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现时数字音源最大的局限性(相较LP之类而言) [复制链接]

查看: 15565|回复: 86
1#

有兴趣的人可以做一个实验:
听听方波和正弦波的区别,如果在8K还能听出区别,就能听到24K;如果在9K还能听出区别,就能听到27K。因为方波只有奇次谐波。
分享 转发
TOP
2#

Timme 在 2006-4-3 13:56:31 发表的内容
截高频是DAC前就完成的事。即便滤波器不理想,那残存的高频也是错误的高频信号(对传统DAC是频谱镜像,对超采样DAC是噪音)


这是数码声的原因之一。
TOP
3#

suifengqingwu 在 2006-4-4 2:00:32 发表的内容
CD,22K处是被按一定斜率衰减了,而非“齐刷刷的截掉”;LP,虽说没有认为的故意削频(姑且这么称呼),但从整个录制及还原的机制来看,其频响高端并不见得超过CD,但削减坡度比较平直,其泛音表现与CD风格自然不同,但不见得比它高明。


我不知LP的频响是在什么电平测的,对于模拟信源,不同的信号电平频响是不同的。
如果现在所说的LP频响是0dB电平的频响,那-10dB电平、-20dB电平的频响是多少呢?音乐中的高频信号电平都比较低,用低电平的频响更有说服力。
CD因为格式所限,频响都是一样的。
一般的分析足够满足普通消费者;对于发烧的东西,需要全面的分析。其实,信噪比、失真也是一样,貌是指标高的,其实指标不一定好。
我们尊重专家、权威,但不要迷信。人人都有局限性。
TOP
4#

低温 在 2006-4-3 12:47:56 发表的内容
胡思 在 2006-4-3 12:31:34 发表的内容
有兴趣的人可以做一个实验:
听听方波和正弦波的区别,如果在8K还能听出区别,就能听到24K;如果在9K还能听出区别,就能听到27K。因为方波只有奇次谐波。


思路正确,这个实验很有必要。


好像没人想试一下,其实你的耳朵是很灵的,超过20K是没有问题的。
TOP
5#

felixcat 在 2006-4-5 16:42:43 发表的内容
胡思 在 2006-4-5 12:40:53 发表的内容
我不知LP的频响是在什么电平测的,对于模拟信源,不同的信号电平频响是不同的。
如果现在所说的LP频响是0dB电平的频响,那-10dB电平、-20dB电平的频响是多少呢?音乐中的高频信号电平都比较低,用低电平的频响更有说服力。
CD因为格式所限,频响都是一样的。
一般的分析足够满足普通消费者;对于发烧的东西,需要全面的分析。其实,信噪比、失真也是一样,貌是指标高的,其实指标不一定好。
我们尊重专家、权威,但不要迷信。人人都有局限性。


"音乐中的高频信号电平都比较低"——对于20 - 20k范围内的信号有时候是,有时候却不见得是,尤其是高频成分比较多的弦乐器的合奏,这是Testament SBT1364舒伯特第六交第一乐章2分54秒左右的频谱分析:

[upload=jpg]Upload/2006451634343315.jpg[/upload]

左边的黄框的频率范围大概是4k - 9k中频,而右边的黄框则是18k左右的高频,从图中可见,高频段的能量并不小,甚至高频各频段能量的和似乎并不小于中低频能量的和。

要用足够的电平来测试是有根据的。因为有些敲击乐器在20k以上拥有很大的能量,由加州理工大学电子学系教员James Boyk的这份报告:

http://www.cco.caltech.edu/~boyk/spectra/spectra.htm

我们得知:对于管弦乐团常用的敲击乐器铙钹,它撞击发声的时候,有40%的能量是处于高于20k的频段的;另外还有不少乐器它在高于20k的频段内有不可忽略的能量。

所以用足够强的电平来测试一种播放格式是有根据的。另外,电平越大、频率越高的时候,一个电子系统的非线性效应就表现得越明显,因此用足够强的信号去测试,更有利于我们评估到这个系统的非线性特征。

信噪比、失真都是硬指标,指标高的必定比指标不高的那些更忠实于源信号;至于个人喜欢指标高或者低的(或者说喜欢某种失真或者不喜欢某种失真),那这已经不属于电声学的范围了。当然衡量一个系统并不只是常见的这几个指标,在更专业的领域里面早已有一大堆成熟的指标规范来全面衡量了——只不过普通消费者无法熟练掌握,也没必要去了解这些;这就好比我们使用电脑,但不必知道如何去制造电脑芯片。

能量和电平是两个概念。图中18k的电平是-54dB,能量是总和,能量大不代表电平高。
TOP
6#

felixcat 在 2006-4-5 17:44:48 发表的内容
[虽然能量和电平是不同的概念,中文名同名的概念两者各有很多定义,这里我是用这样的定义的:

电平,我用的定义英文名叫做Sound pressure level,定义为:

[upload=jpg]Upload/20064517311986427.jpg[/upload]

其中p0是参考声压,是定下来不变得常量;p是声压,严格来讲应该是在时间长度T内的平均声压,因为在下面计算能量的时候也要用到这个时间长度T,而我们要考察的是声音瞬间的行为,因此我们让T -> 0取极限,这时候p就是当前时刻的声压。

能量,我这里指的是Sound power,定义为:

[upload=jpg]Upload/2006451734038588.jpg[/upload]

其中A是该受声波所影响的面积;I是sound intensity,它等于:

[upload=jpg]Upload/2006451736523598.jpg[/upload]

其中v(t)是在当前媒介下的声速;T是量度时间宽度,并且由于在每个瞬间的声音能量都是有限的,所以T->0的时候上述式子仍然有值。

好了,在测量之前这些量是预先定下不变的:p0,v(t),T(实际上T -> 0),A。所以大家都看到了:计算Sound pressure level(电平)和计算Sound power(能量),都是声压p的函数,并且两者都是关于声压p的递增函数。在这个定义下,我觉得胡思朋友的说法是不符合的,是否是对上述概念另有所指呢?

更正我的说法,应该是能量大在基波及附近的谐波电平高,高次谐波不会太高。
TOP
7#

felixcat 在 2006-4-5 16:42:43 发表的内容
[信噪比、失真都是硬指标,指标高的必定比指标不高的那些更忠实于源信号;至于个人喜欢指标高或者低的(或者说喜欢某种失真或者不喜欢某种失真),那这已经不属于电声学的范围了。当然衡量一个系统并不只是常见的这几个指标,在更专业的领域里面早已有一大堆成熟的指标规范来全面衡量了——只不过普通消费者无法熟练掌握,也没必要去了解这些;这就好比我们使用电脑,但不必知道如何去制造电脑芯片。

信噪比和失真不同的测试是不一样的。
数字信源在加权和加带宽滤波会有较大改善,现在的测试方法是模拟时代的产物。数字信号有很多杂波,对音质都有影响,测试的时候把它虑掉了,实际听的时候,它又把声音搞坏了。我认为不加计权、不加任何滤波器测试的指标才有意义。
当然,数字电路的杂波要在数字电路处理掉,否则,在模拟电路处理意义就不大。
TOP
8#

yyy9 在 2006-4-5 21:06:28 发表的内容
胡思 在 2006-4-3 12:31:34 发表的内容
有兴趣的人可以做一个实验:
听听方波和正弦波的区别,如果在8K还能听出区别,就能听到24K;如果在9K还能听出区别,就能听到27K。因为方波只有奇次谐波。

麻烦大侠讲讲协波的概念,方波为什么只有奇次协波?

公式如下,
[upload=gif]Upload/20064612205484102.gif[/upload]
TOP
9#

Raxel 在 2006-4-5 12:34:58 发表的内容
耳朵灵不灵先不说,先测测你系统能否播放出来,是否有衰减.什么25khz, 30khz, 你们的音箱都能平直响应? DVD-A/SACD都可以记录20khz以上的信息,满意了吧.

我是用信号发生器直接接耳机听的,与电脑无关。
DVD audio和SACD的音质问题有几个原因:
1、音源:从母带到压片的过程是有损失的;
2、播放机的EMC处理:电源间的窜扰,地平面处理,旁路处理等等;
3、播放机的信号完整性;
4、我认为,芯片的线宽是影响音质的一个原因。用过同一个厂商同一个型号不同线宽的运放,旧的(线宽宽的)比较好。IC的并联使用应该是这种原因。

第一种原因不用说了,第二、三种原因从欧美机近几年布线的发展可以看出,日本这两年也跟上了,国内机也在努力那样做,现在形似较多,神似不足。
EMC和信号完整性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学科,不同人理解的深度不同,作出来的产品水平也不同。
第四种原因如果确定的话,数字音频要超越模拟音频近几年是不敢望了。
从CD的发展来看,理论没有错,只是器件不理想、EMC等方面的处理不理想而与理想值相差太远罢了。
以此抛砖引玉。欢迎批评指正。

借此回复楼主,数码音是主要是数字电路部分产生的,取样频率的过滤问题是其中一部分。带宽不是数码声的因素,跟保真度有关。

模拟信号就容易处理,没有那么多的杂波干扰。用三极管都很容易做。
我用的是CD,精神上支持模拟。用模拟有线比数字有线看得清楚、用隔行电视比数字处理的电视看得清楚。不是新技术就好,符合其规律的就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