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乐味、HIFI性、数码声、模拟声的? [复制链接]

查看: 8822|回复: 39
1#
近日看了不少老帖子,对好多烧友的讨论颇为佩服。但是也感觉有好多朋友都在人云亦云,满口发烧名词、术语,看的我云山雾罩。
特在此请教各位大侠:
什么叫音乐味,什么叫HIFI性,二者什么关系?
请用科学、严谨的语言来解释!
最后编辑马远
分享 转发
TOP
2#

数码声音处理的形象解释

比如拷贝一张人脸肖像

模拟的办法就是直接照着重画
画好了很象,画不好,可能画瘦了、胖了,眼睛稍微大些,鼻子稍微高些。仅此而已。
就是由原作者来画,也不可能完全一样,这就是“模拟”失真。

数码的办法是将原画分成很多个小方格,对应的将每个小方格按位置、编号直接描过去就可以了。
不是画过去,是描过去,就象填图,整个方格是要填满一种颜色的。
但是,每个小方格的颜色成分、轻重按固定的若干种对应。比如,65536种。
不论原画是什么颜色、轻重,都必须在这65536种中找一个对应。

这样复制的画在大的比例、尺寸方面绝对保真。
但在细节上就是由“有数”的点阵构成了,或者说,越近看颗粒越粗
同时一幅自然的画,它的颜色不可能只分成65536种。
所以就有一些“不自然”

当然如果我们分无限多的小方格、无限多的颜色种类,那就能做到“完全保真”
显然这是理想化的,是目前无法实现的。
只要方格数、颜色数有限,就有“数码”失真。

65536种就是16BIT
最后编辑马远
TOP
3#

“古”兄的论点是目前颇有代表性的观点了。
其实提出这个问题并非无聊,
而是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共识的话,
那么所有的讨论就是在“你说你,我说我”,基本上没什么意义了。
所以就这个问题,我想把它澄清。

首先,我要假定:现场演奏是最真实的,
      所以也是最保真(本来就是真的)
      所以也是最具有“HIFI”性的。

同时,现场演奏也是最好听的,(在录音位置听)
      所以也是最有“音乐味”的。

所以:最具有“HIFI”性的就是最有“音乐味”的。

但是,这个结论是在“最”字这个前提下的,
      而我们绝大多数人玩的不是“最”字级器材(也许目前还没有)

当器材档次下降时,由于理念不同,设计思路不同,失真的方式不同
造就了千千万万“风格”各异的发烧器材,

所以,其中最主流的就是“HIFI”性的和“音乐味”
     又或是“模拟”声和“数码”声。

假设有一张最完美的照片,相当于现场演奏般真实、准确。
现在来看它最典型的两种失真方式:

一、用火烤,使它轻微变形,或是用日光晒,是它轻微变色。
    甚至使它轻微残破,边缘有部分丢失。

二、用数码相机反复翻拍,并适当降低像数。

都是失真,但失真方式不同,感觉便不同。
“一”的失真后,虽然有变形、变色,、和残破
但是变形、变色是整体的,而非局部。
主要部分(中频)细节还在,密度还在。
这张照片的“神韵”仍在,虽然不再完美,但不影响欣赏。
所以,它的处理过程是“模拟”的,它仍有“音乐味”。
它的“音乐味”好于“HIFI”性

“二”的失真后,照片整体完好,不丢失。结构正确,不变形。
色彩正确,但是细节丢失,颗粒变大,毛刺突起,密度下降。
它的处理过程是“数码”的,它的声音缺乏“音乐味”
它的“HIFI”性好于“音乐味”

所以非高保真(HIFI)的卡式录音带可能好听于廉价的CD机
所以好多六十年代的模拟录音要好过当今的4D录音
所以“低频有限类”的LS3/5A,古董胆机(输出变压器频宽小于20Hz--20KHz)
至今仍是发烧极品
TOP
4#

也谈“数码声”和“模拟声”

“数码声”和“模拟声”的定义不能由我们自己来随意定义。
如果大家都有自己心中的“数码声”和“模拟声”那么,
我们的讨论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就成了各说、各论了。

“模拟声”就是从录音开始直到重播,始终在模拟状态下进行声音处理。
我们原来听的录音带、LP唱片大都是“模拟声”。

“数码声”实在从录音到重播过程中有一个或若干个环节进行过数模转换。
所有的光碟(CD、VCD、DVD、MD、LD、SACD)都是数码声。
有些录音带、LP唱片在前期制造时也进行过数码处理,也是数码声。

数码声的频宽一般较好,平衡性也很优秀,但容易产生数码失真,就是细节失真。
所以容易产生吵,尖,烦,躁。

模拟声比较容易在高低频延伸方面受损,严重的高频发"蒙”,低频短腿。

总之:模拟失真是“丢”东西,主要是高低两断延伸和细节。
     数码失真主要不是“丢”,而是“添”,添一些错误的信号,破坏了细节。
TOP
5#

我个人理解“油”兄对音乐味的理解很好,我本人认为音乐味是离不开HIFI性的,但看到这里很多人在对立的谈音乐味和HIFI性,所以我才有前帖的观点。也就是为他们的“对立”观点找些“注释”
TOP
6#

谢谢夸奖!
理论永远只是理论,在付之实践时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并无绝对的理论可以指导,所以“发烧”现象便产生了。所以说:发烧音响不只是技术,还有工艺,甚至后者的比重更大些。
TOP
7#

[upload=jpg]Upload/20063242243260634.jpg[/upload]

谁见过这个,最好的退烧伴侣
TOP
8#

其实理论是一回事,实践又是一回事。现在那为喊着“不要发烧了”的兄,就是忽略了这个问题。因为现实世界总有无数的“变数”,无数的不确定。所以最后结果会有无数种可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