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法国米格的CD、转盘、解码是否都停产了? [复制链接]

查看: 13079|回复: 70
1#

他们最后一套旗舰CD是2000左右出的DATA转盘/DIALOG解码。非常好声,卖到约5W的样子。后来就没什么经典了。
分享 转发
TOP
2#

jazzkid 在 2006-4-12 16:56:45 发表的内容
十多年前曾擁有一部MicomegaCD机,型号忘了。只知它改良自PhilipsCD482。

其人声及鋼琴表現感情丰富,有濃厚LP味!其時貴數倍的机種也難有此情感表達能力。


MICROMEGA DIGIT?[upload=jpg]Upload/200641217211728241.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41217214681063.jpg[/upload]
TOP
3#

一个产品要做出特色风格很不容易,MICROMEGA就是如此吸引着SMERT
TOP
4#

CC

Micromega——法式音响大餐的制造者
  也许,妖是法国的诸多气质中之一种。表现在音响业中的情况是,它的大品牌数量不多,可具有Hi-End实力与名气的却不少。在这些个厂家中间,从Hi-Fi到AV产品俱全、讯源与放大类器材齐全的、有数码专家之称的Micromega,绝对称得上是一个法式音响大餐的制造者之一。谈及“法式音响大餐”,必然要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何为法国声,如何来定义?虽然我觉得以此称谓来涵盖一国器材在声音上的总体特征并不见得全面、科学,且存在着挂一漏万的缺陷,可是,它所蕴含的某些基本特质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我的意思是,“××声”不应该有“标准”,但要有一定的可描述语句。笔者的体会是,法式声音有这么些基本点:一是声音的柔美性,它建立在一种既不失动态又相对平衡的基础上;二是分析力不一定很锐利,但音乐味却是比较浓郁的;三是不以生猛为主攻方向,旨在给出一份精致的细腻感。打个容易理解一点的比喻来说,法式声音有点象法国的音乐文化特产——香颂。你在听萨尔瓦多的演绎时,会觉得香颂妩媚吗,它可有一份风情万种、明亮清新的风格,如果你能感觉到这个,那么对于理解法式声音的概念已经是十分靠近了。作为一个具有综合实力的大厂牌,Micromega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可以最全面的反应出法国声的整体风貌。
  Micromega有一份很完整的企业履历,这一点足以让这个品牌引以为傲。事实上,Micromega是很有历史渊源的,它起步之际具有很高的起点,并且成功地搭上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始发的“数码列车”。Micromega的创办人Leedh以其名字一手创办了Leedh品牌,在成功地推出Leedh CD F1 Classic播放机后,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拱手转让,这才更名为Micromega。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尽管Leedh的“主政”时间不长,但却为该品牌定下了一个发展的基调:产品外形取朴实、厚重之道,声音风格游走于华丽和明艳之间。在以Micromega品牌独立经营发展后不久,专业音响界及市场、消费者便给它起了一个“数码专家”的外号。细研Micromega的产品结构不难发现,讯源类器材一直是它的重心,近年来,为了更进一步适应变化的市场,Micromega开发了DVD播放机和能够与自身的Hi-Fi功放搭配使用多声道后级/解码器。自然,Micromega的AV系列产品在声音走向与设计风格上,仍然继承了该品牌的独特路数。
  就一般性而言,一个品牌或一个厂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会衍生出一种“懒惰症”,它具体表现为因循守旧,丧失前进动力,缺乏对新生事物持续关注的热情,只顾眼前不考虑未来发展等多项症状。这个毛病要是放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商业环境中,或许还能依靠品牌的前进惯性而得到部分掩盖,但到了今天的时代,染上了此一毛病,企业即使不死的话,也得“残废”。让人值得欢欣的是,Micromega有着良好的自我创新能力,这种气质正如法兰西民族的固有优点一样,立足长远的发展大计,使得Micromega至今仍能笑傲江湖,纵横Hi-Fi与AV两界,着实让人钦佩之至。
  除了继续对传统音源加以关注外,面对SACD等新音频格式,Micromega的态度显得既开放又务实,率先于欧洲同行推出了SACD样机。这种从善如流的作风为它参与未来的市场竞争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赢得口碑的MINIUM CD系列
  从最早的Leedh F1 CD机开始直至改用Micromega标识,多年来,Micromega在CD机领域内投入了许多人力物力,特别是自九十年代开始后,这种长期的投入结出了丰硕的成果,Solo、Duo、Trio、Data等一系列产品不仅让Micromega获取了商业利益,而且更进一步地奠定了其作为“法国数码专家”的声誉。与一般厂商不同的是,Micromega非常注意拓展产品的层次,让用家可以各需所求。从近期它们力推的产品系列来看,目前Micromega主要有高端的Classic、中档的Concept、平价的Minium三个系列。而在这其中,Micromega又对之进行了细化,故而Classic又包括了Solo及Premium两款,Concept则包括Stage4、Stage5、Stage6三款(有发烧友将Stage单独称作一个系列的提法欠妥)。尽管在制造大众化电器产品方面欧洲厂家普通不及日系品牌,但依靠规模实力,Micromega还是兼顾到了平价市场的需求,Minium系列即是最好的证明,继最早的Minium CD机之后,该系列又有Minium CD 2、Minium CD 3两款。
TOP
5#

CC
以透明上蓋的系列而言, 大概有下列的型號

CD f1 Premium (一體機)
CD f1 Pro (一體機)
CD f1 Digital (DAC 為 DUO, 有可變增益的版本)
Solo (一體機)
Solo Classic (一體機)
Duo (DAC 為 DUO pro)
Duo 2 (DAC 為 DUO pro)
DUO3(不是3.1)+DAC PRO
Duo 3.1 (DAC 為 DUO bs2)
Trio (DAC 為 Trio bs)
Data (DAC 為 Dialog)
Avia (一體機)

但是其中Duo 3.1 + Duo bs2 的組合, 其等級在Micrpmega 的透明上蓋轉盤及DAC 的分體機系列中, 應該是最入門級的, 跟DUO + Duo pro 或 DUO 2 + Duo pro 的等級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  

所以, 千萬不要看到前面Duo 這幾個字母就昏了 ............  

至於CD f1 Digital + DUO 則是跟 Duo/Duo2 + Duo pro 的等級會比較相近, 不過CD f1 是較早期的型號 .........

至於雷射頭的型號如下

CD f1 Premium ---- (CDM 1 MKII)
CD f1 Pro ----------- (CDM 1 MKII)
CD f1 Digital ------- (CDM 1 MKII)
Solo ---------------- (CDM 4 或 CDM 9 pro)
Solo Classic ------- (CDM 12.1, 但不知道是不是工業版)
Duo ----------------- (CDM 3 或 CDM 4)
Duo 2 ---------------(CDM 9 pro)
DUO 3---------------(CDM9 PRO)
Duo 3.1 ------------ (CDM 9)
Trio ----------------- (CDM 9 pro)
Data ---------------- (CDM 12.1, 但不知道是不是工業版)
Avia ----------------- (CD pro 2 ???)
最后编辑leslie
TOP
6#

SMERT 在 2006-4-13 15:03:48 发表的内容
那T-DAC算什么档次的?

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比DUO PRO2低


CC

最「貴」的是data/dialog,依照價錢列出
再來是trio,轉盤、DAC、電源分離,三件
再來是duo 2 (cdm9-pro,霍爾效應馬達) + duo pro,兩件
再來是solo,一件
再來是duo 3 (cdm 9)+ duo bs
更古老的是cd-f1
以上是上掀機種
然後還有t-drive,t-dac,micro-drive....dirver 1,2 .dac 1,2..... stage1~6.. minium等
TOP
7#

CC

1. Duetto ──似高素質MM唱頭般,樂句會扣人入樂,Dumay、Pires、王健三人的Mozart Trio中(DG),Dumay高把位的揉弦在四台中最美、…TDA 1541 S1皇冠晶片聲底屬自然、耐聽。

2. DUO.BS.──Marantz CD95銜接這台後,在原本厚實的聲底上方,清晰度、表情讓樂句的起伏更添細緻與美感。

3. T-DAC ──Micromega 總裁 Danial Schar 認為T-DAC輸入端採用專利Aculoc缐路,若能配合同廠具Acutrans專利數碼輸出缐路的轉盤(如T-Driver),將更有效剔除數位顫動,個人則認為,除無BNC之外,所有端子它幾乎都有,而且是輸出/輸入均備,銜接各類數位器材很方便。

4. DAC-1 ──樂器輪廓、張力、爽朗結實的程度不算最好的一台,但在相同的類比底蘊裡,聽感更軟,更輕鬆。

/特别企划-数字模拟转换器专集下/
浪漫不需高价Micromega T系列数字系统
李卫理
图195:Micromega T系列的转盘和数类转换器,体积小巧可爱,两部还不及别人一部的大。
图198:Micromega T系列数字系统最大的特色在于专业用的AES/EBU传输接口。
售价:T-Drive 57,000元。T-DAC 35,000元。代理商:麦登。
音响廿要表现:视功力而定。价格价值比:8。制造品质:8.5。
  Micromega目前已俨然是法国一家专业的CD制造厂,他家的CD唱盘在国内一直拥有高品质好口碑的形象。尤其是上掀式透明压克力顶盖的Classic系列,这是该厂最高级的系列,包括有三件式的旗舰Trio CD,二件式的Duo CD,以及一体式的Solo。此外最近出了一些小型化的Micro系列,就像是便当盒一样地小巧可爱,还有三款廉价的普通CD单机叫Junior、Logic、Leader。另外再就是今天的主角Micromega T系列,以价格带而言,是属于该公司第二高级的系列。由于他们转盘和数类转换器是一体式设计,所以我就一并作个介绍。
  Micromega T系列的CD唱机由两个独立的部份组成,一个是CD转盘叫T-Drive,一个是数字模拟转换器叫T-DAC。由外型看来,这二部一套的器材具有相同的外观尺寸,面板宽度比一般音响常采用的19吋标准仪器宽度窄,大约只有一半。因此当两部机器并排靠在一块儿时,总宽度恰好是一般音响器材的宽度;就好象是把平常普通标准宽度的CD单机,从中间剖开成两半,一边独立成转盘,一边则独立成译码器,各自拥有各自的机箱,以避免彼此间的干扰,并加强各自的电源供应部份。黑色阳极处理的铝合金机壳,表面刷纹很致密,呈现出高级作工的质感,而且厚度达3mm的机壳在面积不大的情形下,展现出了更上一层的结构强度及刚性。此话怎讲呢?以读者们的生活常识即可判断:例如汽车钣金,在相同的面积下,厚度愈厚者,则其结构强度及刚性愈好,而在相同的厚度时,则面积愈小者,其相对的结构强度及刚性也要比较高,这其间的关键所在就是厚度与面积的比例。因此就Micromega T系列而言,它所采用的铝合金的厚度比起一般的音响器材已经是比较厚了,而在机箱的尺寸上又比一般的器材来得小,所以一来一往,在机壳的强度及刚性上就要比其它的机种要占优势多了。用手指敲起来的声音也告诉了我们这一点:结实。
转盘使用CDM-9传动机构
  在二部机器的底部各自以三个软质的胶脚承住,道理是三个点成一个平面,如此可以确保有最稳定的平衡。但是不可讳言的是:三只脚的机箱虽然有最稳定平衡的支撑,但是在机体的上方却不可被用来借力或使力。比如当你弯着腰要插或拔讯号线时,经常我们会用一只手扶着机箱以便借力,这个时候四只脚的机箱就要比三只的机箱来得管用,因为三只脚的机箱你手一扶一按,机箱就要歪了而令你失去平衡,幸好此点只要稍加注意即可避免。前面板依然保有Micromega高级系列的余韵:简洁而落落大方。在T-DRIVE的面板部份只有一个承片盘进出的抽屉及显示资料的窗口,以及三个按钮分别是Stop、Play、Disc(CD片进出),其余所有的操作功能都集中在遥控器上。T-DAC的部份也是只有三个按钮分别是讯源选择,录音选择及相位选择开关,以及一些LED显示灯。
  再来谈到内部的设计及用料。T-DRIVE转盘所采用的转动机构是目前正大为流行的Philips CDM-9转动机构,这种转动机构是以质轻的金属片冲成主要的结构体,并以四只软质的半透明硅胶脚做为软性悬浮及避震。而且此转动机构由飞利浦原厂设计有专用的伺服线路成品叫做CD ENGINE II,提供给各使用CDM-9的厂家直接利用,省却了CD转盘制造商得自行设计伺服线路的困扰。但是如此一来,所有采用CDM-9转动机构的CD转盘不是大家都一样了吗?根据我的了解也确实如此。凡是采用CDM-9而没有直接利用CD ENGINE II伺服系统者,直到目前为止,我只见过Theta的Data Basic转盘,它的双生兄弟PS Audio的Lambda转盘以及Micromega自家的高级转盘Tri CD2及Duo CD2。看到此处,不免有性急的读者要追问,那这样不是每部使用CDM-9的转盘都一样了吗?此言差矣,造成声音品质好坏的变量实在太多了。因为即使如此,各个使用CDM-9转动机构的厂家依然可以在机箱本体结构、电源供应系统、以及最终数字讯号输出的处理部份,各家尽展所长及偏门密方,在这些地方大作文章,所以每个公司的产品虽然都用着同样的转动机构及伺服系统,出来的声音仍是有着每家自我的特点存在。而这也正是Micromega与别人不同的地方。
到处都是密技
  在前面我们曾对T-DRIVE机箱的部份做了初步的扫瞄,让我们再看仔细一点。在T-DRIVE机箱金属底板的内部,贴了有一层类似沥青之类的黑色阻尼物质,并且在金属底板的外部用同样是3mm厚度的硬塑料贴合其上。这片塑料刚好与铝合金一体的顶侧盖密合,使得整个底板的阻尼特性很高,不太会引起共振,这对于外界音波所引起的共振干扰,发挥了很好的阻绝作用。接着在T-DRIVE的电源供应部份,整个主要的电源供应电路板,被竖立在机体的左侧,由于电源电路板上有发高热的稳压组件及其散热片,因此在机箱底部的相关位置开了一条有六公分长的孔,以利散热。这点得请使用者小心,不要将它堵住了,以免发生散热不良。电源部份所使用的变压器与Micromega常用的瑞士制SCHAFFNER方形蓝色塑料封装的变压器很像,不过却打上Micromega自己的商标,有可能是向同一家厂商所订制的变压器,以此部份的规模来看,电源尚不能被称为是重量级的设计。
  另外在数字讯号输出的地方,T-DRIVE有一个很重要的设计,叫做ACUTRANS,这是一个专利的线路。根据厂方的说法,T-DRIVE是全世界第一部装设此种专利线路的CD转盘。什么是ACUTRANS呢?这是一个由两个字复合而成的字,原文是Accurate Transmission,意思是精确传输。也就是说数字讯号经由此专利线路处理过后,可得到精确的传输。这个ACUTRANS的专利线路就在T-DRIVE的右后方一小片竖立的线路板上,由于这是厂方列为机密的技术,因此并未曾对原理的部份多加说明,只提到了一些数字讯号中常引致失真的Jitter问题,以及ACUTRANS即是针对克服Jitter的设计等。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线路板上所使用的零件有独立的电源稳压器,石英振荡晶体,两个数字IC,一个是六组反相器,一个是双D型正反器。这些都并不很特殊,特殊之处在于其上有两个小小的变压器,可能是脉冲变压器之类的东西,我想秘诀就在这上头。这两个脉冲变压器,一个负责普通的RCA同轴,一个则负责AES/EBU平衡式的数字讯号输出,另外还有一组Toslink的光纤输出。
T-DAC是小了一号的Duo Pro
  接着我们再看T-DAC的内部。大体上说来,T-DAC的用料及线路设计与Micromega的老二Duo Pro类似,只是规模小了一半。可以这么说,T-DAC就是用料省了一半的Duo Pro D/A转换器。变压器依然采用瑞士SCHAFFNER的蓝色方形塑料封装的变压器,但是只有一个(Duo Pro D/A转换器有两个)。D/A转换IC仍然延用SAA 7321,在这里也缩了一半,两声道共享一个7321。供电的方式则如出一辙,由五个三端子稳压器同时供电,并且也同样地用了一些WIMA及ERO的高品质薄膜电容器作为电源的旁路之用,并可收调整音质音色之功。而T-DAC与Duo Pro D/A转换器不同的地方有二:一是数字讯号的接收IC。T-DAC已改用目前最被大家所乐用的Crystal 8412数字接收芯片,而且是最新的E版。我曾经亲自AB比较过,E版的8412比起D版或C版,无论是在音质的丰润及细腻程度上,或是音场中音乐细节的呈现上,都有更上一层的表现。在此顺便提供给拥有使用8412作为接收IC的译码器的朋友,建议您如果该IC是使用IC座的话,可以花点小钱升级的。另外与Duo Pro不同的地方则是T-DAC有AES/EBU的平衡式数字讯号的输入端子。
  由于T系列无论是转盘或是译码器都有平衡式的数字传输接口,在此等价位之中,相当具有竞争力。因为以我们实际的聆听经验,包括赖主编,郑泽孝兄,朱耀明兄等,在讨论有关数字讯号线的问题及传输接口的种类时,均一致认同在数字讯号传输中,AES/EBU平衡式的传送,在音乐性、音响性各方面的表现都要优于RCA同轴式,只可借拥有AES/EBU数字接口的数字器材,价格通常不便宜,是高价位的高级机种才能拥有的。而如今T系列所标榜的ACUTRANS精确传输即拥有此等AES/EBU的平衡式数字接口,对有意采购此中等价位的数字器材的消费者而言,真可说是一个好消息。
对评论方式的省思
  实际的聆听搭配是包括自制前级,Threshold S-550e后级,ATC SCM-20喇叭。另数字系统的参考是Restek Radiant CD转盘,VIMAK DA-2000译码器。线材有古河G-335、G20/PEGASUS POWER MASTER电源线。讯号线:古河7N,Siltech,Stright Wire Virtuoso。数字线:S.W MEGAlink/VdH MC Silver IT平衡式/Sterling平衡式。
  这一套中型鉴听器材的声音特色是全频段的音质都非常饱满,密度很高,即俗话所称的声音很厚。而且在解析力方面也很优秀,经过适当的线材搭配,可以呈现出优质的音质音色及丰富的层次感。就速度感及控制力而言当然更是拿手好戏了,这是大力后级推ATC喇叭的当然结果,只唯有在极低频段的量感及权威感方面稍可置喙。因为中型喇叭嘛,说极低频如何如何,那是没听过大喇叭所发出的极低频威力,才会夜郎自大地自以为是。因此此套系统用来分析讯源的水准是相当具有参考性的。但是近来有一事一直困扰着我,亦即讯源的外围线材的搭配问题。为什么我会如此说呢?因为当你拥有一套极为敏感的环境及音响系统时,你会发觉在讯源上所使用的每一条线,都深深地影响整个系统声音表现的全貌。电源线,数字线,讯号线,竟然有这么多的变量参杂其中。说来也许你不信,透过不同个性的线材搭配,同一套讯源会让你觉得是两套完全不同的讯源在发声。这令我在要对声音做描述时,不禁深深迟疑。刘总编常常告诫说:器材的好坏首重搭配,因为每一部器材在出厂时,都一定得先通过设计师的耳朵检验,绝没有自己认为不行的产品,还让它出厂的道理。而每一个厂牌的音响器材的声音特色及表现,直接地就反映了设计师对音乐的品味及鉴赏力。所以,一位评论员的工作并不是拿起大刀来狠砍猛剁,让读者看起来很过瘾而已,而应该是以丰富的聆听经验及对于器材的阅历,细细地体会并品味设计者所投注在一件音响器材上的用心。包括造形设计的美学,线路及零件用料的巧思或虚或实,价格上的考量,以及最后的目的:音乐美感的表现。评论员就像是一座桥梁,架在器材(及其背后设计者的哲学)与消费者之间。也因此我倾向于对器材所具有的潜质及特性作描述,而比较不注重在量上的钻研。
中价位产品的佼佼者
  以Micromega T系列而言,以严格的眼光来看,当它在演绎古典音乐的管弦乐团时,明显地解析力稍有不足,因此在乐团层次感的呈现上无法令人十分满意;而且乐器的音质虽然尚称良好,但是声音的密度及令人觉得像是真实乐器在发声的那种重量感还是要逊一皮,真实乐器所具有的丰润特性及弦乐群的黏滞、光泽的感觉,T系列依然要臣服于高价的数字系统。但是我们得考量价格因素,以及这个品牌所带给我们心里上的满足。这是一套中价位的分体式CD机,以音质音色来说,具有该厂一贯优质的美感,在诠释自然乐器时,对泛音结构的拿捏极有分寸,特别在聆赏古典音乐时能获得深度的浸淫。纵使以日本鬼太鼓座或打击乐等专测动态、速度感、瞬时响应、低频延伸等之类的软件来考验它,你依然无法不在立刻做AB比较的状况下说出它的不是。它显得生猛有劲,紧迫逼人,聚焦良好而且结像扎实稳固,录音空间中的堂音的飞窜萦绕亦处处可闻。在这之时,你甚至不会觉得它的解析力不足,因为乐器的种类及数量不多而单纯(解析力好或不足最好是透过录音良好的大型管弦乐来分析,由乐器层次的分野与解析程度来获得验证),如果你不特别地追求大型场面的层次及解析,这一套器材实在能够提供你相当程度的满足。尤其在连续多日的通电不关机之后,整体声音的表现在质感的醇美程度,在乐器彼此间的分离度等更上一层楼,有意染指的读者,请务必记得:不要关机,耗不了多少电的。
  至于音场的宽深,请恕我不多着墨,因为如果你是初入门者,恐怕我会误导你:而如果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音响迷,应当真确地明白音场的宽深与你所使用的喇叭,扩大机,最重要的是你的聆听空间,有很大很密切的关系存在。当空间与器材的因素决定后,最后就是你个人的调校功夫了;是龙,是蛇,是蚯蚓,全凭自己了断。别忘了,T系列拥有AES/EBU的数字传输界面,我可以十分肯定的告诉你,透过它最好声,你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去找一条好的平衡式数字线。■
TOP
8#

jazzkid 在 2006-4-13 3:06:03 发表的内容
suyong 在 2006-4-12 19:32:01 发表的内容
好象是停产拉!!!!



當然啦,我用Digit時巳是92、93年的時候了!


那台是前段日子其他网站的朋友在卖的。
TOP
9#

qysml 在 2006-4-13 16:04:28 发表的内容
trio采用的不是CDM4PRO的光头吗?


是否分TRIO和TRIO II?
有待考证
一部晚了十年到達的 CD Micromega Trio 唱盤


許宏基


二十世紀最大的悲劇莫過於類比錄音的消失。在商業掛帥的唱片界急急忙忙地推出數位錄音時,LP突然地受到腰斬,而非得慢慢地凋零。這是多麼不公平的事。

美麗的謊言
當電子界的巨擘飛利浦於八十年初推出CD唱盤時,音響界正如大旱之望雲霓,以為如此一來所有傳統唱片的缺點都會消失,擺在眼前的應該是一片坦盪光明的高傳真。然後在日本工業界的推波助瀾下,CD機由第一代、第二代,發展到第三、四代。解碼的方法也由14 bit往上提昇到16 bit。日本工業界甚至往High Bit發展,推出18 bit及20 bit的機器。然後到一九八九時飛利浦又突然地推出1 bit的「Bit Stream」。在短短地十年內解碼的方法一變再變,這對於參予製造的廠商當然是一種R&D的浪費,而對於消費者更是一大負擔。對於CD機器,全然沒有一代銘機的尊稱,多半在觸領風騷不足周歲就被科技的巨輪所壓碎,然後被人們淡忘。

在CD的發展中,逐漸地形成三大集團,一是以飛利浦為中心的一些小廠如Meridian及Micromega等,專以修改及再創造著稱。一是日本的集團有自己的科技及發展,其中也產生了如Accuphase, Sony, Denon, Luxman及Teac等等出名的機器。第三集團則為美國的一些小廠,有的以飛利浦的機器改以真空管類比線路,如VTL及California Audio等。有的則為後起之秀,在D/A的方面下功夫。Krell的SBP-64x為其中之一,而Theta DSpre及Wadia則以微電腦的處理方式著稱。至於Bit Stream的新方法,在日本已有一些中級機出現,而在歐洲則有Meridian 208使Micromega Trio發表。

Micromega Trio電源部份

CD的未來

近來來發展競爭的結果,使得廠商將CD機器的價錢推上了雲端。一些較出名的機器如Accuphase,Krell, Wadia, Theta等等都不是尋常薪水階級可以負擔得起的。但由於電子科技的進步,今日的尖端又將是明日的黃花。我們以個人電腦PC為例:七年前辦公室買第一台PC-XT,既無硬碟,也無彩色螢幕,就被IBM敲掉二十萬。在三年前買台製的286 AT+30Mega硬碟及EGA已降到五萬,而目前386+40Mega硬碟及VGA Monitor也才五萬多。對於動輒幾十萬元的機器我們當然不希望每年去更換。所以對於CD機器製造廠我由衷地提出幾點建議:

1.機器要有Update的能力,以更改模組來達到升級的目的,減少換新機器的浪費。

2.CD機器的D/A線路應該參考PC的設計,全世界應達成一個工業標準。正如PC板的標準化,讓使用者本身都可以自己更換PC板。有朝一日更換D/A板正如換唱頭一般,那玩CD唱盤就更人性化了。

3.及早提昇CD錄製的標準,在Bit Stream推出之後,原來的標準已不夠了。軟體製做的提升可以更進一步地改善CD的音質。

在經濟掛師的民主時代,購買者有多大的選擇自由只有天才知道。希望飛利浦要稍有良心,否則明年又將Bit Stream給改掉,那會害很多代理商跳樓的。

CD的優劣

早期的CD為人詬病的地方不外乎冰冷的數位者,音質低劣呈現三角形的毛病。通常低頻的速度快,有些數位低音更是類比所不足。而上到中頻時音質就開始衰退,而失去了溫暖的感覺。三角型的尖端就是音質最劣的高頻,尖銳而又金屬味重,對於樂團最重要的弦樂再生就完全沒法度。有人認為是CD機中類比輸出路線的問題,修改的結果是柔化了中高頻而也付出了低頻的速度及量感的代價。根本的問題在於解碼的困難,致使正確的情報量減少,最後使得音的密度減少、音場縮小、舞台空洞、泛音不足及不夠溫暖等等。

CD也並非一無是處。類比在CD的衝擊之下,更是精益求精。一些製造Hi-End唱盤者仍忙著推出新的唱盤及唱臂。還有像Versa Dynamics及Basis等新廠也很勇敢的推出處女產品。而像Koetsu, Ikeda及supex等日本MC唱頭專家不管是自製或代製也是忙得不可開交。當然類比的提升也非全無代價,唱頭也是炒到雲端上,價錢也不比鑽石便宜。

另一方面CD也促使老廠將一些阿公級的歷史錄音再版推出,大賺死人的錢,也使我們有機會享受到大師們的錄音。再另一方面過早放棄LP的愛樂者,也造成LP二手市場的熱潮。如有人要拋售LP,請即刻和老劉聯絡,他一定肯出高價的。這是CD的另一項功勞。

TRIO的參考標準

在找Trio的參考標準時,我面臨了一個難題,我不知道該拿它和其它的CD機比還是和LP比。由於它是屬於新發展出來的科技,拿它和其它傳統解碼的CD比有失公平。而在這一年中我也聽過好多的頂級CD機,但我覺得Trio是其中最有生命力者之一。最後還是決定以LP做為參考,因為到目前為止我尚未找到各方面都勝過LP系統的CD機,而CD欲取代的不正是LP嗎?

我所使用的盤是Linn LP-12配上EKOS臂及Spectral的MCR唱頭。這種組合還稱不上是昂貴的器材,但卻帶給我無比的樂趣。唱盤是在音響教父柯逸郎兄的堅持下買進的。柯兄同時使用六台唱盤,庫存而尚未使用的古董也還有一堆。對於唱頭、唱臂的收集那更達mania的地步,他說該買的準錯不了。前些日子他因為積勞成疾(多半是搞機器搞壞身體),玉體微恙而進醫院休養,在此祝福做早日康復。(詳情參閱音響春秋No.12,13)

Micromega Trio DAC部份

Spectral MCR唱頭是一年多前由歐美代理進口的。初期的使用者多半因為它的輸出低而不得不放棄。恐怕目前仍在使用者並不多。李富桂兄碰巧就是其中之一。我先前用來推Beta中高音的VTL 300就是經由李兄推薦的。數周前的一個雨夜裡在曹永坤先生家中相遇時,李兄很興奮地告訴我,他將MCR脫去外殼後的經驗。看他那壓抑不住的喜悅,和略帶潮紅的亢奮臉頰,我頗能領悟那種滋味。回家後立刻就剝掉那外衣,我的感想是披著薄紗、若隱若現的美女當然要比在光天化日下脫光衣服的裸女更能引人遐思,但當燈熄之後誰也不希望仍然隔著厚重的衣裘來擁抱它。的確,去掉外殼的MCR在各方面都上了一層樓,頓時懊惱自己為何那麼膽小而沒有早日動手。另外在動手時由於笨手笨腳而將一條線圈抽頭弄斷,幸虧志仁老板娘顏太太的巧手挽救,特此感謝。

Beta的高音一面有著纖瘦的感覺,尤其在聽過本刊劉顧問的IRS-V之後的感覺更明顯。IRS-V在中高頻的密度是Beta萬萬不能相及的。前些時侯老劉(鬍子)到舍下拜訪時提及VTL-350的種種(見本刊18期p.53~61頁)。當時並不在意,直到最近好友相借VTL-300,不得已才向文鴻借來一對VTL-350,一試之下真是感慨萬千。由於受預算的影響,我一直以為會抱著VTL-300終老,原本也知道有些微的毛病,但還不至於不能忍受。在換上VTL-350後明顯地覺察到中高頻變得平滑而溫暖,再加上馬力加大,MCR更是生龍活虎。對於Beta的音色應該就是這樣的成見就此打散。再下來的問題是VTL-350的價錢也已不是原來地下工廠時的水平。它已配上了面板,也有把手,早已擠上了高價位的時代列車。我知道銀行替無殼蝸牛辦房屋貸款,但不知肯否替人辦Hi-Fi貸款。美麗的錯誤

若說歐洲的唱片工業集團停止LP的制造是一個錯誤,那飛利浦這一次D/A的改革就是一個美麗的錯誤。LP沒有得到公平的待遇,根本還沒有遇到CD對手時就被唱片公司給暗算掉了。當你在市面上早已買不到LP時,第一台堪與傳統唱盤比擬的CD機才出現,足足遲來了十年。

Bit Stream的理論可以提高「正確」的數碼消息。它沒有辦法增加原有的情報量,因為目前仍然受囿於CD錄製的標準。但相對於傳統解碼方式,他對於大小訊號的再生則更精確。有關此類的理論我們可以要求本刊的技術主筆再詳細為我們解說。初次接觸到Trio時的感覺就是他再生音樂的密度非常地高,那種活生生的感覺只有LP可以比擬。這種感覺就如同用高級的MC唱頭換下次一級的唱頭的經驗,突然間您會覺得整個樂團像睡醒了一般,霎那間多了許多細節,空間加大了而聲音也甜美起來了;也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有生命的活的音樂。LP的溝紋內暗藏了大量的情報,經歷幾十年的發展之後,唱頭的製造者也不敢說有多大的把握使它再生。曾與柯逸郎先生閒談時,他透露日本製造MC唱頭大師Ikeda氏曾對他表示過,到目前為止他所製造的MC唱頭僅能從唱片溝紋中拾取百分之六十的情報。以Ikeda唱頭在世界上備受贊揚的情形,而本人仍然如此謙虛,可見LP仍未達藝術之巔。相同的CD未來之路仍然漫長遙遠Trio的到達不代表CD已達State of the Art,只能說才開始打開了音樂重生的藝術之門。

LP的終結者

在老劉所寫的「驚世駭俗的Krell MD-1與SBP-64X」一文中(本刊19期p.56~63)已輕輕地、暗示地告訴我們LP系統已非全然凌駕於CD系統,一個嶄新的數位時代已經來臨。當然在文中有些論點可能會有些爭論,例如低頻再生的速度和量感、所用唱臂Souther的直切臂可能較不具說服力。相同地在Trio的比較上,因所使用的錄音版本上CD和LP可以說不分軒輊。原則上CD來得乾淨、速度快,而LP則較寬廣而有延伸。但在某些優良的CD錄音中,高低頻的動態則非LP可以比擬。

中頻部份兩者的差異較少,CD的人聲已有相當豐富的情感。以Sheffield Lab CD-13「Growing UP in Hollywuod Town」為例,Amanda McBroom的聲音在Linn上的表現多一分傷感與滄桑,而在Trio上則多一分甜美與柔婉。是否因為錄製轉換或是唱片再生上的唱頭差異則不得而知。在真善美的原則上,兩者有不同的表面,但都可以勾起人們內心的情愫,不可否認的都是很好的錄音。

在往中高以上的登展則內缺低頻再生如此驚人的成就。然而小提琴的泛音卻可以優美地再現。MC唱頭在小提琴方面的成就,可能是CD將來需要急起直追的地方。Trio在這方面有不俗的表現,那惱人的數位聲已不見,代之而起的弦樂充滿了溫暖與透明。但如果以CD與LP作AB Test,我還是可以明顯地發現CD的高頻情報量仍沒有LP多,也就是它的音的密度仍不夠多,而影響了音質的成就。但當你不注音時,Trio的弦樂當會使你誤以為LP而忘了LP的存在。

歷史的見證

當我在1984年買了第一部CD機時,內心充滿了憧憬,認為從此可以在數位無雜音下擺脫LP的種種不便。但當你換了好幾部機器,買了幾佰張CD後,除了一些不曾錄成LP的爵士樂外,卻也不曾在CD中得到更好的音質。此時望著CD真是兩眼茫然、啼笑皆非。等你回過頭來,LP有錢也買不到了。在工商社會的今日,一切都講求便利、快速。長部頭的小說沒人看了,需要時間的消遣文化消失了。速食文化如麥當勞者充斥,有人笑謔文章的長度應該短到廁所內可以了結,是所謂「廁所文學」。我也常笑稱家裡的CD是廁所音樂,因為只當背景,而且不需你去關心卻能增加情趣,方便之至。

Trio可以使許多錄音重獲生命。值得您將庫存的CD片一一再聽。最令人感動的莫過於再版的AAD或ADD的一些大師作品。Heifetz在RCA的CD以往是最令人傷心的收藏。因為在這些CD中你聽不到原來在LP中令人心動的美妙。小提琴聲音乾澀且沒有光澤,非常的不自然。然而在Trio的表現下,處處都向原板的LP拉進了一步。失而復得的寶藏,內心的愉悅真是不可言喻。這對所有的再版老錄音皆然。而且ADD和DDD的錄音也有先天存在的不同,呈音染或是錄音標準不同所致則不可得知。ADD的版本似乎和傳統LP有較多相同的醇味。

對於數位錄音的老祖宗Telarc所錄製發燒片的爆棚迷更是有福氣,在Trio的再生中我聽到更多的超低頻、更強烈的強弱對比,當然「時光隧道」及「星際大戰」中許多低頻都非自然的音樂,如果純粹要秀您的音響,請千萬注意您的喇叭在大音量下是否吃得消如此龐大低頻的再生。當然Telarc的錄音不光是在低頻上班門弄斧,他們在古典音樂上的錄音也有相當的成就。整體的錄音聽起來就是非常的平順自然。很顯然地目前CD錄製的標準是遠超過再生的標準。有那麼一天,CD的錄製標準再提高時,不知會呈現何種面貌。

在體Trio時我有一個感想,當CD機已達到此水平時,如果您在再生環中所用的器材無法相配合時也是枉然。正如喇叭系統無法有效地將超低頻再生,也就無法領略數位對低頻掌握的能力。還有前後級的速度和解析力是否都相配合也是很重要的關鍵。以dmp的The Pugh Taylor Project(CD-448)為例,Trio透露了前所未有的消息。對於少量樂器的銅管再生,Trio的成就非凡。以BIS「The Virtuoso Trombone」(CD-258)為例,伸縮喇叭與貝森朵夫鋼琴的對談正如在您面前一般,非常的活而有生氣。

Micromega Trio轉盤部份

對於單一樂器如鋼琴,Trio的成就不在LP之下,有時候還有更好的動態。而對於某些人聲它的效果也不差,正如Tracy Chapman所唱的純人聲Behind the Wall(WE 851)反覆比較之下CD和LP實在沒有多大的差別。在大樂園的再生方面卻仍有些微不及LP之處。以Telare成名的之作Stravinsky:The Firebird(CD-80039)及Respighi的「羅馬之松、泉組曲」可以知道,整體的密度下及同廠的LP,認真比較之中還是在堂音及活性中略遜一籌。但如果以合成音樂居多的Enva:Water Mark(WFA 246006-2)而言則兩者相差不大。若以Wilson Audio的幾張出名錄音而言,純爵士而不重弦樂者的差別並不大,如S'Wonderful Jazz(WCD-8418)的表現就各有千秋。鋼琴樂的表現差別極小,但小提琴獨奏方面仍然少了一點點韻味。

Trio的構造

Trio顧名思義就是三件頭的組合。他的設計上相當的獨特,以電源、D/A及CD Transport分開的三件疊合在一起。每一件機體下有三點著地,只有左前方的一點為尖椎,三體的尖椎準確地落在同一點上(有承應接合)而達到共同的一點機械接地。電源位在最底下,分別供應D/A及Transport。D/A只供CD使用,所以只有一同軸數位或光纖通到Transport。D/A面板上提供mute、-12dB衰減及正反相位選擇。Transport是傳統的Micromega的做法,為上方上片。厚重透明的壓克力蓋子兼有起動電源的作用,附有專用的CD鎮。不使用CD鎮時也可以操作,但有時CD片會跳開而停止,而且音質變差。唯一不便是壓克力蓋沒有油壓,而且只能停留在直立的角度。

隨機附有同軸線及光纖,在使用光纖的情形下各方面都略勝一籌。將來光纖還可以Up-Grade。D/A面板上的衰減可便於前級音量的控制,有無使用衰減在同音量之下比較音樂性並沒有多大差別。Transport面板上給予的功能和一般的CD機差不多,由於是平面分佈操作不是很方便,但隨機附有一簡單型的遙控器(很可能也是飛利浦的),操作上相當的方便。

機殼尺寸和原來的Duo一致,當Trio架上之後,外表十分的美觀。透明的壓克力面板,配上三件起的黑機殼煞像是一件藝術品。歐洲人在工業用品的設計上總是比美國人有品味多。家用電器用品歐洲的路線是往小而精緻的方向去走,而地大物博的老美就往往走上大而無當。當Trio和Linn LP-12放在一起時,非常的協調。這就是在告訴我們CD與LP已將要平起平坐了。或許LP的停產並不值得那麼令人感傷,而數位時代也已真正的來臨。

Micromega Trio三件頭的設計小巧典雅,沒有美國貨的粗大,也沒有日本貨的「機械性」。三件機體是疊著使用的,而每件機體都有如Goldmund一般的機械接地。

這麼好的CD機應該值得我們高興嗎?彷佛我們又找到了取之不盡的CD音源,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不怕買不到唱片。但是,請不要高興得太早,因為:Trio的價錢是原來Cuo的兩倍以上。Duo已算是上高價品了,更何況是Trio呢?我們為Trio喝采,歡迎Bit-stream的來臨,但卻也為高價位音響的同時來臨而感到點然與無奈。
TRIO转盘

[upload=jpg]Upload/200641316213824920.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