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氢弹效应——营造梦幻低频 [复制链接]

查看: 35771|回复: 282
1#
你喜欢什么样的低频?
拳拳到肉?火气太大!
松软深沉?瞬变慢,太斯文!
经多年探索,终于发现了一种梦幻低频,汉子把它称为“氢弹效应”。
何谓“氢弹效应”?让我们先看看氢弹爆炸的场面(当然是从电视上或其它图像资料上看到的。坛子上有哪位大侠曾亲眼目睹氢弹空爆的?呵呵):首先是爆出一个浑圆硕大的火球,紧接着从火球的中部扩散出一道光环,然后就是地动山摇、无坚不摧的强大冲击波。因这道光环的存在,爆炸场面显得格外的恐怖、诡异、宏伟和壮丽,摄魂夺魄!
那么音响低频的“氢弹效应”又是怎样的呢?
为渲染其无坚不摧之威力,就拿由电子合成器营造出的重低音效果来说吧:先是一记结实有力的鼓声“咣”的砸下,紧接着由低频暗涌形成的强大余波“哗”的从地上扩散开来,迷漫到整个空间,连空气都在颤抖,令人惊心动魄!
形成“氢弹效应”的关键是低频的暗涌和残响,它们就是氢弹爆炸时火球上那一道美丽而恐怖的光环。
与"氢弹效应"低频效应相比,拳拳到肉的低频尾音短、残响少,暗涌收得太快,松软深沉的低频有暗涌但鼓眼不够鲜明,缺乏冲击力,可以说前者是在后两者之间取得了一个平衡点。
一定会有朋友说“要营造"氢弹效应"低频得出动10寸、12寸低音才行”。
错!小书架箱就能出“氢弹效应”低频。
汉子这里有一位大侠就曾经用瑞宝书架箱在20几平米的较大空间里营造出“氢弹效应”(是不是有点骇人听闻),而汉子自己也能用6。5寸低音书架箱在较小空间中营造出“氢弹效应”。
只要会玩,只要音箱能出50~60Hz的低频,就能出低频暗涌。能出低频暗涌,就能营造出“氢弹效应”。
先打住,汉子得空时再谈谈如何营造“氢弹效应”
分享 转发
TOP
2#

事情多,又没午休,疲劳,写完这帖子脑子就已不好使了,先歇着,等灵感来了再继续。
TOP
3#

低频要搞好,中、高少不了
说啥废话?明明说的是低频的“氢弹效应”,扯上中、高频干啥,南辕北辙!
别急,咱们先在具有两组接线柱的两分频音箱(可双线分音的那种)上做一项实验:
1、喇叭线只接低音通路,放上一段打鼓声,在没有高音单元的参与下,鼓声鼓眼不够鲜明,鼓声沉闷,缺乏力度,缺乏形体感,也缺乏现场感。
2、喇叭线只接高音通路,在放打鼓声,能听到鼓声吗?能!听到的就是鼓眼的声音。
即便是分频点高达5~6KHz,也能听到轻微的声音。
这项实验表明,鼓声里是含有中频的。如果将鼓声中的中频去掉,就不会有鼓眼。鼓眼就像人说话的字头,如果说话没有字头,那就会含糊不清。事实证明,鼓眼对鼓声的力度和瞬态反应具有很大的影响。
(待续)
TOP
4#

KENTRYFO 在 2006-4-27 20:59:25 发表的内容
壮家汉 在 2006-4-27 20:53:06 发表的内容
在开说之前,汉子提出三个关键词,一个是“抓住要点”,一个是“掩盖效应”,一个是“能量分布”。
关于其中的含义,汉子将之贯穿在下文中。

全中,跟我的想法完全一致!如果需要开仗——我跟你同盟!!

谢老兄了!
也许具体的不一致,但大方向应该是一致的。
TOP
5#

搞好高频泛音
在多次实践后,汉子发现高频泛音是一剂能极大改善听感的灵丹妙药。
泛音是表象,其实质是高频失真的问题。高频失真问题可能是音响科技所需要攻陷的最后一个坚固的堡垒。
胆机和石机、LP和CD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
汉子认为它们的本质差别就是高频失真上的差异,反应在表象上就是高频泛音的多寡。
胆机的高频上限不及石机、LP的高频上限不及SACD,但反映在听感上为何总是胆机和LP更舒服?道理很简单,是胆机的高频泛音比石机丰富、LP的高频泛音比CD和SACD丰富。
胆机和LP的高频泛音丰富,声音就会舒展、柔和、温暖,石机和数码音源的高频泛音较少,声音就会发紧、发干,甚至是冷和硬,这样的声音表面上延伸较高,却让人觉得不够舒展,甚至觉得堵心。
那么这高频泛音和低频有必然联系吗?当然有!切记,高频发紧,中频必然发紧,低频也必然发紧!不信你听听许多石机的低频,那是拳打胸口的感觉,再听胆机的低频,松软浑厚,有弥漫荡漾、全身按摩的感觉。
高频泛音还有哪些好处?
因高频泛音的存在,声音变得松软、温暖,高频不再有刺激性,这意味着可以开大音量也不觉得刺耳、堵心和有压迫感,在较大音量仍感到愉悦的情况下,也就为“氢弹效应”的到来打下了伏笔(常常因声音发紧、有压迫感而被迫收小音量,又岂能体验到氢弹效应)。
因高频泛音的存在,增加了空气感和残响,而空气感和残响对低频的规模感和宏伟感的生成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先到这吧。明天接着谈高频泛音和如何用“掩盖效应”获取高频泛音。再往后,当然会谈到中频部分和低频部分。
TOP
6#

KENTRYFO 在 2006-4-27 20:57:12 发表的内容
老汉啊,你这贴子注定是红帖了!

骑虎难下啰,不说点什么恐怕下不了台啰!呵呵。
TOP
7#

KENTRYFO 在 2006-4-27 21:08:15 发表的内容
音响器材不应是完全一致的使用方法的。每一套都有其个性!@哈哈,也许在此帖中我会成为你的应声虫了。哈哈

是啊,如果大家都随波逐流,那么大家也就沦为平庸了。
TOP
8#

在开说之前,汉子提出三个关键词,一个是“抓住要点”,一个是“掩盖效应”,一个是“能量分布”。
关于其中的含义,汉子将之贯穿在下文中。
TOP
9#

搞好高频延伸
是不是越来越离谱啊,谈低频扯高频延伸?!
谈低频先谈高频,这是逆向思维的结果。运用逆向思维可以解开很多难题。
汉子是这样看的,只有体验到了极高频,才能感受到极低频。
从山顶往山谷下看,那是深,从山谷往上看,那是高。感觉可能不一样,但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无论你是站在山顶还是站在谷底,两极之间的落差是一样的。落差越大,就越感觉到深或高。
加强高频延伸,是以高促低,汉子把它叫做“造落差”。
以高促低不是汉子的发明,早有前辈发现了这个现象。常看弹弓杨文章的朋友请注意一个细节,那就是弹弓杨和他的朋友喜欢搞超高,他发现“搞好超高后,很奇怪,连带超低都变好了、、、、、、”。
是什么使低频变好了呢?
好的高频延伸再加上丰富的高频泛音,能或得松化活泛和伸展的音色,使低频具有更好的活生感和现场感。
高频对低频的起头(即前面所说的鼓眼)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声音的起头非常重要。一个说话声甜美温柔到可以熔化你的女孩,她生气时说话的声音就会转为生硬,这是因为她的嗓音在起头时就已生硬。
高频紧,低频的起头就会紧,连带着低频就紧。反之高频松,低频也跟着松(箱体和倒相管对低频的影响不加入讨论)。
当然,我们得在松紧软硬之间找好平衡点,使之软硬适中。好的高频可以让低音变得清晰、富有弹性、有张力、有气势,却又松软柔和。
延伸好且泛音丰富的高频能令中、高频细节大幅度增加,连带着低频的细节和空气感也增加,丰富的信息量有助于宏大低频的生成。
说到高频的延伸,这是个很微妙的问题。
汉子的一位老同学买了一对杰士号角王,汉子慕名前往试听。他用自装300B胆机推,那声音真是异常通透,万里无云啊!高频之伸展好得出奇,拿陈英光常用的话说就是“无远弗届”,拿赵丽蓉老师的话说就是“我的嗓门那个高啊,一连二十几个小二黑楞是接不上!”。低频的清晰度和弹性非常好,下潜度也不错。在汉子表示赞赏之余,老同学却告诉我,说这号角高音的高频到18KHz就已经衰减很多了。
这就叫人困惑了,300B的高频到几十K就滚降了,照理说功放到音箱一降再降,那高频应该是暗无天日才对,为何事实反差如此之大呢?反观一些石机,高频能上到100K甚至数百K,推高频能上到20K的音箱却感到延伸不佳甚至是发暗呢?
仔细想之,有几个因素。第一个还是高频泛音的问题,泛音是润滑剂,能使高频顺畅地往上飙,显得格外的舒展,尽管绝对值并不高。泛音少,高频尽管绝对值高也显得生涩滞重。第二个是能量分布引发的“掩盖效应”的问题,较低的一个频段能量过大,掩盖住了能量较少的极高频段,高频当然会显得发暗。第三个多发生在石机身上,石机的频响曲线是在理想负载下测试,曲线通常平直如尺,但一接动态负载(音箱),曲线就会波动,出现很大的峰谷,换言之是不能平直延伸到高频端(高频段甚至可能是深谷),这又引出了前面所说的第二个因素。许多石机的带负载能力还及不上胆机。
(待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