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喜爱的提琴家和他们的唱片 [复制链接]

查看: 28504|回复: 126
1#

下面的海菲茨的身历声LP目录是yilinliulin发表在其他网站论坛上的,一并借来于此处,算是替yilinliulin完成他的海菲茨部分:

[em26][em26]

Brahms:Violinkonzerto D-Dur,Op.77
Fritz Reiner/CSO
1955.2.21~22
Producer:John Pfeiffer
Engenierewis Layton
LSC 1903(Living Stereo)


Beethoven:Violinkonzerto D-Dur,Op.61
Charles Munch/BSO
1955.11.27~28
Producer: John Pfeiffer
Engeniereslie Chase
LSC 1992(Living Stereo)


Tchaikowsky:Violinkonzerto D-Dur,Op.35
Fritz Reiner/CSO
1957.4.19
Producer: John Pfeiffer
Engeniereslie Chase
LSC 2129(Living Stereo)


Mendelssohn:Violinkonzerto e-moll,Op.64
Prokovief:Violinkonzerto Nr.2 g-moll,Op.63
Charles Munch/BSO
1959.11.23~25
Producer: John Pfeiffer
Engenier:John Crawford
LSC 2314(Living Stereo Miracle Surface)


Sibelius:Violinkonzerto d-moll,Op.47
Walter Hendl/CSO
Producer: John Pfeiffer
Engenierewis Layton
LSC 2435(Living Stereo Miracle Surface)
以上这五张就是海飞兹在RCA出的大标身历声唱片
下面三张小标斜体LIVING STEREO身历声:

Beethoven:Serenade,Op.8
Kodalyuo for Violin & Cello
Piatigorsky,Cello   Primrose,Viola
1960.8.15、22(Beethoven)/1960.9.20、21(Kodaly)
Producer: John Pfeiffer
Engenier:John Norman
Lsc 2550


Beethovenrio in D Major,Op.9,No.2
C.P.E.Bach:Sinfonias,No.3,4,9
F.Schubertrio No.2 in B Flat-Major
Piatigorsky,Cello  Primrose,Viola
1960.8.17、22(Beethoven)/1960.8.15、16、18(Bach)/1960.8.16、22(Schubert)
Producer: John Pfeiffer
Engenier:John Norman
LSC 2563


Beethoven:Violinsonate Nr.9 A-Dur,Op.47
J.S.Bach:2 Violinekonzerto d-moll,
Smith,Cemballo   Friedman,Violin  
Malcolm Sargent/New Symphony Orchestra of London
Producer:John Pfeiffer(Beethoven)/Eric Smith(Bach)
Engenier:John Norman(Beethoven)/Allan Reeve(Bach)
LSC 2577

下面是三张正体LIVING STEREO(几个字已经缩成一行,很不显眼地站在角落里)身历声
Bruch:Scottish Fantasy,Op.46
Vieuxtemps:Violin Concerto No.5
Malcolm Sargent/ New Symphony Orchestra of London
Producer:Eric Smith
Engenier:Kenneth Wilkinson(没有想到吧!赶快追求,能找到的)
LSC 2603(要注意,由于这张唱片太供不应求,当时曾大量印制,要找到早期压片需火眼金睛一双)


Bruch:Violinkonzerto Nr.1 g-moll,Op.26
Mozart:Violinkonzerto Nr.4 D-Dur,K.218
Malcolm Sargent/ New Symphony Orchestra of London
1962.5.14、16
Producer:Eric Smith
Engenier:Kenneth Wilkinson(这两张录音绝对发烧,而且Heifetz琴音出奇的具有天鹅绒感。没有想到吧!赶快追求,能找到的)
LSC 2652

The Heifetz-Piatigorsky Concerts with Primrose,Pennario and Guests
(Mozartuintette in g minor; Mendelssohnctette in E Flat Major; Schubertuintette in C Major; Brahms:Sextette in G Major; Franckiano Quintette in f minor)
Israel Baker-Violin; Virginia Mjewski、Primrose-Viola ; Gabor Rejto、Piatigorsky-Cello
1961.11.30、12.1
Producereter Dellhein
Engenieravid Hassinger
LSC 2737(三张套盒装,非现场音乐会,是录音室录音)


还有大概十三张唱片编号为LSC,但没有任何Living Stereo标记的立体声录音,其中八张为DYNAGROOVE制作。海飞兹在RCA还出过大概六张LM编号的单声录音。在此先不一一赘述了。太费功夫了。
西蒙,慢慢去找吧!祝好运!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分享 转发
TOP
2#

我想yilinliulin的这个帖子象他的许多帖子一样并未最终完成,虽然他已经离开了论坛,但他的这些精华帖子不能下沉。
我想用yilinliulin自己的文字和他自己的图片来替他完成他未写完的部分,一来怀念他在发烧论坛的峥嵘岁月,二来用他的这些毫无疑问地精彩非凡的文章来激励后进,让喜爱古典音乐和小提琴的乐迷们重新回顾二十世纪乐坛上这些伟大的小提琴家和他们不朽的演奏。
TOP
3#

布鲁赫的为小提琴和竖琴主奏的《苏格兰幻想曲》,是他在1879-80年创作的。布鲁赫对苏格兰一向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据说创作这部作品是读了苏格兰文豪Walter Scott(1771~1832)的作品后有感而发。在创作这部作品期间,布鲁赫又到苏格兰旅行了两次,1880年,布鲁赫还在英国巴里摩尔交响乐团担任指挥,所以有充分的机会采撷苏格兰的人文风情和民间旋律。他在各个乐章中都有采用苏格兰古老的民谣和旋律,创作出了这部有着序曲和四个乐章、由小提琴和竖琴主奏、管弦乐队协奏的幻想曲。其中的竖琴,实际上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主奏地位,而是当做点缀及配器色彩上的需要。整个乐曲充满了梦幻性,旋律甘甜而优美,可以说是更女性化了的门德尔松的风格。其中的小提琴写法,有着十分艰难的技巧和需要有很好的音色控制,与最顶尖的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小提琴写作比较丝毫不逊,而且乐队织体的写作也是十分成熟而完美。这部作品,题献给了十九世纪末的西班牙天才小提琴家Pablo Sarasatte,并有萨拉萨蒂在1880年9月在汉堡首演。但,此后,不知是什么原因,这部作品很少在音乐会上获得演奏的机会,许多著名小提琴家似乎从来没有碰过这部准小提琴协奏曲,可能与这部作品有些太甜美而发腻有关。但史上,海飞兹却特别专爱这部作品,多次在音乐会上演奏这部作品,并且录制了他的流芳百世的唱片,虽然此时海飞兹已是60岁了,但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录音中海飞兹保持了20-30年代的清秀、纯美的天鹅绒般的音色,同时,这个演奏为什么永久地立于巅峰之上,还在于海飞兹的独特演奏风格和处理,在这里他摒弃了多愁善感的过于敏感,指法清晰,海飞兹的“冷”,在这里用的恰到好处,远较他的贝多芬、勃拉姆斯成功,显现出一种清秀的冷艳之美,而在终乐章中,海飞兹又有雄浑而从容不迫的表现。

[upload=jpg]Upload/20057710533846578.jpg[/upload]

一直以来Heifetz的《苏格兰幻想曲》就很有名,但很少人提及他的Bruch《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在《企鹅指南》以及其它榜单中也并未提及这个演绎(实际上,企鹅榜单中提到的那些演绎,我不是没有机会听过就是大多并不怎么欣赏,象林昭亮、郑京和的我很早就已经有了LP)。很奇怪的是,表面上看,Heifetz的演奏是数个版本中用时最少的,但在这里,并未造成像Mendelssohn协奏曲里的灾难性的后果,没有丝毫赶时间的坏印象,而是仍然有着美好的歌唱和激越的深情。在第一、第二乐章里,就是这样,在这里有最美好、最柔美的歌唱;虽然乐评一向对Heifetz的RCA晚期录音评价不高,甚至有人置疑海飞兹凭什么在二十世纪小提琴家中立有如此崇高的地位,那么应该听一下海飞兹的布鲁赫g小调和《苏格兰幻想曲》,在这个1962年的海飞兹晚年录音中,Heifetz早年赖以成为招牌的天鹅绒般的琴音展露无疑,私以为这两个录音是海飞兹晚年大量协奏曲录音中不可多得的翘楚之作;第三乐章,更是将海飞兹的小提琴硬技术一一展现无疑。听海飞兹的演奏在技术上你是从来不会有紧张感的,在这个演奏中,更能让人感到Heifetz的洒脱和超然。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4#

[upload=jpg]Upload/2005771151255117.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77116483222.jpg[/upload]

[em26][em26]
TOP
5#

[upload=jpg]Upload/200577110562026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771112456326.jpg[/upload]

[em26][em26]
TOP
6#

下面我再来帮yilinliulin 完成他的Milstein篇章,除了第一段是我加的,其余仍然引述了他其他帖子中的文字。
TOP
7#

德沃夏克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他的唯一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在曲式结构上属于比较传统的,但配器却较为独出心裁,尤其是第二乐章,颇有异国情调,而小提琴的独奏声部,旋律丰富优美。这部协奏曲对于音色甜美、旋律富有歌唱性的小提琴家是非常适合的,对于米尔斯坦来说,可能就是他所有小提琴作品的演绎中成就最大的。目前目录上可以见到的米尔斯坦这部协奏曲的录音有两种:1956年与Kolner Gurzenich Orchester/Paul Klezki的现场录音,1957年在Capital与匹兹堡交响乐团/William Steinberg的录音室录音。按理说,这两个演绎时间相隔不长,应该没有多大差别,但“米尔斯坦的演绎,每个演出季及录音都不相同”,尤其是他的现场演出,精彩之处往往出人意表。
这个现场演奏的第一乐章,米尔斯坦仿佛是一口气就把十多分钟的乐章拉完了,无论是由快到慢还是由慢到快,情绪的高低起伏,都表现得及其自然流畅、节奏均匀,琴音不绝如缕,丝毫找不到一丝缝隙,演奏之投入、技巧之超凡入圣,都令人叹为观止!当音乐进入情绪高涨之时,米尔斯坦的演奏更是散发出一种热力四溅的力量,感觉到无论是演奏家还是听者都已经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这那里是在演奏德沃夏克,分明是在演奏帕格尼尼啊!
第二乐章开始的旋律楚楚动人,德沃夏克别致的配器经过克莱茨基带领的这家科隆乐团(历史悠久,常任指挥包括Gunter Wand)的精彩演绎,营造出一种幽谷林泉的清幽气息,和着米尔斯坦的高贵清雅的如歌似的琴音,眼前的画面美不胜收。这个演奏,全然揭示出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其美妙的旋律歌唱、清丽别致的意境、温暖醉人的情趣,格调优雅、情挚意切,令人流连忘返。
终乐章热情而不放纵,轻快而不狂荡。米尔斯坦的魅力在此表露无遗。克莱茨基的伴奏与独奏家的呼吸甚为合拍,无懈可击。这是一个米尔斯坦少有的感情真挚而流有放纵的演绎,却又显得仍然高贵而又清新脱俗。

[upload=jpg]Upload/2005771844482613.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7718451259385.jpg[/upload]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8#

内坦-米尔斯坦生于1904年的敖德萨,7岁师从斯托里亚斯基学习小提琴,是上世纪30-40年代一大批俄罗斯小提琴家明星中唯一不是奥尔弟子的一位。他的演奏有着完全不同于海菲茨、艾尔曼、津巴利斯特等人的发音,具有理智而火热的情感,音量并不宏大但富有穿透力,具有极好的音准和秀美的音色,他的音乐会往往具有极佳的现场聆听效果。他演奏的作品趣味高雅而又令人亢奋,同时他又是一位曲目极宽的小提琴家,很少有小提琴家在完美诠释各大作曲家著名协奏曲的同时,又是演绎巴赫小六无的顶尖圣手。由于他毫不张扬的处事原则,尽管从小提琴技术及演奏的魅力、曲目的广博方面来说,他完全能同海菲茨、艾尔曼等并驾齐驱,但他在上世纪前半世纪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光芒为他的那些俄罗斯同荠所掩盖,曾经有评论家一针见血地写道“在他还年轻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大师和伟大的艺术家了”,直到上世纪50-60年代,与他几乎相同辈份的那些小提琴大师相继退出乐坛后,米尔斯坦的光芒终于耀眼地展现在乐坛,相继在各大公司录下了大量的毕现他惊人才华的小提琴唱片。米尔斯坦的演奏生涯惊人地一直持续到了80年代,而这时,他那一辈的演奏家几乎都已作古了。

[em26][em26]
TOP
9#

提起普罗科非耶夫的小提琴协奏曲,有名的演绎实在太多了,海飞兹、席盖第、奥伊斯特拉赫、斯特恩、敏茨等。在Music &Arts CD 972这套3CD中,米尔斯坦的这首D大调协奏曲几近被湮没了,应该感谢M&A公司找到了这个现场录音。这完全就是一个精彩绝伦、空前绝后的超级演奏,完全可以和海飞兹在RCA的普罗科非耶夫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并驾齐驱,成为难以超越的不朽经典。Milstein在这里尽显他多姿多彩的音色变化。他那极富穿透力的宏亮发音,在表现曲中诙谐诡秘的对比性主题时,极尽夸张调谐之能事,而与他在抒情主题中如歌似的美妙音色,成了天堂与地狱似的强烈对比。曲中数不尽的技巧性段落,到了米尔斯坦手上,仿佛摧枯拉朽,不但轻易应对,而且还关注以无比热力,以最流畅和最富戏剧性的手法表现出来。可以说,普罗科非耶夫对小提琴技术的多项崭新尝试,先有Szigeti,后有Milstein,由起始以至成熟,一前一后地将之实现了。此外,曲中宽广的抒情性主题和发展乐段,都是米尔斯坦大显身手的地方。米尔斯坦凭着他对旋律的天赋本领,用他的小提琴如歌地一一“唱”出来,抒情而不滥情,恰到好处。令全曲的对比性得到平衡发展。虽是1960年的现场录音,但母带保存完好,高频没有失真,完全可以显现安塞美和他的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的动态和音场。

[em26][em26][em26][em26]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