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也谈半速刻录 [复制链接]

查看: 9047|回复: 65
1#

松香味 在 2006-6-6 19:44:06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6-6-6 0:07:53 发表的内容
刻刀刻的是金属父盘,然后制作出多个用于压片的母盘,再由母盘压制出卖给消费者的唱片,唱片材质的硬度和刻刀的损耗之间没有联系。
现在的刻盘机推动刻刀的后级功率约为600W,60年代使用的是功率约为200W的胆机。
刻盘时最受限制的是要顾及重放时大部分用家系统的质素,比如说唱头和唱臂的循迹能力,唱头放大器的讯噪比。
松香味大侠确实需要对这些情况作更多的了解。


谢谢!
按照这样的工艺流程,母盘材质的硬度是不是会比金属父盘要小呢?唱片材质的硬度是不是仍然受到母盘材质的硬度(包括热稳定特性等其他物理特性)的限制呢?个人认为这些限制是存在的。
对于“直刻”工艺流程来说,我说的那些问题大概就存在了。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事实是:
金属父盘在刻录时是软的,像豆腐那么软(特殊金属在某个温度下)。而且雕刻刀是三角形的,不是唱针的圆锥型,摩擦系数低至可以忽略。而且是直线臂驱动(不是摇臂),不存在循迹误差。父盘会制作多个母盘,母盘再制作市售版LP,市售版LP都有生产数量编号,母盘制作一定数量的市售版LP就销毁……

早期的78转发条留声机所播放的78转LP,是用电胶木粉热压塑而成,硬度非常高,掉在地上会像玻璃一样碎裂。当时的唱针是钢针,超过一公斤重的垂直针压,每次播完之后可在LP唱片吹出一层粉末(LP磨损的粉末),每次都要磨针……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分享 转发
TOP
2#

松香味 在 2006-6-6 20:40:40 发表的内容
哈哈我喜欢这样的讨论气氛,讨论就是相互学习。
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早期的78转发条留声机唱针的垂直针压会超过一公斤重吗?是不是以唱针的接触面积计算出的“压强”?78转发条留声机我是用过的,“垂直针压会超过一公斤重”我就没有这样的体会了。垂直针压会超过一公斤的“压强”倒是有可能。因为它的单位是:Kg/平方厘米。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松香兄:
    相信你玩的78转LP转盘是有源式的,是不需要那么大针压。

    我说的是无源式手绞唱机,不带功放的,信号直接由针尖经过物理震荡直接激励号角音筒而发声的,因此,要有足够重的针压才能产生足够的能量发出足够的声音。

    垂直唱重针压超过1Kg,是经过小弟实测的,有些还超过1.5Kg。

[upload=jpg]Upload/20066621121512163.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6621125014174.jpg[/upload]

附图是RCA Victor的手绞发条式留声机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TOP
3#

松香味 在 2006-6-7 21:53:49 发表的内容
我们人类的前辈们的确是非常努力和聪慧,受到材料、工艺、技术、科学理论发展水平的限制,当时的发明包括产品现在看来缺点多多,甚至“简陋”,不堪一提,但是没有这些“不堪一提”的里程碑,我们现在可能仍然需要从零开始。
felixcat兄关于(声音、音乐)“记录和播放媒介”发展进步的归纳回顾也许不很全面,但是,个人认为方向是正确的。虽然以后我们的子孙再回顾我们现在的科技同样会认为“不堪一提”,但是没有现在的“不堪一提”,同样不会有将来的成就和发展。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轨迹。
“发展轨迹”非常重要,如果今天我们不能把现在的“发展轨迹”记录清楚,将来人们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去进行“考古”以弥补知识的“断层”,以求了解发展过程的全部并把握以后发展的方向。
谈这些似呼走题了,我想说明的问题主要就是:历史在发展,技术在进步,科学理论在不断完善,“今非惜比”是带有普遍意义的“概括总结”,当然不是“绝对”。因为本来就没有“绝对”。所以我们也不要认为什么是“绝对”的好,什么又“绝对”的不好。以科学的观点剖析问题,不能理解为对某问题的完全否定,其实正是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松香味大佬:
                小弟雖然是JS!但非常欣嘗兄之態度!非单求真和科学性的理念令小弟佩服!之前可有冒犯..........請諒!OK!

csdam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TOP
4#

松香味 在 2006-6-12 20:12:05 发表的内容
精彩的分析!

据我了解,磁带机的带速制定,与磁性材料颗粒大小(u)和磁头磁间隙(u)是分不开的。因为磁头磁间隙(u)一般不能小于磁性材料颗粒大小(u)的两倍,否则记录磁化损失明显。又因为磁带上的磁性材料颗粒不可能做到无限的小,所以磁头磁间隙也不可能做到无限的小;一个磁头磁间隙的距离(长度)就是这个磁带机的一个最小记录(长度)单位;如果你要记录20KHz的频率,那么一秒钟时间里磁带机的带速至少就要等于20000乘上这个最小记录(长度)单位;半速播放时的带速同样至少也要等于20000乘上这个最小记录(长度)单位;所以正常录音必须提高到这个最小“带速”两倍以上的带速。
为什么高速录音的效果相对比较好?为什么磁头磨损磁间隙增大后高频损失?这都是磁头间隙(u)与相对带速在着怪。因为最小的带速,至少是你需要记录或者需要播放的最高频率乘上这个最小记录(磁间隙长度)单位。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事實:

高級的錄音机都是三四个以上磁頭的!就是因為錄/放音需要不同的磁头间隙.......一般放音磁头间隙比錄音磁头间隙大!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