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
米克
mail:
felipe64@ms21.hinet.net
show:
愿意
Date:
1999/11/26
Time:
上午 03:58:05
Remote Name:
163.32.37.45
Comments
哇~~ 这边大家的发言都好专业喔~~ 久没来, 一口气要看那幺多还真的有点头晕呢~ @_@~~
看了那幺久, 怎幺都没有人提到 Dynaudio 的喇叭呢? 这不是一款很不错的扬声器吗? 我本来在考虑把所有的喇叭和器材变卖掉, 去拼一对 Wilson Audio 的 CUB 来用, 但到一位前辈家里听到了 PMC 的 LB-1 在他的手上竟然可以玩成那样?! 我就一直被震摄到现在...
他的做法是在扬声器的部分用最有限的预算, 但音源和后级的部份下了很重的料... Audio Research 的前级, 和 Gryphon 的S100后级, 当然啦, 所有的细节问题在这位前辈手中当然都处理得很完善啦, 所以这对 Monitor 的喇叭的表现, 不但没有小喇叭的紧张感, 反而兼俱了小喇叭的细腻表现和大喇叭的气势... 嗯.. 有很多啦, 不过不是重点, 我就不多嘴了...
重点是, 我本来是用 Mirage 的 M3-Si 落地式喇叭, 一开始是被她的气势所震撼到, 但后来就发现摆位的问题对我这个没有专属聆听室的我来说是一大问题... 后级现在用 Proceed 的 AMP-3 和 ARAGON 的 4004MKII 轮流伺候, 虽然还不错, 但一直到现在都还是很为书架型喇叭的精致表现所吸引, 所以就下定决心把整套系统都好好的整理起来, 收起所有用不到的剧院的器材, 专心的往 Pure Audio 的方向走...
但现在问题来了, 我喜欢 LB-1 的那个表现, 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喜欢 Dynmaudio 的单体的声音... (和原本选择的 Wilson Audio 可说完全是两码子事... ) 所以现在一直都在找 Dynaudio 的扬声器, 这两天听遍了山叶在台中地区的经销商的 Demo, 从 Audience 40, Audience 80, 旧版的 Contour I, 新的 Contour 1.8 MKII, 还有 Contour 2.8. 但除了最后一者, 其它的表现真的是....

我想,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搭配的器材的问题, 在听 Contour 1.8 MKII 的时候, 店家竟然是用 YAMAHA 的 DSP-A1 来工作... 实在令人无法想象... 不过在这状况之下, B&W 的表现倒是比 Dynaudio 的好, 虽然用 A-1 去推这两对喇叭都真的很不怎幺样, 不过这是我在他们店里唯一的发现...
后来比较好的一家是用 Audio Research 的一台小管机, 搭配 Sonic Frontier 的 L-1 前级来听, CD 是 MICROMEGA 的 STAGE1吧?! 但声音真的是.... 超没特色的, COntour I 和 Audience 40 都一样. 倒是发现 Audience 40 的表现比 Contour I 要来得活泼许多, 但 Contour I 与之相比之下, 显得较忧郁, 觉得应该还有很多话该说, 但究竟没有讲出来... 一般人一定会舍那对 Contour I 而就那对 Audience 40, 不过 Contour 的单体的等级不是应该比 Audience 的等级要来得高吗? 怎幺会这个样子呢? 会不会又是器材搭配的问题呢?
我现在真的不知道要把扬声器的目标放在那里了... 本来想说 Audience 50 就应该可以玩得天翻地覆(心情啦~~), 结果发现 Dynaudio 其实还有 Contour 1.1, 1.3MKII, 1.3SE, 越后面的好象越难玩, 不过我还是很想尝试...
这边有没有人有玩 Dynaudio 的扬声器的经验呢? 可不可以分享一下器材的搭配还有相关细节的处理方式呢? 后级到底要用那一只呀? 我现在想要用 Gryphon 的 TABU, 不晓得够不够用呢...
对了, 旧版的 Contour I 和 新版的 Contour 2.8 上面, 有一种听说是 Dynaudio 专属的喇叭线端子, 位置是在原有的接头的上方, 有一个圆型的小洞... 接头有点像我们有线电视台在用的 75 Ohms 线... 听老板说用这种线, 效果比用甚幺其它的都要来得好, 只不过在 Audience 上面就看不到这种接头了...
我到他们的网站去找, 但今天大塞车, 在那边等了半天想想还是算了, 不知道是我的 Modem 烂还是他们的网站人多.... 有没有人知道这东西呢?
他们的扬声器有很多都是 4 Ohms 的, 那当我们用 Watts 数 Rated @ 8 Ohms 的器材时, 工作的状况是不是会比在 8 Ohms 的扬声器上要来得轻松呢? 可是 Dynaudio 又是出了名的难推... ?!
对不起喔, 就算觉得是蠢问题, 也请高抬贵手, 重重的落在您的 Keyboard 上, 帮帮忙好吗? 真的很想听听大家的意见耶~~
经考虑,终于在前日将推3/5a的Manley 25w mono mono后极卖掉,换成McIntosh MC240.
Manley 25w triode每声道使用四只EL84,好处是声音直接,但低频稍显不够丰厚,高频粒子也不是很细.这 些都不是大问题,我会换机的主要原因,出在这种纯A类机器在高温下声音明显变差,只要听一两张CD, 机壳温度就直线上升,气温稍高时如果不以风扇帮助散热,声音马上变差变粗,背景杂音也跟着增加.终 于到了我不愿再面对它的时候.
论坛中柯医生似曾提到机器对工作温度的控制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越来越认同此一提示.我以前用 Audio Innovation 500(也是纯A类)推3/5a,也有类似问题,但较不严重.国外的管机设计者,如果是处在高纬 度天气较冷的国家,是否容易忽略机器的散热问题呢?台湾的管机用家,不能不查.如果机器在我们的居 住环境中,不能维持适当的工作温度,在该温度中又不能稳定工作,在购买时就要注意.
这次会选择MC240,除了喜欢它丰厚的声底,它的线路合理性及工作温度/稳定特性也是主要考虑.听了 大半天,只有电源变压器略有温度,机壳温度也与AB类晶体机差不多.对不常换机的我,感觉上似乎可 以放心的听上很长一段时间了.McIntosh当时的设计哲学,从里到外,我觉得有点像过去的Leica相机,是 要做来让人用一辈子的.
印象中不常听到MC240配3/5a,我不懂为什幺?我觉得二者很对味.一般常听到对老McIntosh的赞美,然后 会加上但书,说是速度较慢,低频控制力稍不足,极高频衰减太多等等.但我却不觉得有明显缺陷.低频冲 击力较25w的Manley及Audio Innovation均佳,高频虽不若以300B推飘逸,但整体感很好很平衡.只觉得音 乐非常顺耳,一张张听下去一点也不累.
提供给3/5a爱好者做参考.
不知台湾二手 LP 有多贵? 加州这里在一般二手店,平常 非 audiophile LPs 大约每张 $2~$8,但是如果是 audiophile 的, 而且店家老板也识货, 价钱有可能非常高昂,但如果 碰到不懂的老板,有可能以低价捡到发烧片,不过这种机 并不多。古典的牌子以 Angel, London, Columbia 最常见, 可是 Angel 的压片品质非常差, 虽然它是 EMI 的录音。 在英国压片的 London 非常多,而且通常价钱也低,品质 不错, 可是它英国的母牌 Decca 在此不但极端稀有,而且 非常贵,不过我认为 London 应该与 Decca 使用相同的压盘, 因为这样可以节省成本。至于 Columbia, 由于它大部份的 录音都很差,所以我基本上没什幺信趣。 此外,早期 RCA Living Stereo 偶而可见到,但是如果是最早版的 Shaded Dog, 价钱通常不低 ($10~$50)。至于发烧友极力追求的 Mecucy Living Presence, 索价通常不低($20~$100),尤以列在 HP 榜上的 更是可用天价称之 ($100~$1000!)。另外,英国版 EMI 异常稀有, 跟我十年前在台湾看到的数量根本不能比。我打算下次回台时, 抽空去找一些 EMI带回,所以我很想了解一下台湾的二手LP行情。 如您能告知,我会相当感谢。
在美国的许多大都市,都有不少二手LP店,因此对于模拟迷 可谓一福音。所贩售的二手唱片品质一般也都还不坏。如果 你不是专门追求发烧 LP, 价钱方面在与 CD 相较之下,便宜 不少。美国这里CD一般每张要价 $15~$20,而且选择比台湾 少很多,许多在论坛上介绍过的 CD 我在这里根本找不到, 就连到号称 "We carry every CD" 的全国性网站去找 (amazon.com, everycd.com, cdnow.com), 也压根儿连个 影子也没有。
看到评论员的形容词"浮着一层炼奶的卡布其诺".
想到评论员真的是很辛苦,要能克尽已职又要能不得罪厂商,又要让被评器材成佳肴美酒,更要表现文笔修养素质,用这"另类"的形容词,实在是笔下生花,很是钦佩...
相信这形容词又可成一新的典范,加以延伸如下:
X喇叭如"刘十八麻辣火锅上的红油".
X前级如"一片彩云出现在阿里山中的日出".
X后级如"热腾腾浮现豆皮的永和豆浆"
XCD如"睡狮初苏醒时的木栅动物园"
X线材如"松山地铁铁轨上火车刚过时的温热".
呵~呵~音响真是丰富人生,人事时地物及艺术都包含...一笑...
To : Dyna 迷
我于三年前中了Dyna的毒,在友人家听Dyna Acoustic M2, 以CEC TL-1 Transport + Sonic Frontier D2 MK2 DA + MBL6010 Pre + ML23.5 Power (亦交替换用Chord 250W Power), 在12坪的空间中除40Hz以下之低音不足外,弦乐及钢琴实令人动容. 从此我过了18个月不平静的日子.
首先为了浅尝Dyna,立即将早有之添购第二套置于房间之计划付诸实现,主角是Dyna Contour 1.1, amp Accuphase E406V, CD Sony XA-50ES. 在4坪卧室中等音量下发觉Violin 4 弦音色的一致性比起主系统还要正确,虽离 M2 还很远,但有点影子了.当时的主系统为 ProAC 二当家 R3.5 + Power MF-F18 220W + Pre ARC LS-5 + Transport ML 31 + DA SF-D2 MK2. 大难真的临头了,一心只想先把ProAC及power卖掉,卖掉后以过客的心态买了二手的B&W801S3 + Krell KSA-100S. 经验中以弦乐而言, 减一点过度华丽的ProAC R3.5 之高频 + 比801再精准一点的中低频 = M2 + 更好的40Hz以下延伸 = Violin 之完美 (绝非唯一) + 大编制大动态之回放能力 (合理投资的前提下).
M2的外观适合有音响室者,真的较不适合客厅,对需置于客厅者决定真的很难下.但老天眷顾,我的朋友要换 Genesis G350, 买二手的M2是不需要考虑的,买到真是幸运儿. M2 进门后我立即为它添购了 Genesis 900 Sub-woofer. 后来ARC LS-5 年迈退休换了 SF Line 3, power 因缘际会又中了Pass的毒而换了Pass 4, 最惨的是在 Dyna 底下很难混,尤其是 M2, 结果又花了一些银子及一堆时间(约2个月)换用较宽松自然的信号线与power cord才得到做梦也会笑的成果.过程中很辛苦, Line 3 run-in 4个月, M2 摆位还好(因无背反射孔), G900 摆位分频相位调整1个月. Dyna很精准很凝聚一定要配宽松自然的信号线与power cord,我用MIT数字平衡线,PAD speaker and interconnect cable, ASR and Power Source power cord and OEHLBACH interconnect cable.
我认为Dyna固然难推,但好的8 Ohm 100W Power 应可搞定,如买二手投资5-8万即够,前端器材在不音染情况下尽量选宽松自然走向,欢迎同好互相切磋. 我的朋友换用G350后,我几次前往聆听,音场变深,低频充沛,但以前弦乐的感动已不见了,那种感动已搬家了,它已搬到我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