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密度?WHO ARE YOU?&WHERE'R YOU?—感谢DR KUANG的艰苦求索 [复制链接]

查看: 15637|回复: 121
1#

dr kuang 在 2006-5-9 0:32:49 发表的内容
有些情况是某一特定唱片制作的取向不是高级监听器材和严格的声学条件,而是以绝大多数购买该唱片的消费者的器材和环境水平为参考。所以有些唱片在套装机或台式机上已经有很好的效果,有些就非要在比较高级的器材上效果才好;有些唱片要求用较大音量欣赏才适合,有些则适宜于用小音量欣赏。


呵呵,这个观点我就非常不认同了

第一,没有录音师或者唱片公司有说明有关的建议,依据不足

第二,这样会限制该唱片的销售范围,对唱片公司不不利的

第三,如果这是真的,那等于是承认对了迎合器材,录音故意失真,那样就没有参考的意义,唱片也没有收藏的价值

第四,器材是不变化的,更新比较快,录音师毕竟不是制造器材的,很难了解和把握器材的发展变化,那么他的所谓的调整往往会变的很滞后,那就会弄成没有一个器材,或者说主流器材适合播这个唱片的

第五,虽然录音师的录音带有个人主观想法,但不表示好的录音师认为真实是不重要的,恰恰相反,好的录音师的目标是要忠实于现场(这个包括演奏的现场和录音室的现场)当然不自觉的会加上自己对该演奏的理解

第六,如果录音是为了迎合器材,那么器材制造的标准又是为了迎合什么,难道说是消费者吗?那味精也加的太多了,难道说几十万的器材就是按照这个没有标准的标准制造的吗?很难另人信服

所以我觉得无疑,录音和器材制造的目标当然是最高的真实度,但受限于录音师和设计师对美,对音乐的理解不同,所以会有一些差别,这也是我觉得发烧应该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乱说一气,有些是自己的主观意见,应该会有很多遗漏,但对版主的话不认同,观点我还是要坚持的,哈哈
分享 转发
TOP
2#

dr kuang 在 2006-5-9 0:08:11 发表的内容
扑通一声 在 2006-5-8 23:55:17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兄所说的密度,没机会听几十万的器材也没关系,直接听听乐器好了,也是一样,自己找找机会多了
别人练琴,音乐学院汇报演出,音乐会现场坐得位置好一点,再不行自己去学学钢琴或者吉它,哈哈


这是其中一种方法,但要记得一点:唱片的声音和现场的声音并不完全相同,现场听感可以作为一种调整系统声音的风格和取向。这样说可能有点难理解,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在星海音乐厅大约7到10排左右中间是我比较喜欢的欣赏位置,但在这个位置上是听不到在听唱片时那么清晰的高频细节,不会听到小提琴独奏者的呼吸声,钢琴的翻谱声。


对的,这点我很认同,其实关于这点我还和松香位兄有所争论
我发了一个关于发烧友应该喜欢味精的题目,可能题目本身有点问题,也是希望引起别人注意,但我的本意恰是音乐很个性化的东西,适当的味精或者改变来满足自己的听音要求其实并无不可

诚如兄所言,录音是录音师想放你听到的音乐,比如翻谱声,如果真的能在CD里听到,也是录音师想让你听到,或者说不介意让你听到的

但前段我所说的乐器的标准声,是所有演奏和录音的基石,特别对一般HIFI器材的选择意义重大,如果没有听过或者不够熟悉,很难说去选择一款监听的器材,往往用干硬来取代监听风格,更有甚者,居然说难听也算监听风格

可能我是个HIFI悲观论者,觉得真实虽然是我们的目标,但基本不可能完全达到,排除器材本身的失真,假定器材重播是真实的,但加了房间的声学特征,既然加了必然有改变,也就不再真实了,除非是运气好,碰个巧加起来正好一样,但这只说明器材是有缺陷的,要么就是绝对的消声室,那样声音的均衡度是没问题,但发声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哈哈,题外话了,随便聊聊,可能有点叫真,望勿见怪
TOP
3#

Dr kuang兄所说的密度,没机会听几十万的器材也没关系,直接听听乐器好了,也是一样,自己找找机会多了
别人练琴,音乐学院汇报演出,音乐会现场坐得位置好一点,再不行自己去学学钢琴或者吉它,哈哈
TOP
4#

密度=质量/体积ρ=mV
物理上的密度,就是单位体积下的物体的质量

这是密度的原意

在生活中,往往有所引申,一般用来表达一定单位下所包含物体的多少,比如人口密度,表示一定的国土面积上人口的数量

如果用在声音或者音响上面,应该表示在一样的音乐中,声音重播的信息量的多少(当然所指的是不失真的信息)

本来是很简单的概念,和所谓高级器材无关,所有的标准都是参照乐器在一定的现场条件下所发出,或者人类能感知的声音的信息
TOP
5#

KENTRYFO 在 2006-5-9 21:34:19 发表的内容
正是!我刚才听音乐的时候,还想着问大家一个问题:听过信息量丰富而密度不足的声音吗?


其实注意我前面话的意思,应该理解,我指的信息量是在真实的基础上比较得出的,这个真实,包括信息量只会接近,不会超过原始器乐的表达,其实还包括音乐的平衡,也即是音乐整体量的真实一致,声音的重现,即要保证基音的正确,也要保留尽可能多的泛音,而且声音各部分的量还要忠实于原来的,甚至对很多音的延伸,削弱,消失的时间,每一段的存在量,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否则就会感觉很生硬,凸兀,不真实

其实不单是高级器材,即使最便宜的器材,也应该重视平衡,如果为了讨好某些喜欢低音的买家而故意加重低音,这是很另人不耻的商业欺诈,也使得彻底破坏了音乐感
TOP
6#

Willson 在 2006-5-9 15:02:31 发表的内容
扑通一声 在 2006-5-9 14:54:17 发表的内容

如果用在声音或者音响上面,应该表示在一样的音乐中,声音重播的信息量的多少(当然所指的是不失真的信息)

本来是很简单的概念,和所谓高级器材无关,所有的标准都是参照乐器在一定的现场条件下所发出,或者人类能感知的声音的信息


信息量的多少与器材档次无关吗?


呵呵,我不是这个意思
这个帖子既然说的是密度,当然先得有个统一的定义才好讨论,也就是密度究竟是以什么为标准
器材高级,当然出好声,或者密度还原比较好的可能要高一点,但好的器材重播的声音,不应该是密度所忠实的本体,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
TOP
7#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5-9 16:50:35 发表的内容
Willson 在 2006-5-9 15:45:42 发表的内容
扑通一声 在 2006-5-9 15:20:52 发表的内容

呵呵,我不是这个意思
这个帖子既然说的是密度,当然先得有个统一的定义才好讨论,也就是密度究竟是以什么为标准
器材高级,当然出好声,或者密度还原比较好的可能要高一点,但好的器材重播的声音,不应该是密度所忠实的本体,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


密度在音响术语里面应该算是一个形容词,并不能当名词来去定义,另外声音的问题很难得到统一,因为声音的听感是主观的。

其次,我认为声音的密度和信息量是密不可分,信息量的多少也正好体现了不同档次器材的价值,所以还是要大家去亲自去感受一番,通过不同档次的器材的聆听去寻找密度的真谛。


我也觉得应该是从信息量这个角度去考虑。真实的乐器直感有时是非常“铿锵”的,从这点来说,有些太过柔调质感的声音风格是不是就是密度不够呢?当然,和响应速度,控制力都有关


有时候真实的乐器所听到的真实的声音却并不是直接传到耳朵里的,而是加上了适当的环境的反射,吸收,混合,这样才会好听,才是我们追求的真实的声音
再好听的乐器,在空旷的室外,没有一点反射,绝不会好听的,也不是音乐家追求的声音
当然我不是说太过柔调质感的声音风格就是正确的,这还是要结合具体的乐曲才好判断
TOP
8#

壮家汉 在 2006-5-9 22:56:17 发表的内容
汉子听过一次高水平的示范,眼前像是出现了水幕,不但有水,还有水汽在弥漫、飘荡,这算不算是很大的密度?


那是您太投入了,想象力丰富哦,换作我,肯定得直朝天花板看看有没有漏水;-)
TOP
9#

乱刀侃翻 在 2006-5-9 23:27:30 发表的内容
扑通一声 在 2006-5-9 23:02:54 发表的内容
壮家汉 在 2006-5-9 22:56:17 发表的内容
汉子听过一次高水平的示范,眼前像是出现了水幕,不但有水,还有水汽在弥漫、飘荡,这算不算是很大的密度?


那是您太投入了,想象力丰富哦,换作我,肯定得直朝天花板看看有没有漏水;-)


扑通兄,调校好的系统的确会让人产生幻觉,仿佛眼前的所有器材都没有工作,只有一个似真似幻的声音世界。


恩,理解的,只是开个玩笑啊
对于系统的调校,我觉得环境还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去朋友家看到很高级的器材,却完全没有现场感,真觉得很可惜啊
整个没有音场的重播环境,就谈不音场的定位,这点还比不上价格不到十分之一的器材,好的器材没有发挥出来啊
最后编辑扑通一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