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最喜欢的中国录音师是谁?兼谈国内发烧唱片 [复制链接]

查看: 5878|回复: 30
1#


现在发烧唱片数量越来越多,但质量却良莠不齐,且价格不菲,一张发烧唱片多则百百八十元、少则五六十元。很多唱片省吃俭用买到手,却大呼上当,目前国内所谓人声天碟,大多是翻唱的口水歌曲,有价值的发烧唱片不多,原创的更少,古典音乐唱片更是微乎其微。这还是其次,所谓天碟至少录音应过得去吧,但许多唱片听一次就不想再听第二次。录音粗燥、不自然,一味追求所谓的动态,简单的几件乐器,毫无音场可言,更要命的有些唱片背景不干净,高音录破了的就有。现在还是非常怀念过去象雨果、百利等一些唱片公司的发烧唱片,最重要的是自然。现在偶i听得最多的,也是这些唱片。
  国内著名的录音师不多,偶最喜欢的可能就是这几位了:易有伍、李小沛、陈恪等,特别是李小沛录制很多发烧碟高音延伸好、干净、透明、空气感好,录制的民歌带甜味,但少了几分自然。
  另:各位DX是否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内绝大多数所谓的发烧碟,在解析力不够的器材上播放,还觉得很好。一到解析力高的系统,根本就原形毕露。中高频有毛刺,声低不干净。偶现在把器材换了后,很多碟不敢听,晕啊,只有国外的一些录音和国内少数几家唱片公司的还能听。难道是偶的系统有问题。

下面是记者对李小沛的访谈:


中国录音界学术味儿不浓,有机味儿偏重
――访中央电视台一级录音师 李小沛

  记:您是如何怎么走上录音这条路的?
  李小沛:说起来挺偶然的,我74年高中一毕业就被分配到中央电视台从事录音工作,之前也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以后会干这行。后来有一段时间我一边继续在台里工作,一边到北京电影学院系统地学习录音,技术知识的学习总是与录音实践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我的录音工作毫无间断地一直从高中毕业那时候干到了现在。

  记:您是一到中央台工作就开始从事音乐录音吗?
  李小沛:没有,因为一开始台里还没有自己的音乐录音棚,一直到82年才建成中央台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音乐录音棚,也就是现在娄炜(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高级录音师)在用的那个棚。我觉得那个棚建得非常完善,出品也很不错,当时谭盾为意大利电影所作的,李谷一演唱的那首《火烧圆明园》就是在那儿录的。所以82年以前没有专业音乐录音棚的时候我几乎做遍了中央电视台所有的录音工种,包括电视剧录音、演播室转播、音乐编辑、扩声等。

  记:在这么多年的录音实践中,您有没有形成自己的个人录音风格?对于一部录音作品来说,您的标准和最看重的又是什么呢?
  李小沛:我觉得当录音工作深入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变成一个艺术活动,要把在学校学到的声学、音乐、电声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与录音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它们真正融入到你的血液中,变成你自己的东西,所有这些都只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如何录好一个作品。作为一个好录音师,有三件事非常重要,首先要会听,知道怎样的作品算是一部好的录音作品;其次要会分辨,懂得这部作品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还要那些不足;最后就是看能不能通过你的技术手段来弥补它的不足。要是这三件事你都做到了,才能算个合格的录音师。在前期录音时,我最注重的就是声音,这里面就会碰到包括空间、话筒、演奏以及收录等一连串的问题,这时我就需要懂得听和分辨,然后通过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来一一解决。后期制作完全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将一个录音师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展露无遗,这方面可能也是我个人更加注重的。每次在合成之前我都会进行整部作品音响的整体构思,脑子里会先出现一个音响画面,想着它出来会是怎么样,应该是怎么样。在合成的时候,我会用我的专业知识和艺术素质来呈现出一个超乎作曲家和演奏者想象的全新的作品。有些音乐录音是有规律可寻的,但一些新音乐中出现的新声音以及一些新的符合方式往往都要求录音师通过自己的鉴赏能力和思维方式来表达作品的内涵,最终达到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可以说在这类作品中录音师要承担40%的音响创作成分。

  记:到现在为止,您是中国唯一进入TAS榜的中国录音师,能谈谈您的那首上榜作品吗?
  李小沛:当时是2002年,我的一张鼓的发烧专辑作为当年十张最佳唱片的第一张入榜。那确实是张非常好的专辑,录的全是打击乐,由香港著名敲击乐演奏家阎学敏和国内顶级乐手合作演奏,在中央电视台的音乐录音棚制作完成的。在这张专辑的录制过程中,我为每件打击乐分别设置了拾音系统,以求将音乐的整体动态以及各种打击乐的质感、定位和其它信息量都完美地表现出来。虽然在后期合成时我加入了很多技术手段来塑造声场,但完成后的空间丝毫听不出处理过的痕迹,临场感非常强。TAS榜对上榜作品要求都非常严格,其实我对我录制的每张专辑的听感要求也很严格,在每张专辑的创作上也有不同的想法,总是力求达到一种既美丽又真实的近乎完美的境界。我觉得另外一张在同一个棚里录制的《侗族大歌》也很棒,20个人的吹奏听起来定位非常清楚,就像是在你面前演奏一样,形成了一副生动的音响画面。所以我相信如果有机会让国内录音师听到多一些优秀作品,一定会有更多的中国录音师金榜题名。

  记:作为中国著名录音师和04年"声响亚洲"录音作品评选评委之一,您对一部好的录音作品的评判标准是什么?上一届有没有听到您特别满意的作品?
  李小沛:其实我的评判标准很简单,就是看录音师是否能够把握作品基本的风格,每件乐器的录制是否符合作品的风格要求,对作品的声音处理是否真实得当。一些摇滚作品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音色比例和关系处理的不错,整体水平挺高的。

  记:您对中国录音界的现状有什么看法?
  李小沛:我觉得现在中国的录音界学术味儿不浓,有机味儿重,又偏一些工人阶级体系。这个行业的发展本身就不正规,人们更多的把录音师当作一个技术工人看待,而不是一个艺术创作者。再者来说,现在国内整个录音运作过程大部分都在"小作坊"里进行,真正象中央台这样顶级的专业音乐录音棚不多。国外EMI、JVC等大公司里全是大型录音棚和最顶级的设备,光是母带制作棚就好几个,而且都是为不同的音乐类型专门设计的,好的录音作品自然也就更多。我们国家技术发展了,经济发展了,但文化作为一个产业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现在唱片行业在中国根本不赚钱,当然就不会有人愿意拿钱出来建录音棚,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记:录了这么多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您觉得晚会上的民歌、以前郭兰英等老一辈艺术家演绎的民歌和现在流行的原生态民歌有什么不同吗?
  李小沛:我觉得民歌发展到今天不容易,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民歌应该是民族美声,因为它的演唱方法用的是西洋美声唱法的气息、发声位置以及共鸣方式,实际上是美声唱法的民族化,同时又有其不同于美声唱法的独特之处。再说说原生态民歌吧,所谓原生态应该是一种原始生存状态,如果这样理解的话真正的原生态民歌就不存在,因为现在根本没有没被修饰过的原始民歌。这次歌手大赛上出现了很多的原生态,谁能说它们没被修饰过呢?他们唱的这些歌都是从小被老人教出来的,这个过程本身就加入了很多人为的因素,也就不能称其"原生态"了。我觉得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歌,再规范一点应该说是传统的民族民间歌曲,"原生态"民歌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这两种类型都应归在民歌这一概念的大范围之内,也都有其发展的价值和空间。
分享 转发
TOP
2#

海-浪 在 2006-10-13 12:54:55 发表的内容
晕!我把《侗族大歌》CD给退了回去,不喜欢。看来还要再次拿回来。

李小沛还有1张是《纯竹》,我个人非常非常喜欢。


[upload=jpg]Upload/2006101312545290166.jpg[/upload]

兄弟《侗族大歌》何处有卖?什么唱片公司出的?
TOP
3#

aiyue1129 在 2006-10-11 22:44:40 发表的内容
楼主出了一个好题目.最近在影音新时代hifi论坛偶发了一张帖<推介一组民族音乐唱片>,也讨论了录音与录音师,兄弟如有兴趣可去看看(太长,转过来不方便)

aiyue兄现在仍用天逸AD2N功放和写真一号吗?
你在家庭影院技术上的文章真不错,实在,比枪手文章好多了,赞一个!!
TOP
4#

海-浪 在 2006-10-17 8:50:47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6-10-14 12:13:00 发表的内容
客观地评价,撇除某些个人风格喜好,中港台三地录音师中以香港地区的水平比较好,尤其是在录制大型乐团录音和多声道制作时。
至于多轨混音的某些“发烧口水歌”,其制作混音目的本身就要兼顾在低端套装音响系统(包括台式音响系统)甚至汽车音响的要求,多数不足以比较录音师水平的参考。

偶也非常喜欢竹笛的录音,录好了,其甜味沁人心脾
李小沛录制的《蒲公英的天空》,可以说是曲曲动听。其高频辉煌,中频甜美,低频有力。


个人感觉香港录音太美化了,这点国内录音师要好很多。
为什么李小沛能获奖,上面已经说了就是真实,让人听不出来后期的合成。

《纯竹》里也有一些二胡伴奏,我听着舒服多了,起码比《江河水》真实,也舒服。
TOP
5#

Dr kuang 在 2006-10-17 23:50:04 发表的内容
前面早就说过流行曲的口水歌录音并不能代表某一录音师的水平,这些本来就是通俗歌曲,无论从演唱到录音都是为了照顾“通俗”这个市场,而不是主要服务于使用高级器材的一小部分。
陈珞和李小沛代表了中国大陆南北两种不同风格的录音方式,陈珞的乐团录音更多使用的是三点式录音,强调自然混响,在已推出的唱片中,崔峥嵘的独唱专辑是其代表作;李小沛的录音更多是用多点分轨,使用人工混响,优点前面已经说过是以细节清晰,动态强烈,不足之处是人工混音后音场层次有所不足,独奏乐器或人声形体膨胀,长时间聆听时容易有压迫感,代表作是《鼓动心弦》。
这两位都是目前大陆地区录音水平的代表,风格不尽相同,而且各自所在的录音地点不同,使用的录音器材也不一样,每个发烧友的喜好和器材环紧等有所不同而喜好不同而已。

确实如此!!!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