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Jitter到底是什么?能不能说的通俗点? [复制链接]

查看: 12372|回复: 90
1#

狭义定义上的Jitter,只在模拟和数码信号之间转换的时候产生.
分享 转发
TOP
2#

时间晶振的不精确,导致数码和模拟转换时候产生误差.

44.1khz,但实际的时钟无非做到44.1khz每次实际间隔都是完完全全,100%毫无误差,那么有些时间段短于标准时间间隔.有些时间段长于标准时间间隔.假想一下,如果一张坐标图,横左边(时间坐标)的每个时间间隔有误差,那么是否会影响最终曲线的形成模样?
TOP
3#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张CD片子很毛糙,读片很差,但只要数据还能读出,那么一首歌曲如果是3分钟长度,那么它仍然会3分钟播完,而不会变成5分钟,6分钟.虽然音质会比较差,因为误码多.
TOP
4#

zmouse 在 2005-6-29 14:02:59 发表的内容
KLWX 在 2005-6-29 13:57:02 发表的内容
复Raxel兄: 看到你第一页的帖子,误会你的意思了。

复Zmouse兄:加一个同步只能改善,同步本身都有Jitter。

看来Jitter彻底没救了:(


Jitter是不可能彻底消除的,因为你无非实现完全精确,无误差的时钟.而且现在高精度时钟的价格也很贵,看看Teac那个什么原子时钟的价格.
TOP
5#

KLWX 在 2005-6-29 13:38:17 发表的内容
不是很准确,普通CD采用8/14的EFM编码和CIRC技术,可以将误码控制在10^-9(CDROM可以达到10^-12),Jitter严重时会造成误码,但对于HiFi器材来说,不会糟糕到这种地步。其实问题是在没有误码的情况下输出的时钟误差,看下图:
[upload=gif]Upload/200562913351275546.gif[/upload]

从图中可以看到,时钟的不同步或抖动会造成解码出来信号的差异,这还不包括时钟对解码器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Jitter是无法避免的,而采用增加同步信号和缓冲只能缓解,而不是误码的问题。


这个就是我最前面说的真正的jitter,请读一下我在第一页的帖子.上面的误码是针对上面说工作时脉由读出信息量决定的说法.
TOP
6#

上面有点反了.工作时脉不是由读出信号多少来决定的.而是系统时钟决定工作时脉.晶振振荡一次,电路脉冲一次.完成一个工作.时钟的精度决定脉冲的精准性.而如果不能在预订的时间里读出正确信号,那么就会造成误码.其中关键有个同步问题.有人觉得,如果读的不对,多读几次就可以了.其实并非这么简单.CD是44.1Khz.但时钟会比它高许多,在每次取样之间,可以完成N次工作.
TOP
7#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6-29 15:43:42 发表的内容
有意思的是,JITTER本身并不会造成误码,但在播放时会带来波形的畸变。这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刻录盘和原版CD在听音时有差别,因为CD-ROM的JITTER实在不敢恭维。但刻录的软件,DVD却毫无问题。


误码也是影响音质的原因之一.狭义的说,误码和Jitter是2个问题.但一般在讨论的时候,都被归于同一个问题.
TOP
8#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6-29 16:10:39 发表的内容
我倒要问大家一个问题:JITTER反映在D/A变换后的模拟波形上的畸变表现是什么?就拿正弦波举例:)


自己做过试验,花个正弦波,横坐标分成10份,然后把其中几份横向拉长些,几份横向压缩些,总长度不变,就可以知道畸变表现了.
TOP
9#

KLWX 在 2005-6-30 12:07:38 发表的内容
不会吧,应该不是这样的。
就单一的正弦波,引入Jitter相当与引入不同增益的多个正弦波的叠加。看下图蓝线,失真是非常厉害的。

[][upload=gif]Upload/200563012101789757.gif[/upload]


我也是觉得你理解图解有错误.

由于基于时间段的压缩或者拉伸造成每段波形的畸变.那么每段波形有可能变成与原来不同的正弦波.

如果原来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正弦波X,由于jitter造成的畸变,可能在时间段1变成了正弦波A,时间段2变成了正弦波B,时间段3变成了正弦波C.所谓正弦波的叠加是在时间方向上的叠加,而不是在波幅方向上的叠加.
最后编辑Raxel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