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密度?WHO ARE YOU?&WHERE'R YOU?—感谢DR KUANG的艰苦求索 [复制链接]

查看: 15612|回复: 121
1#

KENTRYFO 在 2006-5-9 21:21:45 发表的内容
乱刀侃翻 在 2006-5-9 21:10:13 发表的内容
扑通一声 在 2006-5-8 23:55:17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兄所说的密度,没机会听几十万的器材也没关系,直接听听乐器好了,也是一样,自己找找机会多了
别人练琴,音乐学院汇报演出,音乐会现场坐得位置好一点,再不行自己去学学钢琴或者吉它,哈哈


难得遇到一个知音!
我看不一定要听乐器,听听周围人们的说话声和生活的各种动静也是一样!


呵呵,你终于也来了!
    刚刚听了06年5月号《高保真音响》随书cd——北京国际音乐节精品选萃现场录音。.........这应该是一张还没经混音的录音片片。忽然想起:绝大不分录音师不会满意麦克风的所收录声音的密度。然后,通过艺术加工把它“糙”厚、或通过增加信息把它“织”密,而就刚才听的这张碟来看,呵呵,如果经过了加工,声音的确不会那么真实,可是又有可能不真实之余更加自然,哈哈。你们怎么看?


所以我经常和朋友谈一个个人观点:高保真音响的提法其实不如说是高仿真音响,以目前能达到的唱片录制的技术来说,从录制开始就有了很大的失真,好的录音师无非就是用高明失真的技术(混音等专业技巧)去修改录音时产生的失真,好的音响玩家也无非就是用高明的失真技术(调声技巧)去修改重播器材和听音环境导致的失真,录音师也好,玩家也好,说直白一点,目的也只有一个,不择手段,实现在家里也能听到最接近当天现场的声音感受!
分享 转发
TOP
2#

Dr kuang 在 2006-5-9 22:18:06 发表的内容
所以唱片里的人声和我们平时听到的人声有所不同。


好的录音师就是通过再次失真的手段让这些不同之处微乎其微!
说到这里又想起了耳机热,对一位录音师来说,耳机的功能只是用来找这些缺陷的,我认识的几位录音师在家里根本不用耳机,他们也用大音箱听音乐。
TOP
3#

Dr kuang 在 2006-5-9 22:07:19 发表的内容
乱刀侃翻 在 2006-5-9 22:03:11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6-5-9 21:15:01 发表的内容
你能听到和你谈话的人的呼吸声吗?


不能,但我听到过自己的呼吸声。
多听高档极品音响是练耳不可少的一部分,但通常极品器材也只是代表某设计师个人的对声音的理解,最高明的老师还是这些大设计师所极力摹仿的自然发声啊!


我在经过简单隔音的电台直播室,离说话者不到1米也听不到他的呼吸声,但在高级收音机和音响上听电台广播就能听到。WHY?


人声通常采用近咪录音。
TOP
4#

壮家汉 在 2006-5-9 22:56:17 发表的内容
汉子听过一次高水平的示范,眼前像是出现了水幕,不但有水,还有水汽在弥漫、飘荡,这算不算是很大的密度?


这就不光是有很大的密度(如果声音完全不象通过功放,通过音箱,完全没有“隔”的感觉)!密度和声音的质感不可分,这种现象最能说明密度与厚度完全是两回事!!
TOP
5#

扑通一声 在 2006-5-9 23:02:54 发表的内容
壮家汉 在 2006-5-9 22:56:17 发表的内容
汉子听过一次高水平的示范,眼前像是出现了水幕,不但有水,还有水汽在弥漫、飘荡,这算不算是很大的密度?


那是您太投入了,想象力丰富哦,换作我,肯定得直朝天花板看看有没有漏水;-)


扑通兄,调校好的系统的确会让人产生幻觉,仿佛眼前的所有器材都没有工作,只有一个似真似幻的声音世界。
TOP
6#

扑通一声 在 2006-5-9 23:44:01 发表的内容
乱刀侃翻 在 2006-5-9 23:27:30 发表的内容
扑通一声 在 2006-5-9 23:02:54 发表的内容
[quote]壮家汉 在 2006-5-9 22:56:17 发表的内容
汉子听过一次高水平的示范,眼前像是出现了水幕,不但有水,还有水汽在弥漫、飘荡,这算不算是很大的密度?


那是您太投入了,想象力丰富哦,换作我,肯定得直朝天花板看看有没有漏水;-)


扑通兄,调校好的系统的确会让人产生幻觉,仿佛眼前的所有器材都没有工作,只有一个似真似幻的声音世界。


恩,理解的,只是开个玩笑啊
对于系统的调校,我觉得环境还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去朋友家看到很高级的器材,却完全没有现场感,真觉得很可惜啊
整个没有音场的重播环境,就谈不音场的定位,这点还比不上价格不到十分之一的器材,好的器材没有发挥出来啊[/quote]

哈哈!
TOP
7#

扑通一声 在 2006-5-8 23:55:17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兄所说的密度,没机会听几十万的器材也没关系,直接听听乐器好了,也是一样,自己找找机会多了
别人练琴,音乐学院汇报演出,音乐会现场坐得位置好一点,再不行自己去学学钢琴或者吉它,哈哈


难得遇到一个知音!
我看不一定要听乐器,听听周围人们的说话声和生活的各种动静也是一样!
TOP
8#

KENTRYFO 在 2006-5-10 16:50:17 发表的内容
乱刀侃翻 在 2006-5-10 16:47:54 发表的内容
全频单元一个很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高密度重播能力,听上去似乎没有太多的通常意义上的厚重感,但一种难以言传的实在感又让它与尖、薄、冷、硬无缘。

这是它的特点,接着下去,我们开始接近真相了,但是仍要把全拼单元的问题搞清楚!


真相通常都只能是“言语道断”!
声音重播谈到密度的程度,我个人的看法是不需要谈什么厚度的!!描述声音的许多形容词语其内涵很难统一,还有什么比像真度更好的词语吗?
TOP
9#

录制人声时一般话筒较近,气流有时冲击咪头,让咪头本身就能产生共振发声,严重时还会有爆咪现象发生,听“欧瑞强”就时不时有扑扑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