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得不推荐:央视《再说长江》---这是从一滴水开始的朝圣. [复制链接]

查看: 4940|回复: 25
1#
CCTV.com消息(中国电视报):7月15日,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开播特别节目《以长江的名义》将在央视一套播出,《再说长江》将从7月16日起在一套黄金时段播出。自2004年开拍以来,《再说长江》摄制组用整整2年的时间,行走在万里长江之上,飞越长江沿岸12个省市,用高清摄像机记录下55000分钟长江的最新影像。在730余天里,摄制组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再说长江》将从长江源头开始,一路展现长江沿岸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以及人们的生活在20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其中有很多以前从未在电视上出现的震撼影像和动人故事。

  ◎ 像鸟儿一样俯瞰长江源头

  长江源头,这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生命禁区,一直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然而6000米的海拔高度和变幻莫测的恶劣气候让人们望而却步。长江源头的全貌到底什么样,人们从没有在屏幕上见过。

  为了能在高空中看到长江源头的全景,《再说长江》摄制组动用了可以低气压飞行的黑鹰直升机。但想要俯瞰长江源头,仍是困难重重,因为即使是这种直升机,也没有在海拔如此之高的地方执行过任务,所有的机上人员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经过一番紧张的操作,“黑鹰”终于展翅翱翔在长江源头之上。此刻,眼前壮美的景色令人不由屏住了呼吸,几十条巨大的冰川从山谷中如巨兽的利爪般探出,汇聚成一条蜿蜒的通天河,这,就是长江最初的源头。而这也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次采用高清摄像机航拍记录的长江源头的新影像。

  ◎ 神奇的大江山水图

  《再说长江》在片中实现了第一次飞越长江的最大规模航摄,他们沿江而下,从空中追随这条巨龙蜿蜒东去,给电视机前的观众插上了一双翅膀,从全新的视角饱览长江沿岸壮丽的风光。不仅如此,《再说长江》中还运用高清动画和卫星遥感航摄全景展现长江生命脉络……节目组在国家测绘局的帮助下,取得了整个长江流域的卫星遥感图,并结合高清动画技术,把一幅特殊的中国山水图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这幅山水图中,所有的山峰丘陵,都是根据卫星遥感数据按比例绘制的,而滔滔江水则在其间奔腾穿行,在诗情画意中描绘出令人震惊的视觉效果,同时也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对长江流域的地理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除此之外,片中还大量采用了真实再现和动画合成的方式,重现了古蜀文化中的三星堆文明,以及长江文明的源流。

  ◎ 可可西里的精灵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美丽的少女”,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每年的5月,冰雪融化,高原上短暂的夏季即将来临。与往年一样,怀着小羊的藏羚羊便会北迁,它们从千里之外的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等地,沿着一条古老而固定的路线,向着可可西里开始了持久而又神秘的迁徙之路。可可西里周围没有屏障,地势高峻,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是中国最大、世界除南北极外第三大无人区,这里保存着地球久远的记忆,也是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为了拍摄藏羚羊的生活与保护状况,《再说长江》剧组在可可西里蹲守了许久。终于,藏羚羊出现了,大家连忙躲在事先挖好的坑里,用长焦镜头进行拍摄。当藏羚羊那活泼黑亮的眼睛、柔软厚密的毛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时,人们都不禁赞叹这群高原精灵的美丽与神奇。

  ◎ 弹指间沧海桑田

  当《再说长江》的镜头对准了一位南京市民时,他感到无比的惊讶。原来,在当年的《话说长江》的素材中,这位市民推着一辆自行车,车上载着他3岁的小儿子,当时他的自行车胎坏了,满心的沮丧。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再说长江》竟然凭着当初的一段影像,又找到他。然而,这场20年后的重逢已经是今非昔比,如今他的儿女都已经拥有了各自的私家汽车,那场自行车带来的不快早就已经湮灭在光阴的流转之中。《再说长江》中,还记录了包括三峡移民等数百位生活在长江边的人们,和他们生动的面孔、感人的笑容以及他们真实的故事。《再说长江》用影像讲述了这20年间社会的巨变和时代的变迁,鲜活地展现了一条浩浩大江的光阴故事。 (《中国电视报》记者 王茂华)

  播出时间:7月16日起 CCTV-1 20:47
最后编辑cdwu
分享 转发
TOP
2#

网上在线观看:
http://www.cctv.com/science/special/C15832/01/index.shtml
最后编辑cdwu
TOP
3#

看官肯定会问:世界杯都已经结束了,齐达内都已经退役了,意大利都已经捧了杯了,老妇人都已经不是一个人降级了,张胖子是GO坛碟友都已经周知了,豪门盛宴已经拆台散席了,黄建翔都已经内部检讨了。。。。你还在这里喊什么“好”?

其实偶还真没在世界杯的时候为CCTV喊过好,也就是随大流DI赞了几声张胖子罢了,连小黄都要批评几下,给CCTV当QS,偶这也算是挖过深坑和战壕了。。。旁人问,那你深更半夜瞎喊个什么“好”?不知道邻居们白天还要上班的么?偶们又不赞助你球鞋,你跳得也不够高。。。。。。

其实偶是真的要喊这声“好”很久了,起码也压抑了几十个小时了,但这声好与CCTV5或者世界杯并没有什么关系,而是为了:

《再说长江》。

生活在长江边上其实是一件尴尬的事情,因为几乎所有外地的朋友见了都赞:长江可真TM长。。。。可偶却汗如雨下,WHY?谁让咱在“捂汗”呢?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原因,从前沿着长江一溜摆开的N大火炉最近十来年日渐名不副实,全国每年夏天的极致高温一直都出现在华北地区,可偶还是乐于在武汉的桑拿天里光着膀子泡着GO坛,三不之叫几嗓子:今天这天可真热啊?找个啥来附附体啊?。。。嘿嘿,天热不热其实没关系,这传统调调还免不了。。。。

其实好多年以来,很多人就像习惯武汉就是“捂汗”一样,习惯看着CCTV骂骂咧咧。隔三岔五,本地报纸的娱乐版里就要嘲笑或者开涮一把CCTV的某人某事,诸如某主持人如何出丑,某档央视节目被人杯葛,诸如此类,如此这般,甚至邻家电视台有点啥动静,那免不了娱记们就要不怀好意DI酸几句央视的反映,诸如每年的超女,娱记们都分两拨,一拨看湖南卫视的比赛,一拨专瞧CCTV的热闹。其实CCTV也确实不算是什么好鸟,这么些年来也算劣迹罄竹难书了,光是某人一句“全世界最商业的国家电视台”,就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了,因此偶深更半夜这么一嗓子“好”,觉得要鼓的勇气比当QS还要甚几倍,也确实,这年代,开骂谁都会,叫好?这行当除了偶之外,也只有CCTV文艺晚会上的职业鼓掌班子们等为数不多DI人来干了。。。。。唯一的不同是,他们叫好有钱拿,偶叫好等于白叫。

说回这个《再说长江》。看名字都知道这东东是个续集了。其实它的正集《话说长江》那会儿,偶算有幸经历了中国电视彩色化的时代。那光景,彩电不是寻常百姓家的奢侈消费,基本是单位才有的公款消费。偶嫌家里的17寸黑白金星不够爽利,所以天天跑到母亲单位的阶梯教室里和学生姐姐们挤在一起看日立的20寸大彩电(偶应该没记错DI),虽然隔着差不多有十米,但是彩色的长江还是很迷人的风景,那时候偶老觉得有点疑问,为啥白头陈铎的影像色彩总是正确清晰,而到了长江实景的时候,图像色彩会怪怪的偏点青绿呢?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原来《话说长江》的多数外景都是日本摄制组拍摄的,CCTV上播出的《话说长江》其实是进口货,转过制,所以会有偏色现象。

八十年代那会儿,长江除了葛洲坝那会儿火过之外,社会上基本是黄河的天下,后来有几个拿黄河乱整事的据说也没讨到什么好下场,这个就不瞎扯了,不过《话说长江》确实成了一个很著名的商标式东东,那首主题曲,武汉人民绝大多数都会哼哼的。虽然据说从音乐的学术角度看,《话说长江》的音乐水准比起后来日本人同类的《丝绸之路》差得老鼻子了,可那也得敝帚自珍啊?!黄河那么糟糕的水系居然都有过箩筐装的名曲名歌,咱长江难得有首像粮食的歌曲,死整也得整成个经典搁着吧?!偶估计武汉人民里这么想DI肯定不止偶一个了。。。。嘿嘿。

这一别二十多年,长江也挣过不少眼球DI,且不说什么三峡之类的相关事件,好久前还有什么长江漂流之类脑子发热的事情,或者百年大洪水之类的,反正也没算消停,每年武汉还要举行什么“渡江搭台、经济唱戏”的乱哄哄的事情(其实个人觉得把渡江这个事情整得更正规和体育点,绝对比什么唱戏要来得可靠和实际得多),也总不会让你觉得长江离自己很远,虽然它每天还是那么流淌过你的身边,它也没想过自己能被旁边的人们整得这么古怪离奇。。。。。不过二十多年过去,今日之长江已经不是二十年前之长江,今日之中国也已不是二十年前之中国,《再说长江》其实也不是再说当年之《话说长江》了。

其实到今天,《再说长江》才刚播出两集,正经事才刚说一集,可偶却在看过之后忍不住跳将出来,叫一声好,这肯定不够常人所倡导的冷静或者客观,也或许偶这一声叫好,到最后会证明是个错误,但是仅仅就偶两夜的观看,就足以为之狠狠喝彩一把----《再说长江》不是续貂,而是创造!

其实仿制或者克隆一个经典,是件非常困难,甚至根本不可能做到的纯粹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美国的IMDB上绝少重拍电影的口碑好过原始版本的,哪怕你铆足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所有的细胞都调动了,经典却还是经典,重拍还是重拍。所以CCTV为这档节目取名《再说长江》显得有些不智,因为这等于非要逼着观众去比较,逼着观众接受你要续貂。。。。可CCTV偏偏就这么做了。看节目中说,CCTV的《再说长江》的编导居然把最大的精力放在了寻找当年出现在《话说长江》中的人物命运的变迁身上,甚至极端点说,《再说长江》已经不是风光片,而是一部系列故事片,这确实得让人捏一把汗。那么结果到底如何呢?

《再说长江》的第一点,就在三江源,在可可西里,在青藏高原上。不用说,关于这个地方,虽然历来任何书本或者电影电视都号称那是地球上最神秘的地方,其实那是鬼扯,近二十年,关于那个地方,大概是中国旅游的、写书的、拍电影电视的去得最多的地方,其曝光率比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护问题要高上几十倍!如何让人可以继续期待,继续欣赏,这其实是件算是个问题的问题。《再说长江》的编导们给出的答卷还算有点棒!

《再说长江》的解说词目前看,还远不如《话说长江》,因为《话说长江》那就素诗歌啊!是对神迹和伟大江山的一种谟拜。而《再说长江》是情节剧,是对人生与生态的描绘。这是两类完全不同的取向,《再说长江》其实不是在说长江,而是在说依江而生的生灵和依江而息的人。因而《话说长江》是地理的长江,而《再说长江》则是人文的长江。

肯定有很多人会对《再说长江》里的美丽,甚至带有些空灵的画面赞不绝口,它甚至会成为今后影像发烧友们竞逐的目标,确实,这些优美的画面甚至比《国家地理杂志》上静止的漂亮画面来得更加生动和真切,但在片中屡屡打动偶的,并非是这些美不胜收的胜景,而是那些深邃而动人的故事,例如那辆急剎在青藏公路上等待藏羚羊穿越公路的越野车,例如拉布寺在风中摇曳的白杨林。。。。。。如此等等,在这些场景背后深藏着的动人故事。江河之美,你未必需要亲历即可在书本报章或者更先进的媒体上领略,而人性之美,却需要有人去发掘去升华。

有人肯定会讪笑,尔等才窥《再说长江》之一斑,何以能定其全貌?其实无论《再说长江》最后会怎样,但在这一刻,CCTV和它的这些编导们,其实走在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上!这就是偶要狠狠叫一声“好”的原因之所在了。其实CCTV的编导们在这一集中也挺媚俗,媚着环保这类主题会显得有些矫情,偶可能不关心藏羚羊灭绝与否和偶的冬季围脖之间有何等关系,但是当作为一个长江边长大的人看着他们告诉你,在长江的某个源头,一家普通藏族老小,倾30万家产五年义务植树造林,只为长江源头的水更加纯净。。。。。若无半分感激,那绝非人族所思所为了。

二十年的变化,不仅变化了国家,变化了长江,变化了电视,也变化了人民。为《再说长江》叫一声“好”,只为它拍到了伟大山河间的一丝人性的光芒;为CCTV叫一声“好”,只因为有一刻,它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以上文字. flyerzeng
TOP
4#

影届权威黄式宪教授等严斥新近闹剧《疯狂的石头》
   十三日下午,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的《疯狂的石头》学术讨论会上,众影届权威教授等严斥新近闹剧《疯狂的石头》,摘录今日的新京报如下:
   专家们对影片中的一些人物、情节设置、画面表现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传媒大学教授胡克表示,“影片中将千手观音拿来调侃的细节并不妥当,因为那毕竟是表现残疾人的优秀节目。此外,片中的女性形象都处于弱势,并没有为影片带来太大的亮点。”
    部分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出片中的某些画面表现得过于“肮脏”,会使人产生生理上的不良反应。不过当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提出“这部影片是闹剧而非喜剧”的时候,宁浩签约的经纪公司负责人终于显得“忍无可忍”。
    黄式宪表示,“新星导计划固然值得推崇,但是对于这些年轻导演来说,我认为应该让他们先拍艺术片而不是商业片,这部电影的喜剧因素在我看来更像是闹剧,压抑了导演宁浩很多创作上的才华。所以这部电影不是导演真情流露出来的,而是刻意做出来的。”对此坐在一旁的宁浩并没有回应,但是表情已经非常痛苦的罗异显然有些坐不住了,“我实在忍受不了了,必须说几句。”他主动回应道:“我不知道什么叫商业片,什么叫艺术片。理论归理论,但是一部电影票房不好就被称为艺术片,票房好了就该称为商业片或许太滑稽。这些年轻人都是冲着创作而来的,他们真的非常不容易。”
   黄式宪教授进而指出:一《疯狂的石头》是闹剧而非喜剧。二对于这些年轻导演来说,我认为应该让他们先拍艺术片而不是商业片
   既然《疯狂的石头》证明了所谓“商业片”也可以有“艺术品质”,又何必再让导演们去做商业/艺术这道老掉牙的选择题?
   在《疯狂的石头》一片叫好声中,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老师的不同意见格外引人注目:“对于这些年轻导演来说,我认为应该让他们先拍艺术片而不是商业片”。本来,这一观点根本不算稀奇。在中国电影史上,每一次所谓娱乐片掀起一点风浪,立马就会招来批判。但是经过这么多年反复的辩论之后,在电影工业基础如此脆弱、快感满足仍然不通畅的环境下,发展商业类型片竟然又被放进了商业/艺术的老套争论中,实在令人惊讶,也难怪被媒体冠之以“奇论”。
  个人表达和大众口味、艺术品质和商业要求本来并不是水火不容的两极,但在国人长期以来的二分法思维下,就非要将两者割裂开来二选一。
  选择走何种路线,本来只是导演个人问题,但因为中国的导演基本都出自那么几所艺术院校,结果在那种传统学院派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便将这种分裂的精英趣味发展成了中国电影的主流趣味之一。
  中国电影之所以一直未能形成繁荣的类型片创作,除了政策问题(比如未建立分级制带来审查限制),另一重主要原因就是以观众为导向的市场观念一直受到或明或暗的压抑,那种艺术为先的精英观念长期笼罩电影界,一代代电影人都是一出手便冲着大师而去,心气之高以至于对类型片制作抱以轻视态度,认为不过是一些陈词滥调的俗套很容易对付。更有第六代导演声称“如果我拍商业片,肯定是一高手”,事实上与其同辈的张元、李虹、王光利拍的爱情片、恐怖片、喜剧片都以票房评论双失败告终。似乎存在着一种生怕沦为“职业导演”的集体潜意识,绝大部分导演都如此忌讳被扣上“工匠”的帽子,惟恐不表达点什么就会变成一个纯粹的技工。所以拍商业类型片这种职业导演干的活计,内地导演做起来,要么就是以低成本为由,潦草应付,直接奔着送进电影频道而去;要么就是心不甘情不愿,扭扭捏捏,弄得艺术理想跟着市场野心一起膨胀。
   中国电影人大概是太惧怕在市场中迷失自我了,所以当近年来形势的变化迫使他们必须要顺应市场时,始终不甘心纯粹“取悦观众”,总恨不得要搞颠覆、创新。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好像老老实实讲一个可以给人带来叙事快感的故事,也变成了很掉价的事。导致中国电影界一大吊诡的现象是,一些影片在投资模式、宣传营销、市场定位、包装元素都是类型片,结果却拍成了显示导演个人表达欲望的艺术片。
   而《疯狂的石头》的成功恰恰表明,对于今天的中国电影而言,一部类型片的成功,或许在于不那么急于跳出来言说自我、探索艺术,认认真真地考虑如何在捉襟见肘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已有的空间,技巧娴熟地讲一个好看的故事。有了这种将市场放在首位的思路和踏实精神,才能真正把握到所谓本土特色和世俗情怀。归根到底,需要一种甘愿做“木匠”(宁浩自称)打磨类型片的职业导演心态。木匠做好了,照样可以把个人的想法和风格融入产品中。
   《疯狂的石头》所引发的强烈反响其实突现出中国电影是多么缺乏既有新的电影思维和创意又有制作诚意的职业导演。既然《疯狂的石头》证明了所谓“商业片”也可以有“艺术品质”,又何必再让导演们去做商业/艺术这道老掉牙的选择题?

  □苏木(北京影评人)
                                  这回偶要坚决B4一下
最后编辑cdwu
TOP
5#

酒!
这回偶又长见识了,原来赤水河是中国的酒厂.
最后编辑cdwu
TOP
6#

是李小沛,偶一直没注意,今晚仔细瞅瞅.
TOP
7#

每晚,央视一,8点45分,漏看的没看的可以在网站上在线观看.
最后编辑cdwu
TOP
8#

.............
TOP
9#

今晚武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