压力,优雅而自然的个性,这正是绝大部分现代扩大机所欠缺的气质。
〔图、图、图〕 QUAD QC-twenty-four真空管前级:真空管6111×1,总谐波失真(1V RMS)小于0.2﹪,频率响应5Hz~50kHz(+0dB/-5dB),哼声与噪声优于-80dB,高电平放大增益15dB,建议最低负载阻抗50k奥姆,输入端子5组,Tape Out 2组,参考售价:69,000元。
〔图、图、图〕 QUAD Ⅱ-classic单声道真空管后级:真空管EF86×2、KT66×2、GZ34×1,输出功率15瓦RMS,总谐波失真0.3% @12W,哼声与噪声优于-90dB,频率响应10Hz~20kHz(+0.2dB),阻尼因子11.75 @700Hz,输出变压器次级圈8奥姆,输入灵敏度1.4V RMS,耗电量最高90VA,参考售价:150,000(一对)。进口总代理:海国(02-22982688)。
〔搭配试听软件〕老录音最能够考验音响器材的中频表现,转制成SACD,如果器材可以完整表现出中频的密度与层次,玩家们便能充分享受聆赏乐趣,要把这张片子从头听到尾问题不大。要是有人认为此片CD层的音质优于SACD层,或是说SACD层的韵味不足,我想这反应的是音响系统中频的表现不佳,或是高频过于突出。(BMG Classics 82876613882)
焦点:遵古法制作的QUAD Ⅱ-classic内部搭棚手工配线焊制水准颇高,它只有两个放大级,搭配仅有一级放大的QUAD QC-twenty four前级,总体几乎是推挽式管机的「最简化架构」,声音表现充分证明「简单就是美」的设计理念,让用家充分享用不浑浊、不单薄,真空管最「真」的原味。
搭配建议:适合搭配阻抗8奥姆中、高效率的喇叭,在选择上应以中频、高频表现佳为优先考量,如此更能彰显本机丰富的层次感与韵味。喇叭太难推、高音金属味太强与中频瘦弱者都应避免,否则以这套优质扩大机来推形同浪费。
在这个变迁快速的时代,绝大部分的制品很难禁得起时间的考验,尤其以一般消费性电子制品为最。在音响市场中,仍然有汰旧换新的压力,喇叭还好,其它像是讯源器材、扩大机等「机器」,产品周期超过五年者实在不多。本篇为您介绍的真空管前后级组合,在后级的部分绝对可以称为音响界的异数,原设计者QUAD的创办人Peter Walker已于2003年12月逝世,但是他在1953年创造出的经典作品—QUADⅡ却超越了时空,在50年之后又重新回到生产线。只是因为怀旧吗?如果不是,我们很难不怀疑:在这50年后的今天,扩大机真的有「进步」吗?
玩QUADⅡ古董难度很高
QUADⅡ的复活计划分成两个部分:QUAD Ⅱ-forty采用QUADⅡ的电路架构,但使用的真空管全部更换、电源加大,功率管由原版本的KT66改为KT88,输出功率则大幅提升为40瓦;本篇的Ⅱ-classic则几乎完全比照1953年版本制作,在我看来更具有收藏价值。在学生时代我就曾经多次听过QUADⅡ古董机的表现,但声音表现的落差很大,尽管到现在为止老QUADⅡ在玩家心目中的评价很高,但是和其它古董机相比,QUADⅡ最大的问题是单声道机种,很难找到一对机况相近的机器「配对」,能找到出厂编号相近的就很不容易了,两个声道听起来音质音色不相同是经常有的事,更难搞的是QUADⅡ当年采用「Jones plug」(这个6 pin端子不但要负责信号输入、还包括要供应高压、灯丝电源给前级),如果要接「现代讯源」的RCA端子则必须改机。这回Ⅱ-classic的出现,让玩家们不必再冒配对不良的风险,更不必担心组件老化的问题,真是美事一桩!
两级放大,纯A类15瓦
QUADⅡ之所以会好声,我个人认为主因是在于极其简单的电路架构。推挽式管机多半是做成输入级→分相级→功率级典型的三级放大结构,大功率机种甚至还做成四级放大。QUADⅡ却只有分相级与功率级两个放大级:分相级是由两根EF86五极管构成的自动平衡(Auto Balance)分相电路,与典型的分相电路相较,这种分相方式输出的正、反相两信号的对称性小胜一筹,这组分相电路不仅是做分相,还有做电压放大的目的,在经过放大与分相后,由两支EF86的屏极输出正、反相信号,各自以电容交连送到两支KT66功率管的G1(第一栅极)。本机的功率级两支KT66是采取自给偏压的推挽结构,它最特别的地方是在两根功率管的阴极连接着一组输出变压器的独立绕组,做功率级的阴极负回授(一般简写为KNF),这种作法可以把谐波失真降得很低,在1950年代初期是非常先进的作法,一直到今天,采用此结构的真空管机还很少,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出在输出变压器身上(一般的输出电压器并没有独立的NF绕组)。如果是做成AB类推挽,KT66输出功率可以达到30瓦,而QUADⅡ则是做成纯A类15瓦,我想其中的原因多少与时代背景有关,当年的喇叭高效率者居多,使用时往往仅用到几瓦而已,如果做成纯A类,在小功率时更能显出线性佳的优势,音质会比AB类更有魅力。
QUAD Ⅱ-classic和QUADⅡ的差别
基本上Ⅱ-classic电路和所使用的真空管都是比照QUADⅡ,高压电源还是用GZ 34整流管,以两枚电解电容与一个扼流圈组成π型滤波电路,滤波电容的数值由QUADⅡ的16μF×2升级为150μF×2,第一级与第二级间的交连电容则是从原本的0.1μF油浸电容,改用为0.22μF MPT电容,电源改大、交连电容改大,可以加强低频的表现能力,而MPT交连电容在高频特性方面也超过油浸电容,因此以客观条件来看,QUAD Ⅱ-classic在高、低频两端的延伸能力要比QUADⅡ更为出色,也更能符合现今音响迷对频宽的要求。
在提升器材性能的同时,QUAD并没有忘记Ⅱ-classic「传承」的意义,从机内精良的手工搭棚就可以看的出来,其中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那就是电阻用料,几乎都是以碳膜电阻为主,并非一般高级音响器材常用的金属皮膜电阻,他们这么做并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与声音有关,在1950年代的电阻绝大部分是碳精电阻,Ⅱ-classic采用碳膜电阻的目的,无非是想让QUADⅡ的古早风味得以保存下来。
全新开发的QC-twenty four真空管前级
QC-twenty four真空管前级和1950年代的QUAD前辈造型很像,但这仅止于外观而已,有别于Ⅱ-classic的复古,QC-twenty four是一部全新设计的机器,和以往的QUAD管前级电路也没有关连性。Ⅱ-classic的输入灵敏度为1.4V(RMS)因此搭配它的管前级并不需要太高的电压放大倍率。Peter Walker「越简单越好」的意志在QC-twenty four彻底实现,它的结构极其简单,高电平放大的部分仅使用一枚Philips ECG 6111WA双三极管,每声道只用其中的一半(一个三极管),采共阴极结构(栅极输入、屏极输出)的最基本放大电路(反相放大),屏极输出以Philips Mylar电容交连至输出端。6111是一款微型管,体积远比6DJ8、12AX7小 ,管身仅约笔杆粗细,没有管座可以用,真空管接脚直接焊在电路板上。这么做或许您会担心寿命的问题(换管不方便),但6111原本是因军事用途而开发的零件,每根管子的寿命长达10万小时,要是您买进本机之后,一插上电就不关机,使用11年后才有换管的需要,倘若一天平均听5小时,大概要到2060年才需要换管!由于6111的放大因子只有20,因此在制作高电平电路使用时可以做成无负回授的状态,以本机15dB的放大率来推算,有做少量的负回授。15dB约为5.6倍的电压放大率,这要比一般前级的「十倍放大」要低一些,不过这不影响到实际的使用,搭配Ⅱ-classic以外的后级(如晶体机)也没有问题,只是音量旋钮要转得大一些罢了。在放大电路之外,QC-twenty four的讯源选择采用西门子继电器做切换,50KA×2 ALPS可变电阻作音量控制,电源以EI变压器供应,二极管整流,并选用两枚Rubycon 200μF/400V电解电容滤波。LP唱盘的用家还可以选购本机专用的Phono Stage电路板(晶体电路)。
生动且具醇厚风味
当我看过扩大机的内部电路之后,多半已经能够预估它们的声音表现,试听的过程只是作再一次的验证。历经近一个月的试用,最终我选择了Philips DVD 963SA与ProAc STUDIO 125作搭配,希望以最少的花费得到最大的满足。
当任何玩家听到这一套前后级的声音表现,一定能够理解当年QUADⅡ为何会那么受欢迎!尽管Ⅱ-classic仍是沿用当年的电路结构,但由于放大级数少(加上前级也只有三级放大)、负回授也低的缘故,使得它们拥有相当「新鲜」的声音,与一般古董管机相较,这套QUAD前后级完全没有钝重、缓慢、模糊的现象,也不像一些「新世代」的管机音色变得太「现代化」,甚至于太「白热化」,它们的声音仍是属于软调性,从低频到高频段都显得温润而醇厚。像是钢琴、竖琴、长笛以致于小提琴的音色,都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声音的厚度,而在另外一方面,这些乐器在泛音的部分仍能充分地展开,套句音响玩家们的惯用词:它们的「空气感」很不错!说实在的,这套QUAD前后级的声音特质并不容易用言词来形容,平常我们听到一些所谓「声音很厚」的扩大机,部分造成「厚声」这类聆听感受的原因是高频段延伸不足,我很难接受这样的表现方式,只要试听的时间超过三、五分钟,就难以容忍这么「沈闷」的声音。QC-twenty four/Ⅱ-classic的规格数据已经显示出它们并不是靠着修饰高频、或是以较高的偶次谐波失真来造成温暖音色的假象,在宽频带、低失真(相对于一般管机)的条件下,还能维持能够做出这种柔性、流畅的声音,这些都显示出电路设计者的功力与QUAD工程师充分利用零件调声的火候。
QC-twentyfour/Ⅱ-classic的分辨率很高,不过它们的高分辨率并非「显性」的,不是借着明亮的高频来凸显细节,而是细腻地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尤其以中频与中高频段最为明显,在聆听交响乐团演奏的软件时,弦乐的部分能够清楚地分辨各部的演奏,密度感很高彼此却又不会「黏」在一起,音场安定、定位明确,不会凸显某些特定乐器(若有此状况被凸显音像会有前冲的状况,破坏整体的协调性),无论是古典音乐或爵士乐,兼具密度、分辨率、整体性和活生感的表现,在在显现出这套扩大机过人的音乐性。
管机比较让人在意的还是推力的问题,Ⅱ-classic每声道仅15瓦输出功率,搭配的ProAc STUDIO 125的效率也只有87dB/1W/1m而已,然而Ⅱ-classic的纯A类低噪讯却适时弥补了输出功率较低的问题,在播放流行音乐与摇滚乐时,不需要刻意开大音量,就有足够的强弱对比,表现出充足的动态。在低频延伸与量感方面则超出我的预期,在这套系统中让我清楚地听到管风琴在35Hz附近的超低音频段。就现实面来说,它们或许不能让中效率喇叭唱得「很大声」,但以一般中小型空间以正常聆听音乐的需求已经足够了。
QUAD Ⅱ-classic的启示
若是要我在当前市售的扩大机中(不分价位)挑选十套做为个人收藏,我势必会把QC-twenty four/Ⅱ-classic名列其中,而且这还是价格最便宜的一套,我很乐意、也很放心让它们播放我所有的音乐软件。QUADⅡ「复刻版」的重现江湖,无非是带着浓厚的警世意味:我们只看到音响器材的价格飞涨,大多数的器材却很难在音乐性(各说各话)与音响性得到良好的平衡,这五十年来音响界的最大成就我认为是数字化造成的普及(像CD以致于今天的MP3、AAC),但是玩家最在意的音质呢?老玩家们应该有不少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