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jy
开心果 在 2006-2-23 21:28:22 发表的内容 现在回到楼主 zhangxian 兄的问题,我认为高比特量化高比特解码才有意义。用时髦的话讲,一条龙高比特才有意义。
开心果 在 2006-2-23 21:20:47 发表的内容 csdam 在 2006-2-23 21:11:13 发表的内容×××××××××××××××××××××××××××××××××××××××××××××××××××如你所说,XRCD又是怎么一回事呢?XRCD的详细技术,不太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XRCD碟里的数据格式和普通的CD是一样的。如果模拟音乐信号在数字化以前作一些频响上的调整,听感上会有很大的变化的。
csdam 在 2006-2-23 21:11:13 发表的内容×××××××××××××××××××××××××××××××××××××××××××××××××××如你所说,XRCD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dr kuang 在 2006-2-24 14:08:36 发表的内容 我觉得没必要强调16BIT了,原因非常简单,因为16BIT的芯片已经停产了,现在已经没有基于新的1644格式的升频芯片了,只有24BIT格式的,也就是说除了二手机,新机基本都是2496格式的。新机子中只有一个例外,欧博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一批已经停产的库存16176的芯片,用在最近推出的CD16B上。
nan23 在 2006-2-25 15:44:02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6-2-24 15:12:51 发表的内容 我觉得以入门级的升频CD的效果去评价升CD升频技术有欠公允。听过BOULDER的PCM24768解码,EMM LABS的DSD解码后,至少我本人认为还抱着16BIT的解码致上的观点已完全没有意义。无可否认的事实是这几年对于CD解码的研究进步很大,早年的CD解码系统如果能做好分析力的声音就难免偏冷,音乐味差——比如以旧版的怀念CD为代表;而能做好音色的分析力又会嫌不足——比如以PHILLIP的1BIT机为代表。最简单的现象就是音色好的音场差,音场好的音色差。但这几年间出来的几件高档次的CD系统在解决这对矛盾时已做得非常出色,而且就是通过升频技术来解决的——BOULDER升频到不可理喻的24768,EMMLABS升频到2088再转换成DSD格式解码,这两台器材都被专业录音师认同为“标准的声音”。专业用的有源单拿AIR系列内置的解码也是2496的,而这也是被视为“标准”的专业监听器材。支持版主 这些和芯片发展技术有关,以前BIT数和采样倍数高了后面的DSP捣腾不过来,音色自然差,相反低采样倍数DSP有充足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时间鼓捣好,声音自然好听 现在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 这些问题都逐渐解决
dr kuang 在 2006-2-24 15:12:51 发表的内容 我觉得以入门级的升频CD的效果去评价升CD升频技术有欠公允。听过BOULDER的PCM24768解码,EMM LABS的DSD解码后,至少我本人认为还抱着16BIT的解码致上的观点已完全没有意义。无可否认的事实是这几年对于CD解码的研究进步很大,早年的CD解码系统如果能做好分析力的声音就难免偏冷,音乐味差——比如以旧版的怀念CD为代表;而能做好音色的分析力又会嫌不足——比如以PHILLIP的1BIT机为代表。最简单的现象就是音色好的音场差,音场好的音色差。但这几年间出来的几件高档次的CD系统在解决这对矛盾时已做得非常出色,而且就是通过升频技术来解决的——BOULDER升频到不可理喻的24768,EMMLABS升频到2088再转换成DSD格式解码,这两台器材都被专业录音师认同为“标准的声音”。专业用的有源单拿AIR系列内置的解码也是2496的,而这也是被视为“标准”的专业监听器材。
dr kuang 在 2006-2-27 14:52:59 发表的内容 16BIT是2的16次方,16BIT以上都是完整的倍数,24BIT就是2的24次方,这还不是整倍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