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也谈半速刻录 [复制链接]

查看: 9033|回复: 65
1#

可以理解楼主对于半速刻录对频响曲线影响的分析,对于这项技术的运用早期,的确曾经出现过一些失败的例子,导致和原来唱片版本相比高频改善,中低频被削弱的例子。比如说RCA公司在80年代初期的0.5系列中就有一些使用半速刻片导致声音劣化的。但并不是所有使用半速刻片的LP唱片都会出现这个现象,同样是RCA公司的0.5系列也有做得比后来CLASSICSRECORD好的例子。早期使用半速刻片技术比较成功的是TELARC,他们的不少半速刻片唱片就以雄厚有力的低频著称,得到HP认同且被列入TAS榜(值得留意的是TELARC的半速刻片是以数字直刻的DMM,而非使用开盘磁带,这两者之间不尽相同)。
有成功有失败,说明这是一项有效的技术,但要取得好效果,显然不是简单地用半速重放开盘磁带,半速刻录父盘这么简单。
分享 转发
TOP
2#

刻刀刻的是金属父盘,然后制作出多个用于压片的母盘,再由母盘压制出卖给消费者的唱片,唱片材质的硬度和刻刀的损耗之间没有联系。
现在的刻盘机推动刻刀的后级功率约为600W,60年代使用的是功率约为200W的胆机。
刻盘时最受限制的是要顾及重放时大部分用家系统的质素,比如说唱头和唱臂的循迹能力,唱头放大器的讯噪比。
松香味大侠确实需要对这些情况作更多的了解。
TOP
3#

LP唱片原料是粉状的,压制唱片时要先通电加热成“糊”状,压制后再降温定型。
TOP
4#

不同时期的碟基差异也很大,普遍的规律是越到后来柔韧性越高,但硬度相应下降,柔韧性提高后碟基可以做得更薄更轻,这节约了生产者的成本,但对消费者就不见得了,薄而软的碟基高频暗而且不耐磨,尤其是80年代后使用聚丙烯作碟基的。
60年代的LP唱片比后来的“好听”部分原因也和这个相关;而且LP唱片碟基中肯定还有些不同性能的添加剂,比如说增加柔韧性的,减少静电形成的,改善讯噪比的。在常接触到的唱片中,碟基效果最出色的要数80年代日本的“可乐胶”,这种半透明的棕色碟片声音指标明显比其它碟基出色,TAS榜内不少上榜的日本版LP就是用这种碟基制作的。
TOP
5#

钢琴100%机械,0%电磁
电子琴90%电磁,10%机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