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有人问“荒岛唱片”这个的问题。在我看来这就是个不靠谱的问题。那岛上要是有电还叫什么荒岛?带一部收音机或者手提电脑不是更好吗?其实这就是个“你最喜欢的三张唱片”这么简单的问题。同样可笑的问题还有:如果荒岛上只有一个女人,你会在木子美、芙蓉姐姐、流氓燕、竹影青瞳中选哪一个?告诉你人要到了那种地步根本不会选,逮着条带鱼也要研究一下是公是母。上数这几个女人到了荒岛,基本上均可列为仙女。
好吧,我们就着这个不靠谱的问题发挥一下:假定我们确实到了一座可以通电并且备好了音响器材的荒岛,在失去了安全感,生存成为第一要素,没有人可以诉说的诸种前提下听音乐,并且只能反复地听三部作品,那么你对音乐的选择肯定有别于日常。平时最喜欢的唱片,到了荒岛上未必还是最佳选择。比如让我反复地听柴科夫的《悲怆》,我可能就失去荒岛生存的勇气了。再比如听贝多芬的《田园》,对一个都市人来说,那是让我们回归自然的很好路径,可是当你整天面对着碧海蓝天时,自然只能让你产生绝望,再听那样的音乐是非常残酷的事情。
所以我第一个念头就是选择一部歌剧。理由是歌剧里面有大量人声,能听到同类的声音在荒岛上想必是十分重要的,至于谁唱,唱些什么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最好是听《尼伯龙根的指环》,因为以一部作品来计的话,它共有十四张,可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不过仍然有个问题需要解决,就是作品的耐听程度。我发现越好听的作品往往越不耐听,《尼伯龙根的指环》虽然庞大,也架不住你天天听,听到最后估计就跟听《四季》似的。所以我需要选一张相对耐听一些的唱片。当然只是相对,在荒岛上没有绝对耐听的唱片。这回我想到了巴赫的《平均律》。我多次尝试过要一口气听完它,但最多听两张就因为体力不支倒头睡下,我想这样久攻不克的唱片应该是最耐听的。而且由于它的艰涩,可以解读的内容就相对多一些,每回都能听出点新意思,至少不会让我像听《四季》一样,第一个音符一出就觉得烦死了。相比其它作品而言它的感情成份少,总是给人不动声色的感觉,这对拯救一个荒岛上浮躁的灵魂是大有裨益的。再者,听着钢琴叮叮当当在荒岛上敲响,耳边伴着海浪的声音,如此美妙的情境似乎不是别的乐器可以替代的,包括我平日最爱的小提琴。还有一个理由也很重要,这又是一套四张的唱片。
剩下最后的一张唱片我会选京剧《沙家浜》。文革的时候我听了它那么多遍也不觉得烦,现在有了多元化的选择后,我还是觉得它很好听,所以它有可能是世界上最耐听的作品,我有信心带它上岛。还有,要是生存环境变得恶劣,荒岛上狂风大作,我的茅草小屋摇摇欲坠,《平均律》肯定是压不住了,《尼伯龙根的指环》估计都弱,那时我就听《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有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