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CD再版或者CD解码误差,导致声音的失真都是变薄,从来没见说变厚的 [复制链接]

查看: 9552|回复: 51
1#
如题,理论上说失真不是改薄厚都有可能吗?是因为厚了大家不介意,薄了比较难听,还是有其他原因
请DX不吝赐教
分享 转发
TOP
2#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5-6 23:50:52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6-5-6 23:47:29 发表的内容
先明确“厚”和“薄”的概念。



似乎应该从平衡度,各个频段响应速度和能量分部上去解释?而不是单纯的“厚”,“薄”


哈哈,这个说法我可都是从论坛上学来的啊,并不是我本人比较后得出的看法,想必大家这种说法也看多了吧

我的理解所谓薄可能指高音过多吧,高音听感偏尖,干,硬
所谓厚可能指中低频比较多和慢吧

至于平衡度,我看并不是大家说的重点,不然直接说不平衡,低音过多就可以了,何必绕圈子
我的看法大家还是指音色吧

顺便说一下,为什么有的高音不好听,其实并不是平衡度不好或者高音过高的关系,而是失真导致的音色变化,而有的音色是人类本能很讨厌的音色,比如说汤勺刮铝制的汤锅的声音,哈哈

如果说高音过高就很很刺耳,那就很难解释为什么大家还拼命要造超高音

其实很多地方我都说过了,人本能就有辨别声音好听于否的能力,和是不是受过音乐训练和是不是DX没关系的
制造乐器好坏的标准也是很朴素的好听,要说音准当然都是没问题的,不象HIFI器材还要考虑指标和失真
TOP
3#

有点跑题了,哎,音响评论这东西看完经不起思考啊,一想就弄出更多问题来

只怪自己太无知,哈哈,见笑了
TOP
4#

dr kuang 在 2006-5-7 1:12:16 发表的内容
后者受环境,摆位等因素影响非常大,当表现欠佳时,很难短时间确定是那方面因素影响,尤其是对于初次接触的器材和环境。


哈,有道理,前两天我听了个朋友家里的器材,按这里的标准应该算是HI-END了吧,但低频明显不行
而且整体感觉没有音场,完全没有现场感和包围感,真不好意思说啊,后来据说是后墙没反射,真觉得可惜啊
TOP
5#

我的理解,大家所说的失真一般是指基音的意思,所以可以接受胆机失真大,但由于泛音保留多,所以就更有音乐味,更象乐器的原始声,也就是声音更厚?
能不能这样说?

但又有朋友说丹拿的监听风格就是中性,但也有说比较硬,直白
而英国箱声音厚,初听好听,但加了音染(也就是失真)
这个密度又怎么算?
难道我们可以这么说,英国箱声音薄?
如果还要说英国箱声音厚,那么它的音染从哪里来(厚,密度高,当然是信息量多,何来失真?)
那最后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大家说的英国箱的音染不是指泛音失真,而是指基音失真

不过那就太离奇了,BBC弄对基音都不准的走音音箱还监听个啥人声啊,哈哈
TOP
6#

dr kuang 在 2006-5-7 0:21:43 发表的内容
当大家用不同的概念去理解“厚薄”,讨论有如“鸡同鸭讲”。
我自己理解的“厚薄”和“亮”“暗”是不同概念,前者是信息量的多少,后者是平衡度问题。比如说45转的LP比33转的LP声音“厚”,但不会“暗”;高档MC唱头的声音比MM唱头要明亮,但不会“薄”。


哈哈,版主的回答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诚然,如果大家说的厚薄的意思含义全然不同,又怎能讨论出一个准确的结果,一般的初哥象我一样,难免要看得一头雾水了
但您给予厚薄的定义,如果不加解释,很难从字面上了解您的定义表达的内容,我看很多人使用薄表达的意思就是高音干,硬,尖,所以才有要用胆机去中和一说
TOP
7#

dr kuang 在 2006-5-7 1:05:46 发表的内容
明确概念后,就不会被“肥蒙装密度,尖薄装分析力”之类的假象误导,不会说出“某某器材分析力太高,要削减一下高音来改善密度”之类谬论来。

顺便提一句,中高频的“密度”是分析力的高层次体现,也是HIEND级器材和中低档器材的最大分别所在。


哈哈,其实照您的说法,有密度就够了,分析力这词多余
说白了,啥是真实啊,音准和泛音都有,还说啥分析啊,有的都摆在你面前了,自己去听就得了,是不是呢?
TOP
8#

用一种干扰波,纠正各种原因产生的误差,这也行?

不太明白
TOP
9#

KENTRYFO 在 2006-5-7 11:22:27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和扑通一声的说法是没有矛盾的,根本不应把话题引向密度之类的话题。
鸡同鸭讲的年代在hifi168即将过去!
就主题,原因就只有一个:明确音乐通过声波重现。cd是一个信息载体,生产的过程的失真,就cd原理分析,0/1的丢失基本不会出现,碟片质量出现的问题只产生在信息在碟片上记录位置的差别,通过数码技术与读取过程的机械过程的作用而形成失真,而这个过程决定了失真只在CD声波的范围内出现,就是在信息记录的声音波形范围内添加了一些内容。注意:是添加!无论其出现的频率如何,都是在正常的声波中加入了杂信,而波或振动的特性是:相干产生的是比原来振动频率更高频的振动!——肯定是高频“青声”啦!——我不打哈哈了。
    如果需要,请你们继续互相考核吧!


哈哈,又一种新观点产生了,谢谢啦

我开帖是想请大家帮我解决困惑,并不表示我支持说失真声音就变高了这观点,或者说变薄就是变尖,只是我自己潜水看大家评论后自己觉得很多人是那么认为的


至于说我自己的观点,倒是觉得失真很多时候大家并不一定能明显察觉,如果说乐队的速度每分钟多个一两拍,不是很专业或者熟悉的朋友根本听不出来,还有音高稍有改变,也很难听出来

之所以很多失真,大家听出来了,感觉很不好,很难听,我觉得(或者说猜想)是音色的改变,变成了一些大家本能觉得难听的音色(前面我已经说过了)
毕竟不管是乐器或者音律的设计,都是为了满足听上去好听的要求
就如同一般古典乐曲,和铉都是和谐和铉吧,如果一个音弹错了,就会很刺耳和难听,有器乐演奏经验的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俺小时候学乐器经常弹错,印象深刻,哈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