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等了这么久终于有跳楼的好戏可以看了。上海炒房族吞下房价下跌苦... [复制链接]

查看: 4139|回复: 9
1#

中国人为何爱“食瓦片儿”?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俞悦
2007年3月9日 星期五
  
  

国有句老话,叫“有土斯为财”。意思是说,一个人有了自己的土地或者房产,才算是真正拥有了财富。这是中国人的财富观,这种信念,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

当海归恋上瓦片儿

有位与时俱进朋友,诗歌炙手可热的年代,是雄踞一方的诗人;出国热时,去欧洲留学;出版业兴盛的时代,他回来做了书商;2003年,当“非典”严重破坏出版业下游销售从而逐步导致整个行业萧条的时候,他开始进行小规模的房产投资。

  



--------------------------------------------------------------------------------





--------------------------------------------------------------------------------


当时,北京望京一带的房子比现在要便宜得多。作为新规划的社区,北京的外籍留学生非常喜欢在望京租房子住。开始,这位海归兄闲来无事,开着车四处逛,后来发现了这一商机,便开始了他的“瓦片儿行动”。他整天流连于留学生和售楼小姐之间,常常是他带着潜在的房客去看房子,看中签了意向,立刻开始着手办理购房手续。反正是用来投资的,所以他更倾向于那些在户型、楼层和朝向上多少有些缺憾的尾房,这样一来,开发商在价钱上让步很多。

当时商品房的首付只有20%,一套60平米的房子,首付也就几万元,月供1000到1500元左右,而租金则高达2500到3000元——房租不仅可以还掉应付银行的月供,还能有些赢利。“当时我手上大约有20多套房,总共投资了100来万,每年刨去还贷,房租能收入个30来万。反正无事可做,就当是做市场调查了。”

2006年以来,北京的房价高涨,他所投资的房产,市值上涨60%,难怪最近一次的见面,该兄简直如沐春风。

传统PK经济规律

饭局上,这位海归兄酒后痛讲革命家史,我恍然大悟,原来他的投资行为并非空穴来风。

“我爷爷留学英国,学的是金融,解放前一直从事资本运作的工作。我一直纳闷为什么解放后定成份时没给他定资本家,而是定了地主?后来听我父亲讲,他挣点钱,就拿回老家去买土地盖房子——虽然肚子里装了洋墨水,其实骨子里,还是我太爷爷的那一套。”我听得暗笑,海归兄嘲笑祖辈想法“农民”,但他自己也循着“农民”的路走了下去。

最近经济学家总在担心空置率问题,总是焦虑于那么多的房子卖不出去,也租不出去。在小女子我看来,中国的房地产供求,并非简单的经济数字和量表能衡量的,经济学家虽然懂经济,但却不理解中国人,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他们说的都对,但他们忽视了一点,中国人讲情,中国人讲传统,中国人讲习惯,经济学家们恰恰忽视了传统。

在小女子看来,中国人买房子,不完全是为了出租,也不完全是为了升值,而是为了“看”;这就如同当年的一位地主老财,将银子化成了水,浇灌到自家的地窖里——银子不再是为了花的,而是为了“看”,为了在自己的内心,建立强大的安全感。

在欧洲,中产阶级人家买七八套房子的非常罕见,即使是没有房产的穷人,也不像中国无房者的那样焦虑——外国人也许很难理解,房产于中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要。

而在中国,即使再穷的农民,也有自己的人生信念:等儿子结婚时,能给他置办起三间大瓦房;如果不能达成,这位农民会觉得人生非常失败。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留洋的海归,还是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思路大致相仿。

所以,城里人也成了“老农民”,他们兴致勃勃地置办瓦片儿,并甘之如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